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贞、荀攸对视了一眼,荀攸问道:“秋收已毕,乡中无事,赵君现下去乡中不知是为何故?”

    “子龙兄家里雇的佣工断了炊,他给佣工送粮去了。”

    “……,不知何时能归?”

    “估计得下午了吧。”小熊往里中深处瞧了眼,说道,“子龙兄的兄、嫂在家,要不你们先去他家等着?”

    “兄、嫂在家?赵君未与他的兄、嫂分居么?”

    “子龙兄和他兄长的感情很好,兄弟和睦,所以不肯分居。”

    荀贞思忖了下,说道:“我等远道而来,不能久留,不知赵君去了何乡?我等去乡中寻他。”

    老者插话说道:“你们是外州人,就算告诉了你们是何乡,你们也找不到。小熊,你带他们去。”

    小熊爽快地答应了。

    荀贞说道:“怎敢劳烦足下。”

    这里是赵云住的里,为了给赵云一个好印象,荀贞是绝不能失礼的,故此这个叫小熊的少年虽只十四五岁,他却如临大宾,敬称足下。

    “不劳烦。一天多没见子龙兄,我也想他了,正好带着你们去。”小熊回院拿了几个黄梨,捧在手里,出来分给荀贞等,笑道,“走在路上吃。”招呼了老者一声,便就带着荀贞等人走。

    荀贞等对老者行了一礼,告别离去。

    老者目送他们远去,又扶着墙慢慢地坐下,喃喃地说道:“豫州来的。唉唉,年轻人的胆子就是大,如今这世道不太平了,也不怕路上遭了贼。……,诶?他们是从豫州来的?却找子龙做甚?没听子龙说他有豫州的友人啊。我虽老眼昏花,却也看得出这几人都非常人,特别是中间带剑的年轻人,说话走路比县君还有气派,定是贵人。是了,他们定是听闻了子龙之名,故来找他。子龙打小就与众不同,我早就看出他不一般了,现在连豫州的贵人都来找他,看来我们的里中也要出一个贵人了啊”这老人胡思乱想,却倒歪打正着,猜出了荀贞来意。

    ……

    出了里门,荀贞问小熊:“会骑马么?”

    小熊喜道:“你们有马?当然会骑了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子龙兄在野外射猎了”

    荀贞一行人带的有多余备用之马,分了一匹给小熊。诸人牵马出城,南下过了漳水支流,小熊少年心性,催马疾驰,当先带头,带着荀贞等向西行去。

    荀贞不知小熊的骑术如何,见他催马疾行,示意辛瑷、宣康跟上,免得他出了意外,自与荀攸并行。望着前边带路的小熊,荀攸轻声说道:“这个赵云不简单啊。”

    “你看出了什么?”

    荀攸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强,在识人这方面,戏志才亦不如他,他以右手控疆,空出左手,屈起小指,说道:“里中那个老者一闻我等是来找赵云的,当即去叫小三出来,命他给我等带路,可见赵云在里中的名声必然很好,人缘也很好。”

    荀贞颔首,说道:“还有呢?”

    荀攸又屈起无名指,说道:“赵云昨日回乡是为了给佣工送粮,可见其人仁厚。”

    “还有呢?”

    “赵云不与兄、嫂分居,兄弟和睦,可见其恭。”

    兄友弟恭向来是美谈,兄弟成人后便分家是汉时风俗,兄弟同居不分家的有,不多见。便是荀氏族中,兄弟分家的也有很多,赵云和他的兄长不分家很是难得。

    “还有呢?”

    “小三说一天多没见赵云,想他了。只一天多没见就想他了,可见赵云甚得里人之心。”荀攸把左手收回,总结似的说道,“既能得长者之爱,又能得年少爱戴,仁厚恭谨,闻黄巾俘虏言,此人又有出众的勇力,不可小觑也。”

    荀贞笑道:“见微知著,其卿之谓乎?”

    荀攸笑道:“要说见微知著,我不如君。我是来到赵云里中才知赵云不是常人,君却是只凭黄巾俘虏的三言两语就断定了赵云是个英杰。君先道逢乐进,与之结交,……。”侧首笑顾了下跟在荀贞马后的典韦,“继又遣人专程延请阿韦,接着又在汝南厚爱陈叔至,到了冀州,又折节下交刘玄德,现如今又造访赵云,此数人者,君与他们结交时皆是初识,我等皆不知其才,君独知之,而此数人亦果真都是英雄豪杰。‘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其君之谓乎?”

    得了荀攸此赞,荀贞颇是汗颜,却也无法把实情说之,打了个哈哈,糊弄过去。

    ……

    小熊人虽年少,马术不错,一路风行电掣,行约十余里,很快前见一处乡里。

    小熊放慢马速,等荀贞近前,指着说道:“前边就是子龙兄的乡居了。”

    荀贞令典韦等,说道:“将至乡里,且缓辔徐行,以免惊扰乡民。”

    典韦等齐声应诺,放缓了速度。小熊侧着头,眨着眼,瞧瞧荀贞,瞧瞧辛瑷、典韦、原中卿、左伯侯等,突然出言问荀贞,说道:“君等是不是从过军?”

    “何出此言?”

    “前几个月,黄巾贼起,数击我县。为助县君御贼寇,子龙兄召集县中少年,编练为一曲,日常操练,他给我们讲兵法,说用兵贵‘令行禁止’。适才君一令之下,他们几个就凛然从命,这不就是令行禁止么?”

    荀贞啧啧称奇,并不是称奇赵云,赵云能为日后的名将,知道兵法是意料中事,他称奇的是这个小熊,心道:“这少年年纪不大,却毫不怕生,马术甚佳,人又聪颖,居然能猜出我等是从过军的,是个人才。”因笑问道:“还不知足下贵姓?”

    小熊挠了挠头,说道:“君‘足下’、‘足下’的,叫得我很不自在。”

    十四五岁或已不能算是童言无忌了,但小熊这句坦率直接的话却依然令荀贞等人为之发笑。小熊不知道他们为何笑,跟着笑了几声,回答荀贞的询问,答道:“我姓严。”停了下,又补充说道,“小熊是我的小名,我大名叫猛。”

    “严猛,严明而猛……,好名字。”

    说话间,诸人已至乡外。荀贞勒马停驻,从马上下来,把缰绳交给原中卿,打算步行入乡,忽闻得宣康说道:“小熊,那个人可是赵君么?”

    顺着宣康的手指,荀贞看去,在乡外溪边的一棵柳树前,有三四个人正在围观一人射箭。

    射箭之人年有二十上下,相貌英俊,魁梧健壮,所站地距离柳树有五十步远,挽弓射矢,箭如连珠,瞬息间连射出了三箭,三箭头尾相连,皆中柳树上悬挂的箭靶。围观诸人大声喝彩。

    荀攸赞道:“五十步外射中靶的不难,连珠三矢却不易,三矢悉中更不易,此人箭术精良。”

    小名小熊,大名严猛的少年不屑地说道:“他怎么会是我子龙兄?他是我子龙兄的手下败将。”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6 邯郸陌上九月秋(六)() 
小名小熊,大名严猛的少年不屑地说道:“他怎会是我子龙兄?他是我子龙兄的手下败将。   w w wnbsp;。  。 c o m”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冀州山多林多,产马出铁,地临幽、并,百姓质朴,民风尚武,在文事上或不及豫州,而在好武习战上却胜过豫州。常山、赵国在冀州的最西边,与并州的上党、太原、西河、上郡等地相邻,受这几个地方的风习影响,尤其尚武。严猛自称他十来岁就跟着赵云射猎於野,今年才十五六岁便已马术精熟。来访赵云,尚未入乡,就看见一个寻常乡人打扮的年轻人能射连珠箭,五十步外连中三矢。只从这两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常山国民风之果劲。

    荀贞若有所思,心道:“边郡铁骑、丹阳精卒固然天下知名,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亦久有盛名,这冀州却也是一块精兵之地啊”他现为赵国中尉,只要打起抵御黄巾余党的旗帜就可以在任上招募燕赵精勇,光明正大地扩充部众。——人还未到赵国,他就已经开始计划起日后的招兵来了。

    他把目光从那个在溪边柳下射箭的年轻人身上移开,转到前边不远的乡里中,一眼望去,乡里的土路上甚是冷清,行人不多,里外两侧的田野上一如别处,也是几乎不见农人。

    他心道:“只是,要想招兵就得有粮食。常山缺粮,赵国地狭民少,想来更加缺粮。瞧常山这窘状,连亭长都养不起了,何况征召精勇、练兵养兵?这粮食却该从何处来?”思忖琢磨,想道,“我是中尉,管不了民事,粮食最终还得借助赵相刘衡。皇甫将军说此人忠信知兵,叫我不必担心他会掣肘,待我去到赵国后却得尽快见他一见,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想弄来粮食,不外乎两个办法:问皇甫嵩要或者自己种。

    整个冀州都缺粮,问皇甫嵩要估计也要不来多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种。荀贞是中尉,只管军事,管不了民事,这粮该怎么种还得全依靠赵相刘衡。

    这一趟常山没白来,即使没见到赵云也够本了。就在赵云家住的乡外,荀贞定下了去到赵国后的两件大事:一个种粮,一个招兵。他正思忖,听到宣康问严猛:“这人不是赵云?那是谁?连珠三箭,皆中靶的,好厉害”

    严猛撇了撇嘴,说道:“这也叫厉害?不就连珠箭么?我也会射。……,我子龙兄的箭术才叫绝妙。我子龙兄不止箭术绝妙,而且骑术精良,又矛剑双绝,威震常山,县人谁人不知?前几个月,近万黄巾击我真定,时我城中守卒不到两千,满城吏民尽皆战栗,唯我子龙兄不惧,带了十余骑出城逆击贼兵,两进两出,无人能阻,城中守卒、吏民因此士气大振。黄巾贼围城半月,无功而返。立功疆场,保家卫国,这才是大丈夫,在溪水边射几支箭算得甚么?”

    严猛年纪虽小,言语豪迈。

    荀贞闻言转顾,轻轻拍手,笑道:“‘立功疆场,保家卫国,这才是大丈夫’。说得好,说得好啊”

    得了荀贞称赞,严猛却是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道:“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子龙兄说的。”

    “噢?原来此话是赵君所说?”

    “是啊。”

    既能得长者之爱,又能得少年拥戴,生性仁厚,事兄恭谨,精於骑射,擅用矛剑,临近万敌人而不惧,两进两出,无人能阻,慷慨声言:保家卫国方为大丈夫。

    虽然至今尚未见到赵云,但一个形象饱满的赵云却已出现在了荀贞的眼前,这个形象的赵云正与荀贞想象的相符。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笑道:“乡里就在眼前,咱们进乡吧。”

    诸人应诺。

    宣康刚才问严猛那个射箭的年轻人是谁,严猛没有回答他,他好奇心重,越是没得到答案的他越想知道,跟着荀贞走了两步,实在忍不住,又低声问严猛:“小熊,你还没说那人是谁?”

    “射箭的那个?叫夏侯兰。”

    夏侯兰三字入耳,荀攸、辛瑷、典韦等没有在意,荀贞却怔了一怔,略微停下脚步,又望了眼溪边,心道:“夏侯兰?这名字好熟悉。……,哎呀,岂不就是在《演义》里被赵云斩了的那个么?”荀贞却是记错了,在《演义》里赵云斩的是夏侯恩,不是夏侯兰。

    荀贞不知道自己记错了,多看了两眼夏侯兰,心道:“却没想到他与赵云是同乡。”

    夏侯恩也好,夏侯兰也罢,在《演义》里都是小角色,荀贞也只是愣了一下,随即就没当回事儿,招呼严猛上前,让他在前引路,下了官道,牵马往乡中行去。

    乡路曲折,在田间蜿蜒,行约百余步,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外有围墙的乡里近在咫尺。

    乡里外溪水潺潺,清可见底,溪岸上柳树垂条,夏侯兰等就是在这条溪水边射箭的,不过他们是在溪水上游,离乡里有段距离。里外的空地上种有桑树,桑叶多半已黄,秋风一吹,时有落叶飘零,在地上积了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沙沙作响。

    原中卿、左伯侯等留在里外,看管马匹。严猛前头引路,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五人在后相从,六人步入里中。里中农宅参差不齐的分列在里路的两侧,乡下农宅比不上县里,筑有院墙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是用篱笆围院,院中多植有桑、梨之树。桑叶渐落,梨正熟时,放眼看去,入眼尽是大大小小挂在枝头的黄梨,梨香混入清凉的风中,沁人心脾。

    桑、梨树下,或有老者晒暖,或有妇人在忙家务,有的人家屋中时不时穿不出轰然叫喊,却是乡人在聚集博戏。严猛跟着赵云来过这里很多次了,乡里中的人皆认识他,从篱笆院里看见他,好说笑的便凑近篱笆与他说笑几句,不好说话的便只打个招呼。不管是说笑的还是打招呼的,看向荀贞等的目光都透着好奇,有人问道:“是来找子龙的么?”

    严猛大声答道:“这几位是豫州来的客人,专程来找我子龙兄的。”“豫州”两个字咬得很重,显是在暗示赵云的名声已经传到豫州去了,说这话时,他一脸的与有荣焉。

    荀贞微笑着冲这些乡民点头,以此回应他们的好奇。

    从官道上远望,乡里中比较冷清,入到乡里中,荀贞发现里中的住民还是有不少的,不过有好多人家都是只见老弱妇孺,或者只有青壮、少年,不用问也知此必是在乱中失去了亲人的,有几户人家甚至屋门紧闭,不见人影,也不知是外出了,还是全家亡在乱中了。

    在乡民们好奇的目光中,严猛带着荀贞等来到了里路左边的一户民家院外。

    这户人家亦是用篱笆为墙。院外篱角有几个孩童在玩耍,见荀贞等走近,一哄而散。行到院外,荀贞等人闻到一股清幽香味,却不是梨香。

    诸人举首观之,尽皆惊奇,却竟是院中的一株大梨树开了花。

    这株梨树甚高,高出屋顶了一大截,树干粗壮,需得两人合抱,树冠就像冠盖大伞似的把整个院子笼罩其下,大大小小的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压得树干似都弯曲了。便在泛黄的叶子与黄糙的梨果间,好些个枝头上盛开了点白色的梨花,仰观之,点点簇簇,十分可爱。

    秋天梨花开,实为少见。荀攸、宣康诸人啧啧称奇。

    荀贞没顾上这树梨花,他被梨树下的一人吸引住了目光。

    梨树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跪在席上捧卷读,他读得很投入,没有注意到荀贞等人。

    严猛早知赵云家的梨树在今秋开了花,一路上却忍住不说,所为者就是想看到荀攸的诧异惊讶,这却是近似孩子气的一种表现。他很满意荀攸等的表现,得意地咧嘴一笑,正待推篱门入内,荀贞止住了他,把手指竖在嘴边,轻声说道:“嘘,别说话,别动。”倾耳听院中梨花下的少年读。

    这少年读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读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说道,“为君者不行君道,亡国之兆。”接着读道,“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读到这里,点头说道,“灵公暴虐无道,与其两人共谏,不如一人先谏,这样的话,如果公不纳谏,尚有余地。士季这是老成之言。”

    秋风清吹,梨花舞落,落在这少年的肩头、席上和竹简上。这少年没有在意肩头的梨花,只轻轻拂去了落於简上的花瓣,继续读道,“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晋灵公不君”云云,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讲的是晋灵公不行君道,荒淫暴虐,赵盾尽忠劝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赵盾的从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听说后便又返回了晋都。这一段故事在史上很有名的,即所谓之“赵盾弑君”。

    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严猛诸人在篱笆墙外静静听这少年边读边议。

    很快,少年就读到了晋灵公遣刺客刺杀赵盾的地方:“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厌烦赵盾的一再劝谏,就派了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在清晨潜入赵盾的家中,看见赵盾已经穿好了礼服准备上朝,因为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和衣坐着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叹地说道:“这么早就起来准备上朝,时刻不忘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遂撞槐自杀。

    这少年读罢长叹,惋惜地说道:“赵盾不忘恭敬,是个忠臣,鉏麑触槐而死,是个义士,有这样的忠臣却派人去刺杀他,有这样的义士却不能让他死得其所,晋灵公不会用人啊”

    他握着拳头往席子上击了两下,似在痛惜赵盾和鉏麑的遭遇,不过随即便又振作起来,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长剑,激励自己似地说道:“虽然赵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却感化了刺客,鉏麑虽然死了,但却名垂千秋。丈夫出仕为吏当如赵盾,在野为士当如鉏麑。”

    读完了手中的这片竹简,他翻过去,接着往下读。

    读到晋灵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恶犬出来咬赵盾,赵盾的车夫为保护赵盾而死,他叹道:“又一忠臣。”再读到晋灵公的卫士灵辄为报答赵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长戟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埋伏的甲士,救赵盾脱险,又叹道,“又一义士”再读到赵盾问灵辄的姓名,灵辄却不肯回答,又叹道:“真义士也”再又读到赵盾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赵盾的从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复又叹道:“有忠臣义士而不能用,晋灵公这是自取其祸。”

    又读到赵盾听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上,他难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再往下读,赵盾对董狐说:“不是我弑的君。”董狐答道:“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