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甫氏世代将门,久镇边疆,其父祖有名於天下,历仕二千石,门生故吏遍布边郡,皇甫嵩的从父皇甫规是“凉州三明”之一,更名震西州。董卓做为皇甫嵩的同州人,肯定打小就听闻皇甫氏之名,而董卓的父祖最高也只做过县尉,比起家世他拍着马也赶不上皇甫嵩,所以执礼恭敬。

    董卓对皇甫嵩很恭敬,皇甫嵩对董卓也很客气。董卓的家世虽普通,但董卓这个人很有才干。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人,说起来他虽是凉州人,与颍川郡却有过一段缘分,他的父亲董君雅起於微末,初为郡县小吏,后来得了上官的欣赏,推举他,升迁到颍川郡轮氏县当了一个县尉。董卓就是在颍川郡出生的,不过在颍川没待几年就跟着他的父亲回凉州了。

    所谓quot;关西出将,关东出相quot;,西州边鄙,土地贫瘠,百姓鞍马为居,射猎为业,因在边疆,时有战事,守塞候望,悬命锋镝,一闻有羌胡诸种犯界抢掠,青壮老弱,乃至妇女便即负戈急往,quot;去不图返quot;,去了就没打算活着回来,民风十分彪悍。董卓的父亲本就擅骑射,有武力,要不然也不会当上负责捕盗的县尉,既有家传,又受凉州的民风影响,董卓练就了一身出众的才武之能,尤擅骑射,能携带双弓,在奔马之际左右开弓射箭。

    董卓性粗豪,有游侠风,他的母亲是羌人,他年少时尝游羌中,与羌人的豪帅们相结,后归家耕田於野,有次,有个羌人的豪帅来造访他,他宰杀耕牛招待之。耕牛是农人的命/根子,汉法禁止私杀耕牛,而为了招待羌人来客,他把自家用来耕田的牛都给杀了,这令造访他的这个羌人豪帅非常感动,回去后就送了千余头的牛羊马等杂畜给他。事情传开后,他由是以健侠知名。

    因为才武和名气,也因他熟悉羌人的情况,不久他就被州中征为州兵马掾。兵马掾是只有边州才有的州职,其职责与内地郡的兵曹掾差不多,责在守卫州土。董卓本身善骑射,又有健侠名,今又掌兵,遂为羌胡所畏。在州兵马掾的任上他干得不错,先帝末年,遂以quot;六郡良家子quot;的身份被征为羽林郎。quot;六郡良家子quot;,六郡指的是:凉州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与并州的上、西河六郡,这几个郡都在边地,迫近戎狄,修习战备,民风尚武,百姓谙熟骑射,因自汉兴以来,朝廷常从这几个郡的良家子里选佼佼者为羽林、期门,充当皇帝的卫士。

    如果说内地郡是以经选士,那么在这几个边郡就是以材力选士了。两汉几百年,成千上万的六郡子弟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步入仕途,建功立业的,其中名将多出,如董卓的同郡人、前汉的赵充国,又如前汉的甘延寿。这也是为何说:quot;关西出将quot;。

    继而,凉州汉阳的羌人叛变,朝廷令凉州三明之一的中郎将张奂统兵击讨。张奂是凉州人,听说过董卓的才武和他在羌人里的威望,遂举荐他为军司马,从军击叛羌,破之,董卓因功被拜郎中。一为郎官,身价大不同,从此走上了升迁的快车道,稍迁西域戊己校尉,犯了错被免职,再又被征召,为并州刺史,继为河东太守,前不久被拜为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讨击张角。

    董卓不但有才武,有健侠名,而且他这个人会笼络部众,能得将士效死,比如在他跟着张奂大破汉阳叛羌后,朝廷赏了他九千匹缣,他说:“指挥之功是自己的,但作战靠的是将士浴血。”因而把这九千匹缣悉数分给了吏士,自己一点儿没留。

    荀贞前世即知董卓之名,但对董卓出仕的经历不太熟悉,在来广宗的路上细细询问过别人,这会儿一边想着董卓出仕以来的经历,一边心道:“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黄巾之乱,如果没有日后的天下乱局,这董卓恐怕也最多是在边郡做个太守,又或者当个度辽将军之类的杂号将军。”

    董卓从出仕到现在,其人生轨迹有两个重要的转折:一个是被征为羽林郎,去了洛阳,一个是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务协助张奂平定叛羌。如果没有前者,他的名声将会限於边郡,就算被张奂举荐估计也当不了军司马,如果没有后者,如果他一直在洛阳或者去了其它州郡,离开凉州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以当下各地州郡各成一个地域集团的背景,他恐怕也难以发展自家的军事力量。可以说,他现在麾下得用之人,大多是在他为凉州兵马掾和讨击汉阳叛羌时招揽到的。

    荀贞把视线投注到董卓的身后,这个时候,恰好董卓与皇甫嵩叙谈完毕,董卓把随从他来的诸将召来,一一给皇甫嵩介绍。大多数的名字荀贞皆在前世听过。

    “此吾婿牛辅,此吾州豪杰胡轸,此亦吾州豪杰杨定,此北地李傕,此张掖郭汜,此安定樊稠、此武威张济,此武威段煨,此北地李蒙、此北地王方,此辽东徐荣。”等等等等,一干董卓麾下的将校里只有徐荣不是凉州人。介绍完自家麾下,董卓又介绍余下的人,“此校尉邹靖……。”

    这时下午,远处河水粼粼,清凉的水气稍微减轻了熏热的天气。

    闻得“邹靖”之名,荀贞精神一振,急把目光从李傕、郭汜的身上收回,转目观之,见邹靖年三十余,其貌不扬,在他身后立了两个从者。荀贞在邹靖身上略看了一看,目光即直奔这两个从者的耳朵和手臂上去,见其中一人猿臂大耳,心中一动,再又往此人脸上看去,见此人年岁甚轻,至多二十四五,身高七尺五六,与自己相似。荀贞心道:“这人莫非就是?”

    似是感到了荀贞灼灼的目光,这人抬头举目,正与荀贞对视。

    荀贞冲他微微一笑,这人莫名其妙,但见荀贞黑绶铜印,知至少是个六百石之吏,而他只是个白身,不敢怠慢,忙恭谨地略微弯腰,回了一笑。傅燮就在荀贞身边,注意到了荀贞的古怪,低声问道:“司马与此人有旧?”荀贞答道:“不是。”傅燮越发奇怪,因说道:“那为何冲他微笑?”荀贞答道:“此人长臂大耳,相貌异於常人,想来必是豪杰一流,因我笑之。”

    傅燮瞧了瞧这人的胳臂和耳朵,颔首说道:“确乎与常人不同。”心里有句话没有说出来,“生有异象的人多了,这人虽与常人不同,但观之却是白身,立於邹靖身后,仿佛亲兵侍卫,也不见得就是豪杰英雄。”

    董卓介绍完随从他来的一众将校,皇甫嵩也给他介绍了一下北军的那几个校尉和傅燮、荀贞等人。

    介绍到荀贞的时候,董卓笑道:“司马是颍阴荀氏的人么?司马可能不知,我就是在你们颍川出生的啊我父曾在汝郡为轮氏尉。”说起他父亲的官位,他大大方方,没有什么觉得“位卑惭愧”之态。荀贞行军礼,恭谨说道:“昔贞为颍川北部督邮,行轮氏县,听县中吏民闲谈,他们至今还怀念将军父亲在时。”董卓哈哈大笑,说道:“汝郡天下名郡,多博学宿儒,我小时候没机会,没怎么读过,常自惭愧,一直都想再去一次贵郡,拜个名师,学学经籍。”

    他这话只是客套,他要真想拜师早就拜了。

    众人见礼毕,各归军中。

    由董卓在前引路,皇甫嵩先过界桥,留下傅燮等指挥大队渡河,他特地带上了荀贞和他一起。

    借此机会,趁皇甫嵩与董卓等在前策马徐行说话的空儿,荀贞压住马速,让过邹靖等人,等来那个长臂大耳的年轻人,笑问道:“观足下相貌必为英雄,贞敢问足下大名?”

    董卓刚才介绍的只是将校,这个年轻人在军中没有职位,所以没通姓名。

    荀贞发才冲这个年轻人微笑已使这个年轻人颇为呆怔,这会儿见荀贞又主动等他过来、问他姓名,更觉得奇怪,忙答道:“久闻司马之名,在下刘备,涿郡涿县人也。”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136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二)() 
前后改了三次,删了五千来字,一直揣摩不好当时的刘备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先这么着吧,实在是找不到感觉。

    ——

    这年轻人说道:“在下刘备,涿郡涿县人也。”

    荀贞“噢”了一声,心道:“果然是此人”扭着头上下打量他,笑道,“足下姓刘?莫不是?”刘备闻得荀贞此言,精神一振,说道:“正是,在下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荀贞於马上拱手,说道:“失敬失敬。”

    刘备谦虚地一笑,往荀贞腰间的黑绶和印囊上溜了一眼,颇是羡慕,心道:“此人与我年岁相仿,而已是千石司马。”虽不知荀贞缘何主动和他说话,却也知机会难得,犹豫了片刻,心道,“此人待我似十分友善,虽不知何故,但我若能抓住这个机会?”

    刘备虽然在若干年后做下了一番很大的事业,眼下却还只是初出茅庐,尽管他自称“汉室宗亲”,实则中山靖王的后裔多不胜数,传到他这一代已与平头百姓无异,其祖刘雄也仅仅官至东郡范县令而已,特别是他的父亲早逝,之后他家家势顿落,为了生计,不得不自食其力,与其母贩席织履为业,过得也就是普通黔首的生活罢了。

    身为汉室宗亲,却沦为与寻常百姓无异,刘备今年才二十四岁,正当有雄心壮志之时,对此很是不满,所以一听说卢植统兵击讨冀州黄巾,他马上就带人来“助阵”了,——卢植和他同郡,他十五岁那年,也就是熹平四年,卢植“以病去官”,在家著立说,并授学於缑氏山中,他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等因求学於卢植门下,也就是说,卢植是他的老师,他是卢植的弟子。

    这次带人来给卢植助阵,他本是雄心勃勃,想借此立下一番功名,却不料卢植竟因不肯行贿而被左丰诬陷,导致槛送京师。卢植一走,他马上就成了无根之人。现在广宗城下聚拢了汉家的大批能臣勇将,各有来头,或州郡名士,或贵族子弟,先前掌兵的董卓和将要掌兵的皇甫嵩又各有麾下嫡系,他一个无根之人,兼之又是白身,名气也不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建功立业等同妄想。因此之故,卢植离开后,他未免就有些心灰意冷,要不是生性坚韧,恐怕早也就随之离开了。

    适才皇甫嵩介绍荀贞的时候,他在边儿上旁观,分明看出皇甫嵩对荀贞甚是器重,知荀贞必是皇甫嵩的麾下爱将。今见荀贞待他似十分友善,他自是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踌躇了下,对荀贞说道:“久闻君族清名,昔我从师卢公、求学於缑氏山中时,与辽西公孙伯珪相善,公孙兄常与我言:当至颍阴拜访君族,只是一直不得闲暇,故此至今尚未成行。没想到今天却在这里见到了司马,备三生有幸。”

    “噢?刘君曾从师卢公?”

    “是。”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名师出高徒,难怪一见足下,便觉足下与常人不同。”故意问道,“辽西公孙伯珪?可是‘昔为人子,今为人臣’的公孙瓒么?”

    公孙瓒之名,荀贞前世有闻,今世也有闻。此人乃辽西令支人,少为郡门下佐,为人美姿貌,声音洪亮,言事辩慧,郡太守刘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来,刘太守坐事槛车征,汉律:长吏获罪被征,下吏不得亲近相从,公孙瓒遂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亲自驾车把刘太守送到洛阳。案子审过,刘太守依罪当徙日南,公孙瓒决定跟他一块儿去,因为日南瘴气多,怕不能生还,便具豚酒於北芒山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颍川离洛阳不远,荀贞听说过。

    公孙瓒虽然因为母亲地位不高,出仕的起点较低,但毕竟家是辽西冠族,世为二千石,如今又因“昔为人子、今为人臣”的故事而名扬洛阳,可谓有名亦有家世,刘备显然为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自豪,不过他与荀贞相似,年纪虽轻,很有城府,“喜怒不形於色”,把“与有荣焉”的情绪克制住,尽量不动声色,说道:“正是。”

    “噢?原来他与足下是同学。”

    “是啊。卢公以病去官,授学缑氏山中,伯珪兄时为郡门下佐,弃官就读,与备同学,因他年长於备,故备兄事之,直到熹平六年,南夷反叛,朝廷征拜卢公为庐江太守,伯珪兄与备方才各自归家。伯珪兄归郡后,初被举为上计吏,再举孝廉,现为辽东属国长史。”

    刘备从师卢植时才十五岁,比公孙瓒小得多,因此兄事於他,各自归家后,常有信来往,故而对公孙瓒之后的升迁经过非常清楚,这会儿故作平淡地对荀贞一一讲出,尽管已经尽力掩饰,但是眼里却终究难掩对公孙瓒的羡慕。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137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三)() 
公孙瓒为辽东属国长史。

    所谓“属国”,即“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之设,始於前汉武帝之时,当时武帝效仿秦朝掌管少数民族的“典属国”之职,设置“属国”以安置降附和内属的少数民族,类似於今之民族自治区。属国最高的长官是属国都尉,比二千石,其副手被称为“丞”或“长史”,“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地处内郡的属国副手叫“丞”,地处边疆的则称为“长史”,此职千石。

    辽东属国设於安帝时,起因是乌桓叛服无常,为了加强对乌桓的控制,安帝改“辽东西部都尉”为“辽东属国都尉”,置“辽东属国”,从辽东、辽西二郡各划三县归“属国”管辖,以安置、管理降附的乌桓族人。因为起地处北疆,所以从设立之日起,辽东属国都尉就与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一起成为了捍卫汉室北疆的重要官职。能在辽东属国为官的要么是已经成名的名将,要么是边地大族的子弟,要么乌桓的部族首领。“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就做过辽东属国都尉。

    公孙瓒虽出自辽西名族,但“其母贱”,他并非是公孙氏的嫡子,得不到家族太多的扶持,能够以三十来岁的年龄出任辽东属国长史这么重要的武职,可以说全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

    要不是他本身有才,刘太守就不会把女儿嫁给他。要不是他变服易容,冒着获罪的危险陪从刘太守诣京师,并又冒着死在日南的风险下决心陪刘太守去日南,在北邙山上祭辞先人,他就不会名扬洛阳。如果没有名扬洛阳,他就不会在归郡后很快即被提拔为上计吏,——所有的上官都喜欢这样忠心的下吏,接着又被举为孝廉,跟着又被升迁为辽东属国长史。

    人这一辈子,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一个是机遇,一个是才干。公孙瓒有才干,也抓住了机遇,所以日后他能一飞冲天也就不奇怪了。

    说起公孙瓒,荀贞和刘备都是心有戚戚。

    荀贞感触的是:这公孙瓒的出身与他类似,其奋斗的过程也与他类似。公孙瓒不是公孙氏的嫡子,荀贞也不是荀氏的嫡脉。公孙瓒踏上仕途的快车道是因为遇到了刘太守这个贵人,是因为刘太守他才名扬洛阳,荀贞升迁则是因为遇到了阴太守这个贵人,是阴修把他擢为了郡北部督邮。

    因为有过从底层做起的经历,荀贞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对公孙瓒很是佩服。

    刘备感触的内容和荀贞差不多。

    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今虽沦为与平民无异,但毕竟是汉室血脉,说起来和公孙瓒“大族庶子”的出身勉强算是相似,——这也是为何他与公孙瓒交好的一个缘故。出身相似,只是机遇不似。刘备至今还没有遇到他的“贵人”,卢植也许本来能算一个的,可仗打到一半,卢植却受诬被槛送京师了。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公孙瓒、荀贞、刘备三人的出身都相似,只是公孙瓒、荀贞先后都遇到了他俩的“贵人”,也先后都抓住了机遇,而刘备至今却一直还没有这个机会。

    也正是因此,刘备的感触比荀贞更深。

    他看了看荀贞,心道:“此人出身荀氏,族中长辈有名於天下者众,而今党锢已解,也许不久后他族中的长辈如‘八龙’等人就会被召入京师为官了。除了他族中的长辈外,他好像又深得皇甫将军的器重。难得他对我似有好感,我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也非不能”

    有了这个念头,对荀贞不免就刻意“讨好”,顺着荀贞的话有问有答,两人竟是说得极为投机。

    行在前边的邹靖回头瞧了眼刘备,心道:“玄德平时少言寡言,今儿个的话倒是挺多。”

    刘备的性格和荀贞有点像,平时话不多,尤不喜说废话,并也是喜怒不形於色。除了性格之外,他昔日在涿县的经历和荀贞早年也有点像。荀贞在西乡,克己下士,招揽豪杰,他在涿县也是“善下人,好结交豪侠”。又除了性格、经历外,在读这块儿,他和荀贞也较像,他“不甚乐读,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荀贞虽然“乐”读,可天资有限,与荀悦、荀彧、荀攸比起来,学问差得远,所以平时与人闲谈很少会主动说经籍。两人都不谈经籍,荀贞对狗马、音乐、美衣服没甚兴趣,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各自在家乡时招揽豪杰、与轻侠交往的故事。

    起初,刘备还带点刻意的意思,荀贞也有点刻意的味道,但说着说着,俩人就说到一块儿去了,不时欢笑。

    过了清河,前行不远就是广宗城池。董卓在前引路,领着皇甫嵩等来到他的中军。

    董卓久在西州,和西凉羌人的关系很好,部众里多有羌胡。这些羌人披发左衽,发式衣着与汉兵不同,成堆的聚在一块儿。有的正在就着火堆烤肉,肉还没熟便血淋淋地从箭柄上取下,以刀割之,血流满手,顺着指头缝往下淌,而割肉的羌人却丝毫不嫌,拿起来就往嘴里塞,一边大嚼,一边提起奶囊往嘴里倒奶。荀贞等人看到,有没有去过西州的将校下意识地打个哆嗦,差点吐出来,忙以手掩嘴,转眼不看,有的将校轻笑一声,意甚轻蔑,低声说道:quot;真是野人。quot;

    看到董卓来到,这些羌人纷纷站起,说着荀贞等听不懂的语言,热情而谦卑地向董卓行礼。

    董卓挺着肚子,指着皇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