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林纳达独立后政局仍旧动荡不安。莫里斯·毕晓普、伯纳德·科尔德等人创建的〃新宝石运动〃逐渐发展壮大,1976年格林纳达大选,〃新宝石运动〃和其他反对党联手试图打败总理埃里克·盖里,夺取政权,但竞选结果让他们失望而归。
1979年3月,盖里访问美国,当他在联合国就〃飞碟〃问题侃侃而谈的时候,殊不知毕晓普等人已经发动了政变,顺利夺取了政权。3月13日,毕晓普被任命为格林纳达总理。
盖里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走了一趟美国就失去了总理之位,美国也没有想到前一秒还和一位总理会谈,下一秒他已经变成普通人了。美国人当然不喜欢这种被人耍弄的感觉,说盖里是总理,他已经失去了权力;说他不是,就等于承认了毕晓普的新政权,这让美国人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美国人一开始就不喜欢毕晓普。
毕晓普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一上台就先后靠上了苏联和古巴。毕晓普在政治和外交上积极支持苏联和古巴,1980年1月,在联合国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议中,格林纳达投了反对票。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为格林纳达换来了更多经济利益,不但与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华约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更换来了古巴的军事顾问和几百名建筑工人,他们来到格林纳达,打算为这个小岛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机场。毕晓普和古巴的关系尤其好,从革命武装到公共卫生部门,从农业部到体育文娱委员会,格林纳达的几乎所有部门都有古巴人。在苏联和古巴的援助下,格林纳达还成立了〃人民革命军〃和民兵队伍。
格林纳达距离美国2500公里,一直被美国当作自己的〃后院〃,苏、古势力对格林纳达的渗透,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为了避免格林纳达成为新的共产主义基地,里根总统一上台就加紧了解决格林纳达问题的步伐。美国政府不断向格林纳达施压,找寻各种借口敲打毕晓普。美国一向对自己的〃后院〃特别在意,加勒比海的大多数国家都被其控制着,如果得罪了美国,毕晓普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为了和美国处好关系,1983年6月,毕晓普出访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克拉克与其举行了会谈。克拉克对毕晓普提出了几点意见,但是并没有为难他。克拉克指出毕晓普不应该采取激进的路线将政治反对派囚禁起来,不应该限制新闻自由,因为这些都是侵害人权的,美国是最注重人权的国家。美国对毕晓普这个社会主义者十分宽容,认为既然他来了,就表明他并不想与美国为敌。美国应该争取他,支持他,把他从苏联和古巴手中拉过来。
第118节:格林纳达岂能允许后院起火(2)
毕晓普的美国之行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政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1983年的整个夏天,〃新宝石运动〃中央委员会一直在围绕毕晓普出访美国进行辩论,一些左派人物开始对毕晓普心怀猜忌。毕晓普的老战友副总理伯纳德·科尔德趁机扩充自己的力量,伺机夺权。
9月27日,对国内纠纷无能为力的毕晓普前往苏联、古巴和东欧访问,希望通过外部的力量,获得国际的支持。可是,毕晓普犯了和盖里同样的错误,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离开格林纳达,科尔德终于等来了独揽大权的机会。
10月8日,毕晓普回到格林纳达后,试图重新控制〃新宝石运动〃,但是为时已晚。10月12日,〃新宝石运动〃中央委员会投票决定将毕晓普软禁。一时间,格林纳达陷入了极大的混乱。毕晓普的支持者纷纷反对政府的软禁决议,渔业和工农业部部长雷迪斯率领一批年轻人上街游行,要求科尔德释放毕晓普。
科尔德操纵中央委员会开除了毕晓普的党籍。军方在此时也开始倾向科尔德,武装部队司令奥斯汀称毕晓普拒不执行〃新宝石运动〃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是个人不服从多数人的意志,是不允许的。军方的介入让科尔德的力量迅速壮大。除了继续软禁毕晓普之外,又将一些反对派逮捕入狱,位于首都圣乔治附近的里奇蒙山上监禁了100多名反对派。
尽管科尔德大力镇压反对派,但是格林纳达仍旧有很多人支持毕晓普。格林纳达4名部长希望通过调解来化解毕晓普和科尔德之间的矛盾,但是科尔德大权在握,称夺权是必然。科尔德认为只有用他的思想来指导格林纳达,格林纳达的共产主义事业才能长久保持下去。
10月19日一大早,几千名毕晓普的支持者聚集在圣乔治,高呼着〃还我莫里斯〃,并慢慢走向小山上的总理住宅。面对手无寸铁的群众,守卫住宅的士兵也无可奈何,只朝天放了几枪以示警告。然而,情绪激动的人群不顾警告,硬是冲过了士兵和装甲车的阻碍,将毕晓普接到了鲁珀特堡。
得知毕晓普被营救并接到了鲁珀特堡之后,驻扎在弗里德里克堡的科尔德和奥斯汀经过商讨,决定派3辆苏制装甲运兵车前往鲁珀特堡。中午时分,3辆装甲车在接近鲁珀特堡时开火。一些持枪的群众奋起反击,遭到了士兵的机枪扫射。毕晓普无奈,和他的追随者们走出了鲁珀特堡,结果他们全部倒在了院子里。
毕晓普的被杀和科尔德的残酷镇压并没有使格林纳达的混乱局面安定下来,反而激发了更大规模的反对活动。格林纳达的机场被关闭,所有商店全部关门,全国的职工实行了总罢工。格林纳达的局面已经混乱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科尔德面对强大的反对声浪只得退居幕后。
10月20日,奥斯汀宣布成立由16名军人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局势恢复正常以前,革命军事委员会将组成国家政府。格林纳达由政变造成的时局动荡逐渐平息下来。
二 里根的美国立场:〃无奈〃的借口 美国对格林纳达的局势发展一直十分关注。早在毕晓普上台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军方就对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开始了调查和防范。美国著名的〃鹰派〃人物国防部长温伯格强烈反对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军事上的制衡才能换取世界和平。他将格林纳达的变化看作是对美国利益的最大挑战。他收集了大量格林纳达的情报,包括古巴帮助其修建的机场,他将机场的照片交给了里根总统。
1983年3月23日,在一次全国电视讲话中,里根总统向公众出示了有关机场的照片,并谈到格林纳达问题。他指出:位于加勒比海南端的格林纳达,在古巴人和苏联人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拥有一万英尺长的飞机场。这个国家连一支空军部队都没有,修建这么大的机场干什么? 加勒比海是美国国际贸易和军事运输的最重要的通道,美国的石油输入有一半以上要通过加勒比海。格林纳达这个仅有10万多人的小国,根本用不到这么大规模的机场。如果它发展军事,对周围其他加勒比海国家来说是极具威胁的,因为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军队。鉴于这些理由,美国认为苏联和古巴致力于武装格林纳达的目的极不单纯,是霸权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渗透。
第119节:格林纳达岂能允许后院起火(3)
10月21日清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急匆匆地找到了里根总统。麦克法兰和国务卿舒尔茨满脸倦意地出现在了总统面前。手拿着一份电话记录的麦克法兰神情紧张地向总统报告了令人震惊的事件:格林纳达发生政变时,前总理毕晓普曾请求美国援助,但是10月19日,毕晓普已经被叛军枪杀。格林纳达发生的事件让周围几个国家一度陷入不安中,联合要求美国出面干预。
事实上,当格林纳达发生政变之后,东加勒比国家的6位领导人在巴巴多斯的布里奇敦召开了会议,研究格林纳达的问题,但是还没有作出要求美国出面参与的决定。美国政府派前驻哥斯达黎加大使麦克内尔,来到布里奇敦催促他们向美国发出邀请,还叮嘱不要将收报人的地址写错。可见,东加勒比海国家组织在没有决定让美国出面之前,美国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插上一脚了。
10月24日,里根总统在象征美国最高权力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召开了关于格林纳达局势的秘密会议。这是里根就任总统以来保密程度最高的一次会议,美国副总统布什、国防部长温伯格、国务卿舒尔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维齐、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麦克法兰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等白宫核心人物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上没有军方负责人,甚至连白宫的新闻发言人斯皮克斯也没在邀请之列。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这次会议讨论的是里根总统就任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事,讨论的结果会让全世界的舆论哗然出兵格林纳达。
动用武力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美国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个决定引发的种种内政和外交问题,以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问题,引起了美国国内众多人士的深深忧虑。毕竟,美国作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对这么一个弱小的国家动用武力,即使胜利了,也实在是胜之不武,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最重要的是,美国还没有在越战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如果格林纳达在古巴的支持下和美国展开持久战,美国再次陷入战争泥沼不能自拔,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舒尔茨和麦克法兰坚持认为出兵是必然的选择,因为美国不能对古巴将格林纳达建成一个反美堡垒而坐视不管。有一个古巴已经够了,万一第二个古巴出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安全将受到更大的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将无法保障。再者,东加勒比海国家组织已经向美国发出了邀请,如果美国无视这6个国家领导人的请求,势必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威信。麦克法兰还提到在格林纳达的圣乔治医科大学内,有好几百名美国学生,万一他们发生意外或被扣押作为人质,那么政府将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里根的立场。尽管还有些人持反对态度,但是有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支持,里根声称自己知道后果,并愿意以总统的身份承担任何后果。
以里根为首的主战派态度如此坚决,主要是因为美国向来对自己的〃后院〃问题甚为敏感,已经达到草木皆兵的程度。五六十年代,美国先后武力干涉了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的人民武装斗争,镇压了巴拿马学生爱国运动,出兵古巴,企图镇压人民革命。1970年,美国又出兵镇压了特立尼达…多巴哥军队的起义。这些发生在〃后院〃的火种,在历届美国总统眼里都是不能忽视、不能小看的大事。
格林纳达毕竟是一个主权国家,如何寻找动武的理由让这些美国决策者们大伤脑筋。
当美国人说出兵格林纳达是要营救美国留学生时,格林纳达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在格林纳达的美国公民没有生命危险。格林纳达临时政府还通过驻美大使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声明,表示留在格林纳达岛上的所有美国人都可以随时乘包机离开。出兵保护美国人的理由变得不充分。
然而,作为东加勒比海6个国家的靠山,美国不可能看着这些国家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保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是美国的〃义务〃。
第120节:格林纳达岂能允许后院起火(4)
里根考虑到贸然出兵可能会引起各西方盟国的抗议,他决定由国务卿舒尔茨向西方盟国讲明情况,以求得谅解,并保持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联系。为了让美国出兵格林纳达不至于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增加其政治合法性,里根要求东加勒比海6国也派出军队,哪怕只是几名警察。
里根将出兵格林纳达的具体事情安排交给了国防部长温伯格,称自己将在10月25日召开发布会,宣布美国的立场。就这样,格林纳达的命运被几千里外的几个美国人决定了。里根批准了代号为〃暴怒行动〃的入侵计划。
三 战争序曲:〃暴怒行动〃展开 10月20日深夜,在太平洋上悄悄行进着一支庞大的舰队,舰队上的官兵正按照五角大楼的命令发出各种信号,要求这支长达数海里的舰队保持队形全速前进。这支庞大的舰队由〃独立〃号航空母舰、〃关岛〃号两栖作战舰、8艘舰只和1900名海军组成。他们原定驶向地中海,打算在地中海与苏联舰船对峙,并护送1200名海军陆战队员去黎巴嫩执行正常轮换任务。此时的舰队司令梅特卡夫奉大西洋总部司令麦克唐纳之命,要随时留意驶往加勒比海航道的舰船。10月23日,麦克唐纳电告梅特卡夫要求特混舰队立即改道加勒比海,到达格林纳达后待命。麦克唐纳将指挥出兵格林纳达行动的任务交给了梅特卡夫。
格林纳达总兵力不过1200人左右,编有2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和1个高炮连,连同古巴顾问和武装援建人员在内,也不过区区2000人。装备仅有一些轻型武器,比如AK…47步枪、轻重机枪、火箭筒以及120毫米迫击炮、23毫米双联装高炮和装甲输送车等。
虽然格林纳达兵力不多,但是美国也不敢轻视这一仗。越战后,在国内美军一直遭受冷遇,在国际舞台上也很少活动,他们想通过这一仗打出美国的威风。为此,不惜动用大规模舰队出兵小国。
如果说梅特卡夫对这一战还有些担心的话,当他知道格林纳达连作战飞机都没有的时候,他的心总算踏实了,无论怎么说这一战是不可能失败了。梅特卡夫立即决定让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别动队分别占领格林纳达岛的北部和南部。战争胜败他不担心了,可是他还担心不能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因为他的任务是营救美国留学生和控制格林纳达,而不是摧毁他们。梅特卡夫要尽量避免伤亡,无论是美军、美国人,还是格林纳达人的伤亡都要尽量避免。
这次〃杀鸡用宰牛刀〃的军事行动无疑是对格林纳达人的大屠杀,然而梅特卡夫不想这样做,他不想让格林纳达血流成河,让占领变成一场大屠杀。为此,他决定亲自对所有重型火器,包括飞机和舰炮进行严格控制。
为了确保占领顺利,梅特卡夫召见了下属指挥官研究采用何种方法登陆格林纳达。有人认为应该将抢滩登陆和垂直登陆的方法结合起来。
为了增强地面攻击的兵力,美军派第82空降师2个营和陆军别动队等75团1个营准备投入战斗。这些地面部队的指挥官就是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长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少将。
梅特卡夫让施瓦茨科普夫当了特遣部队的副司令,负责指挥地面作战。在格林纳达,施瓦茨科普夫第一次获得了指挥三军联合作战的机会,为他在7年后指挥海湾战争打下了基础。
10月24日晚8点36分,第一批运送别动队的飞机起飞了,〃独立〃号航母舰队已经到达了加勒比海,〃海豹〃突击队的侦查行动已经开始。〃暴怒行动〃渐渐拉开了帷幕,战争的乌云向格林纳达上空逼近。
四 最初〃海豹〃的失利与〃珍珠〃告捷 被派出去侦查格林纳达岛海岸情况的〃海豹〃突击队,在10月24日夜,经过几个小时的海上颠簸,终于到达了离格林纳达岛30多里的海面上。载着十几名队员的两艘橡皮艇在波涛中艰难前行,队员们个个筋疲力尽,但又丝毫不能松懈,因为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环境的险恶并不能吓倒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反而是一些潜在的危险让他们在海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从〃独立〃号航母上乘直升机一直飞到距离格林纳达岛十几公里的地方,然后从直升机上跳下,乘坐自动充气橡皮艇慢慢靠近格林纳达岛,几个小时的〃冲浪〃后,终于见到格林纳达岛黑糊糊的轮廓了。
第121节:格林纳达岂能允许后院起火(5)
阵阵马达声从远处飘来,让〃海豹〃队员们慌了手脚,格林纳达没有海军,怎么会有巡逻艇呢? 由于这几艘巡逻艇不是用来执行夜间巡逻任务的,所以夜间搜索能力很差。艇上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夜视器材,唯一对夜间搜索有帮助的就是架在艇上的一台探照灯。巡逻艇一步步向〃海豹〃突击队员靠近,却没有发现橡皮艇。橡皮艇很低,直接贴在了水面上,几乎和海水融为一体,确实不容易被发现。而且,因为怕被格军发现,橡皮艇上的发动机也已经被关闭,没有动力,无法及时躲避。几名〃海豹〃队员眼看着巡逻艇向橡皮艇压过来,也无计可施。橡皮艇被撞翻,几名〃海豹〃队员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之中。
另一艘橡皮艇在巡逻艇远离后,继续向格林纳达岛靠近。他们驾着橡皮艇沿格林纳达岛东岸巡视了一遍,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多山的岛屿,并且主要的山都集中在东部,面向大西洋这边的海岸断崖峭壁连绵不断,根本不适合抢滩登陆。
〃独立〃号航空母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在梅特卡夫看来,这次行动实在太仓促了,战前准备仅有短暂的四五天,作战必需的情报、后勤保障和作战计划都漏洞百出。问题都没时间考虑,总统已经将〃暴怒行动〃的时间制定了下来,无论如何都要在10月25日清晨对格林纳达实施攻击,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最终,梅特卡夫决定陆军的作战行动计划不变,准时从巴巴多斯起飞,5点30分在格林纳达岛西的萨林斯国际机场空降,整个行动由施瓦茨科普夫协调。海军陆战队改乘直升机于凌晨5点在格林纳达岛东北部的〃珍珠〃机场降落。美军绕过格军防御的头顶,直接抢占格林纳达南北两个机场,让格军的滩头防御毫无用武之地。
登陆作战命令下达后,梅特卡夫命令1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分别在格林纳达岛东面和西面的海域实行海上封锁,自己则率领〃独立〃号航母驶入加勒比海,使其停泊在格林纳达西南海域上,直接指挥整个登陆作战。
格林纳达军队司令奥斯汀知道美国的〃独立〃号航空母舰正向他驶来,格林纳达难逃美国的军事打击,但是除了等待,奥斯汀没有任何情报,没有任何办法。格林纳达实在太弱小了,它不是古巴,更不是越南,它根本无法在美军强大的炮火打击下坚持下来。但是,奥斯汀不愿意直接承认失败,远古的印第安血统让他不愿意屈服任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