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组成右路军,由中央直接领导,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以红一方面军五军团、32军(原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9军、31军、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委率领,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
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呢,因为这条道难走啊,虽然需要“过草地”,但没有敌人围追啊,关于“过草地”的艰难,大家都知道了,关键是没粮啊,到了草地上想抢粮都没地抢去。
在过草地之前,又开了个沙窝会议,张国焘提出了将四方面军中九名干部提拔为政治局委员,当时连他本人在内,中央政治局总共才有八名政治局委员。7月18日张国焘提拔为总政委,到现在这才过了半个月,你就提新要求,一方面说明张国焘确实对自己的实力非常有自信,另一方面说,此人的政治智商还有问题,你就是实力再强,也不能这么急功近利啊。毛泽东委婉且坚决的拒绝了张国焘。张国焘还一肚子气,觉得人家不给他面子。其实都是自找的,如果毛泽东处在张国焘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这么傻呵呵的做事。
徐向前就劝他,都什么时候了,我们当务之急是赶快去找个有粮食吃的地方,吃饱肚子你们再吵不迟。张国焘一想也是,都他妈饿死了,当不当官也就没多大意思了。于是中央率领右路军,红军总司令部率领左路军开始北上,因为是红军总司令部率领左路军,因此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自然而然的跟着红四方面军为主组成的左路军行动了。而前敌指挥部的徐向前、陈昌浩随中央的右路军行动。
具体如何北上的问题上,为了避开胡宗南大军的堵截,只能选择沼泽泥泞的草地插过去,这地方整日阴天,一望无垠的大草甸连棵树都没有,没有参照物,人很容易迷路,因此胡宗南没有在这里布兵。但插过去之后呢,从阿坝向西,深入西北,还是从班佑向东,去陕甘,大家又出现了意见分歧。张国焘希望去西北,青海宁夏新疆,这地方鸟不拉屎,敌人力量薄弱,易于我们发展,毛泽东说不对,青海新疆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经济太落后,特别是当地多是少数民族,这些人和咱们敌对情绪很浓,别说发动了,让他们不与咱们为敌都难,我们怎么扩红,不扩红怎么发展?所以即使有敌人的压力,我们也要冒险往内陆走些,在内陆省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否则是自取灭亡。毛泽东这个建议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在得到陈昌浩和徐向前的认可后,决定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一起兵发陕甘,这已经和一方面军单独长征时不同了,那时候往哪去可不由自己决定。
右路军先行通过草地到达班佑,左路军却迟迟未到。胡宗南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没想到红军竟然从这个地方过来了,于是马上派兵堵截。徐向前主动请命,一军团保护中央,由四方面军打头阵,在徐向前的亲自指挥下,经过8小时苦战,打垮敌49师,拿下包座,打通了前往陕甘的道路。这也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在中央红军面前展示自己彪悍的战斗作风。
胡宗南经这一仗,不再敢轻举妄动,这就给了红军一个休整的时间,右路军过了草地后,是巴西和班佑,这里是半农半牧区,虽然人口不多,但有粮食和牛羊,为饥饿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部队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这时,张国焘的左路军却迟迟上不来,毛泽东很着急啊,他恐怕张国焘有什么别的想法,所以做徐向前和陈昌浩的工作,徐陈二人是拥护北上陕甘的,所以也不断用电报和左路军联系,告诉他们现在缺口打开,如果再慢的话,敌人布防完成,我们就过不去了,可左路军就是上不来。
后来张国焘回忆录中记载,他们先是因为地图错误百出,而走错了路,接着遇到大雨,再接因为洪水,玛楚河上游的一个支流突然涨水,原来深不过膝的的小河现在“深逾一丈,宽达三百米”,横阻了红军的道路,这里连人都没有,又到哪去找渡河工具呢,在干粮耗尽一半,且洪水暂时难退的情况下,红军无奈往回走。后来同在左路军的刘伯承回忆,确实遇到了洪水,但一方面军的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还是要求过河,并和张国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如果真是“深逾一丈,宽达三百米”,那根本不可能去吵的,谁也过不去。所以,如果刘伯承回忆是真,则张国焘的回忆有假。因为刘伯承回忆时,张国焘已经被打倒,所以刘伯承的回忆也不见得就无假,且董振堂牺牲的早,这段历史死无对证。不过我们从两个人的回忆中,可以肯定一点,张国焘是以洪水拦路为由,撤回阿坝的。
接着张国焘给徐向前、陈昌浩发来电报:
徐、陈并转呈中央:
(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25师只两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乙)如此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前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藉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执行。
1935年9月3日
接着张国焘给徐向前、陈昌浩发来电报:
徐、陈并转呈中央:
(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25师只两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乙)如此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前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藉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执行。
1935年9月3日
意思很明白了,张国焘不同意北上陕甘的方针,而这一下中央紧张起来,再在这个地方停留,刚刚打开的缺口就会补上,同时,右路军的主力是红四方面军4军和30军,没有陈昌浩和徐向前的支持,中央没有把握调动这支部队。毛泽东就和陈昌浩商量,“张国焘带一部队伍另找路,不要紧,让他在那里,我们先走,我们走了他非来不可。”,陈昌浩坚决反对,一定要等左路军上来,他深知如不快点行动,则北上通道将会被封死,可抛开左路军,右路军先跑绝对不是上策,二军如果分开,双方实力都受损,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9月8日9时,忧心忡忡的陈昌浩和徐向前联名给张国焘和朱德发了份电报:
胡(宗南)不开岷,目前突击南、岷时间甚易。总的行动究竟如何?一军是否速占罗达?三军是否跟进?敌人是否快打?飞示,再延实令人痛心。
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毛、张(闻天)皆言只有(要)南进便有利,可以交换意见;周意北进便有出路;我们意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万一左路若无法北进,只有实行下策。如能乘向北调时,松潘、南坪仍为上策。请即明电中央局商议,我们决执行。
意思很明白,中央政治局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否定南下,大家都可以商量,我和徐的意思呢,左路来和右路军会合,一起北上为上策,南下是下策。现在事情紧急,需要马上做出决定,不能再犹豫了,你到底想怎么样,赶快来电,我们坚决执行就是。张国焘是总政委,朱德是总司令,军事上的问题,当然应该由他二人决定,最终拍板人是总政委,他们两个现在在一起行动,电报基本都是他俩联署,以红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的。
紧接着,张国焘回电了,直接下达了命令:
徐陈:
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朱张
接到电报后,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一起到了周恩来的驻地开会,之所以到周恩来这里来,是因为他大病未愈,大家只能就和他了,这里除了徐向前是纯军事干部外,其余都是政治局委员。
这时毛泽东已经拟好了一个给左路军的电文,内容如下:
朱张刘(伯承)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的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泸天芦雅名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求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八千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已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廿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毛泽东要求徐陈就电文表态,看来在这之前其它几位已经先开了会,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封电报对形势的分析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陈昌浩表示支持北上的决定,但要力争左右两军同时北上,如果不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就和左路军南下,总之,陈昌浩是不希望两家分开的。徐向前表示同意中央的意见,对于南下的考虑不成熟,不发表意见。毛泽东说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北上,那么就给左路军发报。电报8日晚发出,末尾署名:恩来、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泽东、稼蔷(稼祥)
这封电报很有意思,红军发电报是不习惯称兄道弟的,署名都是以姓简称,可这次中央等几人破天荒的谦称“弟”,称张国焘等为“兄”,且在署名时全部用了名而省去了姓,倍显亲热。这是中央在示好张国焘。电报发出后,毛泽东焦虑万分,从表态来看,徐陈二人对于北上并不是那么坚决,陈昌浩更是提出了南下也是一个选项。此时,右路军的一军团已经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北出,手头只有彭德怀的三军团,而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没有徐陈的支持,中央是没有把握调动的。彭德怀向毛泽东进言,咱们先下手为强,把徐陈绑架了吧,不然红军打红军怎么办?毛泽东考虑了一会儿,说道:不可……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包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4时
毛泽东等关于北上的分析很有水平,张国焘等关于南下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毛泽东等人并没看到这份电报,就在9日晚上,当中央和彭德怀的三军团趁着茫茫夜色拔营起程,与徐陈的红四方面军不辞而别。
会师不到两个月,红军就走向了分裂。关于这次分手,正统的说法是,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得到了一份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密电,其中“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话,于是急忙通风报信,党中央为避免被红四方面军挟持,而连夜逃离。这一说法,因为有毛泽东、彭德怀和叶剑英的回忆做依据,曾经被认为是最无争议的结论。
可是随着早期档案的解密,人们发现长征期间所有的往来电报都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尤其是1935年9月间的电报,每天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找到这封9月9日张国焘致陈昌浩的事关重大的“密电”。
李德关于此事的回忆是:“有人告诉我……(张国焘)给徐向前下达密另,要求徐向前制服中央委员会对他命令的抵抗,如果必要就使用武力。政治局害怕张国焘政变,决定独立行动……我怀疑是否确有其事,至少博古事后也表示非常疑虑。如果事态果真如此,那政治局就会召开紧急会议,我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第二天出发后才得到消息……会师不久的红军就这么分裂了,至于分裂是怎么发生的,以后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人们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错误归咎于张国焘。”
张国焘关于此事的回忆是:“毛泽东等破坏了中共和红军一致行动的最高原则,私率一、三军团单独行动,结果造成中共和红军的分裂,历史如系事实的写照,则应大书“毛泽东分裂了中共和红军”……他(毛泽东)利用红四方面军经过重大牺牲所打开的北进通道,悄悄溜走,再也不管其它大多数同志和军队;他使用“北上先遣队”的名义,暗中携带着中央机关和各要人,要蒋介石误以为中央还在毛儿盖,进攻的箭头不会指向他那个支队……是“宁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权谋思想作怪……如果毛泽东事先将单独北进的行动,告诉徐向前陈昌浩,或事先与总司令部商讨,他决不会受到阻拦……如今毛泽东等私撤防线,秘密北进,显然是不顾大局的自私行为……朱德也认为这样的秘密行动是不应当有的……抹杀了总司令部的职权,也没有照顾到徐陈的安全”。
同样的事,当事人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描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不过有一点,三军团出走的那一夜,徐向前、陈昌浩一直在酣睡。身边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变,他们居然丝毫未察觉。如果陈昌浩真的有意危害中央,中央机关和三军团的大队人马,能否如此顺利地全部开走,是很难说的。
我对红军的指挥体制没看太懂,在红军总司令部已经下达了南下的命令后,一、三军团却单独北上的情况,算不算违抗军令?中央是否有权在不和总司令部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给部队下达命令?
下面咱们分析一下这个如罗生门般诡异的事件:
首先,胜利者说的有道理吗?从中央和红三军团月黑风高时节,偷偷摸摸拔营的举动看,他们是在躲避徐陈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徐陈会威胁到他们。即使没有找到那份重要的电报,也不能证明这个事就不存在,毕竟战争时期,丢份电报也说得过去,所以说胜利者讲述的事件过程看,还是符合逻辑的。
接着,我们看张国焘真的想武力胁迫党中央吗? 张国焘想当一把手的愿望已经表达的很充分了,但那还是在党章允许的范围内的争论,却没有证据证明他准备武力胁迫中央,这就要说那封失踪了的电报了,没电报不能证明这事不存在,但同样不能证明这事存在。如果叶剑英看到了那封绝密的电报,那么徐陈肯定也看到了,看到之后,如果准备领命行动,就不会不派人监视中央,如果不准备领命行动,则应该将电报交给中央,如果拿不定主义,则两个人应连夜商议,可事实是,没人去监视中央和三方面军,以至于他们轻松离开,二人也没商议,而是认真的睡觉。如果他真的发过那封命令徐陈动手的电报,那么张国焘在半夜12点,在毛泽东已经逃离的时候,又发来一封言辞恳切的电报,详述了南下的理由,很显然于理不通。
那么,张国焘回议录中提及的是否有道理呢?我们从李德和张国焘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二人对毛泽东的道德水准给予了极低的评价,两个中共曾经的核心领导层成员,在垂垂老矣之时,在追思过往岁月之际,本该与世无争的他们仍然不能平和心态,仍然要对自己政敌的人品进行猛烈攻击,当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羡慕嫉妒恨”,但带着这种心态写史也难免会有偏颇。毛泽东带着已经被打残的一三军团独自北上,有什么意义?8万6都打没了,带着这万把人跑个什么劲,如没有其它原因存在,我万难相信头一天还长篇大论说服张国焘向右路军靠拢的毛泽东,会突然选择和红四方面军脱离。
1。 你依靠什么数据说小的多?我上面列举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疗”这么多项,请分别论证。
2。 这种小的多是60年间缩小的,还是30年间缩小的?
1 那我就说说49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吧
经济上49年的时候中国农业来说基本还停留在1000年前的宋朝时期的水平,事实上从宋朝以后49年 中国的农业就没进步.工业上49年的时候 中国不能说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