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 作者 黄昏前面-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目曰《元日》!”
“好诗,好诗,此乃佳作也,母后,孩儿把它写下来,一会给父皇看看,”李承乾好似才回味过来,击掌称赞。
而李恪更是激动,一张帅脸竟有些发红,好像这诗是他做的一样。
“青雀,你可服否?!”长孙皇后问李泰。
“孩儿服了,”李泰看起来深受打击,但看着李业诩的眼神还是不服气。
“乾儿、泰儿,以后有机会多向李公子请教,”孙长皇后对李承乾和李泰说,眼睛却是看着李业诩,“贤侄,有空啊,多进宫来指教一下太子和越王!”
“是,母后…”李承乾和李泰应道。
“皇后娘娘,这,翼不敢…”李业诩很头大。
“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是…”李业诩无奈地应承。
李恪拉拉李业诩,递了个眼神,示意先走。
“母后,恪先回去了!”
“皇后娘娘,翼先告退了,”李业诩呆着感觉有些怪异,当下对着长孙皇后歉然一笑,也提出告辞。
“好吧,”长孙皇后依然是那迷人的笑容,“有空去看一下汝南吧!”
“是…”
李恪和李业诩施礼后退出。
“贤侄,当是非常之人,”临走前长孙皇后又说一句。
李业诩怦然心跳,长孙皇后何意?
带着长孙皇后赏赐的礼物,跟着李恪来到淑景殿。
路上李恪悄悄地说道,“我这四弟自诩文采非凡,眼高于顶,从来看不起人,今日业诩兄转眼间作出这等佳句,定是让他打击。”
“恪弟,和越王是否有过节。”
“这…”李恪转着狡猾的大眼,想一会说道,“也没什么,不说了。”
“对了,刚刚在你母后那里看见的另一位年龄稍大些的是谁?”李业诩描述着样子。
“那应该是我五妹李丽质,封号长乐。”
“哦,”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长乐公主,李业诩又问,“汝南公主怎么没见到?”
李恪怪怪地看了李业诩一眼,“这个冬天我二姐身子一直不好,在床上躺着。”
“…?!”
来到淑景殿,拜见了杨妃。却也没什么事,只是杨妃托他问候一下母亲王氏,还有感谢李业诩指教李恪,并委托李业诩再接再厉,对李恪更加严厉地管教。
李恪在边上听着一脸悲愤。
杨妃也赏赐了一大堆东西。
李业诩再三推辞,却也不许,只得接受下来。
走出宫门,李业诩还是觉得有些恍恍,这大年初一过的实在有些不爽,太拘束了,很郁闷…
---------------------------
不过,总得来说,李业诩还是很喜欢这时候过年的氛围的。
这古代过年的气氛比后世好多了,充满了喜庆和温情,还有那么多的后世已经消失了的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府上的各种迎接新年活动就开始了,祭灶、扫房、祭祖,每件事都很隆重。
除夕前第三天是立春,这时候立春日称为春节,表示春天来临了,是个异常重要的日子,官方举行了盛大的迎春活动,连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也出席了,受到重视程度让李业诩很是吃惊。
李业诩不知后世为何过年要称为春节?春节就是春节,年就是年,拜年拜年,没有叫拜春节的,还是老百姓最实在,不管你当权者如何改变年的称呼,在他们口中,永远不变的还是叫过年。
除夕夜就不用说了,反正李业诩没睡觉过,守岁、燃爆竹,陪着父母、弟妹聊天,玩乐,一个晚上在闹腾。
正月初一,李业诩不知府上是如何庆祝,只听说也是异常热闹。他么一大早被李靖拉去听朝会,末了又稀里糊涂去见了皇后,被众位皇子、公主们包围着,如动物园的猴子一样被人观赏了大半天,感觉上有些不太舒服。
后面几天还被李靖拉着到各府上去拜年,这拜年的礼仪也是异常的隆重,特别是上郑府拜年时候的礼节。只是不能见郑燕,据说是因为未过门的原因。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府上的人儿都在剪彩纸,制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帐上,或戴在头上,以示纪念。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若这一天天气晴朗,预示着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年节的喜庆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元节后。
------------------------------
正月初八,晚饭后,李业诩当着李靖的面对李德謇说,“父亲,孩儿想与你细谈一会,是否可以?”
“翼儿,你那么忙,还是,以后再说吧,”李德謇在自己的老子和儿子面前显得非常慌乱。
李德謇在李靖面前并不是十分害怕,李靖责骂他,自小有张氏袒护着,多年来都是如此,李靖最终懒得管了。
但李业诩却让李德謇觉得有些害怕,特别是李业诩那说不出味道的眼神,似乎能把人心底看透,每次面对李业诩的目光都让他感觉心寒。当父亲的在自己儿子面前感觉到压抑,满心的不自在,这也是很有趣的事。
“孩儿和父亲多年未曾好好聊上几句了,年后孩儿即要出远门,不知何日是归期,”李业诩用他那犀利的眼神看着很是紧张的李德謇。
说实在的,在李业诩眼里,这个李德謇并没给他父亲的感觉,接触不多,交流更少,反而李德謇的作为让他有些厌恶,所以说话也没有那种尊敬的口气。
“翼儿,你又要去哪儿了?我…”母亲王氏在一旁大急道,被李靖瞪了一眼,把后面的话又咽了回去。
李靖却对李业诩露出赞许的神情,李德謇显得更是发窘。
“母亲,您别担心,孩儿要为祖父办一件事去,今日孩儿只想和父亲聊聊家常,”李业诩扶着一脸惶急神色的母亲王氏道。
“你去那边和你儿子好好聊几句吧,”李靖冷冰冰地来这么一句,用手指指偏厅。
张氏在一旁只是看着,几次张张嘴,还是没说话。
李德謇没法,只得来到偏厅,和李业诩面对坐着。
“父亲,请用茶,”李业诩从下人手里接过茶,放在李德謇前面,“祖父忙于朝事,孩儿也有一些事儿要办,二弟年幼,年后,府上的一切事儿,都要烦父亲操劳。”
“府上的事,自有你母亲会张罗着,为父这些年都未曾持家,府中的一切事务都不熟悉,”李德謇端起茶,喝了一口,借以掩饰尴尬。
“那父亲这些年都做了何事?”面对李德謇,李业诩没有感觉到是对长辈说话,语气里有些不当之处客气。
“为父在钻研佛学…”
“佛学?那父亲都有何成就?”李业诩不喜欢佛教,在他眼里,佛教都是欺世唬人之道,远不如道教来的务实,道教弄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有用的。
“我…佛法尚浅,哪来成就这说,”李德謇显得有些可怜,到弘福寺讨教佛法被僧辩法师奚落后,深受打击,“只是知道诸恶莫行,诸善奉行。”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乃佛教本意,可孩儿想问,何为善?何为恶?传说中的释迦牟尼,修炼成佛,可是他却抛弃可怜的妻子和孩子,没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此为善?还是为恶?自己的家人都可以抛弃,如何言善,何来普渡众生之说?佛法就不需要担当责任的吗?”
“佛法讲究的是结交品德高尚者,试问父亲,未尽儿子的孝命,未尽丈夫的本分,未尽作父亲的责任,如此之人,何来品德高尚之说?如何言佛?”李业诩有些像在训教自己的儿子,可怜的李德謇本想拿出父亲的架势来,可一接触李业诩的眼神,马上泄了气,只是听着却不敢反驳,也找不到词来反驳。
“佛法上说,以化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直至菩提,此为佛陀慈悲度生之本怀,那孩儿想问父亲,何为苦海?何为菩提?有家室者不顾,让家人担忧和伤心,是其陷苦海,还是化其至菩提?更不要说心忧天下事了。”
“父亲难道不知道,佛事即人事,尽到人事了,才能洞悉佛事,人事都未尽到本分,何以谈佛事?”
李业诩长叹一声,“如今天下未安,四夷未服,好男儿当为此尽一份力,为社稷分忧,此乃男人本色,想祖父,一生征战无数,为我大唐百姓不受胡夷的杀掠,保我大唐边境不受侵犯,花甲之年,还要领兵出征,此乃真男儿,父亲你不觉得汗颜吗?”
李业诩一席话说完,可怜的李德謇还在回味着儿子的责问,似乎有些醒悟。


第二卷 磨剑 第五十三章 军队整体战斗力要提高
正月初十,新年的第一个正式朝会。
李世民把房玄龄和李靖于元旦日提交的两项提案拿来朝议。
李业诩当然没资格去参加这样的朝会,只是在朝会结束时,李世民在太极宫两仪殿内召见了他。
一起的仍然是李靖,还有兵部尚书候君集。
“贤侄,”李世民看起来心情非常好,对着李业诩笑呵呵地说道,“元旦日你所作的那首《元日》,皇后和太子都是赞叹不已,朕看了,也觉得非常不错,待朕闲下来,择个日子,与你好好探讨一下诗文。”
“陛下,这…李翼才学疏浅,平日里只是随口乱语吟的几首歪诗,哪能与陛下才学相比,更不敢与陛下论诗,”李业诩吓一跳,自己也就记着几首流传下来的名作,真正讨论起诗文来,那些对仗、平仄什么的,哪里知晓,马上,自己这个冒牌的大家,老底要被揭穿,彻底露馅了!
“贤侄,你就别谦虚,只是这段时间你也没什么空闲时间,待过些日子再说吧,”李世民继续呵呵笑道,“你可知,今日朝堂上很热闹。”
李业诩这才松了口气,一副恭敬状听李世民滔滔不绝地说起朝堂上的事。
李世民提出先讨论房玄龄开发南方还有关于人口方面的议案。
长孙无忌,还有中书令温彦博,侍中王珪,秘书监魏征等都表示附议。
萧瑀却跳了出来,再次指责房玄龄浪费国家财力,守着好好的关中不开发,而去开发所谓的南蛮之地。并引经据典地说,长江之南很多地方潮湿闷热,还有瘴毒之类,不适合人们居住,且那里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都未开化,不值得去开发。
但房玄龄一通批驳,运用大量数据和实测资料,把这位倔老头说的哑口无言。
由于房玄龄用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说明开发南方对朝廷的有益之处,把江南描绘成一副人间天堂样,还有户部尚书戴胄捧着厚厚的一叠材料的补充说明,所有人都听的目瞪口呆,满是向往之色,除了萧瑀外,没有其他反对之声。
李世民宣布,此议经几位宰相过会后,由中书省起草诏令,待门下省审查后,交由尚书省作为政令施行。委派人员到各州县指导农业生产,改善耕种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并责成江南道、岭南道各相关州刺史以此作为几年内的施政重心,具体施行方案由户部和工部制定,并依房玄龄的提议在岭南道新设置州县。
而李靖提出的募兵制,却招到了大部分文官的反对,朝堂上一时唾沫横飞,争吵对骂的都有,热闹非凡。
反对最激烈的是魏征,当面置询李世民说,陛下当日都曾说了,偃武修文,方有今日之成就,如今大唐国力未盛,不足以支撑募兵制下的军队开支…此事早有定论,为何如今又要提出来?
长孙无忌也接着出来反对,认为如今四海升平,天下无战事,没必要弄什么募兵制,此举只会加重朝廷的负担,害苦百姓。
接着刚刚丢了面子的萧瑀也跳出来,说李靖此举是揽权,并指责李靖平日御军无方,作战时没有尽心尽力,如今却又说军队战力低下是府兵的原因。
李靖却没出列辩驳,倒是候君集站出来,批驳萧瑀的荒谬言论,由衷地称赞李靖一番,并陈述军队职业化的好处。接着刑部尚书李道宗,左卫大将军柴绍,左武卫大将军秦琼,左领军卫大将军程知节等武将出来陈述施行募兵制的好处。
文官们毫不示弱,群起而反对之,武将们虽然费尽唾沫,但口才终没有文官好,最终还是说服不了,到后面两帮人看似要挼袖子打架的味道。
李世民恼怒地出声制止朝堂的争吵,提出议案的李靖这才说了一句,“没有强大的军队,光用嘴皮子说,突厥会内附,颉利会自个跑到长安来吗?”把一众文官问的好半天无话可说。
两项提案还要交由众宰相们政事堂过会。
但募兵制能实施的可能还是很小,毕竟中书省、门下省诸官员都是反对此政的。
李靖附带的一个提议却没有人再反对,甚至那些文官都把它忽略了。
就是从现在各卫中抽调一部分将士,组成一支小型的特别军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训练,作为军队改革的一个试点,待秋收后再补充兵员。
李世民说到这里,停下了话语,看着李靖。
听了这些,李业诩也真是赞叹贞观时期政治的清明,颇有些后世一些国家权力分置的味道,皇权受到一定的约束,李世民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李靖没有因为自己的提议被否而郁闷,反而笑眯眯地说道,“其实,陛下也知道,此时讨论募兵制,就如上次讨论般,反对的大臣肯定会很多,能顺利实施的可能性很小,但这附议,可能不会有人反对的,如今一切正如陛下所料。”
原来竟是如此,李靖提出的推行募兵制只是个幌子,根本的目的是让朝臣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募兵制上,而忽视这个附议,但推行募兵制确实是李靖的心愿,且为此费了很大的力气,李业诩有些不太明白其中的原由。
“这募兵制肯定是要施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特卫的组建和发展,却是眼下朕最想做的事儿,朕要让这一支军队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李世民说道。
李世民连新组建特别军队的名称都想好了,叫特卫。
组建一支全新的特卫,以全新的方式加以训练,除了眼前的这几个人,没多少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特卫以后一定会扩张,所选兵员肯定是募兵所得、职业化的士兵。而且这只是个试点,如果成功,那就有理由进一步推广、扩编。
而有成功的例子在前面,随着大唐国力的增强,再推行募兵制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
“贤侄,”李世民看着一直听着,没吭声的李业诩,“你可知道朕为何让你祖父提出募兵制,附带组建一支试验性的小型的特卫?”
“翼愚钝,不明白陛下的和祖父的意思,”李业诩听了大半天,能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不能表现的过于聪明,得让李世民自己说出来。
“若单独提出组建一支特卫,朕也相信朝堂上反对的人很多,若以募兵制这个关系朝廷大政的东西在前面作铺设,大臣们若反对了,往往对后面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附议不会太上心,甚至不去关注,当然,朕也有过想法,希望募兵制能得到实施…”
“陛下此招甚高,”候君集也作恍然大悟状。
“这还是药师的主意,朕也觉得此法可行,果然这班文臣们一力挟抨击募兵制的害处,忽视了这个附议,”李世民和李靖相对一笑,“也有几人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但知道是朕的意思,却也没说了…”
李世民指的是长孙无忌。
李世民已经和长孙无忌相商过这事情,长孙无忌没有反对,但很关心是谁去掌管这支队伍。
“陛下,不知何时组建特卫,”候君集急急地问道。
“不急,朕得要问问业诩贤侄的意见!”
“我?!”李业诩一脸吃惊,隐隐心中的想法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大增。
“几次演练下来,朕知道你训练的特战队战力超群,想必你们也如此认为,”李世民看着李靖和候君集说道,两人也都点头称是。
“只是单独一支特战队,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数量少,不能根本上提高整个军队的战力,”李世民顿了顿,又接着说,“若要大幅提高整个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则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朕想要的,就是提高军队整体的战力。”
“君集早在几个月前就提出,用业诩贤侄新式的练兵方法训练整个大唐的军队,”李世民指着李业诩说道,“朕当时觉得为时过早,现在朕也觉得不是时候…”
李业诩听了一呆,李世民这自相矛盾的话是何意?
“但朕可以在现有的十二卫之外再组建一支队伍,兵员要求不多,以试验为主,看看训练后战力会有怎么样的提升,若成果斐然,那朕就有理由扩增人员,并在全军中推广此训练方法,”李世民一停,加重语气说道,“李业诩,朕把这个任务同样交给你,用你的方法训练一支军队,你要把他们训练成有别于普通卫所的军队,虽然不要求能和特战队的战力相比,但也必须远远超过目前大唐所有的军队!”
“陛下,可是目前特战队的训练还未完成,且不能只训练这一批特战队员啊,”李业诩听到李世民委以他重任,心中很是兴奋。但眼前的训练还未完成,也还想再训练几批队员,此时再去训练另外的士卒,分心乏术了,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味道。
“不妨,第二批特战队员,就从募集的特卫人员中选取…特卫和特战队可以一起训练,”只听李世民接着说,“组建特卫,由兵部尚书候君集负责,这些日子,你和君集商议一下相关情况,人员、装备、营地等。兵员选拔,还有其他杂事项由君集负责,特卫先以五百人为基础,待秋收后,再募集兵员。”
“是,陛下!”
“朕知道眼下特战队还需进一步的实战训练,待过了上元节,你还是先带着特战队训练,朕给你两个月的时间,可以到北边各州奔袭拉训练,甚至可以到原突厥境内,具体的事项待会再与你细说,你出去的这段时间,由候君集完成特卫的前期筹备工作,并完成人员的选拔。”
李世民停了一会,继续说道,“但朕要求你,特卫人员选拔完毕后,你得同时担起训练特战队和特卫的任务,人员,装备,马匹,武器方面任你挑选,以后,特战队也编入特卫军中,暂时归属于右卫,但不受右卫将军节制,”李世民直视着李业诩的眼睛说着,“贤侄啊,你不是说,经过实战演练和锻炼的士兵才有好的作战能力么,朕会满足你这个要求的,朕只要你给我训练出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来。”


第二卷 磨剑 第五十四章 上元节
上元节,就是后世的元宵节,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长安城里举办盛大的灯会,放开宵禁三天,以方便平民百姓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赶热闹。
一轮明月爬上树梢,夜色渐浓,街上已经很是热闹,到处是出外赏灯游玩的人,长安城里车马塞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