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话题上不能费时太多,点到为止,留意对方的语言,表情,手势的变化,
从中观察对方的热烈或冷淡的反映。外国有位名骑手,很厌恶记者的采访,
常常将记者拒之门外,不欢迎,不接待。有一次,有位记者采防他的时候,
问道:“你的左蹬比右蹬多放几只眼?”原来,骑手在圆形跑道上疾驰的时
候,为了克服离心力的作用,总要把左脚蹬放得长一些。这位名骑手听记者
这么一问,十分惊奇,他怎么这样内行呀?于是他一反常态,高兴地和记者
攀谈起来。
四、寻找话题提炼话题
寻找话题的过程,就好象地质队员在群山丛岭中寻觅宝藏。需要毅力,
更需要技巧和方法。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双方都会筑起某种保护自己的“墙壁”,同时,
双方都有一种了解双方的愿望,彼此也都特别注意对方的言谈举止,你在和
朋友初次约会前,最好从“红娘”或了解对方的人那里寻找一些有用的话题,
这样,你就可以因近及远,有的放矢展开话题,使两颗心早撞击,迸发出爱
情的火花。
你在异乡,在车厢里,在船舷边遇到陌生人,可请问对方的籍贯、职业。
知道了对方的籍贯和职业,做可尽量谈论那些对方感兴趣,也有所了解的话
题。
当你走进陌生人家时,应当留心观察,就地取材,找出能够帮助你了解
主人的线索。比如他家里挂什么画,有什么书,听什么录音磁带,有什么摆
设等等。书、画、摆设很能代表主人的兴趣、爱好甚至个性。然后,找出那
些你和对方都感兴趣的东西作为话题,进而逐步转入实质性的交谈。
提炼话题才能深化交谈的内容。提练话题的最好办法是勤奋,勤看、勤
听、勤思、勤记。你每天应花点时间读报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对其中
的重要新闻,名言警句,喜爱的栏目,能有意识地记住。你还必须乐意同别
人交往,获取你所需要的人际信息、生活信息、学术信息。
善于寻找交谈的话题,也是人的一种本领,它有助于加快双向的交流,
双向的理解,从而奠定你交际成功的基础。
(千里驹)
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生活中常遇到这样一种人:他自恃口若悬河、能说会道,于是处处发表
“高见”,时时与人争辩。其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具有非凡的口才、非等闲
之辈。
倘若你碰上了这类“演说家”、“争辩癖”,怎么办呢?摆开架势与他
争个水落石出、辩上一清二白吗?不,那样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无益
的,明智的方法是尽力避免与之争辩。这是因为:
假如争辩的结果你输了,他赢了,这就无形中助长了他那妄自尊大的气
焰。以后他会变得更不可一世,更热衷于耍弄语言的权术去挑逗别人,这不
仅有害于他本人,而且也增加了周围环境的喧闹与不安。同时,你如果争辩
失败,心情也一定会十分沮丧,必然影响身心健康。
假如争辩的结果你赢了,他输了,这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他会因此而耿
耿于怀,日夜伺机报复——因为你伤害了他那妄自尊大的病态的自尊心,岂
能善罢甘休?这样你就结下了怨仇。而与人结怨,总非上策。
此外,参与无谓的毫无意义的争辩,还要空耗时间与精力,这也是得不
偿失的。
因此,林肯曾经告诫他的下属:“你们的工作,难道不够繁忙吗?为什
么还有多余时间,去跟别人争辩呢?况且互相争辩,总是得不偿失。”
那么如果遇到喜欢争辩的人怎么办呢?
其一,一笑置之。不管他对你发表什么高论,你都不要表示赞成或反对,
而只是对他一笑置之,然后设法转过身去离开他。
其二,表示同意。如果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管对方发表的意见是正
确还是错误,是深刻还是浅薄,是有见识还是愚蠢可笑,你一概无条件地表
示同意,然后有礼貌地对他说一句:“对不起,先生,我有急事,不得不告
辞了。”
然而茫茫人海,充满了矛盾与纷争,有时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争辩却是
不可避免的。这时,倘若你不据理力争,或者个人的名誉遭到诋毁,或者集
体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你得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与之争辩。
不过,即使进行这样的争辩,你仍然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防止感情用事,防止恶语伤人。有些人一开口争辩,便脸红脖子
粗,肝火旺盛,怒不可遏,感情的潮水淹没了理智的堤岸。于是种种挑逗性
的、侮辱性的语言便脱口而出,结果不是争辩问题、弄清是非曲直,而变成
了互相攻击、相互辱骂。这是争辩的大忌。参与争辩的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
的头脑、温和的态度。要记住争辩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决不是为了诋毁对
方。成功的争辩应当是既弄清了问题,又保持了友谊。
第二,观点鲜明,语言清晰,双方之所以会引起争论,主要是对某一问
题观点不同,意见分歧。因此争辩就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简洁明
快的语言,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倘若观点模糊不清、语言拖泥带水,你
在争辩中就会不堪一击,迅速败下阵来。
第三,论据充足,对比说理。争辩就是说理,因此就要力求摆出充足的
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不管他怎么能言善辩,事实、充分的事实都足以
使他认输。此外,争辩中要尽量采用对比式的说明,使对方的错误和自己正
确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容易说服对方了。
我们要学会争辩,但更要学会避免争辩。因为我们需要宁静,需要友谊,
需要携手共进,而争辩则往往是有损于此的。
(丁凯隆)
世界上最无聊的交谈者
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碰上一个“世界上最无聊”的交谈音,
但是,什么样的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交谈者呢?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威克
——福列茨基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玛尔克·利阿里通过研究,提供了判断的依
据。以下列举的每一种情况都会令你感到乏味,足以使你打哈欠,并希望尽
快结束谈话。
1。突出自我。三句话不离“我”字。
2。老生常谈。光谈一些人所皆知的东西,重复者掉牙的笑话或格言。
3。态度消极。对别人的话随声附和,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
4。卖弄自己。妄谈自己的功绩,废话连篇。
5。麻木不仁。交谈时避开对方的眼睛,面部表情一成不变,讲话时语调
呆板无味。
6。闷闷不乐。该答话时不接茬,使谈话中断。
7。严肃过度。谈话过程中不苟言笑,对一切都当真。
8。阿谀奉承。说话媚气十足,表现出矫揉造作的高兴或虚有其表的友善。
9。泛泛而论。轻易转移话题,由于小事而情绪激昂,在交谈中使用过多
的术语。
(晓兆编译)
语气的误区
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效果截然不同。在拥挤的公共汽
车上,假若车子到站,您需要从车厢中部向车门移动,而拥挤的人群又使您
动弹不得,您需要别人给您让一条道,这里有不同的话语形式可以选择:
A 栏:①请您让一下。
②让一下,好吗?
③对不起,让我过去好吗?
④您下车吗?(对方摇头)请您让我下去好吗?
B 栏:①请你让开!
②让开让开!
③让让让!
④你给我让开!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A 栏的话语亲切温和,效果较好;B 栏的话语粗暴
无礼,使人反感。这是因为:
①A 栏的话语多有诸如“您”“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B 栏第1
句虽然也有“请”字,不过已经变了味儿。
②A 栏的话语多以“询问”代替请求,充满了商量的语气。B 栏的话语“喝
斥”他人,带有“强迫性”。
③A 栏的话语语气舒缓,第①②句中的“一下”表示时间的短暂;第③
④句以“致歉”和“询问”起始,充分表达了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让对方
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B 栏的话语语气强硬急促,不留任何余地;其中第①
句虽有“请”字,但其后的“让开”使得这个“请”字徒有形式,其中的礼
貌含义已被扫荡一空,甚至还含有“威胁”意味。至于“你给我。。”这样
的句式,语气上突出自我,使对方处于从属的地位,其盛气凌人,不待而言。
在言语文际中,语气的误区并不少见。兹举几例:
误区之一:轻狂——“胡子都一大把了!”
A 君向同事B 君介绍自己的外甥:“他是XX 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今年
才21 岁。”B 君赞叹道:“真是年轻有为啊!”A 君的外甥有些不好意地说:
“哪里还年轻!胡子都一大把了!”客观地讲,他并无意“卖老”,只是想
用轻松、夸张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人意识”,但言不从心,话语
一时选择不当,致使语气上夸张失控。
误区之二:冷漠——“你爱画不画!”
张君在车间黑板报上画装饰图案,看见李君从身边走过,便随口问道:
“你看这里再加一道花边,是不是好看一些?”“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他希望李君分享创作的喜悦。但李君却不以为然地说:“你爱画不画!”显
得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张君犹如被兜头浇了一勺凉水,不免悻悻不快。
误区之三:鄙夷——“你得了吧!”
有人在交谈中每当遇见不同意见,总爱以“你得了吧”来结束谈话。殊
不知这类话语隐含的意思是:你懂什么!你胡说什么!你算老几!你站一边
儿去吧!”等等。在某研究所小张的口中,“你得了吧”几乎成了口头禅。
尽管他乐于助人,工作努力,可还是把单位里的同事几乎都得罪光了。
误区之四:夸大——“你总是这样。。”
办事员小王在某件事上处理得不够妥善,受到科长的责难:“你总是这
样马马虎虎!”甚至是:“你总是这样不负责任!”把偶尔的失误放大为“总
是”,很可能使得对方失去干劲,无法振作起来。类似的语气还表现在“又”
上。李晓的小说《关于行规的闲话》中有这样一例:
她走近我,两眼睁得育乒乓球大,兰花指头象小手枪似地顶上我脑门。
“喂,你们厂长到底来不来,大概你又是在骗我吧。”
“大杨说厂长一定来。我怎么骗你啦,而且还是‘又’,这让邻居们听
去了,会把我想成什么人?”
误区之五:嘲讽——“你不是蛮能干的吗?”
陈某主动帮助吴某修理自行车,忙了半天没修好,正在着急,吴某却在
一旁冷言笑道:“你不是蛮能干的吗?”听了此话,陈某心理很不是滋味,
“你不是蛮能干的吗”这个反问句所包含的意思是:“你既然主动帮助别人
修车,你就应该有把握修好,但结果却不能修好,你纯粹是充能。”这就难
怪陈某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了。
恰切的语气使您的言语得体,彬彬有礼,语气的误区却阻碍人际感情的
交流与融洽,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
(杨锡彭)
语音引起的交际障碍
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你与人交往中,由于使用了同意
无关或完全相反的词,使你的交往对象产生误解或故意误解,使你的交际行
为归于失败。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也耳闻目睹了一些这样的事例。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长春火车站前乘坐53 路有轨电车去办事,与
我并肩上车的是一位农村老汉,他上车后就急急忙忙挤到乘务员跟前问:“这
趟车可是去百货大楼吗?”乘务员回答:“这趟车去红旗街,去百货大楼须
乘坐6 路公共汽车。”老汉接着问:“6 路可有乌龟吗?”一位穿着时髦的
小伙子故意曲解老汉的话说:“6 路只有乘客、乘务员和司机,没有乌龟。”
车厢内一阵哄堂大笑。老汉急忙辩解说:“我说的‘乌龟’不是王八,是‘乌
龟’电车,我这么大的岁数,怎么能那么缺德去骂人呢?”
其实老汉的说法,车上的人是都能够理解得了的。在长春火车站前,除
6 路公共汽车外,尚有62 路无轨电车路过百货大楼。老汉所说的“乌龟”的
发音相近,老汉把“无轨”说成了“乌龟”,才让那个时髦青年钻了空子,
来取笑老汉。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取巧的。比如:流传很广的
白菜萝卜问题就是一例。有位先生为了惩治一些自以为聪明,不努力学习的
学生,就给这些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一斤白菜二分钱,一斤萝卜多少钱?
学生们怎么也想不出来一斤萝卜多少钱,后来先生告诉学生,一斤萝卜一百
钱。在这里,先生利用货币总称“钱”和计量单位“钱”同音造成交际障碍
为难学生,让学生受到教益。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施行报复的。在一个偏远的小
村,只有一个理发师,有一次,一个和这个理发师闹过不愉快的人去他那里
理发。他说:“咱们要有言在先,你说好了哪些地方剃,哪些地方不剃,我
再给你理,否则理完了你挑三拣四,我可受不了。”那个去理发的人说:“很
简单,有毛就剃,眉毛不剃。”于是理发师就把他的头发、胡子、眉毛都剃
了个溜溜光。那个会理发的人指责理发师:“你为什么把我的眉毛都剃下去
了?”理发师说:“我是遵照你的指示剃的,你说过有毛就剃,‘没(眉)’
毛不剃,所以我把你有毛的地方都剃了。”在这里理发师利用“眉毛”和“没
毛”同音,制造交际障碍,对来理发的人施行了报复。
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因同音出现的交际障碍,弄得东奔西跑,笑话百出
的。比如:以前,有一家人,老父和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他们忙不过来,就
雇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给留在家里的老伴和儿媳妇。婆媳俩
都不识字,赶紧请一位邻居念信。那人看了看信,就说:“生意倒还不错,
只不过死了一个人。”婆媳俩一听,不知是死了老头子还是死了小伙子,就
痛哭起来。同村另一个人正准备去外地,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他家
里人为什么哭?”那小孩信口答到:“他家死了一个人。”这人也没细打听,
就离开了村子。他赶了几天路,碰巧遇上了做生意的爷俩,连忙说:“你们
还不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爷俩放下生意,连夜往家赶。再说家里,
老母怕儿媳妇哭坏了身子,就劝她回娘家去了。爷俩往回走了几天,路过亲
家村头时,儿子让老父先回家,自己到岳父家看看。他一进岳父家,见到媳
妇的眼睛都哭红了。儿子心里一阵难过,就“妈呀!妈呀!”地大哭起来。
媳妇见到丈夫就“爹呀!爹呀!”地大哭起来。老头赶回家,看见老伴睡在
床上,脸上还有泪痕,就“儿媳呀!儿媳呀”地哭起来。老太婆见只有老头
子一个人回来,就“儿呀!儿呀!”地哭起来。老头子吃惊地问:“这是怎
么回事?”老太婆说:“你们来信不是说死了一个人吗?”老头子气得大骂:
“是谁念的信?这样诅咒我们!”他把念信人找来当众对质。念信人让他们
拿出信来,指着信给众人看,只见上面写着:“。。生意兴隆,人手不足,
故了一人。。”信中把“雇”字写成了“故”字,念信人当然没错。老头子
看了信也无话可说。只因为“故”、“雇”同音,错用了,出现了交际障碍,
闹得笑话百出。
汉语同音词汇特多,言语又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特别注意在言语
交际中可能因同音词汇造成的交际障碍。注意因同音词汇造成的交际障碍,
并不仅仅要避免这种障碍的发生,同时也应存在着充分利用这种交际障碍为
交际目的服务。是利用还是避免要视时间、地点、场台和交际对象而定。利
用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为交际目的服务,是一种智慧的临场发挥,需要广博
的知识和敏锐的头脑。避免因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就要在言语交际中尽力
避开可能因与某些同汇同音而又词意相差甚远的词汇;或者宁可把话说得长
一些。比如,开头提到的“无轨”和“乌龟”同音问题,要是说成“无轨电
车”,那么交际障碍就可以避免了。
(陈重阳)
注意谈话中亮起的“红灯”
交叉路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煞是热闹。忽然,信号灯柱上红光闪
亮,这无声的命令,使所有车辆戛然而止,行人悄然伫足。
这时如果谁不顾警示,硬闯红灯,岂不招惹大祸?
人们对交通规则大部深谙熟记,但对谈话中的规矩未必知晓遵循。其实,
谈话也如在一定的轨道上车行人往,有章有法,倘若细心留意,也不时可见
“红灯”现象。在“红灯”面前,假如木然无觉,无所顾及,继续喋喋不休,
强聒不止,很可能会出现交际障碍,平添烦恼,倍受冷落。
那么“红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灯光”语义如何解说?
1。对方对你所谈的话反感,不满意,这时的“红灯”意味着:就此打住,
再走撞车。
2。对方对谈话的内容失去兴趣,不想再谈,“红灯”告诉你: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
3。谈话逼近或已经进入个人私生活领域,对方有意回避,“红灯”警告
你:隐私重地,不宜涉足。
4。谈话时间过长,或情感强烈,言词过激,出现倦怠感,“红灯”提醒
你:无法前行,媳火修整。
5。对方心中另有牵挂,不能全神贯注,继续交谈,“红灯”指示你:车
应转弯,分道扬镰。
6。缺乏深入交谈的基础,意见相左,或无法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红灯”
表示出:并非同路,各寻方便。
诸如此类,当然还有许多。
在与人谈话过程中,应及时、机敏地发现“红灯”,理解“灯语”,及
时调整话题,改弦更张;或默然收口,中辍交流,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交际
“危机”。这里介绍一些“红灯”的表现形式,供大家参考。
直陈式“红灯”直接用明确语言表示中止谈话:
“就谈到这里吧。”
“不说了,下次再谈。”
“我们的谈话应该结束了。”
回避式“红灯”对话题避而不答,或语言回避:
“那跟我有什么相干?”
“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兴趣。”
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