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演讲论辩技巧-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下一个普通门客,后来,在赵面临秦重兵压境之际,他通过自荐,脱颖而
出,作为平原君的“特使”,“凭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服楚王
发兵,挽救了赵国;西汉的东方朔,也是一介平民,他凭着向武帝上书,在
“自我吹嘘”中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而“终得圣主青睐”。如果说,在毛遂
和东方朔的时代,凭自荐而被重用还只能算凤毛鳞角的话,那么如今,无论
在工厂、机关还是乡镇、军营,这类事已不再属于新闻了。许多名不见经传
的“小人物”,通过自荐、竞选演说的讲台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他们在
竞选演说中表现出的令人膛目的朝气与胆识、令人惊叹的坦诚与豁达、令人
钦羡的出色才华,不能不使他们的同事以至上级对之刮目相看、重新评价。

如何组织好竞选演说,使更多的人才有适当的机会脱颖而出呢?我们向
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竞选演说形式。

单纯演说型

这种类型适用于初次开展这项活动或竞选对象较多的情况。首先,可由
竞选者本人根据所竞选职务的要求及听众、环境、场所等特点,事先拟定演
说提纲或演说稿,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按指定顺序或抽签决定的顺序依次演
说。每位演说者的演说时间可视具体情况排定,一般在十几分钟内,最好不
超过二十分钟。最后,听众根据竞选人的演说效果及平时印象举手表决或投
票表决。

问难答疑型

这种类型运用于竞选对手较少、主持人有一定经验的情况。

首先,可由竞选者本人有准备地对自己的竞选宗旨、竞选条件等做出简
要介绍,然后以“答记者问”的形式,由听众就所关心的问题对竞选者质疑
问难,竞选者需随时给以恰当的解答和阐释,最后进行公众投票。

这种形式要求竞选者事先对听众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比较全面、周密
的考虑,临场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主持人来说,也要有随时把握时机、


驾驭全局的能力,既要防止听众的提问离轨岔道,也要在必要的时刻,及时
帮助竞选人解围。

演说论辩型

这种类型的竞选演说较前两种更趋复杂些。

它要求竞选者不仅要做好有充分准备的演说,还要具备即兴论辩的能
力;不仅需要应付来自听众的种种质疑,还要随时准备回答来自竞选对手方
面的疑难。会场往往会出现竞选者与听众之间、竞选者互相之间、听众与听
众之间立体交叉式的激烈论辩局面。这就要求竞选者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机
敏灵活,临阵不慌;听众事先也应对提问论辩的各类问题有所准备,避免太
多的随意性;主持人则更需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言语的技巧,以便统摄全局,
收到预期效果。

以上无论哪种类型,都可因地制宜、具体运用,也可根据实际综合采用。

竞选演说的主体是竞选者本身。那么,竞选者们如何在竞选中获胜,竞
选演说中应注意哪些“规矩方圆”?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注意了解、分析听众及竞选对手的特点,广泛搜集有关材料,恰当
选择演说重点。

竞选演说虽然大多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进行,但熟悉的人你未必都了
解,还需专门下功夫搞点调查研究。比如,听众们对竞选的呼声如何?他们
对你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点?听众中不同意见的焦点在哪里?最涉及
听众切身利益、最能打动听众的问题是什么?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只有了解并针对不同听众的不同口味,才能在设计竞选演说稿时做到有的放
矢。此外,如有必要,还应进一步了解一下对手方面,自己与之相比较,优
劣长短各在何处,知已知彼,以便演说中扬长避短。

总之,凡事预则立。预,就是充分准备。据说植物界怪杰路德·帕班克
为了寻找一种最高级品种,曾培育过一百万种植物品种。竞选演说亦如此,
围绕目标汇集一百种材料,然后经提炼,舍去其中的九十样,余下的内容就
会如集中了营养精华的强化食品一样,量少质高,耐人寻味。

注意演说时的态度,需镇定从容、落落大方。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戴尔·卡内基认为:充满勇气与自信,是演说成功的
第一要诀。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苦干、怯于当众说话,连林肯那样的
大人物开始在会场演说时也感到过畏惧、惶恐、忙乱。这种怯场心理将严重
障碍竞选演说的成功,极易失去听众的信任,怎样克服这种怯场心理呢?美
国总统罗斯福的经验可资借鉴。罗斯福“因为曾是病病歪歪而又笨拙的孩
子’,“年轻时起先既紧张且对自己的能力无信心”,后来,他不断地督促
自己在各种场合表现得毫不惧怕,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毫不惧怕)
就会变成现实。”最后,他成了勇者之最。罗斯福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己给
自己打气,并且坚持不懈,懦夫也能成为勇士,何况我们敢于报名竞选的本
身就足以证明我们绝非懦夫之辈,那么只管大大方方走上台把我们想说想做
的告诉给听众又有何困难呢?

综合那些成功的竞选演说者的演说态度,可以归纳为:谨慎有礼而不拘
泥做作;热情自信而不轻浮傲慢;对听众既尊重谦逊又不哗众取宠;对竞争
对手既针锋相对又不失友好真诚。


竞选演说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才具有成功的最大把握。

某大学地理系二年级竞选学生会干部,有一位同学妙语联珠,滔滔不
绝,另一位同学则语不惊人、平易简洁。结果前者落选,后者却获得了竞选
的最多票。什么原因呢?是听众们不喜欢前者的联珠妙语吗?并非如此。原
因是众人心中的一杆“秤”在起作用。这种秤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实际价值
和能力的“言行一致”。而前者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点。平素的实际表现在竞
选中起到了举足经重的作用。由此可见:要当个好干部,不光要“说”得好,
更要做得好。若仅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不具备当干部的
资格的。人们钦佩张海迪、徐良,不仅是为其所“言”而感动,更为他们的
所“行”而折服。因此,竟选演说既是“竞”口才,更是“竞”能力、“竞”
实际所为的活动。常言:“嘴一份,手一份,干得硬,叫得响”,这样的人
才最有希望在竞选中获胜。

(张燕)


怎样写告别演说辞

作为演说的一种类型,告别演说通常是指演讲者因离别某一工作职务或
某一部分人时,在所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发表的一番讲话。在激动人心的告别
仪式上,要发表一篇真正打动人心的告别辞,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
过,只要平时口语训练有素,熟悉告别演说辞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演说达
到预期的目的,给听众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注意开场称呼

告别演说总是有具体的听讲对象的,所以告别辞一般应有称呼。比如,
华盛顿的离职告别辞的称呼是“朋友们,同胞们”;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的
告别辞称呼是“朋友们”;军人的告别辞的称呼常常是“尊敬的首长和战友
们”;学生的毕业告别辞的称呼往往是“敬爱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
学们”。恰当的称呼,不仅表示着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
以对演说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怎样称呼才算恰当,这就要根据听众的实际
情况、民族和地方的习俗而定。

抒发惜别之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要简单说明一下分别的缘由,向听众展示自己此时此刻
的内心世界,恰当地表露自己的惜别之情,从而缩短讲者和听者之间的心理
距离,唤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请看一位大学生的毕业告别辞是怎样抒发惜别
之情的:“当我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上的时候,当我环顾这个朴素的大厅的
时候,一种不可言状的感情袭上我的心头。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一切又是那
样的陌生。我十分明白我现在的心情,但我不一定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感情。
因此,当我因为激动而说不下去的时候,或者过于奔放的时候,恳请诸位都
能给予最大限度的容忍。”

当轮到这位大学生代表致辞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场已经不太安静了。
可是,当他用一种深沉的语调讲完这段话后,整个会场顿时静悄悄的,全体
听众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不用说,这段成功的惜别之词已经触动了听众
的灵魂,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告别了母校,谁不留念?!告别了老师,谁不动情?!告别了同学,谁
不难过?!这段惜别之词成功之处就在于:感情真实可信,而且很注意节制,
既无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之感,也无任凭感情放纵之嫌。因此,尽管言语不多,
但耐人寻味,而且由于是在那种特定的场合说出的,因而具有很强的沟通力
和感染力,为进一步演说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追忆昔日往事

感情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告别时的依依
别情,总是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因而,告别演说就不免有对过去的一番回
忆。适当的追忆,不仅是演讲者思路和感情的自然发展,而且还可以强化听
众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更强烈的共鸣。请看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告别辞:


“。。我的一切都归功于这个地方,归功于这里的人民的好意。我在这
里已经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从青年进入了老年。我的孩子们都出生在这
里,有一个孩子还埋葬在这里。。”

离开斯普林菲尔德,林肯的心情当然是十分难过的,因为他与这里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自然会勾起林肯的深情回忆。

撰写这部分时,特别要注意选择材料。追忆往事的目的是在于:进一步
寻找共鸣点,激发听众的听讲兴趣和热情。因此,选用材料时,一定要处理
好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普通材料和典型材料的关系,事无巨细、婆婆妈妈、
拉拉杂杂,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使演说显得冗长不堪,这样的演说是
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生活近25 年,值得回忆的东西
可谓多矣,但他只是概略地谈到了自己的居住时间,然后着重谈到了他的孩
子们在斯普林菲尔德的情况。至此,虽没有长篇追忆,但林肯的留念之情就
可想而知了。这样处理材料,既能表现事物的广度,又能反映事物的深度。

表达良好祝愿

道别之时,演说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和留念,又有对未来的良好祝愿。面
对未来,演讲者诚恳的希望,由衷的祝福,可以给听众留下非常愉快的印象,
并使之受到鼓舞和鞭策。这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提出希望和忠告。地位较高和年长的演讲者,在演讲将要结束时
常常要明确提出自己的希望,其措词一般比较直率。如一位海军学院院长的
离休告别演说:

“。。你们是未来的海军栋梁之材,你们的青春年华,就是海军的财富。
你们应该理所当然地用你们的忠诚和你们的青春年华,化合成中国人民海军
的强大战斗力!这就是我这个老兵留给你们的希望。”

第二,向听众祝愿。如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告别辞:

“。。相信上帝会和我同在,也会和你们同在,而且会永远是到处都在,
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希望一切都会圆满。愿上帝保佑你们,就象我希望你们在
祈祷中会求上帝保佑我一样,我向你们亲切地告别。”

第三,表示决心。恰到好处说几句表示决心和信念的话语,可以有力地
把演说推向最后的高潮。有一位退伍军人的告别辞就是这样收尾的:

“战友们,我们就要分别了,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可是不管
走到哪里,都要继续填写人生的履历表。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们都要交出
事业上的优秀答卷,为‘解放军’的称号添彩,为火红的战旗增辉!”

由于听讲对象和时境不同,告别演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以上所及,只是初步探讨了告别演说辞的基本格式。

(万一平)


能言善辨

——论辩技巧
NENGYANSHANBIAN 
LUNBIANJIQIAO 

争辩是思想的最好触媒。

——〔俄〕巴甫洛夫


雄辩·诡辩·巧辩·强辩

谁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何者为“辩”呢?《战国策》云:“夫辩者,
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辩,简言之,即为争论是非、说明真假。辩,其外延又有种种:雄辩、诡辩、
巧辩、强辩等等。为增长我们的善辩之才,不可不将此诸多之辩“辨”上一
“辨”。

雄辩

雄辩之“雄”,意为强有力。在议论与争论中,运用卓越的智慧、钢铁
的逻辑、出色的言辩明辩是非、出奇制胜,可谓雄辩。悠悠数千年的中国古
代文明,造就了无数雄辩家。中国古代有“辩者”一词,就是专指以论辩为
业的人。这些雄辩家与辩者们提出过许多思想史的进程。现代社会中的雄辩
家也比比皆是。

笔者曾读过一篇报告文学,介绍天津顾问处著名律师赵光裕以雄辩之才
为我国合资企业赢得数十万元利益的事迹。天津制药公司与美国第八大制药
公司S 公司准备签定一份合资合同。美方代表提出:必须将商标等工业产权
折合成美元作为美国投资构成的一部分。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少拿出一大笔
钱,而年分红照样。美方强调说:“我们的商标在国际上是有信誉的,有助
于推销合资公司的产品,而且这个商标是在中国注册的,必须受到保护,使
用必须付费。”照此办理,中方损失就太大了;若不如此,中方谈判代表一
时又拿不出好主意。这时,担任中方谈判律师的赵光裕凝思片刻,沉着应战:
“美方商标已经在中国依法注册,当然应受保护,非经议妥代价,任何人无
权使用。”“但是,这和本合同无关,双方经理已经商定,合资企业产品的
45%由美方负责外销,55%由中方负责内销。内销产品不用美方商标。至于
外销部分用什么商标,那是美方的事,反正产品是美方负责销掉。如果美方
为了自己销售方便,外销部分采用自己的商标,这怎么能要合资企业付费
呢?”这一番雄辩可谓柔中有刚、字字千钧。赵律师以敏捷的思维,于中方
“山重水复”之处,看到了“柳暗花明”之光;他以无可辩驳的逻辑推论,
证明了“将商标权作为投资构成”的荒谬;在语言上,为了使对方无懈可击
又易于心理过渡,他采用了“欲非先是”的委婉的转折复句,最后以反问作
结。结果,美方的两位代表全木然而坐无以应,可见,滔滔善辩离不开卓越
的智慧、钢铁的逻辑和出色的言辞。

诡辩

诡辩之“诡”,有奸滑、狡黠之意。如果说,雄辩是从正确的客观实际
出发、据理以辩的话,那么诡辩则是从主观需要出发,任意挑选个别事例或
以似是而非的逻辑关系来构造虚妄的联系。为谎言谬行辩护。诡辩可分为广
义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指哲学上的诡辩理论,如“诡辩论”、“诡辩术”;
狭义的指违反常识的似是而非的议论。诡辩的“故乡”据说在希腊。古希腊
时代也是雄辩家和诡辩家辈出的时代。

最著名的诡辩莫过于古希腊的“半费之讼”。古希腊有个叫欧提勒斯的


人向普罗塔哥拉斯学法律。二人订下合同:学生先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待学
生毕业后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但欧氏毕业后,迟迟不出庭打官司,
老先生收费心切,就向法庭提出诉讼。讼词中有这样的推理:

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赢,那么按照合同,他应付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输,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也应付我另一半学费;

这次官司欧氏或赢或输,他总应付我另一半学费。

没想到,学生竟来个“以其之道,还治先生其人之身”,他的推理是: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赢,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支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输,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应支付另一半学费;

这次官司我或赢或输,我怎么也不应支付另一半学费。

据说,这场官司难倒了法官,无法作出判决。

其实,师生二人的推理都不合理,都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要求,在同
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而那位先生在推论“是否应付
另一半学费”这一过程中,却采用了两个不同前提即不同的思维对象;按照
合同学生赢了该付学费;按照法庭判决学生输了仍该付学费,实际上是不同
情况下都采用的有利自己的标准。而学生不甘败诉,来个“以毒攻毒”,如
法炮制,最后,二人都一齐陷入了似是而非的诡辩泥坑。可见,诡辩在形式
上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实质是必然违背逻辑规律的。

巧辩

巧辩与诡辩两个词在古代是没有什么大差异的。“巧”与“诡”在词义
上本来就存在着交叉,“巧”中有“诡”,“诡”中含“巧”。二者的区别
在于:诡辩肯定是假的,而巧辩可能是真的。它们有美丑、善恶之分。如果
是正直一方利用“似是而非”的诡辩术制服了邪恶或荒谬的一方,我们往往
称为“巧辩”。又如相声中有许多有趣的噱头也是利用诡辩术制造的,我们
也不会把这些称为诡辩而誉之为巧辩。

东汉末年有个学者郭林宗,名声很大却十分讲迷信。一次,他指挥工匠
要将院中一棵挺拔俊秀、挡风遮阳的大树砍倒。人问其故,郭说:“我看了
一本专讲设计宅院的书,书中讲:房子院套四方方,象个‘口’,院子当中
有棵树,木在口中不吉祥,你想想,木在口中不是‘困’吗?以后办事样样
都困难了。”一位叫徐稚的少年听了觉得可笑:“照你这么说,你的房子也
不能住人了。”“为什么?”“你看,房子院套四方,象个‘口’,房子里
头住着人,人在口中不吉祥,因为那不是个‘囚’吗?住在房里的人不都成
了囚犯?”郭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也不干砍树的蠢事了。

徐稚正是利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辩驳倒了郭林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