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说它来自希尔顿的灵感,应该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说法。为什么叫灵感呢?我们常把出乎意料的东西称之为「神」,神来之笔表示精彩得让人喜出望外。灵感原本就是神感,来自神的感觉。由于「神」字被高度神化之后,人们不敢用神感这样的字眼,只好改称灵感,以表示对神的尊敬。
希尔顿的灵感,便是香格里拉的灵魂。有了希尔顿的灵感,使他写成了《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而他的灵感也创造了香格里拉,成为香格里拉的灵魂。
我们可以说,先有希尔顿的灵感,才造就了香格里拉的诞生。而香格里拉的灵魂,创造了他的身体。
那么,香格里拉的心智在那里呢?
愣严经说得好,「颠倒」就是心。凡是正变反,而反变正,—颠倒,心就出现了。
最初,我们以身体代表「心」,认为脑筋一动,手足配合,东西就做出来了。后来,究竟什么是心?心在那里?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找了很久,思虑得很多,还是找不到,想不通。心在那里?那里都是心。
不颠倒,以为《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便是香格里拉的心。一颠倒,便发觉「香格里拉」道部电影,原来也是'香格里拉」的心。香格里拉起心动念,想要和广大的读友见面时,他就现身为小说,以引起读友的兴趣。而当他改变心意,想要同各地的影剧爱好者见面时,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卖座的电影,与观众欢聚一堂。他心里最清楚明白,他仍然是他,叫做香格里拉!
4.香格里拉真的变成一个人
以上所述,香格里拉的身,心、灵,全都是虚拟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但是,人类喜欢弄假成真。有了这些虚拟的小说和电影,仍然不能满足。
在大家热烈期待中,果然心想事成。大家的心愿,终于促成香格里拉的灵魂,第一次投胎,成为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镇。那一世的香格里拉,为他的父母印度,创造了近七亿美元的旅游收入。第二次投胎,便是木斯塘,同样的为他的父母尼泊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这一次再度投胎,成为云南的迪庆,能不能和前面两世一样,为他的父母中国,完成他先天的任务?按理说应该相当有把握。除非香格里拉的心,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
巴尔蒂斯坦是「香格里拉」这个「人」第一世的「身体」;木斯塘是第二世的「身体」,现在迪庆又成为他的第三世的「身体」。转世的速度,实在快得惊人。
这样一来,就实体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说:巴尔蒂斯坦是香格里拉,而香格里拉却不是巴尔蒂斯坦。因为巴尔蒂斯坦不过是香格里拉某一世的名字,并不代表香格里拉每一世,都叫做巴尔蒂斯坦。
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而巴尔蒂斯坦、木斯塘,则是这个不死的灵魂,在第一世和第二世所寄寓的身体。当一个身体毁坏之后,把它丢弃掉,再换一个新的。
灵魂不死,但是身体必定有寿命的限制,也就是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当巴尔蒂斯坦死亡的时后,木斯塘才有新的机会。
当木斯塘逐渐丧失光芒而死亡时,迪庆又成为香格里拉所选用的新的躯体。到底能够维持多久的生命,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迪庆要不要现代化?大批的旅客,能够保持原来的面貌吗?
「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到现在为止,已经投胎了三次。而且每一次都投胎为「人」,每一世都有不同的「身体」,而分别取出不一样的「名字」。
「身体」是有期限的,我们称之为「寿命」。使用的期限届满,便宣告死亡。只要灵魂不死,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投胎。每一次都选用不同的身体,而且用坏了就加以丢弃。
「香格里拉」的「心智」在那里?可以说就在《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其中所有关于人、事,地、物的描绘,都是「香格里拉」的「心智」。
「心智」成为「灵魂」和「身体」的媒介。
当「心智」出现时,我们才有所依据,用以判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当我们评鉴「身体」的种种表现,是否符合「灵魂」的原来需求时,必须以心智做为依据,当做标准,才能获得答案。
世界上那—个地方(身体)最符合「香格里拉」(灵魂)的标准?最好的评鉴依据,当然是「失去的地平线」(心智)。这样,身、心、灵三者的关系,应该相当清楚。只要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那个样子。
但是,心智一旦有所改变,香格里拉就会变成不同的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心智和灵魂的关系,看起来比身体更为密切。心智和灵魂都看不见,而身体则是活生生的,谁都看得见。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世界上原本没有香格里拉,是希尔顿这—位作家,从无中生有,把香格里拉创造出来。好比我们本来没有汽车,是喜欢无中生有的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才设计、制造出来。
就像人造卫星一样,也是无中生有的成果。人类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无中生有。
问题是香格里拉创造出来以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就是打从心里头,相信有这么一回事,还是根本不相信?相信的人愈多,香格里拉活在更多人的心里,当然活得更久。换句语说,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它就会存在。若是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就像很多、很多小说的命运那样,一阵子便从大家的记忆中消失掉。没有人印刷,没有人发行,也没有人阅读,香格里拉很快就不见了。无中生有,可以存在很久,也可能很快消失,回归无的原点。关键在于人的心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认定?
香格里拉相当幸运,获得大家普遍的推崇和喜爱。
相信的人愈来愈多,香格里拉就愈来愈神。以致很多人愿意为它塑身膜拜,而费尽心力。先是小说获得畅销,扬名四海。继而电影打动人心,传播全球。然后印度政府,趁着信徒众多的良好时机,把巴尔蒂斯坦塑造成香格里拉正神。果然香火鼎盛,各方信徒接踵而来。
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各有各的想法,很难一致,也不需要如此。现代的生物科学家已经证明:在生物世界中,必须多样并存,才能够生生不息。不但物种要多元化,个体也应该各有差异。见仁见智,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人欣赏巴尔蒂斯坦,认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标准,果然是正神,值得膜拜。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如小说中描绘的那么诱人。于是尼泊尔政府,便挺身而出,指称木斯塘才是正神,希望大家不要上当。这一号召,也获得许多游客热烈的回应,香火相当兴盛。
香格里拉就是香格里拉,原来并没有引起争夺的念头。但是,当香格里拉的心智,和广大人们的心智相碰触,彼此交流的时候,居然出现不一样的反应,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正宗香格里拉,因而造成门派的争端。各是其是,而以其它门派所说的为非。恐怕是香格里拉始料未及的状况,好像谁也没有办法加以掌控。
时至今日,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香格里拉的事情。然而,香格里拉既然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尽管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无视于它的价值,甚至于想要加以否定,或者蓄意加以鄙视,大概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难以动摇了。
当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大家再也不相信香格里拉这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认为在现实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找到。因此对这种梦想,也逐渐不加以理会。愈来愈少人注意,也愈来愈没有去传播它。有朝一日,香格里拉就真的不见了。从无中来,又回归于无。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再创—个比香格里拉更吸引人的人间乐土。取而代之,永远比强制消除来得有效。因为人性似水,只能够顺应着去疏通,很难逆向去堵塞。
6.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对中国人来说,「香格里拉」是一个外国人在小说中描写的理想王国,地点在中国的横断山区。有人说这个概念,源自藏传佛教中,有关「香巴拉」的传说,因此主张正本清源,用「香巴拉」来取代。但是,果真如此,「香格里拉」的神韵,必然尽失,再也唤不起人们普遍的向往。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人间乐园的构想,包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内,并未引起像「香格里拉」这样深远而广大的效果。由此可见,灵界有很多灵魂,而人们所知道的,显然极少极少。这种情况,其实和地球上几十亿人口,可以说人人都有名字。但是著名的人士,也不过寥寥无几,是—样的道理。
尽管「香巴拉」与「香格里拉」,都是同一类型的灵魂,甚至于更为正宗。人们却只知道香格里拉,忘掉了或者根本不认识香巴拉。我们只能够讨论香格里拉,把它当做人间乐土的代号,今天称之为代言人。
长久以来,人们便有「净土」、「桃源」、「乐园」的想象。一度以桃花源为代表,后来则以香格里拉而名闻天下。这种品牌效应,在灵界和人世间,原来也异曲同工,知名度同样重要。我们理想中的乐园,为了让中国人接受,表现为桃花源。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了解,化名为香格里拉。而在西藏地区,则取名为香巴拉。同一灵魂,在不同地区,为求适应起见,化身为不一样的神明。我们实在不必要为这样不相同的名字,便把它看成不一样的灵魂,加以排斥而引起纷争。
当然,一向平静的人间乐园,由于香格里拉打响了知名度,成为世界名牌,因而产生十分强大的能量。吸引很多人的兴趣,使大家由景仰、膜拜,而引起很大的争夺。其它的品牌,逐渐为它所兼并。共同以香格里拉为号召,实际上却各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门派。
香巴拉和桃花源,看起来都是人间乐土。但是最初的出发点,并不相同。前者从游牧生活着眼,代表牧民的理想。后者以农业文明为主,代表农民的向往。香格里拉则是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物资生活并不匮乏的情况下,亟欲逃离现代都市的一种心声。
无论如何,香格里拉,香巴拉和桃花源,都是创造人间乐土的灵魂。没有这样的灵魂,人们就不会那么热衷于寻找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终于在大家努力之下,把它的「身体」,一一寻找出来,供大家欣赏。
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那里?答案应该是: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听起来着实令人难过,也觉得相当尴尬。现代交通发达,喜欢旅游的观光客和心存领先的冒险家,可以说是无远弗届,那里还有人类足迹尚未踏过的土地?我们的意思,只是指出:凡是人类到过的地方,已经遭受到相当的污染。就算真的是香格里拉,也将逐渐丧失原有的面貌。灵魂一经人们的解说,往往失真而具有世俗的商业味道。实在非常可惜,也十分无奈。
灵魂是—切的根源,却由于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一直备受很多人的质疑。看来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先做一番的了解,才有办法明白灵魂的真相。
7.三种不同的思堆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述三大类型,分别说明如下:
(1)一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只有—个圆圈,里面毫无所有,如圆1。我们说这种人根本没有脑筋,似乎并不为过。他们听到任何事情,不需要经过思虑和判断。不是立即相信;便是马上拒绝,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只要这个人的态度始终保持一致,无论相信或不相信,都属于一分法的思维方式。
(2)二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一个大圆圈,里面还有一条直线,如图2。我们说这种人有脑筋,可惜转不过来,也没有过份。他们听到任何事情,都会经过自己的判断。有些相信,而有些并不相信。这种不是相信,便是不相信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表现得是非分明,并显得很有主见,信心十足。
附:二分法的思考障碍
二分法,原本是一种近似值的表示方法。四舍五入,可以省略许多计算上的麻烦。二分法思维,则是一种常见的思考习惯,很容易情绪化的人,最常使用。十七世纪时,科学与基督教会誓不两立。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cartes,1596…1650),认为精神的本质是思维,与物体完全不同。等于向教会承诺科学与神学二元划分,不彼此干涉。这种心物二分法的主张,使科学界放弃了解释物质界的元素如何表现于心灵世界的权利。
以身体为我,其实合乎科学,也合乎常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便是这个饮食男女的肉体。法院拘提人犯,即是把这个人的身体捕获,便告完成。
我的身体与我,简直是二合为一,无从分离。如果真的是这样,人实在太渺小,太没有意义,也太没有价值了。我希望不朽,身体做不到。我追求自由,身体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在衣食往行之外,还需要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宗教,身体都无法提供。我们在身体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有时候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拒绝肉体的需求。可见我除了身体的我,尚有精神的我。
精神的我,显然不是自然的身体。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广大无限,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加以限制。可见我的范围,必然超越我的血肉之躯,那是什么?是我的心灵或精神。
(3)三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个大圆圈,里面有—条弯曲的弧线,如图3。我们说这种人脑筋十分灵活,随时都在转动,而且转得过来。他们听到—件事情,既不相信,也不会不相信。他们好像相信,又似乎并不相信。看起来是非不明,实际上是慎断是非。不随便相信,也不随便不相信。换句话说,有些事情可以分是非,有些事情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而姑且信之,信到差不多就好。
很多人喜欢二分法,认为这样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是非分明,一点也不含糊,表示非常有自信心。
实际上,二分法并非理性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判断力,非常薄弱;而我们的选择能力,通常都很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凭什么分辨是非呢?可见得我们的是非,并不是明智的判断,却经常是感情用事,所下定的结论。只有感情主义者,才会随着自己的感情,来判断是非,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也不在乎所论断的是非,有多少准确性?
当然,一分法也很危险,相当于下赌注,而且所下的赌注,也太大了。凭什么不经思虑,判断,便马上可以分出是非呢?
听到灵魂这—类的字眼,立即完全接受或者严厉的拒绝,便是—分法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偏激态度。
若是经过自己的判断,就加以分辨。不论是接受或者拒绝,基本上都属于二分法的感情用事,相当武断。
到底有没有香格里拉?—分法的是或否,二分法的判断,都不甚合理。因为我们既没有能力肯定,事实上也没有能力加以否定。只要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依据什么来论断,便知道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见得可靠。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三分法的判断是非。反正再看看,说不定真的有,也可能根本不存在。逐渐弄明白之后,再来明辨是非,岂不是更加合乎理性主义的要求?
香格里拉是灵魂吗?失去的地平线真的是心智?巴尔蒂斯坦、木斯塘,迪庆算不算身体?它们之间如何互动?怎样才能密切配合?且以三分法的态度来面对。
8.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当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为世人划出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为了成就这—个香格里拉的梦想,希尔顿巧妙地给山谷中蕴藏着大量的金矿,使喇嘛们在经济环境恶劣的雪山峡谷里,获得安享宁静祥和,却不落后于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能够生活的条件。
香格里拉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风光明媚,有草地、森林、田园、雪山,保持田园式的宁静,并不忘追求适度的物资生活。灵魂固然灵活、灵巧而且灵光,却苦于没有工具,可以随时展现才能。
香格里拉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首先以一种特殊的灵感,打入希尔顿的脑海里。使希尔顿备受鼓舞,奋力完成《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相当于香格里拉这个美丽的灵魂,把自己所需要的心智,透过希尔顿的生花妙笔,向世人展现出来,吸引了大众的眼光。
人人都有心智,主要的作用在认知、判断和选择。把构想或问题提出来,经过仔细而深入的思虑,做出合理的判断,然后选择当时最为合适的态度或行为。心智的活动,表现在大家以「失去的地平线」做为依据,到处寻找合乎这个标准的地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智活动的结果,终于创造了有形有体的身躯。
身体是灵魂居于展现实力,完成任务的需要,才构造而成的工具。它的形体、功能和特性,都由灵魂来主导,目的在配合心智,共同把灵魂的理想使命,付诸实施。身、心、灵三者合一,原来是灵魂创造心智和身体的最初目的。香格里拉(灵魂)创造了「失去的地平线」(心智)和巴尔蒂斯坦(身体),完成了为印度政府创收近七亿美元旅游收入的任务。三方面密切配合,当然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且获得大众普遍的激赏。
灵魂是不灭的,香格里拉永远存在。若干古代文明遭受长期不明原因的湮没,几乎已经不为人知,好像并不存在一样。结果有朝一日,又被开发出来,才知道它们依然存在。只是不为众人所知,已经相当漫长而已。
心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去改它,它也就永远如此。
《失去的地平线》只要不改动内容,—版又一版地发行下去,永远是同样的版本,丝毫都不会改变。如果大家发现这本小说的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的需求,必须做出某些改变,才更有吸引力。也许经过审慎的过程,改变了局部的内容,展现出香格里拉的新面貌,也未可知。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这个样子。心智—改变,香格里拉就会相随心转,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