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亿吨的物质,在虚无的宇宙空间里日夜不停地旋转。而我们的整个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的解释,也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炸开,通过大约300亿年的扩散,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从最基本的原子,到最广阔的宇宙,“中心——四周”模式都建立了它的统治。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迄今为止还无法解释。不过这不是本书关心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样两个事实就够了:
第一,我们的世界是按照“中心——四周”模式运转的;
第二,我们的大脑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思考的。
所以,用大脑观察世界会产生什么结果?
当然也是“中心——四周”结构!
我们今天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地理),无非都是人们用大脑去认识世界的结果,它们的结构,也无一不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组织的:
它们都是由众多知识点构成。这些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按照“中心——四周”模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
每一门科目,经过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都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体系来的,每一册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很有讲究的,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明白这些内在的联系,就不可能把这门知识学好。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当然也要按照“中心——四周”的模式来学习!
有人会说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法是非常不同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学习文科的基本模式。
其实,学文科的道理和理科一样。文科是对研究社会现象的知识,而社会的基本结构也是遵循“中心——四周”模式的。具体例子很多,比如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肯定是中央政府是“一级关键词”,下面发散出很多省级地方政府,每个省级政府管理多个地市级地方政府,再如此到县镇村;一个学校的治理结构也是一个校长,下面几个副校长,然后是年级组长,然后是班主任;学习历史,谈到某一个朝代,总要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国际关系等方面来了解,各个方面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跟我们学习理科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习恒等式与思维导图
如果我们把前面讲过的物理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政治题的解题思路作一个比较,会发现不论文科题目还是理科题目,它们的解题思路都是相似的;
如果我们把自然界从原子到宇宙的组织结构、我们社会的组织结构,还有我们的大脑的生理结构作一个比较,也会发现它们也有着惊人的相似;
——它们都符合“中心——四周”模式。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正确的思考模式=正确的学习模式=各个科目的内在规律
这样一个等式,我们称之为“学习恒等式”。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结论,把这个等式理解了,也就把握了本书的精神实质。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介绍一下 “中心——四周”结构图的来历了。
这个图有很多名称,比如知识结构图、体系图、心智图、思维导图、概念图等,不同的名字代表了它不同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名称是“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20世纪60年代,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概念图”(Concept Map)。就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概念图可以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概念图”理论提出以后,迅速风靡西方世界,成为西方国家课堂教育的必备工具。
同样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前面介绍的微软、波音公司的培训变革,都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的。
关于思维导图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有一天,一个叫托尼·巴赞的男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他问图书管理员:“在哪儿可以找到一本谈人的大脑和如何使用大脑的书?”图书管理员告诉他:“请到医学图书部。”
“我并不想成为医生,也不需要对大脑动手术,我只是想知道如何使用大脑。”巴赞说道。“如何使用大脑?什么叫如何使用大脑?”图书管理员不解地反问。
“就是我觉得自己的大脑利用效率不高,想知道如何才能正确使用,才能让我变得更聪明。”托尼·巴赞解释道。图书管理员略带惊讶地摇摇头说:“对不起,没有这样的书。”
托尼·巴赞万分遗憾地离开了图书馆,在路上他就想:“我们买了一件家用电器,像洗衣机电视机之类的,都会有非常详细的使用说明书。而对于我们的大脑如此重要的东西,竟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使用!我们每天都在用大脑学习和思考,几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竟然还像原始人一样,出于本能的用大脑来学习。只有少数天生聪明的人成为杰出人物,而那些不知道如何使用大脑的人则永远被迫痛苦低效的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于是,托尼·巴赞开始认真研究如何正确地使用大脑,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翻阅了历史上众多名人的手稿,希望从中找到聪明人思考的印迹;又对大脑的生理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创造了“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思维工具。他把这个工具在一个叫芭芭拉的女孩身上做实验,这女孩是全校成绩最差的,被校方认为是学校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智商最低的学生。学习思维导图一个月之后,芭芭拉的智商提高到了160,最后以高材生的身份毕业。
概念图侧重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主要用于建立知识结构,跟我们前面说的体系图比较接近;思维导图则侧重于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思路的整理,和我们介绍的解题思维路径图比较接近。但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都遵循“中心——四周”模式。
我自己更喜欢“思维导图”这个名称,本书的副标题也是“思维导图学习法”,所以我们就把本书中出现的所有的“中心——四周”结构图都称为“思维导图”。
实际上,早在我们既不知道“概念图”,也不知道“思维导图”的时候,很多老师就已经一直在使用像知识结构图这样的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了,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自觉地用这种工具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了,前面我谈到的北大的才子、农大的MM、清华的牛人,他们在高中的时候都不曾知道什么“思维导图”,但却一直在用它来进行学习。
不过,好歹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不必再在“思维路径”“体系图”“‘中心——四周’模式”……这些名字中绕来绕去了,这总是一件好事。
现在,我们可以对“思维导图学习法”做出一个完整的概括:“一个理念,一个工具,三个步骤”。
这一个理念,就是我们的“学习恒等式”,即我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应该遵循“中心——四周”模式;
一个工具,就是思维导图,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按照“中心——四周”模式进行思考和学习,贯穿了我们从简单学习到系统学习再到解题的整个过程。
小结:
1。我们的大脑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应该遵循“中心——四周”模式;
2。我们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都符合“中心——四周”模式;
3。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基本的学习模式和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
4。学习恒等式:
正确的思考模式=正确的学习模式=各个科目的基本结构=自然界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心——四周”模式;
5。思维导图是将“中心——四周”模式运用到学习和思考中的高效的思维工具。
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的魔力
从本期开始,我就要陆续介绍如何画思维导图,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着画一画这个神奇的思维导图:
大脑思维的基本模式分为两步,第一步:联想;第二步:整理。思维导图的画法,也就是按照这两个步骤来的。我们先来做第一步:联想。
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先在纸的中央画出我们要思考的中心内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联想。
这种联想是毫无限制、完全发散的,你可以从中心词想到别的关键词,也可以从二级关键词想到更多的关键词,总之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尽”——能想到多少就想到多少,不要考虑什么是否合理、有什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理清思路,那是第二步才需要做的。
思维导图,它的结构和原理跟脑细胞完全一样,从一个点到四周无限扩展的发散性思维,才符合大脑的本性。因此在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方面,威力惊人。我们的思维潜能,一直被传统的“线性笔记”所束缚:
——————
a:××××××××
b:××××××××
——————
A:××××××××
B:××××××××
——————
这种层级严谨的线性书写格式(所谓“线性”,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它的思维路径是直线的,和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相反),如果作为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公文、出版物、答题格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用来表达思考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违背了我们大脑的本性——我们的大脑绝不是沿着一条直线思考的。
达芬奇、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和达尔文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从他们的手稿中,可以看出,这些天才人物在思考的时候,都喜欢让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东抹抹西画画,想到点什么就随手画上去。他们的作品在整理出版以后,都会按照“线性笔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他们天才的思考过程却无法通过整齐规范的印刷品体现出来,真正的秘密隐藏在这些随意写成的手稿之中。
托尼·巴赞就是在认真研究了无数天才人物的手稿之后,才创造了思维导图,诱导人们突破线性笔记的限制,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脑细胞和这些天才人物都是一样的,不会说他们的脑细胞是向四周发散触角的八爪鱼,而我们的脑细胞却是一根一根的直线。只要我们也能够采用符合大脑本性的方式思考,每个人大脑的潜能都将是惊人的。而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功能。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充分联想,不仅是用来写作文,这种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我们突破常规的限制,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叫“算24”的游戏,就是把一幅扑克牌去掉J、K、Q和大小王,然后随便抽出四张,得到四个数字。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这四个数字算出24来,而且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我从小就特别爱玩这个游戏,有些数字的组合非常简单,比如:
6 4 10 2或者1 3 4 2
很容易想到(6-4)×(10+2)=24和(1+3)×(4+2)=24
但有的就难一些,比如:
4 4 10 10
这个数字组合我是在网上看见的,发现很多成年人都想不出来,纷纷回帖说:“不知道”或者“楼主骗人,根本算不出来”。大家先不要看下面的分析,自己想几分钟,看看能不能想出来。
其实,这个数字组合的难度在于它违反一些思维习惯。人们在算24的时候,不自觉地倾向于用一些比24小的数字组合起来,得出结果。比如3×8=24,4×6=24等,然后去找,这四个数字能不能分别组合成3和8,或者4和6。如果数字组合的结果比24要大,就很自然地觉得肯定不行,把它排除了。
比如说“6 6 6 6”这个数字组合,它有两种方法可以算出24来,大家自己立刻想一下,看能不能想出来。
下面公布答案第一种方法是:6+6+6+6=24。这个很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是:(6×6)-(6+6)=24。
外国曾经有思维专家用这道题做过测试,发现两个结论:
第一,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出前面一种,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想到后面一种。
第二,即使是那些两种方法都想出来的人,也基本上都是先想到四个6相加,然后再想到第二种方法。
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前面两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6×6=36,比24大很多,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就把它排除了。
6666可以有两种算法,第二种想不到总还有第一种。但4 4 10 10却只有一种,必须突破常规才能想出来。我们还是用思维导图来表示一下解决它的思维路径,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4 4 10 10”和“加减乘除”,思维导图如下:
这个图的意思很明确:假设算出24的最后一步分别是加、减、乘、除,然后用4和10去代,看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看剩下的三个数字能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比如说
就表示,如果最后一步用加,那么4+20=24,剩下的三个数4 10 10能不能把20算出来;或者10+14=24,那么剩下的三个数字4 4 10能不能把14算出来。如果能算出来,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如果算不出来,就再想别的办法。
这个图乍一看挺复杂,但却很全面很清楚,我们只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想就行了,而不需要什么灵感或者天才之类的东西。最后我们会发现,加、减、乘都不行,除的部分要用4410算出240也不行,还剩一个24=96/4,必须用41010算出96来。
96是个很大的数字,比24大多了,很多人就在这里止步,因为直觉告诉他不太可能。实际上,正确的答案就隐藏在这里:10×10=100,100-4=96。因此正确答案是:(10×10-4)/4=24。
很抱歉我写了那么多字才把分析过程说清楚。也许有人会问:不就是一道算24的题目吗,画那么大一幅图,杀鸡焉用宰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纯粹浪费。
这个高射炮打得到底值不值,我们来比较一下就行了。下面是另外一道算24的题目,读者可以先自由地思考,看用十分钟能不能想出正确答案:
3 3 7 7
如果想不出来,再模仿前面的思维导图自己画一画,看用十分钟能不能想出正确答案。
答案就不公布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在思考的时候,请记住著名的破案专家福尔摩斯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所有看起来合理的结论都被证明是错的,那么剩下的那一个,哪怕它再不可思议,也一定是正确的。”
麦肯锡方法
画思维导图的核心技巧——麦肯锡方法
发散性的思考只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如果光是发散,而不整理出清楚的思路,这种发散就是瞎发散,没有任何意义。画思维导图的原则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逐级发散、相互独立、全面包含。
为了说明这十二个字的含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它运用这十二个字来为世界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解决问题,每一次咨询的费用都在10万美元以上。麦肯锡对自己的咨询团队有一个很奇怪的要求:要把研究结论总结成一句话。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价值超过10万美元的方案用一分钟表达出来。
这个要求看起来有些疯狂,但如果你知道他们从开始研究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就会明白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难实现,一切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思维导图的巨大威力。
现在,让我们走进麦肯锡的会议室,他们的一个咨询顾问团队正在开会,试图为阿尔法珠宝公司找出提高利润的方案。
项目经理已经在黑板的中心画了一个圈,中间写着“增加利润”四个大字,提示在座的各位咨询顾问,这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一切讨论都必须围绕这四个字来展开:
这时项目经理发现你走了进来,上来问道:“请问阁下是谁?我们正在开会,有事请找我们的行政秘书。”
你可以对他说:“你不必知道我是谁,只需要知道是著名的李晓鹏先生叫我来的就行了。”
经理听了说:“啊,原来是著名的李晓鹏先生邀请你来的,失敬失敬。可惜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李晓鹏这个人,请你出去吧。”
——麦肯锡在为客户提供咨询的时候,非常注意保密,不允许外人旁听,连本公司的员工——只要他没有参与这个项目——也不行。所以即使你把我的名头搬出来,也是不管用的。不过你在走出去的时候,可以趁他们不注意,顺手贴一个针孔摄像机在门把手上,然后回到家在电视上看看他们的讨论过程。
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见项目经理说:“现在开始讨论了,大家先想一下,要让阿尔法公司的利润增加,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有人说:“我们可以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经理点点头,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圈,写上“降低生产成本”,并把它和“增加利润”的圈用线条连接起来。
又有人说:“也许还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改变阿尔法公司把珠宝卖给批发商的方式。”经理又点点头,又画一个圈,写上“改变批发方式”,也把它和“增加利润”的圈用线条连接起来。
这时一个带着眼镜的年轻男子站起来,还没有开口,经理就说:“比尔李,我们讨论的时候不需要站起来,你坐下说吧。”比尔李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说:“也许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降低阿尔法公司收购黄金的成本,这样它们的黄金首饰的成本就会降低,利润就会上升了。”
经理点点头说:“比尔李,我很高兴你刚刚进入公司就如此勇于发言,但你恐怕忘了我们画这个图的基本原则——互相独立。降低收购黄金的成本,和我们前面谈的降低生产成本是互相独立的吗?”比尔李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又有人说:“别忘了消费者,虽然阿尔法公司是把珠宝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