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人做事好心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修炼好心性


岁月流逝,人世更替,许多人,在活到半生后,便突然注意到了心性的问题,即自我的日常心念与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如何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这样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样看。人生中的某些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说“事先”是因为人的动念左右了许多事情。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决定了那个后果。人想去谋利,想去得名,或想去做贼,或想变得崇高,这些想,都是“事先”动念。念先有了,事才会跟上。
而动什么念,向哪里去,就是心性了。
心性的外在表现,大多反映的是人的品行。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人的品行过于社会化,个人品行的好坏,在更多的时候,只被强调为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如何。仿佛只有在公众的场合里,品行才能显示它的好坏,而对个体的自我无妨。
其实,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最严重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得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由这个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不缺乏自我安慰的办法,并有回避危险的能力。在这个自然的层面上,好心性的人,会把日子过得舒畅,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整,能较自然地处在一种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这种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种起码的生活基调,并能获得此生的和谐。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来便会遇到问题,总是事多。往往也总处在不畅顺中,内心黯淡,日日阴郁。这种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利的人,人在过分自利的状态下,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负担会很重。心性丑恶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褊狭,自身也会产生郁闷,步入迷途,常与谬误为伴而不知。内心也总是阴云密布。这样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经活得很累,很不开心了。
心性自然是指人的内心,连我们自己也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区分开的。但它却明明白白作用着一个人对事物和生活的整体看法,指导着人的每一个行为,紧密联系着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往往就从这里出发。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命运的畅通与否,甚至你到底能做多大的事,你的成功与失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往往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性。
所以心性首先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与实际的生活。其次才体现出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那个外部品行——道德。
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命运的畅顺,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以作为生活的保障。 



□ 多方磨炼自控能力


如何培养自制力?按我们经常说的那样,无非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话好像是让人用道德的力量来束缚、控制自身的行为。在现代行为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仅仅是对了一点儿。
如果人们仅靠意志与毅力来培养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没能成功呢?难道能说他们缺乏意志与毅力?
行为学家在分析了人们成功的因素之后,告诉了我们在自制问题上可以采取几种科学的培养方法。
1.控制自己的思想
这一点可以说是与国人传统的认识相吻合的。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的问题。然后再弄清楚,怎样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会如何,不做又该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2.控制目标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身,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序。
目标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功?你想怎样达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长期计划是什么?中期计划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如何去修正你的目标?拿这一系列问题问自己,心中自会明亮许多。
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好目标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目标与毅力、意志、方法,就如同想渡河,只想到达对岸,而没有船一样。
控制目标,就要制订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们买衣服一样,买皮衣时,要考虑到这皮衣要能穿三五年;买袜子时,只须想着能穿三五个月即可;可买鞋子时,要想着这鞋得穿一两年。不同的衣服,穿着年度不同,就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虑。
再如高中生参加高考,在复习阶段,他就应制订类似这样的目标:五个月之内,我要怎么复习?近一两个月内,我该重点攻克哪一门课程?每周周六,我该完成计划中的哪些事?如此,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起来就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了。
修订目标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标永远是超前的考虑,你做到某一步时,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会出现、发生。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修订目标,那么目标因不能如约执行计划而处于废弃的危险境地。修订目标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柜,到一定时候,就要看看,哪些衣服还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缝补改装,哪些又要添置新的。不断整理,才能让衣柜里的衣服随时能满足自己衣着的需要。
3.控制时间
人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
操纵时间是一门大学问。在国外,专门有向人们提供时间安排的时间管理专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计划要做的事,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的人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而且更难的是如何将那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
你可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息,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控制时间。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一切。
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时间管理专家去管理,那么只好自己担当起自己的时间管理专家,为自己要做的事筹划筹划。
4.控制自己的关系群
关系群就是与你保持一定联系和友情关系的人群。一个人不可能与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你必然有所选择;同时一个人也不需要从太多的人那儿学到一定限度或者说一定范围的东西,所以,他必须有所选择。
选择一定的关系群做什么?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享休戚,与他们一同成长。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接触的人对你的影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会吸纳什么样的知识和概念,在头脑中构建起什么样的理念,这些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与行事方式。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机遇,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你所接触的人群就是给你提供机遇概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间了解了,在做事上也靠近了,于是便有了合作的意向,托付的意向。他人的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诸实施,就等于机遇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5.掌握沟通的方式
一个健全的人,在与人交往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在很多时候,不少人在与人打交道时,就因为对某些细节不太注意,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仔细倾听即是其一。行为学家告诫我们,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沟通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聆听、观察以及吸收。当我们沟通时,我们要用信息来使聆听者获得一些价值,并彼此了解。
很多人擅长侃侃而谈,并以此为荣。的确,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辞烘托了交际氛围,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兴、友善地交流沟通。但对这些人来说,如此的举止或许能使你赢来朋友,却得不到对你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交际方式只会使你付出,却无法收获什么。
为什么近代以来出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业界泰斗几乎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认为性格内向的人更适宜成就大业?或许这里有很多可供解释的理由,比方说性格内向的人,行为方式是收敛式的,能静下心来思考等等。但有一点不争的看法就是,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都是在做听众,而非演讲者。
倾听——他们未必愿意这样做,或许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使他们有机会获悉别人的观点,体会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并把这一切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系统中来,从而提高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都是一群性格内向的人扎在一堆,那也是有点糟糕的事,若大家都愿做忠实的听众,把装纳知识与智慧的口袋敞得开开的,都等着别人往外倒,这种交际活动八成要泡汤,最后大家不得不失望地拢起什么也没捞着的口袋。
既然说要收获,必然要有付出,那么,性格内向的人不妨就客串一下演讲者,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倾倒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其实,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你不单单是在付出,你同样也在收获,你可以听听人们对你观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你观点的“质量”如何,它们是否需要“吐故纳新”等。
看来,在交际场合,讲与听这两个角色不是绝对的,两者可以适时转换,只要你时时在敞开着口袋,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你都会有收获,都会从这些收获中获得成功的基因。
6.控制忧虑
情绪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情绪就好。看天,天是蓝的;看花,花是好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还没做完甚至于还没开始着手做,障碍一个接着一个,头脑转不过弯儿,情绪上就受波动了,看什么什么不顺眼,尽管它们和你高兴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
如果情绪仅仅是思想与行为的终极或“排泄物”——如果事情做砸了,痛苦一场——那也罢了,糟糕的是,情绪往往会改变你原来的观念,并自然而然地对你以后要做的事产生影响。情绪不是思想和行为的终极“排泄物”,它是思想和行为中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
其实,坏情绪不仅仅是暴怒、颓丧,它还包括忧虑。对所做的事过于患得患失,情感过于低沉,瞻前顾后,都会在你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人生的真正报酬,取决于贡献的质与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 



□ 克制人生的欲望


自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一个人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可以说是努力的同义语。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有人说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你今天计划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后,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义无反顾地披衣下床?
如果你要远行,但身体乏力,你是否要停止旅行的计划?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极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你是继续做呢,还是停下来等等看?
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在纸面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若放在现实中,你身在其中,自己去拷问自己,恐怕也就不会回答得太利索了。眼见的事实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都被打趴下了。他们不是不会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思想上的自制力难以控制自己。
因此,又有人说了,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
长话短说,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做但情理上不能做的事,他自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做但情理上应做的事,他强制自己去做。做与不做,克制与强制,超乎常人性情之外,就是取得成功的因素。 



□ 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


任何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遇事都能保持轻松从容的心情。成功的人在碰到逆境的时候,也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并随时准备着捕捉和发掘新机会,以及了解和对付新的问题。
高明商人那种心境轻松的情形,就像一个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一样。当球员传球的时候,假如球意外地落到他的手中,他并不胆寒或惊慌。而高明的商人也是一样,面对突发的新情况,并不会手忙脚乱。他能灵敏地反应,他有办法对付新情况,他会紧抱着球跑过去,或者警觉而放松地转个方向,以免对手扑过来。
有些刚开始做生意的人,就已具备这种轻松的内在能力。但是大多数生意人,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养成这种习惯。
“随时都要把你自己看成是一个在湖中翻了船的人!”一位资深的石油商人在盖蒂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忠告盖蒂:“如果你能保持镇静,你就可以游到岸边,至少在漂浮时有人来救起你。假如你失去冷静,你就完蛋啦。”
当一个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真有点像突然沉溺在湖中央的人。如果他保持镇静,他生存的机会就较大,否则他就很可能溺死。刚开始做生意的人或年轻的职员,都应该常常把这警句牢记在心里,这样,你就会养成心情轻松的习惯,从而获得不少的帮助,也有办法应付任何情况。
不管在何种场合,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
一些伟大的人物都是一些“镇静”的高手,面对突然变故,仍然镇定自若。因为他们懂得,不能慌,慌则无法思考应对的妙招。如果他们慌了,那么周围的人更没有主见,那就慌作一团了。因此,他们大都大喝一声:“慌什么?”这一半是对别人说的,一半则是自我暗示。
如果你感到慌张,你的大脑就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你就会丢三落四、语无伦次。许多人掉了重要东西,或者说话说漏了嘴,就是因为心里有“鬼”,慌里慌张。这种时候,你要有意地放慢你的动作节奏,越慢越好,并在心里说:“不要慌!千万不要慌!”动作和语言的暗示会使你慢慢镇静。你的大脑就能恢复正常的思考,以应付周围发生的事情。这一点对面对考试的学生尤其重要。
没有见过大场面的人,一到人多的场所,就会周身不自在。克服这种心理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朋友,点点头,大声招呼,别人自然也会致意回报。虽然他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起曾经在哪儿认识你,但是你却因此消除了紧张。
有机会你就主动当众讲讲话,自我考验,你就会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 



□ 冷静“消化”烦心事


“烦”,本不是什么新的情绪。不开心的烦恼,不舒心时的烦闷,对每个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旧烦”与“新烦”之间,还是大不相同,过去人们“烦”的时候是找知心朋友诉诉苦、解解闷,今天“烦”的人们不仅仅“烦”,而且不“耐烦”,在不开心、不舒服的同时,他们不安心、不静心;他们不只是烦恼、烦闷,而且烦躁。对他们而言,与其说“烦”是一种有待完全摆脱的消极情绪,不如说“烦”是一种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得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过去的人,有烦恼时会从前台退到后台,跟人们躲得远远的,不想让人看见;如今的“烦”人们却穿着自己的文化衫、唱着自己的流行曲,招摇过市,要让人们躲得远远的来看他们。“别理我”一语,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般的一个舞台道具。
“新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躁动不安。这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追求、跃跃欲试的冲动、得不到满足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的亢奋、紧张、急躁的焦虑。这种情绪是充满机会又充满挑战的变革时代的必然产物。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会,个人发展有了相当的自由,这一切刺激起人们的成就欲望和积极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大的作为。但是,机会与自由并不意味着成功,每一个机会,事实上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选择一种机会必须以放弃另外一些机会为代价。虽然社会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其发展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选择和把握机会。但是,不少人并不理解机会的全部真实含义,他们什么都想要,却对什么都不做踏实的准备,表现出强烈的投机心理。
可惜的是,一些投机者在受挫之后,并不吸取教训,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不去弥补自己见识、能力和毅力上的不足,而是或者心烦意乱,继续在精彩与无奈的循环中挣扎,或者愤愤不平,责怪社会的不公平与命运的不济,有些人甚至以一种“输红了眼”的面目出现,破罐破摔。
当然,当代的“烦人”并不都是投机者。一些人的“烦”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抒情的思想、浪漫的梦幻和温和的心境被无情的、变化的现实打碎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愤世嫉俗、走投无路的情绪状态。这种人无法控制自我,心绪不宁,因而难以成事。
无论做什么事,心烦意乱之下是难有所作为的。为了不烦,我们还得“耐烦”一些,静下心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冷静地把握机会,以长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