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做到“看起来就像个成功者”并不仅仅是穿衣打扮以及生活细节上的优雅、有品味,更多的应该是像成功者一样有信心、有能力、有魄力和内在魅力。
那么,年轻人要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1。对自己充满信心,每天都要有个光彩照人的自己。2。多向成功者学习,观察身边成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做事。3。说话、做事的时候,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度,感受成功者的气魄。 4。处世大度但精明,不斤斤计较,但任何事都心中有数。
没钱不能没品味
“你这个人相当没品味!”当听到别人对你如此评价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庸俗?浅薄?老土?不入流?
没错,我宁愿听到别人说我丑,也不愿意别人说我生活没品味。因为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没办法更改;而品味则是后天培养的,它涵盖了一个人相貌之外的更多的东西,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品味高的人,他的生活优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品味低的人生活随意、敷衍,粗鲁、低俗,对生活往往也没有多高的要求,得过且过。
要想在别人心里是个有品味,有涵养的人,你就得真正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全方位地成长起来,成为受人欢迎的魅力四射的人。
一个人外表有品味容易做到,只需要稍加用心就可以了。而想提高修养品味,那就得下一番工夫了,应该抽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如果你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内心,人们会发现一个一天更比一天睿智,一天更比一天洒脱,一天更比一天高雅的你。那么,你的魅力也就不由自主地展现出来,你必定将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1。 增长见识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要提高自己的品味,首先需要增长见识,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修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两耳不闻天下事。
有空可以多泡图书馆,听音乐会,参观名书画展、艺术品展览,多参与一些文化人组织的活动。虽然这些活动你未必都感兴趣,但多参加能使你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你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洗礼,谈吐有内涵。当人们再次与你相遇时,总会发现一些他们以前所未发现的东西,感受到你知识的“渊博”和谈吐的“有品位”。
2。 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我周围的年轻人中,喜欢看书的并不多,纵使有几个经常去书店的,都是工作所需,去买技术方面的工具书或最新出台的行业标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享受”一本好书。与书籍比起来,人们似乎更乐于享受影碟、电影和电视。其实书本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是后者远远比不上的。
读书,不只是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增长知识,提高品味,自我沉淀。有一句西方谚语“youarewhatyouread!”。有的人翻译成“什么人读什么书”,我更喜欢将它翻译成“你读什么书,就会成什么人”。从一个人对书籍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思想以及生活态度。
第19节:20几岁开始为自己的形象加分(5)
每天抽出点时间坐下来,品品香茶、读读好书,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你的文化品味。“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交谈。”反之,读一本坏书就是跟一个思想下流的人打交道,长期受他的影响,那就会“近墨者黑”,所以,一定要警惕自己休闲的品味。选择书的时候,一定要读好书,读水准较高的书,而不要在一些低级下流书刊中寻找刺激,荒费时间,这对提高你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位是毫无帮助的。
3。 不要为了将来而过廉价的生活
有一个男孩,出生于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因此,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学习上。在学校里,他永远只穿那么一身灰色的外套和黑得发白的牛仔裤,而且不爱说话。寝室的人参加联谊活动,也从来不叫上他。因为怕他丢了整个寝室的形象。
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工作,他工作很卖力,报酬也十分丰厚。尽管手头上已经宽裕了,但他仍不懂得打扮自己,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在学校时穿的那套“古董”衣服,仍然套在身上。
他对自己的吃、穿、住、用,没有任何的要求,他永远是吃最差的,用最差的,穿最差的。同事们对他的印象,不是“看起来笨笨的样子”、“好像有点脏兮兮的”,就是“头发上总是油乎乎的”。同事们都不愿意接近他,有的同事甚至觉得他很怪异。
我曾经在某个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告诉人们,不要为了将来而在现在过廉价的生活。那篇文章说:有些人认为节省能使他们的生活更保险,于是现在的生活过得潦草而廉价。其实这是对生活没有信心的表现,没有自信的人是可悲的。
与那些挥霍无度的年轻人相反,有的年轻人则是毫无原则地节约。似乎每一项消费都会破坏他们心中的安全感。他们省吃俭用,不该花费的不花费,该花费的也不花费。这种人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吝啬、迂腐,当然没有品味可言。
年轻,虽然是奋斗拼搏的好时期,但绝不是说年轻就不能享受生活。当然,过有品味的生活也绝不是挥霍腐败的生活。
4。 没钱可以,但不能没品味
可能你会认为培养高雅的品味、优雅精致的生活、文化艺术的修养,打高尔夫球、听音乐会、弹钢琴、穿品牌服装要有金钱的支持。所以,你认为只有先赚到了钱才能提高品味,有钱人才有权谈品味。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的确,有钱人更容易接近高标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是品味跟金钱却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个人的品味并不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他的生活观、他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就像一个人的穿着,并不在于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搭配的恰当和得体。有的人虽然全身名牌,珠光宝气,但留给人庸俗的感觉;有的人仅仅是简单的牛仔加T恤,却也能穿出自身的气质。
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喜欢买些廉价、做工粗糙的伪名牌,其实,他们不仅没有占到“名牌”的便宜,更是降低了自己的品味。这些人要么是太虚荣,要么是误解了“品味”二字。精致和优雅的生活,并不是随着品牌和金钱来的,它来源于你骨子里的“精品意识”。
别让细节给你的形象丢分
周六下午,鲁莉要赶到鼓楼大街去相亲。姐姐给她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
吃过中饭,姐姐早早地就把她推出了门,边把她往的士上塞,边唠叨着那几句话:“那小伙子长得很帅,保证你对他一见钟情!”“他们家的门槛可是被媒婆们踏坏好几个了,你可要好好把握哦!”
鲁莉到目的地的时候,对方已经到了。他在咖啡厅靠玻璃窗的位子坐着。她不禁打量起他来:一条休闲牛仔裤,一件条纹棉质T恤,一件薄而挺刮的黄色外套,面料精细,搭配和谐,想必他应该是个有品位的人。
姐姐果然说得没错——外形还算能入得她的法眼!她顿时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双方相互介绍姓名。小伙子叫李亮。
第20节:20几岁开始为自己的形象加分(6)
服务员上来,问两人喝点什么。鲁莉点了一杯摩卡咖啡,然后把菜单递给对面的李亮。李亮微微一笑,对服务员说,我也要一杯同样的。
李亮态度大方,两人聊天气,聊他们熟悉的人,气氛还算不错。
一会儿,咖啡上来了,李亮很绅士地做了个“请”的姿势让鲁莉喝咖啡。接着,他自作主张地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到鲁莉杯里。
“啊!”方糖掉到咖啡杯中的一瞬,几滴咖啡溅到了鲁莉的衣服上。李亮的表情也顿时僵硬了,连连说对不起。
鲁莉想,可能是他太紧张了——见过吃饭时给人夹菜的,但没见过喝咖啡时给人夹糖的。她觉得他有些滑稽,忍不住又想笑。
鲁莉擦了几下衣服,显然是擦不掉了。稍后,恢复了平静。这下,都不知道说什么了,气氛变得尴尬起来。
鲁莉想打破这种紧张的气氛。突然她想到最近看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希望两人能找出一点共同话题来。于是,她问李亮是否看过这本书。没想到李亮却说,我从来不看小说,太浪费时间了。
鲁莉本想纠正他对小说的“偏见”,却发现李亮拿起杯中的小勺,一勺一勺地往嘴里送咖啡。“天啊!有这么喝咖啡的吗?”鲁莉大吃一惊,起身说家中有事,就匆匆离开了。在路上,她想,姐姐真的没骗她,李亮家中的门槛可能真被媒婆踏坏了——一个说不成功,再找一个。
从外貌和服饰上看,李亮给鲁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鲁莉第一感觉,李亮是个有品味,有素质的人,愿意与他相处,可是偏偏在喝咖啡的时候,用糖夹子直接夹糖,用小勺喝咖啡等细节无声地揭露了他的本来面貌,毁掉了他在鲁莉心中的形象。
不要小看了细节的力量,很多小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形象和素质。每一个小细节都展示给你身边人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当一个人从你身边经过时,他的白色衬衣上有一滴油渍,你马上会判断他是个做事不细致,不拘小节的人;当你见到公共场所有人捡起一片垃圾扔到垃圾桶中时,你马上会判断他是个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善良的人;当你看到在图书馆看完书,把椅子放回原位的人,你马上会判断他是个做事谨慎,守规矩,有责任心的人,等等。
好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人脉”,增强个人的竞争力,而经常无意间破坏我们形象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言行举止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小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失败了,你整个的形象也就被人否定了,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亮一样,让你不小心就失去爱情,失去工作,甚至失去整个人生。
于细微处见精神,有些事虽然看似不经意,但都是平时修养的结果。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做好,养成习惯,才能在举手投足之间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乃至成就大业。
以前,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他挑中了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任何人的推荐。”“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迈过,而这个男孩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指甲修得干干净净。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不要以为没有人注意你。与你交往的人往往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即使你不说话,不做事,他也把你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你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从小处入手。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花时间在形象的细节问题上,那么希望你不会有为自己感到遗憾的那一天。
第21节:为了自己,努力工作吧(1)
第四章 为了自己,努力工作吧
工作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20几岁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不是用来挣钱的,是用来学习的。在工作中学习比在工作中工作更重要。
20几岁挣钱不如挣经验
“好好读书,将来找份好工作”,“没有工作,看你以后怎么办!”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很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活下去。”
然而,当你在工作的时候,你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工作吗?工作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的确,要保住饭碗必须得工作,可是,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保住饭碗。
有的人工作是为了有口饭吃,有的人工作是为了吃口好的,有的人工作是为了将来不工作,有的人工作是为了干一番事业,实现抱负……不管怎么样,你应该明白,工作本身并不是奋斗目标,它只不过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
20几岁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把工作和事业、理想混淆了。不要太看重目前工作给你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年轻人通常对最初的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一个月拿那么少,还想让我加班,没门!”
其实,这个时候的工作应该是能让你增加经验、处世方法、技术能力和机遇等有利于你长期职业发展的东西。与他们比起来,薪水恰恰是最不重要的。这仿佛就是一个关于“鱼”与“渔”的选择。在一个荒岛上,有两个小伙子碰到了一个钓鱼的老头。其中一个小伙子向老头要了很多的鱼,另一个小伙子没有要鱼,而是求老头教会了他钓鱼的技术。你应该能很容易判断这两个小伙子哪个更聪明一点。
那个要“鱼”的小伙子虽然暂时免了垂钓之苦,但鱼总有一天会被吃完,到那时他该怎么办呢?而那个要“渔”的小伙子虽然垂钓辛苦一点,可是他一辈子都不愁没鱼吃。
20几岁的年轻人,正是求“渔”的好时机,不要满眼都是“鱼”,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等学会了“渔”,还怕将来没有“鱼”吗?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钓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摸索和判断哪些地方“鱼”多,与其他“钓鱼者”如何处理关系,如果能遇到抛掉鱼竿,用网捕鱼的机遇就再好不过了。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独当一面,摆脱“工作”的束缚,直奔自己的事业,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周伟和王亮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他们涉世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将在这里迈出他们人生关键的第一步。
由于是新人,没有经验,经理安排他们在最底层接受新人训练,周伟被安排收拾桌椅,面对一桌桌的残羹剩饭,要把碗盘收走,把满是油污的桌子擦干净,换上干净的桌布。这份工作对于他一个大学生来说,简直太不相称了,难以忍受。但是迫于就业压力,他不得不苦苦煎熬着,他打算一有机会就马上离开这里。由于他心思不在工作上,有一次因为桌子没有擦干净,被客人投诉。
王亮得到的任务比周伟更糟糕,经理居然安排他到洗手间当侍应生,为客人递擦手布,他每天要在这个地方待整整八小时,而且要对客人们笑脸相迎。
让周伟感到奇怪的是,王亮好像对这份工作并不反感,不像他那样不开心,晚上虽然比他要晚回宿舍,但看起来并不是很累的样子。
周伟好奇地问王亮:“大学生就干这种工作。你难道不觉得委屈吗?”王亮笑笑说:“这只是我们目前的工作,如果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干不好,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刚开始,王亮也不愿意拿着毛巾一天到晚站在马桶边,他怎么也微笑不起来,甚至听到厕所内冲水的声音他都感到反胃。他也想早点离开这里,但也跟周伟一样,受到就业压力,不得不乖乖地做这份工作。
在他等待的时候,他意识到,目前的工作虽然不是他想要的,但如果不把这份工作做好,那么这份工作将有可能从事一辈子。于是,他决定把这份工作当成他人生中一个好的起点。
第22节:为了自己,努力工作吧(2)
从此,他的工作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呆呆地站立在门边等客人出来递上一块小手帕完事,有行为不方便的老人和小孩进来时,他会主动去帮助他们,洗手间脏了而清洁工没有过来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清理干净。
两个月过去了,受训期结束。经理对王亮的表现很满意,认为他做事认真,主动,把他调往客户部做经理助理,而且公司很快就给他配备了行动电话,薪水也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工作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而周伟因为工作中经常出错,被公司无情地解雇了。
当王亮再次看到周伟的时候,是他去一家旅游公司谈合作计划,周伟就站在大厅,给客人打印、复印文件,这是他最不喜欢做的工作。
王亮理想中的工作决不是厕所的侍应生,然而正是这项工作成就了他美好的前程。一切都因为他看重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带给他的其他提升,最终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周伟总是嫌弃工作不理想,配不上自己,因而没有心思去把事情做好,甚至工作过程中经常出差错被公司解雇,到后来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同样的起点,两个年轻人的经历和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或许你现在从事的正是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又辛苦,又挣不了多少钱”,你每天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许你明白现在的工作只是为将来积累经验;不管怎样,你都要对工作充满兴趣并认真对待它。不要计较当前的回报,你认为你做得太多,得到太少,是你的损失,其实,这种“失”是为了更多的“得”。
抛开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要盲目地为追求高薪或其他眼前利益而心浮于事或不断地跳槽,要学会吃苦耐劳,更要戒骄戒躁,并适时盘算自己的未来。千万不要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的理想没有任何联系。
20多岁的你,在工作中不要在乎付出了什么,而应该在乎你实际得到了什么,当然,我说的“得到”并不是金钱上的收益,这个你应该知道。
要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
你的学历不高,会做的事情也不多,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这些或许让你感到一丝的自卑。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事的能力。就像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常常为了多拼一点分数“开夜车”,甚至作弊,可是去应征工作时,却没有人会问我们总分是多少;工作10年后,也没有人会对我们从哪里毕业感兴趣。在这个社会,能争取到别人注意的是你的能力。
在这个人才济济、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要在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牛”人,一个让人可以依赖的人。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你靠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