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几朵花、摘几只水果回来哄你,你还难受什么?”孙悟空说:“我又不是一只小猫小狗,你高兴起来就哄我,不高兴就扔在屋里不闻不问。我是个人呢,可你一直把我关在屋子里不见天日。”那妖怪一脸憨笑地说:“我那还不是太在乎你,怕你跑了呀?”
孙悟空暗自琢磨,心想:“这呆子虽然做事鲁莽,心地倒不是太坏。”又故意拿话来激他:“听说,我爹爹要请500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前来捉拿你哩。”那妖怪听了,就有三分害怕,说:“啊,那大闹天宫的弼马温还是有些本事的,我得赶快走人。”说罢,套上衣服,开了门,往外就走。孙悟空一把扯住他,将自己脸上抹了一抹,现出原身,喝道:“好妖怪,哪里走?你抬头看看我是哪个?”
那妖怪转眼看见孙悟空,慌得“哧”的一声,挣破了衣服,化做一阵狂风脱身而去。孙悟空身手也快,将身一纵,箭也似地追了上去。
做了唐僧的二徒弟
孙悟空紧跟着妖怪,来到一座高山。只见那妖怪急忙撞入一处洞穴,取出一柄九齿钉钯,回头来战。孙悟空用金箍棒支住他的钉钯,笑道:“你手中拿的可是在高老庄做女婿时挖地种菜的钉钯?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兵器了呢?”
那妖怪说:“你别小瞧了这钉钯,只怕一钯挖在你身上九个窟窿,立马让你一命呜呼!”孙悟空就收了金箍棒,说:“呆子,老孙今儿个把头伸在这里,你就用那钉钯挖一下,看你有没这个本事要我的命。”那妖怪真的举起钯,使足了气力,扑的一下挖了过来。只听见“咣当”一声,电光石火地一闪,孙悟空的脑袋铁板似的毫发未损,倒是震得那妖怪手脚发麻,连声称赞:“好头!好头!”孙悟空得意地吹嘘道:“想当初连玉皇大帝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撼动我半根毫毛,你这几钉钯,只能算给我挠痒痒。”
那妖怪这才想起来,问道:“我记得你大闹天宫时,住在花果山水帘洞里,今天怎么会在这里呢?难道真是我丈人到花果山请你来的?”孙悟空说:“你丈人不曾去花果山请我。是我跟随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高老庄借宿,你丈人要我救他女儿,捉拿你这个夯货!”
那妖怪一闻此言,丢了钉钯,急忙问道:“你说的那个取经人在哪里?”孙悟空问:“难道你想见他?”那妖怪道:“我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为醉酒戏弄了嫦娥,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是观音菩萨安排我在这里等候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孙悟空笑道:“你也去西天拜佛求经?这一路山高水远的,你舍得那个关在屋子里的媳妇?”那妖怪怔了一怔,果然露出一副舍不得的模样。



箴言九(3)



于是孙悟空就把那妖怪带回了高老庄。那妖怪一见唐僧,双膝就跪下了,一边叩头一边高叫道:“早知道师父住在我丈人家,我就来拜接了,省得费出这些周折不是?”唐僧就收那妖怪做了二徒弟,给他取名猪八戒。
高太公见他改邪归正,又要离家远走,从此便少了一个祸害,自然十分高兴,不仅为他们准备了许多金银财帛(唐僧谢绝了这些馈赠,只要了一些干粮),而且为这个曾经恨之入骨的女婿买了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
猪八戒的姓名由来
猪八戒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所谓八戒,又称八关斋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准确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
古代印度人用华鬓香油涂身,就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香水。名贵的香水,有“液体钻石”之称。例如,夏奈尔5号香水,香气妩媚而又婉约,是许多女人疯狂追逐的时髦化妆品,每盎司售价高达170美元。最昂贵的毕扬香水,每盎司更是高达300美元。仅凭香水一项用度,即可洞悉奢华之极度。佛教认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会扰乱一个人的清修,所以要求不着华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
那么,什么是高广大床呢?也有一个规定,床高不过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高即名为高;人睡在床上能够辗转反侧即可,稍宽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床是用来休息的,要那么“高广”、那么“大”做什么呢?隋炀帝就有过一张特制的“高广大床”。在这张“高广大床”上,又铺上了异常宽大的“长枕大被”,可同时容纳几十个美女与隋炀帝同寝。隋炀帝辗转美女之间,左右逢源,就像是蝴蝶翻飞于百花丛中一样,纵情淫乐。可见,“高广大床”意味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至于不非时食,就是不在非用餐时间吃东西,也就是按时吃饭的意思。
因此,这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过一种简单、朴素、有规律的生活。使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去追求人生的成功。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也有这种员工行为规范上的要求,例如不许穿着奇装异服、保持清洁端庄的仪表、不许有违诚信、不许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等等。
是的,简单朴素的生活虽然貌似贫穷,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与之相反,极尽奢华的物质追求除了增加生活成本之外,往往也会陷入无尽的茫然和烦恼之中,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向着失败的深渊坠落。无数的案例证明,只有那些清正廉洁、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成就自己伟大的一生。同时,作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他也常常能够为组织做出巨大的贡献。
现在,猪八戒名为八戒,就意味着他要告别猪一样的世俗生活,开始思考和追求真正的人生幸福。于是,他便毅然离开了高老庄,跟着唐僧和孙悟空,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只是,在每一次令人绝望的困境中,在每一次偷懒的闲暇中,他也常常回想起那个并不爱他、而他却深爱着的媳妇。



箴言十(1)



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
《心经》的作用就在于,尽管我们无法改变高山存在的事实,但我们的确可以用另一种心态去翻越高山。
猪八戒的高山反应
取经团队中自从新添了一名成员,气氛立即为之一变。原来,猪八戒生性活泼,嘴巴老是闲不住,他自己也肥头大耳的一副滑稽相貌,一路上便多了许多笑话,少了许多枯燥。就这样说着笑着,大约过了一个来月,一日来到一座高山前。
为什么刚刚走了一个来月的平稳路,就又遇到了高山呢?这是因为,每一位新员工进入团队之后,都会经历一段蜜月期,紧接着就会从心理上出现一种高山反应。在组织行为学中,这种高山反应又被称为文化休克。一般来说,新员工之所以出现高山反应,是因为下面的三点原因:
1。在一种陌生的团队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母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造成情绪不稳定,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2。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长时期形成的母文化价值观与陌生的团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3。在陌生的团队文化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新员工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不仅仅新员工会产生高山反应,当人们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工作、学习或生活时,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例如在跨国公司里,由于外派经理对新的工作环境出现高山反应,不得不中止国外工作任务而回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天取经的旅途中,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个团队成员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
高山反应的四个阶段
高山反应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对于个人而言,高山反应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活出现危机。对于团队而言,则意味着人力资源、经济和时间上的巨大风险和损失。在通常情况下,高山反应会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指人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有新鲜感、兴奋感,导致情绪亢奋和高涨。人们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后,常常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对看到的人、景色、食物一切都感到满意,处于乐观的、兴奋的“蜜月期”。
2。沮丧阶段:“蜜月期”过后,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母文化不一样,尤其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兴奋的感觉渐渐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可能有以下表现:一种是敌视,敌视自己所在的公司、团队或地区,与老员工或当地人发生文化上的冲突。另一种是逃避,对自己所在的公司、团队或地区有厌烦情绪,不愿意与老员工或当地人接触。在严重的情况下,有些人会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而返回自己的家乡。
3。恢复调整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新员工逐渐平静了下来,他在尝试着去解开一些疑团,去寻找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于是,他与老员工或当地人的接触多了起来,并开始建立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他理解到异文化中不仅有缺点,也有优点。他心理上最初的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渐渐减少,慢慢地适应了异文化的环境。
4。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员工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适应了团队或当地的行为习惯,能与他们和平相处。
传授《心经》
现在,唐僧已经意识到,必须设法去消弭高山反应给个人职业生活和团队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他停鞭勒马,嘱咐两个徒弟说:“你们看,前面的山那样高,你们可千万小心哪!”
猪八戒说:“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唐僧在马上遥望,见香桧树上,果然有一只巨大的柴草窝。猪八戒指着柴草窝那边叫道:“那不是乌巢禅师吗?”唐僧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有人前来,也离了巢穴,跳下树来。
唐僧下了马,向禅师倒头便拜,说道:“贫僧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请问禅师,这路途还有多远?”
禅师连忙用手搀住他,回答道:“圣僧请起。你问这西天取经之路,还在远方。而且一路上虎豹出没,想要顺利到达西天大雷音寺,难着呢。”唐僧越发焦急,又问远方究竟有多远。禅师笑了笑,说:“路途虽远,终有到达之日。倒是这一路上你们会遭遇许多困难和挫折。我有《心经》一篇,如果遇到困惑,但念此经,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高山反应。”唐僧便虔诚地拜伏于地,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箴言十(2)



却说乌巢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唐僧又拉住了。为什么呢?因为《心经》一时半会儿无法领悟,唐僧心里依然惶惑不安,一定要问清去西天取经的路况。那乌巢禅师便又笑笑,念了一首预言诗,说: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基本上就是按照这首预言诗来演绎的。一时之间,唐僧还不解其意,乌巢禅师已化做一道金光而去。孙悟空却勃然大怒,举起金箍棒直捣乌巢禅师的巢穴。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孙悟空为什么生气呢?因为乌巢禅师认为,所有的困难都缘于自己的心态,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即是此意。而孙悟空在性格上的缺点,就是目光短浅、缺乏耐心、霸道、不懂得与人为善,所以,这些性格上的问题也是造成路途上困难重重的一个因素。而孙悟空见乌巢禅师这样批评他,心里十分窝火。
唐僧看见孙悟空生气的样子,奇怪地问:“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为什么捣他的窝巢呢?”孙悟空说:“他骂了我兄弟两个。”唐僧说:“他讲的西天的路况,何尝骂你?”孙悟空说:“你哪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猪八戒说:“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
目前他们还不知道,前头即将遇到的水怪,乃是后来成为他们这个团队中一员的沙和尚。
《心经》的由来
关于这篇《心经》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西游记》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这位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吧?
有人说,5000字的《金刚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260字的《心经》则是5000字《金刚经》的浓缩精华。所以,一部《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心经》在中国大约有18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的注疏,自古以来则有100多家,可见《心经》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
白话《心经》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译本和注疏呢?因为《心经》很难看懂,所以不断有人在尝试新的译法和注解。我们现在的问题,同样是如何看懂《心经》。最简单的做法,也像《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样,让各位读者自己去领悟。或者,直接引用某一位高僧的注疏。但是,我发现这两种办法都不合适,因为其中的梵文和宗教术语始终是让读者费解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次完全通俗、完全白话的注疏。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界流行“五不翻”,即:秘密语不翻,如大明咒“、嘛、呢、叭、咪、”;多义语不翻,如罗汉;已有的音译不翻,如波罗蜜多;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不翻;便于意会、避免误解的不翻。因此,让《心经》完全白话,不仅难度很大,而且违例;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但是,我又想,佛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纵然我的大胆破例有百般不是,佛祖也应念我一片赤子之心,以慈颜付诸一笑吧?因此,我就斗胆在这里为各位读者翻译白话《心经》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箴言十(3)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