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本┡葡阊毯鼙阋耍也恢懒跤笔窍不冻檎庵盅蹋故且蛭匆灯诩淝诩蠼谠迹縁anSo总裁鲁军抽的烟比他好。
刘颖说话很快,也很直率,从不遮遮掩掩,时而发出一两阵急促的笑声。不停有手机打进来,他一次次地跟我说“对不起”。他实在是太忙了,况且现在又是“上班的时间”,我希望访谈快点结束好放他走。
长着浓眉大眼的他显得格外有精神,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采访刘颖,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清华七食堂(学生风味餐厅)吃快餐时,偶然认识一个素不想识的汽车系男生,他说自己是广西人,喜欢文学,而最近忙于做16号楼汽车系的局域网。他的个子跟刘颖很像,而刘颖也是广西人。遗憾的是我忘了那位男生的名字,后来在清华园也没碰过面,我心里想坐在眼前的刘颖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偶然认识的那位男生,我不好意思问起这件事。
我刚采访过也是“休学创业”的清华博士方兴东,方兴东跟我说过,本科文凭是一定要拿的,要是连本科文凭都没有,他们公司是不会考虑的。我把方兴东的原话跟刘颖说,本科文凭还没拿着的刘颖马上乐呵呵地说:“看来我也进不了方兴东的公司了。”他说得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反微软的斗士
创业者档案:方兴东,1969年生于浙江义乌,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3月停学,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互联网实验室,即北京因特雷博互联网咨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家。
作为IT独立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数字论坛”发起成员,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主要学
者,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1999年,他对微软“维纳斯计划”的批评以及他提出信息时代“知识霸权”的概念,引发国内外的强烈争论,促成了中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全局性讨论。曾被某报誉为“最具挑战精神的新锐人物”。
2000年6月,方兴东被《亚洲周刊》称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家”。2000年8月,互联网实验室在《新周刊》的“中国行业新锐榜”中位列调查咨询业首位。互联网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目前为国内外二十多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长期咨询服务。
出版过《数字神坛》、《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硅谷时代》、《微软罪状》、《创新式摧毁力》等IT著作,并出版有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
互联网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人,在清华园宾馆几十平米的一个小房间里。2000年3月1日,公司迁至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有了360平米的办公空间,员工超过50人,并且在香港和波士顿建立了分公司。互联网实验室由活跃于中国互联网界的一批著名分析家、企业家发起和参与,除方兴东外,还有姜奇平(任首席经济现论家)、王俊秀(任首席研究员)等人加入。
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专注于互联网兼顾资本市场和传统产业,对互联网公司提供公司商业模式研究与战略咨询;同时提供面向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投资分析和咨询,充当互联网业者和投资者的中介;帮助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的上市企业)制定和实施互联网转型战略。主要业务有公开研究报告、客户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月度动态分析、每周新闻精粹简报、互联网俱乐部、学术会议、培训、网上研究社区、论坛等。
在互联网实验室的网站(。 Chinalabs。 )的首页上,有方兴东的个人资料和自述,他这样介绍自己:
昔日梦里的自我定位是诗人?是电力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现实里获得的冠名却是“独立IT评论家”,同时这也成了崭新的自我期待。
拉美作家略萨说“要把对文字的爱好视为一种宿命”,这句话也许值得认同。还有人说我“把自己交给了信息时代,象诗人把自己交给了诗歌,象女人把自己交给了爱情”。也许还可以加一句,信息时代猛于虎,投身这个行业的人,都为激情和梦想所俘获,都把舍身饲虎作为陷落和飞升的道路。
诗人气质是所有与生活有亲昵和默契之情的人的共同气质,文字则是每个不愿意被淹没的人为自己的心灵和头脑锻造的标志。交流则是人找到“禅房花木深”的生存美景的“曲径”。
我个人成熟的标志也许就是有了容纳的心胸,愿意听到来自各种立场和境地的声音。
分配时我从学校带来2000本书。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远郊时,我是分到那儿的两个研究生之一,但那个企业其实没建起来,看了一年书。我从西安带来2000多本书。现在我的书更多,但没有时间看。回想起来,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我一直学工科,每天接触各种仪器,计算机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普通工具,没有什么神秘感。后来,一个大学同学约我给他写稿子。是这个领域的快速变化,使我在接触它3年后就成了所谓名人。
果真如此,过足诗人瘾,又做了IT界主治大夫,于是,方兴东成了当代创富神话的一个主角。方兴东在1999年出版的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的“作者简介”里这样写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难去农民本色。工作、生活可与务农相比拟。主种高电压技术,听起来能吓着不少人。业余还兼种诗歌与计算机市场,前者始于上大学时,当时正是热门,如今越来越像珍稀动物,种得艰辛,收得却不多,有零零星星散播于《诗刊》、《星星》等刊物以及《开放的天空》等诗选中。至于计算机市场分析,始于上博士期间,是当今最热门行当因此比较高产,广播于《南方周末》、《计算机世界》等地,并著有《数字神坛》、《骚动与喧哗》等书。博士论文《高电压水处理技术》将杀青。用农民的行语来说,99年托老天的福,收成不错。
诗人总是喜欢田园风光的,我想,把IT比作是一片田野,那么在信息时代辛勤耕作的方兴东就是一个获得丰收的“农民”。其实,方兴东更喜欢人们称他为“学者”,别人告诉我,公司员工平时都叫他“方博士”,而不是“方总”。方兴东因为挑战微软而声名鹊起,被誉为“反微软的斗士”。1999年3月10日,微软的盖茨神秘地造访中国,带来为“中国人专门量身定制”的“维纳斯”。第二天,《南方周末》便刊出方兴东“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立即引起业界内外的轰动。这一震动有人戏称绝不亚于Inter的PⅢ和paq老总的访华。几星期后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出版,此时广大中国人民正沉浸在一片悲愤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于是在媒体的一片声讨之声中,方兴东成了媒体的宠儿。
从偶然进入IT评论界之后,方兴东一直很火。方兴东的创业伙伴姜奇平曾帮方兴东算过一笔帐,算他值多少钱?算得的结果是方兴东吸引的注意力价值为486万元。并且说:“盖茨、杨致远和安德李森,至少要等到离开学校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一百万。这一点上,方兴东显得更成功。”套用姜奇平的另一个概念,方兴东是个不折不扣的“知本家”。
2000年11月6日下午5点正,我来到学研大厦互联网实验室,见到了方兴东。我俩坐在他办公室的沙发椅上,开始聊了起来。
我是1996年3月份考入清华的,大概在6月份,我的一个同学约我写IT方面的稿子,在这以前我从不关心IT。我的文笔比较好,以前在西安交大是校文学社和诗社的社长。为了写这篇约稿的文章,在七八月份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清华图书馆把近两年来跟IT有关的媒体杂志刊物全翻了一遍,大概做了5本大笔记本的笔记,然后开始给他写文章。出了几篇后,反响非常好,这个行业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我原来学的是高电压,这个比较老了点,我这个人一直是不安分的,比如在西安交大搞文学社,写诗。到清华来了以后,文学这块领域越来越冷门了,而IT这个行业跟我的性格很相投。这个行业挣的钱比较多,但真正勤奋的人比较少,我要是做这个事情的话肯定很努力,会做得非常好。反正一进入这个行业来,感觉自己非常有优势。从1996年开始写,到1999年“维纳斯计划”出来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了我。以前只是业内名气很大,后来是整个社会层面名气比较大了。
大概做到1996年的时候,我想今后自己肯定要走这条路,而不会去搞高电压了。我是很传统的,这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我还是要的,课题我要把它做好,外面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好,所以我是脚踏两只船在那做着。为了专心搞IT,我暂时休学,休学两年再回清华把课题做好。
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考虑要搞一个公司,因为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一下热起来了,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咨询跟研究咨询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个空白。我觉得自己做这个东西非常有优势,起码比别人有优势。当时我所考虑的是,我现在做IT那以后是到媒体去呢,还是到哪个公司去呢?都不是一个好的去处。去媒体的话,你就不能很自由地写,因为IT媒体很受广告客户的影响,而我的文章刺激性很强,基本上批评居多,如果批评哪家广告客户,肯定会给报纸施加压力,所以我不可能去具体哪一家报社;我也不可能去哪家公司里头,因为到一个公司以后你整个在外面发表文章,把心思放在工作外,老板肯定会不满意的。
在美国的话,类似这种搞产业分析的话一般都是咨询公司,或者研究性公司,或者投资银行这种机构。我对国外这行业非常了解,我看英文跟看中文没什么区别,阅读没有障碍。比如前十大IT分析家,我非常了解。
只有在互联网发展起来,学生创业才变得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以前创业的话,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势,是吗?学生你是“三无”呀!有了风险投资机制以后,“三无”的人你才有可能去创业。一开始我也没考虑要休学,大概在公司开始运作起来后,一上班后我发现做一个公司比以前想象的难得多,你不能小打小闹,而是要把它做成规模化,所以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公司里面。当时两边都兼顾,一天没去清华的实验室做课题我就内疚,那就半天去学校,半天来公司,可往往是去清华的实验室报到一下就跑到公司里来了。到后来经常两三天不去,心里压力就非常大,情绪也就受影响,没心思去做事情,这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在导师那边要有一个很好的交待,这里又有事情要处理。最后,我跟导师说先把课题放一放,他对我做公司从来没有反对过,他认为我休学也挺好的,我就办了休学,完后感觉轻松了很多。
我说,刚才你讲到办一个公司挺不容易的,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办公司呢?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什么素质或能力呢?
我觉得最重要一点你要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做一个公司的话不是只靠你一个人,而是你要怎么样去整合更多的资源,怎么样不断把更多优秀的人吸引过来,把发展资金吸引过来,另外怎么样让客户相信你……你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让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如果你仅仅只有一个创业的念头,我认为这根本是不够的。
我认为自己在中国做这个互联网咨询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关注了这么长时间,在很多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有深度的。我拉了两个MIT的博士,还有原来《互联网周刊》的总编,以及在西门子做市场的……大家组成一个团体。公司不可能靠你一个人能发展起来,它需要一批优秀人才。对我来说,我做产业分析很有把握,但管理、销售、跟国外打交道都不是我的特长。
所以,创业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的核心,能不能把更多的资源吸引到你身边来,这是创业成败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或能力。这不是说你去干个体户,你做的是一个企业,那你就不能做成是一个人的公司,而是一个团队的公司。
我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你受到的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呢?
我以前从来没象这一年这么累过,现在我想想,比如回学校上学真的非常非常奢侈。回学校上学的话,那你就是学习,很单一,但你做公司的话,方方面面的事都要牵涉到,比如管理呀,哪个部门哪个投资,每个月的月绩要增长……
我说,如果把这个企业比喻作一条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儿的话,那你现在是不是处在船长的位置上?
我觉得也不一定吧,我只是希望能把该做的事情启动起来,把它做成中国第一流的互联网研究中心,那么这个公司以后到底由谁来领导我就无所谓了,我现在的目标是把这个事情做成,在前期阶段可能由我来推动,因为很多人比较相信我的知名度。这个公司做成功的话,我在里面当一个分析员就足够了,这个分析员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
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一样,它有成长过程,你想一年半载把一个公司做成很稳定发展是很困难的,它毕竟有自己慢慢的成长过程,你要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觉得一直都很困难,包括现在也是,象这种走风险投资渠道的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创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小规模的,比如我们一开始是5个人,再慢慢是10个人,再到20个人,那么每年挣它几百万我觉得是非常轻松的;但现在是这样,我一个月挣十万块钱,但我要投入五十万进来,把更多的人吸引进来,那么有一百万的话我要投入两百万,这样才能扩大公司规模,快速发展起来,这样风险投资比原来就太多了,原来你慢慢发展的话,只能是个小公司,利润也挺好,挣点钱大家分了就完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这种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做公司失败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因为你一上来就要烧钱,哪个环节接不上就有可能失败。在美国这样的创业公司它有60%至70%是失败的,但在美国人家认为这样很正常,可在中国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么高的失败率,认为它很不正常(怪不得有几家创业公司不行了,媒体就大肆炒作,泼冷水的泼冷水,贬的贬)。作为这种机制来说,创业者是创业者,投资者是投资者,如果一个公司失败了,那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因为可能市场形势变了,或者你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没想好,失败了就失败了,投资者的钱损失也就损失了,大家也不要负什么责任。作为创业者的话,那你就重新去寻找创业机会。
所以我觉得学生创业失败是非常普通的,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创业失败的人再去创业,至少会对他更加信任,因为这个路要靠自己去走一遍,靠自己去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我说,有人提出“伪创业”这个说法,认为年轻人创业不该太追求名利,好象创业是一个很崇高的事业,你是怎么看待“伪创业”的?
我觉得创业也好,投资也好,包括你做企业也好,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也好,还是挣钱也好,我觉得做企业就是利润最大化,你做了投资的话就是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只有做到这一步你才能去发挥你的理想,比如要给什么赞助呀。你没有把企业做成功,你再好的理想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要创业,那他得很现实地面对这个市场。风险投资是非常投机的,他不会轻易把钱投给你的,他要是把钱给了你就认为你能给他带来利润。他为什么投给你而不投给别人?他认为你给他带来的利润比别人大。就像你去买股票,你的目的是希望股票能够涨起来,然后你能很快挣到钱,风险投资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没什么“伪创业”不“伪创业”的,因为市场就是市场,你必须很功利去追求利润,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公司在这个游戏里头活下来,才能壮大起来,然后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你把一个企业做成功了,那么对于员工对于投资者对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如果你空有一个理想,企业做得不死不活的,那这一切都是空的。
这种对利润的追求是一个市场的源动力,中国人看创业问题喜欢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去看待,我觉得就是应该让市场去评判,谁愿意投资谁能够拿投资——这不是骗,现在大家都是商人。我觉得名与利是应该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这东西很执着地追求,那其它的东西都是空的,但是一个人你不能只为了追求名与利。
我说,去年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经过一段时期后,大家比较冷静地对待创业了,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创业现象的?
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不要鼓动愣要把他拉出来。既然有机会就让人家试一试,这种尝试没有坏处,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经历。大学时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人生刚刚开始,有这样的经历比没有经历的人以后竞争优势会大多了。
对于“学生创业”这一概念我不是很认同,我是不愿意人家把我们公司写成“学生创业公司”,我们的核心团队里头只有我一个是学生,你只要有能力,那不管是学生还是不是学生,大家只要能够互补,那都可以拉他来创业。把一个公司定位为“学生公司”在中国目前这个现状,反而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创业是平等的,谁都可以创业,农民也好,什么也好,哪怕文化很低的人也可以创业呀!真正的市场经济应应该能够达到这种水平,就是任何人创业都是平等的。
为什么老是谈“学生创业”?可能是老把这个创业看成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起码是一个核心团队一大群人的事情。你这个公司有一个学生,还没毕业呢,但这无所谓呀。
这个创业现象的出现是有它的来源的,在中国以前根本就没有“学生创业”这种说法,目前由于有了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创业机制,才可能把这种东西变成现实——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创业里头。以前几个同学合伙做点小生意是可以的,但你要是创业办一个公司是不太可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可以值得挖掘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