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何问,还是巍然无比的站在原地。不仅如此,他还在宋龄添说慢着之后转过了身去。
(本章完)
第39章 中秋佳节赋诗会(三)()
“恭喜宿主激发临时任务,文扬诸国,完成任务可获得神秘大礼包。”
何问刚一转身,北宋皇帝宋龄添还没说话,脑中又响起了系统的声音。
“文扬诸国?什么鬼?”
何问先是一愣,而后心中不解问道。
虽说不明白,但完成任务会获得神秘大礼包,对此何问还是十分期待的。
毕竟在这之前,系统可是从来没有发布过临时任务,更别说神秘大礼包这一奖励。
“这位来自大汉的才子,既然来晚了,何不即兴赋诗一首?”
系统没有答话,说话的是一脸期许看着何问的北宋皇帝宋龄添。
“没错,皇上说的对。大汉乃文化之乡,想来不是无礼之人。”
“理应如此,理应如此。”
“对,皇上说的对,还请这位大汉的才子赋诗一首,让我北宋国的才子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随着宋龄添的话落,一波官员的马屁随即而来,带着一丝咄咄逼人。
特别是站在最远处一些手中拿着白纸扇的青年才俊,闻言一个个都咬牙切齿起来,很是不服的看着何问。
北宋近些年来是越来越重文轻武了,所以只要是个读书人都是狂傲无比的,也就造就了如今颓弱的北宋。
重文没错,可若是重文到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狂傲骄纵之徒,那么这个国家就铁定完了。
“恩,诸位爱卿不得无礼。”
“依朕之见,若是单单让这位大汉才子赋诗岂不是没什么乐趣,何不让在场我背诵的才子与他比试一番。”
“反正今日是中秋佳节,诸位一起斗诗如何?”
宋龄添冲着百官摆了摆手,目光落向最后放那些气鼓鼓的青年才俊,眼中带着些许笑意建议道。
今天他举办这场宴会的最终目的就是如此,给这些平日里只会喝酒逛妓院的北宋才子们一个教训。
若是北宋才子获胜,他当然欢喜。可要是落败,他的目的自然就达成了。
所以无论成败,他宋龄添都是最终的胜利者。
与大多数为帝王九五之尊者一样,他们都希望将主动权握在手中,然后以旁观者且主宰者身份看戏。
“北宋才子应照天,前来请教。”
宋龄添的话刚落,便有一个穿着一身白衣长衫的青年站上前来,冲着众人行了一礼后站在何问身旁挑衅的看着他道。
青年历照天额眉之间带着一丝不屑,看向何问的目光更是狂傲无比,视若无物。
何问被如此对待自然是一脸无奈,心中想着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看了一眼宋三品,见他也是一脸苦笑,还有满满的无可奈何。
书生才子的战斗方式与武者不同,习武之人或许打败对方就能让对方服你,可在文学上这方面是行不通的。
特别是在如此迂腐的一个时代,除非你有远远高于所有人的文才与智慧,才能让大多数人信服。
“文扬诸国,如此景,狠狠地虐虐这群狂傲的才子们。用你的诗让他们目瞪口呆吧,此役,是宿主名扬诸国的好机会。”
何问正在考虑要不要应战,系统的声音便随之响起,解释道,还带着些许俏皮。
“咳咳,大汉帝国无名之辈何问,有礼了。”
闻言何问连忙咳嗽两声,强压下刚刚因系统的话而想笑的笑意,回了一礼。
虐他们,真的是都不用怎么费脑子,唐诗宋词三百首何问可是熟记于心。
不说别的,诗仙诗圣随随便便几首诗拿出来都得刷新你们这群土鳖的世界观。
什么?侵权,呵呵,这个世界又没那些人,我先作出来的就是我的。
好吧,就目前为止,何问还不确定这个世界究竟有没有李白杜甫这些名人。但就他到这个世界一个多月以来的所见所闻,基本可以确定北宋是没历史上那些名人。
“远来是客,何兄先请。”
见何问应允,历照天脸上笑意更浓,看向他请道。
“不不不,还是你先吧,我怕你听过我的诗词过后都不想再继续拿出你的来献丑。”
何问闻言连忙摆手,一脸谦逊道。
他的表情与动作的确很谦逊,可那话落到历照天耳中谦逊不谦逊可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哼!”
果然,在听过何问那一番‘谦逊’的话后,历照天原本挂满笑容的脸顿时冷了下来,语气不善的哼了一声。
“呵呵,既然大汉才子谦让,就让我北宋的才子先吧。品儿,还不赶紧归坐。”
宋龄添连忙出来打着呵呵说道,看向还站在原地不动的宋三品。
闻言,宋三品连忙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并偷偷给何问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么多人面前,还有一部人分针锋相对。何问居然还能面不改色心平气和的说话,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敬佩。
“遵旨,那小民便先献丑了。”
皇帝发话,历照天先前还冷着的脸连忙恢复常态,冲着宋龄添鞠了一躬后说道。
随后铺开手中白纸扇,在原地踌躇几步,皱眉苦思。
良久之后,他皱着的眉头才渐渐疏散开来。
“中秋佳节喜相聚,城内灯火照亮天。我皇贤德民称赞,家家户户都兴旺。”
直至他收起扇子拍了一下手,这首诗才从他嘴中念出。
“好诗好诗,历少好文采。”
历照天的诗刚一念出来,百官都还在细细品味,突然响起一道极为响亮之声。
这首诗虽说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垃圾,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言评判的。
“这也算诗?”
自第一声称赞后,久久没有人说话,何问嗤之以鼻道。
闻言,原本脸上满是笑容的宋龄添不由皱了皱眉,脸上闪过一丝不喜。
这首诗很明显是称颂他的,身为皇者,被人作诗称赞心中自然美滋滋。
可现在,居然有人指责说这不是诗,岂不是在打他脸吗?
虽说这诗的确不咋地,他心里念起来都觉得有些别扭。
见此画面,历照天顿时得意洋洋的看着何问。
“既然这位来自大汉的何问说这不是诗,那么就请你赋诗一首,也好让你的对手拜服。”
过了一会儿,宋龄添才缓缓开口,语气不咸不淡。
“好,那我就献丑了。”
何问没有丝毫犹豫回道,对这众人微微施了一礼。
“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
念出了一句诗后,何问陡然停止了说话,面色一时之间尴尬无比。
(本章完)
第40章 中秋佳节赋诗会(四)()
妈蛋,一激动念错了!
何问内心欲哭无泪想道,欲言又止的看着无数人目光汇聚在自己身上。
好吧,他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最近一次穿越到三国看官渡大战眼睛都没眨一下。
现场的人最多也才不过三百余人,跟官渡大战那场不下于十万大军的战争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唯一不同的是上次他是旁观者,而这次却成了场中主角。于是他尴尬了,满脸不自然的站在原地。
“接下来是什么啊?何兄。”
历照天连出言提醒道,一脸好意。
我叉你个圈圈。
闻言,何问内心立马破口大骂起来,这他么简直就是落井下石。
我能说接下来是‘有对狗…男女,其中就有你’吗?
绝对不能够啊,说出来我这大汉才子的身份立马就会被人看出是冒充的!
“尚儿,这就是你所说的那个来自大汉的才子?”
一旁,坐在最前方桌子上一个穿着一身红色官袍留着胡子一脸阴霾的中年男子对坐在身旁一满脸粉饰的男子问道。
满脸粉饰男子正是高尚,此刻他脸上的粉饰较之前淡了许多,毕竟是皇上设宴的公众场合。
而那红色官袍留着胡子一脸阴霾中年男子的身份就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他正是当朝太尉禁军真正的掌权者高要。
“没错,父亲大人。就是他,他还杀了父亲府上的管事。”
高尚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狡诈,带着哭腔诉苦道。
“好大的胆子,竟敢在我北宋京都重地杀人。”
高要闻言,轻轻一拍桌子。看向何问的眼中杀机一闪而过,说道。
“没错,好大的胆子,父亲大人绝对不能放过他。”
高尚连忙附和,心中一阵畅快。
“哼,我还不知道你的为人,那管事是你亲手杀的吧!”
见此,高要顿时冷哼一声,睿智道。
“父亲大人冤枉啊,我怎么会杀府上管事。还有那姓包的,在公堂之上丝毫不给父亲大人面子,竟公然包庇。”
高尚身子抖了两下,一脸惶恐,直接起身跪在地上跟高要说道。
“行了,不必弄虚作假。不论是谁动的手,敢动我高府的人,我定让他走不出汴梁城。”
高要冲着跪在地上的高尚摆摆手,嘴角高高撅起,自信无比道。
这种自信是有来源的,他是皇上最为信任的宠臣。在汴梁京师重地,可谓是一手遮天,更何况他又是八十万禁军的掌权人。
在汴梁城可以这么说,他高要要谁死,谁就不能生。
“呼!”
闻言,跪在地上的高尚才长出一口气,擦了擦额头因刚刚过度紧张而沁出的密汗。
“皇上,我想这位来自大汉的才子是作不出来诗了吧。”
下一刻,高要直接起身冲宋龄添施了一礼,冷笑道。
这老东西又是谁?一脸不怀好意,肯定是个大坏蛋!
何问偷偷瞥了一眼高要,心中暗骂道。
穿大红色官袍的并没有多少,只有十个左右,看起来应该是身居高位。
而高要有坐在最前排,身份可想而知。
“高爱卿,不得无礼。更不要轻易下结论,我想这位何问才子应是能继续作下去的。”
宋龄添明显是不想给何问台阶下,还在继续捧高他。
这个世界就没一个好人!
何问只能心中愤愤不平想道。
感受着四周那些眼光,从之前的期许变成幸灾乐祸,何问恨不得狠狠地给他们这群吃瓜群众几耳光。
“既然皇上如此信任,那我便献丑了。”
何问再次冲宋龄添施了一礼,脸上神色变换正常,胜券在握道。
“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举头望明月,低头咣咣咣。”
何问把李白的静夜思稍作修改,只要是老司机都能读出其中韵味。
闻言,原本还一脸幸灾乐祸的人眼中都出现了憧憬,不懂的则在继续思考。
待不懂的思考完毕告诉还不懂的人时,一些青年才俊闺秀佳人面色不由有些红了,更有甚者更是暗啐两声。
不过,当他们真正读懂后看向何问的目光不由有些钦佩。不愧为来自大汉的文人,连yin…诗都能作的这么高尚。
“你,你这是、这是yin诗?枉为读书人。”
仔细品味一番后,无论从旋律还是读出来的感觉都比自己的好,历照天立马面红耳赤的指责道。
“那里yin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何问闻言一挥衣袖,满脸严肃反问道。
其实这首经过他改过的静夜思根本就没有任何露骨言语的,只不过,若是有人总爱往歪的哪方面去想自然就不是什么好诗。
“还说不yin,你咣咣咣在干什么了?”
历照天辩解道,一副有理有据的模样。
“切。”
何问并未去解释,而是不屑的看了他一眼。
“你···”
历照天满脸愤怒直指何问。
“恩,不得无礼,退下。”
宋龄添见此,连忙制止,说道。
历照天闻言,哪怕满脸不情愿,但还是冲何问行了一礼然后退到后面。
“何问是吧,这诗不错。但若仅仅如此,恐怕并不能让众人信服啊?”
宋龄添直呼何问的名字,称赞一句,随后继续发难。
的确,何问这首改编的静夜思虽说比历照天那首要好些,可也不能算的上一首真正的好诗。
“皇上慧眼,此诗不过是小民我平日无趣作着玩的。”
何问老老实实答道。
“好大的胆子,竟敢欺君罔上。”
高要闻言,直接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怒目圆睁道。
“你是哪位?”
何问一挑眉毛,看向高要很是不爽问道。
“本官乃当朝太尉高要,官居一品。”
高要傲然无比说道。
“喔,你就是那当街强抢民女无恶不作高衙内高尚的亲爹啊。难怪了,仗势欺人都一模一样。”
何问鄙视的看着坐在高要一旁的高尚,说道。
“你···你竟敢诽谤本官。”
高要脸上闪过一抹不自然,很快便恢复常态,指着何问的手指有些颤抖。
“不敢,诽谤不诽谤你心里清楚。不过我正与皇上交谈,你区区一个小小的一品官,竟敢插嘴,难道你比皇上的权利还大吗?”
“我看真正大胆的是你吧,我乃大汉才子,与皇上说话又哪儿有你插嘴的份儿。”
何问淡淡瞥了一眼坐在最上方面不改色的宋龄添,语气不卑不亢,对高要说道。
区区一个小小一品官!
在听见这几个字时,宋龄添的心脏不由狠狠的抽动了几下。你当一品官是大白菜啊,还区区小小的。
“皇上恕罪。”
何问的话刚落,高要便连忙站出来跪在地上请罪。
“高爱卿何罪之有?”
宋龄添索性装糊涂,问道。
难道他要表示很明白,一个大臣在他与别国才子交谈时插嘴。若是一般的也就罢了,可可是来自大汉的才子,这简直可以说是大不敬。
“微臣不该多嘴,请皇上恕罪。”
高要擦了一把汗说道。
“此事啊,朕恕你无罪,日后不要再犯就行。平身吧!”
宋龄添大气道。
倒不是他对臣下很宽容,高要与其他不同,可是他的鞠友。
“谢皇上。”
高要从地上爬了起来,拜谢道。
“何问才子,可以作诗了么?”
见高要归位,宋龄添又将目光落在何问身上,问道。
“当然。”
何问淡淡一笑,回道。
“酒来!”
接下来,他大喝一声,对着站在不远处的太监道。
(本章完)
第41章 中秋佳节赋诗会(完)()
那太监正低着头,闻言不由满脸迷茫的抬起了头,一脸懵逼。
直至宋龄添的目光也落到他身上,他才知道何问是在对自己说话。
但没有得到皇帝宋龄添的许可,他还是只能站在原地,并未有丝毫动作。
“给他。”
直至宋龄添下达命令,那太监才小心翼翼走开端来一个托盘,盘内放着一瓶酒与一个酒杯。
作诗,作为古往今来逼格最高的一件事。
喝酒作诗更是将这一件事的逼格推到顶点,而何问接下来这首诵中秋明月的词便是写的忧愁与思。
忧愁与思似是与酒是扯不开关系的,虽说何问极不喜欢饮酒,但为了逼真也不得不破例一回。
“哼哼。”
何问咳嗽两声,闭着眼从那低着头太监手中托盘端起一杯酒,小咪一口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何问面带忧伤,一边小步走着嘴中一边带着丰富感情的将这首词念出。
语罢,他睁开双眼,眼中带着丝丝水雾,一扬将杯中酒饮尽。
这首来自苏轼大大的水调歌头就被这货无耻的剽窃了,而且他还丝毫不准备给人家留一点版权余地。
“这词···”
宋龄添听完,竟流出两行清泪,连忙擦拭泪水站起身来言语有些颤抖道。
不知为何,在听到这首词时。他想起了已经离世的父皇母后,想起了儿时与他们以及兄弟姐妹一起过中秋佳节时的情景。
那些美好的时光都随着时间逝去,但却永远印刻在他的心中。
不仅是他,在场大多数人都听着听着流出了泪水。
事实上,上一世在地球后世何问经常读这首词读出其中感情后也不禁落泪。
“好词,好词,好一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现场大多数人听完过后都在忙着擦拭泪水,所以现场的情景是无比沉默的。
直至这一道声音出现,一个穿着与北宋官员大大不同的中年文生从城楼梯处走了上来,他一身黑红色汉服让所有人都不得不起身。
更为耀眼的是挂在他汉服腰带上的一枚玉牌,一枚刻着汉大使三字的玉牌。
这块玉牌证明他是由大汉帝国皇帝钦派到各国首都的使者身份,在此,他代表的是整个大汉。
不仅是大汉,其余三大帝国也皆在北宋首都汴梁城驻有大使,在整个东华联盟都是如此。
“不知这首词是否是这位才子原创?”
穿着一身黑红色汉服的中年文生并未对宋龄添行礼,而是对何问作了一揖,面露期望问道。
“刘督查使,您,您怎么会来?”
宋龄添并未做出任何不满的神色,而是连忙从高处走了下来。一脸巴结,受宠若惊问道。
更为惊掉下巴的是,他对那位身着黑红色汉服中年文生施了一礼。
身为皇上,九五之尊,何时曾向别人弯过腰。
可现在事实就摆在面前,宋龄添不仅弯腰,还很奉承。
“你是?”
短暂吃惊过后,何问觉得这等大人物很值得结交,于是疑惑问道。
“你不知道我是谁?”
中年文生儒雅的脸上闪过一抹惊色,反问道,似是在场的人绝不可能不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