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谢天合
前言
“人”到底是什么?
怎样提高领导的艺术?
怎样发挥家长的作用?
怎样了解做人的道理?如何修炼理智(精神)不漏体
“人”到底是什么?人从母腹中呱呱坠地开始了人生的漫长之旅。有成长的烦恼;成年后婚姻生活中的男欢女爱,幸福痛苦的纠缠;在准备好或没准备好中迎接下一代的到来;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追求,下一代的抚养和教育,长辈、同辈等亲属的相处,领导、同事、下属的相处之道;学生时代的各科教材、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的庞杂信息、身边的人给你的各种沟通谈话、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每天你都看和听到许多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事,每天你都看到许多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人,每天你都做着自己认为能做好的事,每天你都对自己看得懂或自己认为看得懂的事发表看法,每天你都对身边的人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提出命令/建议/忠告,每天你都必须按照自己认为对/不对/完全不对的别人的意见待人处事。人啊,每天都处在自己的七情六欲之中不可自拔而成为其奴隶,希望像歌中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白白真真切切~~~”。
希望本书能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让您认识什么是“人”。
第一章
“人”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每个人心里都一直在问的问题。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有多少时间从哲学书籍、宗教书籍、历史书籍、文学书籍、心理学书籍、道德伦理书籍等等书籍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呢?另外,小孩在学习阶段就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然后就是就业压力、谋生压力、房子、结婚、发财压力等等问题一个接一个,哪有时间去烦这个问题?但是你不烦它,它却时刻在烦恼着你。小的时候,家长要我不停地学这学那;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糊里糊涂的长大了,家长还说这样不对,那样更好;结婚了吧,有喜悦但有时又气的七窍生烟;工作吧,没当上官烦死了;当了领导了,这些人怎么这么难管?一点都不省心;一晃自己的小孩也长大了,自己这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想好好的说给他听,但好心没好报,这小子不但不听反而说烦死了,真不知道要这么办?
下面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和例子,对上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有所帮助。
说明一下:本书不是通俗小说类作品,可以很快的阅读。希望慢慢的读,越慢越好,一段理解了再读下一段;下一段不理解再回看上一段;一定不能着急,慢慢体会,不要浅尝辄止。当然,要看故事性小说的读者会看不下去,对不起了。
一.当人与人相遇时,“我”怎样认识另一个人?心里应该要有些什么准备?
基本概念:
人生在世,主要在做三件事:做人、做事、作秀。为做好这三件事而不断的学习相应的知识。
做人: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儒家讲要成“仁”;道家讲要得“道”;佛家讲要成“佛”。人们做事时不会违背其做人的原则。俗话说:先做人,再做事。
做事:指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和技巧。
作秀:指一个人表演的能力和技巧。喜、怒、哀、乐、肢体语言等等。
为讨论问题简便,我们用冰山模型来比喻,其各个部分的大小来比喻其知识或能力的多少。
为什么用冰山来比喻呢?由于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时,首先可以看到他的作秀;再相处一段时间后,通过他做的事,才能判断他的做事能力;但对他没做过的事进行判断就困难了。
而了解一个人的人品,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时就更困难了。这时就像海上看冰山一样,海面上只能看到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冰山的很大一部份却隐藏在海面下。因此一个人做人、做事、作秀就像这个冰山模型的示意图了。
“我”:任何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做人做事作秀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从内向外扩展到周边的人。“我”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全部“冰山”。当然了,受到“我”知识的限制,“我”有许多认识的盲点,这就需要“我”要不断的学习。
“身边人”:“我”身边的一个人,他只能看到“我”的冰山的海平面上的部分,即“我”作秀的全部和做事的一部份。
任何人看其他人都是只能看到他的冰山的海平面上的部分。
为后面叙述的方便,我们再引入几个概念如下:
“坯子”:指没有受到后天做人知识教育的人,其行为按照其本性来做,就像原始人。他的冰山就欠缺做人的部分,这一阶段的人用坯子来比喻。
“浮萍”:指有一点做人知识的人,但很容易受人指挥,由于做人部分太小了,他的冰山看起来就像水上的浮萍,风儿一吹就到处跑,这一阶段的人用浮萍来比喻。
“小船”:指有一定做人做事能力的人。认为自己做的没错,不认为别人比自己高明(不谦虚),按自己的标准判断别人有错误时,不能宽容人。当别人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容易发怒而自取其辱,这一阶段的人就像小船一样,水下有了做人的部分。
“冰山”:道德修养高,了解人性的弱点,能宽容别人的错误。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到老的发展变化(仅指知识的获取和待人处事办事能力的提高,非指身体的变化)是:从坯子---浮萍---小船---大船---小冰山---中冰山---大冰山的变化过程。当然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冰山(圣人)。
人的不认错的本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0岁—少年时期(坯子---浮萍时期),由于各种知识的欠缺,容易听从别人的意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进入青春期后(逆反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主见。在自己认为正确时,不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认为他成长到了“小船”期。如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学习做人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反复磨练,立志提高自己的修养,一定会慢慢成为道德品质高的人,成为圣人---大冰山。
两个小故事:1。联想柳传志说的故事(好像是这么说的):当小鸡看小鸡时,它说它看到了一个小鸡;当小鸡看到了大许多的小鸡时,它说它看到了另一个小鸡;当它看到了大鹅时,它说它看到了一个大鸡。
(小鸡的世界里只有小鸡和大鸡,它也完全不知道大鹅与大鸡的分别。
当他能将原来的一个笼统问题细分下去时,也就是他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
2。一个镇上有一个二百五,有一天他与一个秀才打赌,他坚持认为孔明与诸葛亮是两个人,秀才尽了一切能力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秀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说:那我们到镇上老镇长那做公证。老镇长问明情况后说:孔明与诸葛亮就是两个人,秀才不对。秀才问老镇长您这不是明知瞎说吗?镇长对秀才说:你去与不可理喻的二百五打赌,那还不是你错了。
(有时对的会是错的,错的会是对的。)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圣人的成长过程:
坯子---浮萍---小船---大船---小冰山---中冰山---大冰山
二.人为什么会生气、烦恼,有没有办法克服呢?
人为什么会生气、烦恼,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遇到的人和事不如他们的意。
有没有办法克服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以“我”为中心,可以将“我”遇到的人和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我”能控制的,一类
是“我”控制不了的。
针对“我”能控制的不如意的人和事,提高和改进我的控制水平,将不如意变成如意。
针对“我”不能控制的不如意的人和事,首先要会分辨出这是“我”控制不了的,“我”
生气、烦恼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泰然处之。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需要反复的体会,改正,再体会,再改正。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分析那些事和人是“我”能控制的,那些事和人是“我”不能控制的。
三.“我”每天在做什么?
现在让我们平静的分析“我”这个人每天都做那些类事,相应的那些部分是“我”能控制的,那些是“我”控制不了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分辨出来,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1。看和听(包括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听广播、听报告等等,单一动作,不对外发表看法)。
“我”对‘看和听’到的新信息有3个结果(与自己的知识验证后):
A接受(学到新知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待定(凭现有的知识无法判断正确与否)
C不接受(凭现有的知识判断为错误的)
“我”对这整个过程都能控制,遇到“我”认为好看或好听的,“我”会继续下去。
如遇到“我”认为不好看或不好听的,“我”会停止。
2。交谈(“我”与“身边人”两个人谈话)
“我”对‘身边人’提到的新信息有4个结果(与自己的知识验证后):
A接受(学到新知识,如不断的进行,则“身边人”就是“我”的老师)
B同意(达成共识,如不断的进行,则“我”和“身边人”将成为知音,
双方惺惺相惜,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待定(凭现有的知识无法判断正确与否,保留意见,不提出反对意见,
不会争吵和生气。)
D不接受(凭现有的知识判断为错误的,不改变“我”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如“身边人”认为也不正确,又提出反对意见,则双方达不成共识。如进行下去,会升级为争吵,相互攻击;进而从攻击做事到攻击做人,等等。因生气而情绪失控。
达不成共识应做到平静对待,宽容的接受这种现状,不要生气。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谈过程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活动,应在每个人的心中建立:交谈就是一场心灵的战争,是心与心的博弈。不是我说服你(我战胜你),就是我被你说服(我被打败)。
在此过程中双方会动用个人的所有知识(个人武器库中的十八般武器),力争全胜。
胜利一方骄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失败一方有时是心服口不服。
最困难的是双方都说服不了对方(容易上火),势均力敌。
为什么是最困难的呢?原因有二:
A各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在提出论点还没展开讨论前,各方都认为对方一定会被自己说服(预计结果如此)。就像打仗,谁会去打一场打不胜的仗呢?
B通过多回合的谈话沟通(十八般武器都用了),对方就是不接受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对此结果“我”难于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在开始时完全没有准备和预料到。
两个人相处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沟通,会在一些方面达成共识,一些方面达不成共识。双方会在达成共识的地方合作,会在达不成共识的地方争吵,不能进行合作。
因此我们可说:“我”与“身边人”达成共识的部分可以成为“我”的可控制部分之一。
“我”与“身边人”达不成共识的部分是“我”的不可控制部分。后面会用到这一概念。
3.做事。现分下面几种情况来讨论:
A为自己做事;
B为别人做事有报酬;
C为别人做事不计报酬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任劳不任怨);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矛盾是因为任劳不任怨而产生的。因为做事是你能控制的,
别人对你做事的态度是你控制不了的。你在对一件你控制不了的事生气是无用的。
解决方法是要么不做,要么任劳任怨;
D为别人做事不计报酬,能接受别人不理解态度(任劳任怨)。
4。思索(反省自身)
每个人每天都必须面对做人的问题,处理好人与人相处的问题。希望每天能有时间反省自身,自己为什么会喜怒哀乐爱恶欲?
判断的方法:了解那些东西是自己能完全控制的(自身);了解那些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建议权,达成共识)自己控制别人的共识部分;了解那些东西是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情况;学习和掌握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哪些东西的变化规律(很难,要不断学习,要有悟性),将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按照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哪些东西的变化规律而运作,就像顺水行舟(水: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哪些东西;舟: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千万不要做逆水行舟,逆势而为的事。当然分辨不出来那些是可控制部分,那些是不可控制部分就另当别论了,那是水平问题,因此首先是提高水平,否则就是蛮干和瞎干。对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硬要控制(以为可以行),当发现不行时,就会生气、发火、怨天尤人、乱发脾气、对现实不满、愤青、认为别人是怪人、不可理喻、认为长辈不理解人、认为晚辈不听话、等等等等。要明白这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对待不同观点和意见(自己仅有建议权,命令方式也只是暂时的和不情愿的),特别是最亲近人(父母、配偶、子女)的不同观点(自己控制不了的,能控制的是达成共识的),一定要能包容,要将这些不同观点看作是大自然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其存在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是正确的,相信随着时间或阅历的增加而得到验证后,他自然会接受。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我们每天做四类事:
看和听---谈话---做事---思索
每天思索我能控制的部分:(看和听)(谈话)(做事)
是否做得很好了?可以改进吗?
我控制不了的部分:别人对我的(谈话)(做事)发表意见、批评
是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任劳任怨了吗?
我现在能分清楚那些是我能控制的部分吗?那些是我不能控制的部分吗?
我今天不高兴、很烦、吵了一架、没人听我的、控制不了情绪,是为什么呢?
是为控制不了的事烦恼吗?我能解脱吗?
四.“我”主要跟谁有关系?
1。在家里
我---父母
我---配偶
我---子女
我---兄妹、亲戚
我---私人朋友
在家里,长期生活后会达成各个方面的共识,这就是家庭文化。
2。在工作单位
我---领导
我---工作搭档
我---下属
我---单位同事
我---社交朋友
在工作单位,一起共事后会达成各个方面的共识,这就是企业文化。
现在让我们借用快速消费品行业所用的终端控制概念来比喻控制终端的重要,称:得终端者得天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我”身边的人看为不同的终端,称:得人心者得天下呢?
另外,我今天不高兴、很烦、吵了一架、没人听我的、控制不了情绪,是为什么呢?
是为控制不了的终端烦恼吗?我能解脱吗?
在一个团队中,小我(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大我(团队)的共识(文化道德礼仪)。当小我的利益和大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使大我的利益最大化,有时必须牺牲小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才能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这里先简要的提出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后面还有详述。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几大宗教文化圈,如: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
以前我国封建时代的儒家文化圈等。在同一文化圈里的人,由于受到同一文化的教育,大家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也基本相同。当用这一标准去看另一文化圈的人和事时,则得出的结果难免是错误的。但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如果知道其他人冰山里的东西与你冰山里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时,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尽可能的学习其他宗教文化的知识,了解其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这样才有可能对人性具有包容性,避免走极端。当然,什么教都不信,什么做人的道理都没有系统的受过教育的人,也能成为同一文化圈,其做人通常出于人的本能。在与人交往时,了解对方信什么宗教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在无法改变对方信仰时,你必须按照对方的行为方式思考和做事,才容易达成更多共识(顺水行舟)。
即做到:团队运作---在相同文化背景下---达成共识
五.“我”是“我”的主人吗?
前面我们一直从“我”的理智出发,向外探讨那些部分是可由“我”的理智控制,那些部分不受“我”的理智控制。现在让我们从“我”的理智出发,向内探讨那些部分是可由“我”的理智控制,那些部分不受“我”的理智控制。
每个人都有身体,但你的理智能全部控制你的身体吗?让我们来探讨探讨。
“我”能控制的部分称我的理智,不能控制的称身体的本能。
我身体的本能-----------我的理智
身体的本能:
生、老、病、死
喜、怒、哀、乐、爱、恶、欲
眼、耳、鼻、舌、身的感官享受
高、矮、胖、瘦、貌美、貌丑
性格(乐观、悲观、外向、内向)、智商、情商、口才、悟性、空间感、想象力
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自制能力、语言能力、交友能力
…………。
等等等等
原来有这么多“我”的理智控制不了的东西啊!
原来有这么多“你”的理智控制不了的东西啊!
原来有这么多“他”的理智控制不了的东西啊!
原来有这么多“每个人”的理智控制不了的东西啊!
切记!当人的本能通过“作秀”表演出来时,任何行为活动应立即暂停!
有关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事例太多了,像如下:
1。夫妻冤家: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
2。儿女冤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原因是牵挂心:自己的心的一部分在所爱的人身上,而所爱的人又不受自己所控制。因此人们会由于超过预期而狂喜,又会由于低于预期而苦恼。
韩剧里到处都是这些爱情的缠绵故事,其情节的发展完全不受理智的控制,是人性本能需要的表现。
3。青少年玩电子游戏。当出于本能的需要而去学习时,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