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7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人数也不少。

    除了他的三个儿子,还有几个弟弟,孙羌一脉的孙辅,还有孙贲的长子,孙静一脉的没有及冠的两个儿子。

    “臣,唯陛下马首是瞻!”

    孙静闻言,连忙俯首,毕恭毕敬的说道。

    储君之位,向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虽然孙权大方的把提名了机会给了宗人府,但是孙静不得不忌惮孙权的想法,他需要小心翼翼的保住这一份权利,不该做的,绝不插手。

    “叔父,朕曾经听说,南蛮大山里面有一个叫做苗族的小部落,苗族的族人很擅长养一种名为蛊的虫子!”

    孙权合上了卷宗,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了一抹邪魅的笑容,仿佛在自言自语,声音带着一股冷漠之意:“他们想要养成蛊虫,就要把所有的毒虫放在一个蛊盒里面,让他们互相来的撕咬厮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蛊盒里面存活下来最后一个虫子,才是真正的蛊虫。”

    “陛下,你的意思是……”

    孙静听着听着,他的心中莫名一股寒意从背脊冉冉升起,浑身冰冷,眼眸有些难以置信的看这孙权的脸庞。

    养蛊?

    明目张胆的让他们自相残杀?

    孙权这一刻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是孙静从来不曾见过的。

    哪怕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孙权和孙策两兄弟最后被迫对决,他也没有见过这么冰冷的没有一丝温度的孙权。

    这样的孙权,让他胆怯。

    “叔父,我们大吴的江山,不仅仅只是孙家的江山,也代表着天下百姓,皇帝不好做,这个皇位虽然是尊爵无比,权势滔天,天生贵胄,但是头上的那一顶的皇冠也沉重的并非一般人能戴的起!”

    孙权闭上眼睛,声音异常的冰冷,就连他自己都感觉自己的血液变得阴冷了起来:“朕要为大吴江山的千秋万代着想,所以无论是任何人,哪怕是朕的亲生儿子,欲戴这皇冠,先承其重!”

    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康熙,他有子嗣无数,为了能给自己的皇朝寻得一个最杰出的继承人,他放纵自己的儿子互相之间争斗,如同养蛊一般,最后弄出的九龙夺嫡的戏码。

    如今的孙权,恐怕也要如同养蛊一样,养出一个储君来。

    他虽然不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兄弟相残,但是如今背负大吴皇位的他,根本没有选择,为了大吴的江山,为了能承受这天下百姓的重担,他必须要养出一个最强的‘蛊虫’来。

    残忍是残忍了一点,但是这就是皇族的宿命,就算他孙权能登上皇位,也是把打败了孙策,而且还斩杀了孙翊,最后才算是彻底的坐稳皇位。

    “那陛下准备如何做?”

    孙静深呼吸了一口气,他的身体还有些颤栗着,目光直勾勾的看着孙权,低声的问道。

    “怎么去做,如今去选择,朕的心中已经有数!”

    孙权斜睨了他一眼,目光淡然,然后才补充了一句:“但是有一点叔父要清楚,孙家子弟,只要是不曾及冠的,都可以来争夺储君之位,但是他们要心甘情愿的,朕不喜欢强人所难!”

    “心甘情愿?”

    孙静道:“九五之尊,谁不愿意啊?”

    “呵呵,未必所有人都愿意的,一旦争夺储君之位,牵涉无辜就不太好了!”

    孙权淡淡的道:“孙氏皇族的人,想要争夺皇位,就要承受困难,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皇族子弟,也未曾不可,这点你宗人府可分清楚了!”

    他很清楚,储君之位一旦争斗起来,会牵涉整个朝廷的争斗,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军方大将,最后都避免不了的站位。

    这必然会牵涉很多人。

    他并不希望所有的皇族都牵涉进来。

    “臣明白了!”孙静明白的孙权的意思,有些人不能牵涉进来。

    “朕还没有七老八十,这事情还长着,慢慢来!”

    孙权微笑的说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不用太急躁。”

    “一旦开始了,宗人府就无法平静了!”孙静道。

    储君之争,宗人府作为提名权,必然首当其冲。

    不过孙静甘愿为储君之争的先锋军,因为这关乎宗人府的未来,一旦这事情做成了,也就是说,日后储君的提名权,归属于宗人府,对于宗人府这个淡水衙门来说,身价会飙升起来,成为朝廷一个不可忽视了衙门。

    “叔父,你的这个卷宗记载的资料很仔细,上面记录的每一个孙氏男丁,只要超过十二岁以上的,你都亲自和他们谈谈,确定他们争夺储君的心态,不愿意的,就不要搅进来,如果愿意为了这九五自尊而拼一拼了,从十二岁开始,革出皇族,以平民在民间生存!”

    孙权把卷宗递回给了孙静,一双琥珀碧绿的眼眸划过一抹淡色的光芒,漠然的道:“大吴朝想要长存,想要千秋万世,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储君挑选制度,从现在开始,宗人府就专注这件事情!”

    “陛下,会不会太狠了?”

    孙静目光有一丝不忍,作为皇族贵胄,承担大吴最高的荣誉,突然被打落凡尘,很多人会受不住的。

    “家犬不如野狼,放在皇宫,不懂民情,养不出一个合格的储君!”

    孙权补充了一句:“不争这个位置,皇族能给他们荣华富贵,衣食无忧,但是如果想要争这个位置,他们首先要放弃了就是皇族的荣华富贵,包括朕的儿子,如果他们有意想要争夺储君,他们也会出宫自立!”

    “臣领命!”

    孙静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心中很清楚,这一场的储君之争,恐怕要更加残酷了,而且恐怕要维持几十年之争,毕竟孙权还年轻,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孙权是打算储君之争放在明面上去争夺,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儿子之中,让更多的皇族之人来争取。

    这必然是一场龙争虎斗。

    “对了,宗人府还需准备一件事情!”储君的事情告一段落,孙权还还响起了一件事情,提醒的道。

    “什么事情!”

    “爵位!”

    “爵位?难道要立王爵?”

    孙静目光一亮,不过他很快有些糊涂:“陛下,如今大吴,国公都没有封地,唯独王爵才有资格封赏封地,但是大吴可没有王爵!”

    “王爵会有的!”

    孙权意味深长的说道:“封地也会有的,宗人府官吏贵族爵位,监察封地之事,很多事情宗人府要准备起来,不然会手忙脚乱!”

    这一次泰山封禅,封赏国公之位的人选倒是想好了,但是孙权没打算封王,他已经想好了,王爵是需要封地立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中原之地,他不准备封赏出去,必须中央集权,既然他们想要封王,想要封地,就自己去打,西欧距离中原还是很远,交通不变,管理也不便,打下来也是一个问题。

    要是打下来的是封地,那恐怕很多人都会嗷嗷之叫,增强士气。

    他得为打罗马帝国做好准备。

    “属下明白了!”

    孙静虽然摸不着头脑,但是他还是应可了下来。

    ……

    接下来几日,孙权一直陪伴妻儿玩耍,每天陪着两个妻子品茶观景,泰山的景色不错,到处都是风光无限,赏心悦目。

    很快就接近了封禅之日。

    这一天,一直在泰山之上筹备封禅大礼的礼部尚书华歆在行宫外面突然求见。

    “华尚书,封禅大礼准备的如何了?”

    孙权在一个行宫了一个凉亭接见了华歆。

    “陛下,通天坛已经完工,封禅大礼已经准备的妥当,三日之后,太阳升起来的时刻,便是封禅之之吉日,只是有些事情,需要和陛下核实!”

    华歆从当年的江东一统之后,就追随江东军,也算是老资历的江东元老,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一坐多年。

    礼部算是朝廷的几个大部之中权利最弱了一个,这一次封禅大典,礼部可是憋着劲头,狠狠的展露了一番礼部的存在感。

    “说!”孙权道。

    “陛下,我等打算效仿昔日汉光武帝云台封将,在通天坛上建立一个封神塔!”华歆看着孙权的脸庞,小心翼翼的道。

    昔日汉光武帝封赏云台二十八将,流传古今。

    如今大吴封禅,也算是真正的开国大典,这时候需要封赏大臣。

    “封神塔?”

    孙权微微眯眼。

    “以陛下之名赏封,供奉与泰山封神塔之上,皆为我大吴有功之臣!”华歆道。

    “这是你自己的主意?”孙权问道。

    “内阁和军机处都有此意思,但是他们不便提出,多少有些自夸的意思,所以我礼部亲自提出,此乃国之礼数也!”华歆道。

    “这个主意不错,他们相助大吴一统中原,也是是功德无量,让他们青史留名,名传后世,也是理所应当!”

    孙权笑了笑:“朕准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封禅之典,饕餮盛宴!() 
一月一日,元始之日。

    这一日天上下着柔和的小雪,雪花在片片飞舞,白皑皑的一片,笼罩在泰山之上,并没有森冷的寒意,仿佛只是在点缀着泰山的景色。

    山顶之上,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坛屹立。

    通天坛的周围,方圆两座天坛已经人满为患,大吴朝的文武大臣一个个已经头戴玉冠,身穿官袍,仪表堂堂,左右战列,恭等着封禅时刻。

    在方坛之上,站立的是以程普为首的军机武将,赵云,吕布,孙策,周瑜,诸葛亮,鞠义,庞统……军机大臣,十大军团的主将,基本上皆在其中。

    而圆坛站着的是张昭为首的内阁大臣,朱治,蒯良,张纮,孙静,顾雍,吴景……内阁大臣和各郡的郡守,也位列其中。

    方圆二坛之下,是大吴兵马列阵。

    大吴十大军团,每个军团抽出了一个精锐团的兵力出动,加上禁卫军的主力,已经把整个泰山围的水泄不通。

    通天坛的后面是两座塔,一座是供奉塔,供奉大吴孙氏一族的列祖列宗,另外一座是早晨才完工的封神塔,供奉大吴功臣之地。

    此时此刻的泰山,一面面战旗在迎着风雪而飞扬,彻底的体现了大吴朝的气势蓬勃。

    “通天坛,好壮观的一座封禅台,上通苍天!”

    “此次泰山封禅,必可向天下正我大吴之正统!”

    “天下一统,大吴封禅,实属不宜啊!”

    “不知道此次封禅,陛下可会封赏王侯,赏赐封地?”

    “很难说,陛下也许不会封赏封地!”

    “如今难得天下一统,陛下把疆域封赏出去,要封赏,起码也要等到稳住天下再说!”

    有些寂静等待的气氛之中,众臣之间窃窃私语,都在猜测着这一次封禅的爵位。

    对他们来说,第二次的封禅看头不是很足,是只是封给天下人看了。

    最重要的还是爵位,这是一场饕餮盛宴,在封禅的时候,孙权所封赏出去的爵位,可和平时封赏的爵位不一样,这可是等于开国论赏的意义,日后是青史留名的。

    “时辰到!!!!!”

    主礼之人,自然是礼部尚书华歆亲自上阵:“恭请大吴陛下上通天坛,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恭请大吴陛下!”

    “恭请大吴陛下!”

    文臣武将连忙严肃起来,齐齐的开口,向着通天坛口的位置俯首迎接素而去年的驾临。

    哒哒哒!!!

    一架八马齐齐拉出的马车出现,停在的通天坛之下。

    孙权一袭金色九龙袍,腰配玉带,头戴平天冠,大步流星的出现在的通天坛之下,他双手牵着两个皇后,右边的蔡琰,紫色凤袍,端庄优雅,右边的是甄宓,蓝丝凰袍,高贵清秀。

    通天坛很高,从下面看上去,高耸入云,约莫百级台阶,一张红毯铺在台阶之上,孙权三人牵着手,在群臣众将的目光之中,一步步的登上的通天之巅。

    通天台之上,有一根封禅大柱,大柱直通苍天,三人环抱之粗,周围雕龙刻凤。大柱的头顶飞扬着一面大战旗,红底。蓝纹边,金色战龙,大吴皇旗。

    从今往后,中原之上,为大吴之旗为主流标志。

    这其实算起来已经是第二次封禅了,第一次是孙权加冕为帝的时候,在金陵城外的钟山,也曾封禅过一次,程序基本上是一样的。

    当然,那一次的意义和泰山封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泰山封禅的意义,就是确立天下正统朝廷的位置,大吴朝在泰山封禅了,百姓才会开始渐渐的接纳大吴朝管理天下的存在。

    “一跪,祭苍天!”

    “跪!”

    孙权也算是熟门熟路,他走上一步,双手拱起,向天行礼,蔡琰和甄宓相继效仿,跪拜苍天。

    “二跪,拜大地!”

    “跪!”

    孙权三人继续行礼,这礼是少不了的。

    “三跪,祭天下百姓!”

    “跪!”

    三跪九叩的大礼行完之后,孙权站立起来,双手把手中的朝廷重宝,传国玉玺举起。

    他对着苍天,对着众臣,长啸高喝:“苍天见证,孙氏仲谋,得群臣武将之相助,承天下百姓之拥戴,一统中原之大地,领天下之权,立大吴朝,我定当为天下谋福,为苍生谋利,愿我大吴,长存天下,永垂不朽~~~~~~”

    “愿我大吴,长存天下,永垂不朽!”

    “愿我大吴,长存天下,永垂不朽!”

    群臣的气势在这一刻和孙权的气息融合了起来,直同苍天之上,撼动九霄云端之巅。

    正礼过去了,接下来是一个个大礼。

    封禅可不是一个好活,一个礼数接着一个礼数,虽然这些礼数有些繁杂,但是却不可略过,正所谓封禅就是敬天,也就是敬整个天下的意思。

    一个个繁琐的礼数过去了,就剩下最后一道盛宴,封赏群臣了,这时候一个个大臣武将的眼睛都张长,看着孙权手中的黄帛诏书,火热火热的。

    孙权站立通天坛之巅,清了清嗓子,开始对着天下大赏群臣。

    “封曹冲为魏国公,位列二品大公爵,立宗祠,世袭之!”

    “封赵云为赵国公,位列二品大公爵,立宗祠,世袭之!”

    “封周瑜为周国公,位列二品大公爵,立宗祠,世袭之!”

    “封黄忠为忠国公,位列二品大公爵,立宗祠,世袭之!”

    “……”

    这一次孙权也算是很大方,一口气封赏了七大国公,加上了之前的四大国公,大吴朝一共已经存在了十一尊国公了。

    最后,孙权的声音开始有些飞昂了起来:“封李儒为涅国公,位列二品大公爵,立宗祠,世袭之!”

    “李儒?”

    “谁是李儒?”

    一开始不少人有些糊涂,大吴朝好像没有李儒这个人,而且知道李涅是李儒了其实仅限于朝廷高层而已,不过很快有人就反应过来了。

    “应该是李大都督!”

    “早年有传言,锦衣卫大都督就是当年一把火烧了大汉朝的李儒,李文优!”

    一双双目光落在了锦衣卫大都督李涅的身上

    “臣,李儒,谢陛下之封赏!”

    李涅大步走出,双手虚抬,毕恭毕敬的领过封赏。

    从今往后,李儒活过来了。

    有些欢喜自然是有人忧愁,吕布孙策张昭潘凤四人多少有些郁闷,这么看来,这次封赏还想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看来没有王爵!”

    “一品王爵,难啊!”

    “前朝规定,非刘而不封王,难道陛下打算非孙而不封王吗?”

    “不一定,你看,孙伯符也没有封王啊,以他的身份,他的资历,还有他的战绩,足够封王!”

    众臣都有些心中狐疑起来,摸不准孙权的心态。

    国公的封赏之后,就是公爵,三品公爵的封赏,是从诸葛亮开始,连封十八尊公爵,公爵之后就是侯爵,大吴开朝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在开启。(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天权元年() 
一场饕餮盛宴,在泰山封禅的仪式之上,呈现的淋漓尽致。

    大吴朝九品爵位,最高的是一品王爵,但是这一次的封禅并没有出现一品王爵的封赏,这倒是让不少人感觉有些失望。

    不过在大吴群臣心中也在情理之中。

    王者,诸侯是也!

    一品王爵,那就是封王,封王是要封赏领地的。

    如今的中原之地才算是刚刚的统一下来,要是在这个时候,孙权分赏诸侯,那么朝廷的人心会散的,甚至会出现当年汉朝初立时期,诸王反叛的情况出现。

    当年的刘邦建立大汉朝,分封诸王,最后得到的是结果就是后半辈子都用来平叛诸王了。

    所以说,封王还需谨慎。

    王爵无望,那么二品国公之位,成为这一次封爵的最高的荣誉。

    孙权这一次也不客气,连封八大国公,再加上之前已经出现的四尊国公之位,如今位列大吴朝二品国公爵位的,就有足足十二席之多。

    其中分别是江国公孙策,鲁国公吕布,武国公潘凤,文国公张昭,魏国公曹冲,赵国公赵云,周国公周瑜,忠国公黄忠,程国公程普,温国公张纮,蒯国公蒯良,涅国公李儒。

    这十二个人每一尊封赏都能经得起推敲,无论是立下的功劳还是他们的资历,都是顶尖的,绝无徇私。

    当然,如今大吴一统天下,涌出来的功臣无数,能封赏国公之位的,绝对是不仅仅这十二人而已,论功劳,论资历,能上国公之位的还有一大批人。

    比如内阁的朱治,顾雍等人,再比如几大军团的司令,鞠义,贺齐,徐盛,周泰这些人。

    他们不少都是当年跟着孙权南征北战的老资历大将和大臣,如果算起来,他们功绩不会比十二国公差,他们都有资格封赏国公。

    但是这一次孙权得压着这批人。

    大吴朝的封禅对于朝廷来说,紧紧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日后的日子还长着,他可不能让大吴的爵位变成的大白菜,一抓一大把,那就太廉价了。

    而且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

    他要尽可能的压着了一批如今影响力不断的上涨的武将。

    中原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