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三部曲2:国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卧佛寺庙。那时还不是药王的小瘦狗,石达开过涞滩码头的临时船工,一脸阳光而精明。乘在他船上的那位长发飘飘,穿着孔雀蓝丝裙的姑娘,正是石达开死在我们这一带最漂亮的小妾佘三娘,而且,佘三娘和小船工瘦狗之间,曾发生了那么美丽神奇的一段类似于战地黄花的爱情。这个故事,给我们家族男人们的生命,平添了几分凄美浪漫的色彩。 
几十年后,红军来了。当年石达开的小船工,变成老瘦狗。而老瘦狗的去世,并不是如流传所说,是红军过涞滩码头,把他吓死的。而是,至少老瘦狗那么认为,是石达开带佘三娘回来把他收了去。那时,老瘦狗的老家,深山中药世家刘家祠堂的衰落,完全是因为遭土匪抢劫。那把“翼王剑”和老人手腕上墨绿的手镯,后来,传到我父亲小瘦狗刘正坤手上。以至于后来,“翼王剑”经历了反复曲折的旅行,也许从我喜爱的姑娘娜木措手上,致命地插进我的心上,我的怀中。而墨绿手镯,居然会戴在小红军女护士田翠花和我的痴心爱人,瑁黧和佳苇的手上!竟然,使得我和我父亲的情感生活,都变得那样荡气回肠!唉,新老瘦狗的命运,代代相传。我不知道,我要怎样才能很好地延续这种命运,或者,摆脱这种命运! 
我们能不能因此否认红军曾路过涞滩码头呢?显然不能。乌溪小镇的老人们,亲眼见过红军的,大多已经作古。留下的一些传说,只能凭记忆口口相传。乌溪小镇街道的木板墙上,现在,除了偶尔可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那是鹰钩鼻子男画家和卷发女画家,“文革”中后期来到乌溪小镇创造的杰作,似乎没有红军留下的直接标语。城里博物馆陈列的那些标语,我见过,生气勃勃,也火药味十足,大都写得……从书法的角度看,很专业。我有点怀疑那是来自后人,且都是不错的书法家的手笔。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堪称,不说一流,起码入流。真实的情况是,红军路过涞滩码头,是来不及为我们后人创造精美文物的。他们刚在云南贵州境内,很艰难地打了几场恶仗。而且,在围追堵截的险恶战争环境中,这支队伍以跑得快、跑得灵、跑得巧著称。他们身披战火硝烟而来,路过涞滩码头,都很疲惫。据老人们说,初来乍到万年台歇马场,他们不少人没来得及卸下身上沉重的枪弹背包,取了廖佐煌家房梁上用来做种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就啃,全不顾玉米棒子上还挂着的蛛网和布满的烟尘。这个细节也许有些可信。那时,正当年少就入了袍哥的地主恶霸绿林好汉廖佐煌,虽然是这一带响当当的舵爷,手上已有百十剽悍弟兄,已被当时的官军收编,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某军少校营长,且已得到上峰指令,对红军“开路送客”。但是,红军首长把他家的底细摸得很透。红军的死对头是 
国民党官军。何况廖佐煌当时仅是杂牌军都算不上的当地豪强绿林,按红军政策,属于争取对象。当时,红军和廖佐煌不知道做了一笔什么交易,双方摆得很平,都同意将万年台廖家大院作为红军总部临时指挥所。所以,朱德,或刘伯承,才可能在那里阅兵台下的洋槐树上拴战马。所以,我们才可能……今天还可以在万年台的青松林里,找到拴马桩和悬崖石壁上红军刻写的标语。如果真是这样,吃几根生玉米棒子,照红军看来,虽然违犯了纪律,刚来时发生这种事情,也可以理解。说不定红军还送了廖佐煌几条他们从云南缴来的宣威火腿哩!镇上某些死去的老人,真的见过那时的红军首长。那时的红军首长,都很年轻。他们在万年台廖家大院堂屋里围着八仙桌开会讨论进军路线,吵吵嚷嚷,一屋子呛人的叶子烟味,且大都紧锁眉头,争论不休。这个我也有点相信。他们那时的行程,几乎每一步都是往绝路上闯。他们的工作,就是带领队伍在险山恶水中穿行,躲避天上的飞机和地上的枪炮,绝处逢生。那么难的事情,要他们去决定、去实施,不狠狠抽烟行么?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刘正坤。虽然,他伤得那么重那么深,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还叫身边的护士,往他干瘪的嘴唇上贴了一片辛辣的叶烟。想到这些,我心里很沉。他们那一代人的尊贵与光荣,来得真不容易。他们征战岁月的每分每秒,都可以拧得出浸入骨髓的辛辣和血腥。 
哦,现在该说说我父亲,怎样从涞滩码头走上革命道路的了。档案没有记载。他的档案,虽然不厚,不珍贵,还在几次辗转单位的过程中,被粗心的负责人,或管理员给弄掉了。“文革”时,为了证明他,大概是过草地后,南下还是北上生死攸关的焦点论争中,不是叛徒,不是逃跑。他拖着残破的身躯,果断地去找了当时身居要职的某某伟作证。当然,那时曾经南下的,有比他大得多的人物。他们都身居要职。而且他那一次执拗地想跑回雪山草地去,不知是为了寻找什么人。显然,他逃跑的动机,根本就和南下北上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无关!“叛徒”的罪名,也根本落不到他的头上。而他自己从此也不再关心此事。和他一起参加革命的芸芸众生,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也各忙着国家、军队和自己的事情,历史书不可能把他们的所有业绩统统记载。还是从小镇流传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到这个迷雾一样的个人事件,真实的蛛丝马迹。柳如风和我的父亲,是什么关系呢?我姓柳,而我的父亲,为什么不姓柳,而姓刘?要不,如果祖母,或者母亲姓柳,那么,柳如风就应该是我的舅公,但都不是。要不,正如不仅是我的捕风捉影,年少的刘正坤和柳如风,曾经交换女人?我百思不解。不过,我后来还是弄明白了,我真正的老家,离乌溪小镇百里之遥的布依族山寨对面的刘家祠堂背后,还有我的祖辈留下的坟茔。那个被山中土匪数次打劫火烧的地主兼药材商人之家,也是一个大家庭,弟兄姊妹,皆饱读诗书。如果这样,那么,我的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就一定有他从小受到家庭中谁谁革命思想的影响云云。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适。想想红军过涞滩那些天,虽兵荒马乱,也朝气蓬勃啊!标语快板,舂米织鞋,扩红充军,就连赶场的细娃、路边的乞丐、俘获的官军、反水的土匪,都可以跟随那支部队走。他,我父亲,小瘦狗刘正坤,走上革命道路的机遇和原因,还不是挺正常的么?当然,说了这些,其实,我心底里想掩盖的另一个可供参考的原因,非常不好意思,开始我听到这个故事,也不敢相信,他居然为了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来自云贵川交界处某一山寨,不知是彝族,还是布依族的女人,现在还活着。 
不久前,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和一个来自乌溪,自称在这个城市某某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学历史的姑娘,人称张师妹,在泛着混黄江水的江边鱼船上,边吃鱼边讲家乡的历史。江面浩荡,远水苍茫。张师妹说,这个故事是她母亲对她讲的。她母亲何许人?姑娘不便讲明。她说:“廖佐煌为什么当土匪?因为镇上某一财主抢了他新婚的女人。财主何许人也?柳如风的父亲。廖家祖上是乌溪小镇有名的大户人家,土匪军阀廖佐煌的额头上,有一块很大的黑痔。浓眉大眼,很是怕人!女人被抢,他便上山当了土匪。当了土匪的廖佐煌,小名黑蛮,后来也抢了许多女人。当然,地主老财也没有霸占到那个女人,他的儿子柳如风,小名干豇豆,和外甥刘正坤,小名瘦狗,皆十六岁。他们把那女人,用粗麻布包着裹着,塞于明月下吊脚楼皂荚树下的小船上,给放跑了。干豇豆和瘦狗,从此双双外出流浪。有人说,他们的小船载了那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逃进了深山……” 
接下来,张师妹不再讲述。她说,“后来的故事,也许对作家,还有意义。可惜,你是画家”。 
荒唐!我涨红了脸!不用考虑我是作家,还是画家,这事怎么会出在我们家族身上?亏你还学历史!这种添油加醋污七八糟的荒野小调,野史都不配!你就不要学历史,而学写荒诞无稽的庸俗民俗小说去吧!但我没有直接这么骂她。张师妹说,学历史也可以写小说,还可以学画画。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转到艺术系学习画画了。你学画画?你是什么人?我望着姑娘,脸盘圆圆的,还算清秀,她那小巧的鼻子上,种了一痘暗疮。思春了吧?我想。喝了满杯冰啤,脑袋一阵晕乎,我不再想清秀的姑娘张师妹脸上的暗疮,一个可怕的念头闪进脑海,咦,对呐,我为什么姓柳?那年,一九七一,父亲为什么要把我送回乌溪小镇柳如风家躲避“文革”?他们之间,即使不因为这个女人,还有什么更真实、更神秘的联系么?难道这事儿,又印证了历史军史专家的话,越荒唐的东西,越接近真实? 
我不敢往下想。 
或许布依族姑娘,那年,也只有十六七岁。乌溪小镇“三剑客”,黑蛮廖佐煌、干豇豆柳如风、瘦狗刘正坤,一次相约进山,在那个山寨赴歌会时和她认识。姑娘叫罗乌支。山寨木楼池塘边,罗乌支的歌声,云雀一样清脆婉转:“一河流水是哥哥依恋的眼睛两岸青山是妹妹期盼的泪痕……” 
十六岁的父亲,小瘦狗,刘正坤,也许,的确,是因为廖佐煌扬言要找他讨回被柳家抢去的布依族女人罗乌支,才连夜随红军队伍长征的?我想,真实的事情,也不必说得什么什么为了女人这么难听。机遇与偶然,并不需要我们特别给它添上耀人眼目的色彩。他们那一代人,刚进入红军队伍中,那时都还很小很纯。老君山半山腰被土匪民团活埋了女红军护士,看了县志,看了墓碑,最大的数得出名字的,也只有二十五岁。最小的一位,来自江西鄱阳湖,或来自湖南,贵州某山寨的姑娘田翠花,刚满十六,参加红军不到三个月。那时的红军医院军医护士,都不太正规。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至多不过是在红军临时野战医院从事医生护士工作罢了。被害之前,她们都遭到惨无人道的强奸和轮奸。有人说,她们都不愿意活着成为暴徒的妻子。而她们过涞滩码头的时候,据载,也据父亲点滴回忆,她们中某个人挽着的白白的大腿上,有殷红的血往下流。后面的小个子红军惊呼,姐姐,你负伤了!你看,血,腿上的血……蚯蚓一样,往下流。稍大一点的红军女战士,检查了小姐姐的腿,狠狠地瞪了小战士一眼,偷偷笑了,斥责道:不许乱说,走你的!小战士很不服气地嘟哝着,受伤就受伤了嘛,怎么不让说?其实,小战士还不明白,那是小姐姐的月经。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生在我十六岁的父亲身上。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那架英雄的老风车,也停止了颠簸。他不再往鼻腔里喷药水,亮光闪闪的枯眼露出一丝甜蜜,幽幽乜成一条缝,望着我家暗黄小楼外面小溪边的油菜花。我知道,他说不定把心中的什么秘密向我隐藏。我想他为什么一生都和军队后勤医院有关,可以肯定,我的父亲,当时,甚至后来,跟着的都是一支红军的后勤医疗队伍。他没有被活埋,他一直跟着队伍走。被活埋的那支红军医疗小分队,她们中,还有伤势很重的男伤员。后来,解放后,一九五八,朝鲜战争胜利归来,虽然我父亲失去了工作能力,仍然任命为某某军医学校名义上的校长,直到他溘然远行。他曾挺着残破的身躯,到我家暗黄小楼前面由王府改建的军医学校去讲话。他的声音干裂而有力,铆足了劲头,好不容易才能迸出完整的一句,使人着急地听完后,也会更加催人奋进。身体稍好一点,他亲自跑上级拨款,给这个学校修建了主要教学和实验大楼,规划了主要营区。现在这个学校的格局,还是当时他亲自规划审定。我们现在还可以找到这所学校的旧址或遗址,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父亲的真实性么?可是,置身于父亲那段真实的历史往事中,我总感到心里没底,甚至觉得荒唐。面对父亲的复杂经历,我总感到在“真实”的大门前徘徊。不仅为了绘画,我也应该继续寻找。   
佘三娘(1)   
关于石达开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历史学家已经说出了许许多多,还有许许多多,等待不仅历史学家去说。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我想做历史学家,而是,想到南方,想到乌溪小镇,想到涞滩码头,怅望他们曾翻过的女儿山,曾经过的女儿泉瀑布,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是石达开的王娘、王妃、小妾们凄美的身影。我对油画《国色Ⅰ号》系列创作的怀疑和不满足,从很大程度上讲来,就是,我认为,取材孕育这片山水人物战争历史的油画作品,它的价值内涵,还应该有更多更深更广阔的人类生命意识的艺术传达。何况,还有大渡河、泸定桥、安顺场、老鸦漩,这些我一想起来就会浑身沸腾、脑目眩晕的历史地名。那时,我只能和这些名字在历史书上心灵相会。石达开的失败,政治、军事、人格、历史诸种原因,无论历史学家分析得如何头头是道,我都觉得他们没有和盘托出那个答案的神秘底蕴。那么悲壮的场面,行进于那么险恶的山水,你身边拿那么多女人来干什么?历史学家总对石达开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动恻隐之心。他们只草率地涂写很少几个和石达开相关的女人的名字,而且没有写得完全,刘氏、吴氏、覃氏之类。除了洪宣娇。洪宣娇还不是他的女人,而是他的战友。儿子女儿更无姓名。电视剧中他那个有名有姓的女儿,清纯可爱,且威武骁勇。当然,我知道这是为了提高收视率的需要而虚构的。石达开死时才三十二岁,他哪来那个年龄可以随父征战的女儿?既然才三十二岁,虽然也历经百战、功勋卓著,既然已被逼上了生死的边缘,你在金戈铁马的萧萧历史滩头上,面对险恶的滔天浊浪,扯起那么多美人帐干什么? 
我真的很想钻进石达开的美人帐中去,弄清楚那些女人们一个个的真实的容貌,她们的心境,以及她们和翼王之间的生死恋情。甚至,肯定,还有那些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满足的、哀怨的、奸佞的、大度的,应有尽有。或许,她们某人也来自翼王老家,大户的女儿、船工的女儿、商人的女儿,会唱歌、会作画、会弹琴、会织布,会烧一手好菜、缝补一身征衣,当然,也许还有流浪的歌女与妓女,谁知道呢?山中贫苦人家如花的女儿,芭蕉树下的茅屋门框上依偎着她枯瘦如柴的老汉,黑屋神案上聊做聘礼的大红木盒,已空空如也,或根本就没有聘礼,或挨了黄世仁、穆仁智一顿老拳,腰背还在疼痛,望着被谁谁因为什么什么掠走女儿的河滩,风雨中悠悠驶过的小船,心还在滴血。更可能那些女人中,还有和他心灵理想谈吐十分融洽的红颜知己。她们和石达开,白天,或者晚上,如何相处?他们相处时,是怎样身姿和面容?嬉戏的,娇嗔的,绚烂的,如浪莺婉转,如杜鹃初啼……那样和他翻云覆雨么?我们那一个个迎着历史长风潇洒起舞的美人帐哟,掩盖掀起的生命巨浪,或如大渡河的水面,洋洋洒洒的刨花滩,急流奔涌的老鸦漩,清晨,或者黄昏,绕着雾气,荡着星星和月色下,平静的宁静的河湾……对她们,如何创造、如何享受,如何分配、如何管理?他们是男女混合而成的团结坚强的集体,还是趁火打劫的盗贼集团,是盗来天火普渡世众的普罗米修斯后裔,还是,仅仅在用生命和青春赌明天? 
“哎哟哟,你叫我怎么说你哟!” 
我的朋友,女雕塑家易安,从她表面看来杂乱无章,实际上井然有序的雕塑工作室里抬起头,站在未成型的“石达开过涞滩”的雕塑面前,泥乎乎的略显粗大的双手,糅和着橙黄的泥块,往后甩甩松散的齐耳披发,眯着本来就不够大的眼睛,左右瞄瞄,并不看我,笑着说: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当作家更合适。思考的东西嘛,嗯,应该说,还是深刻的。有点像哲学,关于生命的那种哲学。但,要是都像你说的那样,想清楚了再做,有真正完全想清楚的时候么?我的哲学家!可是,画家,什么叫画家呢?”她低着眉头,露出光亮的前额,想想,然后,“啪”地将手中一块泥团,铺在雕塑上一个哀怨而美艳的姑娘,像“维纳斯”一样光洁的胸脯上,指着泥团,问我: 
“这是什么?” 
我笑了。 
“泥团。” 
“外行!” 
“那……” 
我又笑了。 
“一只乳房。” 
“不对!” 
…… 
她停停,想想,慢慢地修补着那个“泥团”,说: 
“只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理念,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的象征。” 
她没有笑。 
深秋时节。她上身穿件高级橙色羊毛衫,下套宽松棕色休闲裤,系个褐色围裙,脚穿白色旅行鞋,站在未成型的“维纳斯”雕塑前,真像一位厨师。对,一位高级的、艺术的厨师! 
她要说什么,我知道。艺术用形象说话,而不需要那么多形象之外的思想。用最直接的形象,显示最深奥的哲理。我说哲理从哪里来?她说靠灵感。我说灵感从哪里来?她说靠上帝,并补充一句,这个上帝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切肤的感受和最真实的心灵。争论到这里,我们便不再说话。我知道她的话,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理。这个我信,但我还是觉得我们之间,或心灵深处,有一块除自己以外不愿意向任何人敞开的角落,尽管,哪怕这个角落,连自己也极熟悉又极陌生。她说我是盲流,高级的艺术的盲流。只说不做,或说得多,想得多,做得少。她说手上这批活,足够她做两年。除了石达开过涞滩的雕塑外,她还把各式各样端庄肃穆的美神“维纳斯”,作为某某集团镇团之宝收藏,陈列在公司员工进出荣誉室大门的花坛前,布置在飘扬着中国旗、外国旗的中心广场上,开价几十几百万呀。什么污七八糟的!我差不多就有了怒火。毕竟她比我大,名声比我响。毕竟她在国内美术界雕塑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我也仅淡淡地告诉她,当你和他们那些老板们一块儿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不认为是对维纳斯的亵渎吗? 
闹市区。书店出来,听了我的话,她一愣。抬起亮额,望望天空,语气淡淡地,似乎在征求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