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以接济当地军镇。”
这些年户部一直岁入不敷所出,今年六月十四日时,王遴还奏请:“因去年灾荒严重,数行减免,岁入仅三百三十九余两。而出数比入数多一百万余两,赖老库发银一百八十万两。今年入数不下四百余万两。除已发之外,见库仅四十余万两,老库仅一百七十万两,诸费何从出,犹少一百余万两。今日利孔已尽,无复可开之源。而岁入愈少,岁出日增,应当厉行裁革冗员,节省开支……”
他认为,要裁革冗员,节省开支,象一些锦衣卫的带俸官役。礼部鸿胪寺的译字生、通事、序班。光禄寺的厨役,各监局的工匠,在外佐贰首领的添设,九边年例与主客市赏的供费等,都应该视其缓急,渐次裁革,以节约为生财之道。
不过他这些建议,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些年,他为了财政的事,可说是伤透了脑筋,眼下见五寨堡大丰收,自然而然想到了征收屯粮之事,虽说眼下五寨堡大丰收的事,还对大明起不了决定性的影响,要征粮征钱,也征不了多少,不过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不是?为了户部的钱银,王遴决定豁出去了。
第63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2)
刚才杨大为的话,兵部尚书石星一直在旁仔细听着,自前些时间他知道五寨堡之事后,他对这个事情一直很关注,如果黄来福的事情是真的,那作为领导,他这个兵部尚书,自然也有功劳。
兵部尚书石星,今年五十六岁,字拱辰,号东泉,明嘉靖已未进士,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
在内阁中,石星向来与户部尚书王遴有矛盾,主要是王遴任户部尚书后,以国家经费开支大,国库空虚为由,大大减少了军费,自然让他怅然不乐,不由钱粮在户部尚书王遴手中,他也是没有办法。
此时听了户部尚书王遴的话,他出声道:“王大人,此次五寨堡屯田得力,在灾年中,取得了内地州县所没有的大丰收,不但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户部拔粮,而且还有余力向外供粮,朝庭本应该大力表彰奖励才对,以激励天下州县卫所,怎么反而向该地征粮呢?这不是让将士们心寒嘛,如此下去,谁还愿意再次屯田呢?再说了,世宗肃皇帝时不是免了各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了吗?怎么能出尔反尔呢?”
兵部尚书石星说这番话,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依明制,卫所屯田是属于兵部管理,收下来的屯粮,则是一部分交于户部,不过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对他来说,如果各地军镇卫所都能象五寨堡这样的话,就算朝庭不向各卫所军镇征粮,因各地能自给自足,那国家最大的粮饷负担也将消失或是大大减轻。
这样,如果能实现的话,不但自己可以不因每年的军费问题再看王遴的脸色,而且明中叶以后最大的财政问题还被他解决了,这样的功劳足以名留青史,想想就让人兴奋。他担忧的是,如果户部一向五寨堡征收屯粮,会不会严重打击五寨堡及各军镇卫所的积极性,这是兵部尚书石星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户部尚书王遴眉头一皱,大声道:“石大人,五寨堡有功是不错,老夫也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寨堡黄千户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寨堡为天下之表率。”
“但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卫所军镇欠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寨堡大丰收,有屯粮四十万石,老夫又不是要那五寨堡千户将几十万石粮悉数上交,拨个几万石接济周边的军堡有何不对?至于肃皇帝时,朝庭免了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那是因为那时各卫所军镇早已无粮可征,朝庭又体恤将士,所以才免了各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难道因此,各卫所就算丰收了,也不再纳粮了吗?”
兵部尚书石星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户部困难,这谁都知道。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征收五寨堡那一点的屯粮,而是想想如何让各卫所的屯田能够自给自足,只要各地能够自给自足,兵食充足,那国朝最大的钱粮支出就不存在,国朝最大的钱粮支出款项取消了,朝庭的压力就减轻了,那才是真正的解决户部困难的良方。依王大人现在的做法,办事得力者,反而要支钱支粮,而那些懒惰之辈,反而逍遥自在,这不是让有功的将士心寒吗?”
王遴道:“石大人,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老夫也提议给于表彰。不过不是处处都可象五寨堡那样,在灾年中获得大丰收的。石大人想必也知道,今年到处欠收,连国朝的粮仓湖广都一样,要说到自给自足,谈何容易?但户部的钱粮困难,可是摆在眼前的。”
石星还要说话,内阁首辅申时行微笑道:“两位大人不必争论,依老夫所言,这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为国屯粮,可以给于表彰,至于这粮嘛,就纳一些吧,毕竟朝庭的困难是摆在这的,各地的卫所军镇都盯着,指望户部拨粮呢,王大人也难做啊。”
兵部尚书石星一下子无语,既然首辅都发话了,他也就不再说什么,半响,他才道:“那依王大人所说,那五寨堡要纳多少粮呢?”
户部尚书王遴沉吟道:“那五寨堡今年屯粮四十三万石,他区区一个千户所,一千余军士,留那么多粮做什么?留二十万石自食足矣,就上交户部二十三万石粮吧。”
“什么?”
兵部尚书石星差点跳了起来,王遴竟要五寨堡纳粮如同内地一个上府,这怎么能不让他震惊?
他激动地道:“王大人,你这是杀鸡取卵啊!就是国朝初,各卫所也没有如此纳粮法,更不要说现在的内地卫所,也不过是每亩军田纳粮一斗。依老夫所言,五寨堡纳粮二万石足矣!”
王遴哪能同意,两人又争吵起来。
万历帝道:“好了,五寨堡纳粮之事,等当地的户部奏折上来再说,你们都退下吧。”
内阁首辅申时行,户部尚书王遴等人只能退下。临行时,他们听到万历帝道:“杨大为,你留下,再和朕说说那五寨堡之事。”
……
几个阁臣从东暖阁内出来后,关于五寨堡的事情更是轰动,京师官员们都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打听这黄来福是什么人。这种议论,也通过大明发达的邸报系统,快速地向各地州县传播,一时间,各地的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各地边镇,纷纷注意上了这个五寨堡,五寨堡千户黄来福也成为了各人的话题中心。
不论是消息传到哪里,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可思议,各人纷纷通过自己的关系,或向五寨堡方向打听,或是派人前往五寨堡查看,一时间,五寨堡又迎来了新的一番考察潮,这次不是五寨堡附近的民堡,附近的卫所,而是随着消息的先近传到,遍及了大明的各地。
而在五寨堡这个例子面前,关于天灾意味着减产,意味着天子失德的言论,一下子消失无踪,许多言官文臣们都自觉地闭上了嘴,因为在五寨堡这个鲜明的榜样面前,他们所有的言语都站不住脚,一下子让万历帝轻松了许多,也让万历帝对五寨堡千户黄来福更为上心。
而关于五寨堡应该纳粮多少,也引起了各人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分为两派,一派是围绕着户部尚书王遴,一派是围绕着兵部尚书石星。京城的言官们多支持户部尚书王遴,而一些卫所边镇的军官们则是多支持兵部尚书石星。两派各占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态度则是暧昧,两派中,也没表态支持谁。
九月十二日,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吸了一些人的注意,神宗遣内臣责问内阁:“屡有人疏请开矿,为何不见户部奏复?”
内阁大臣申时行回奏说:“天地生财本以资国家之用,况今国库无余财,山泽无遗利,为权宜之计,开矿亦不失理财之策。但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现今山西、河南之间,矿徒啸聚,势汹汹,欲闹事,廷臣正商议如何平息。若官府开矿,恐奸民乘机争利,隐患愈不可测。且朝廷一切事务,关系大体,岂可不惜所费而为。若开矿只为求利,必须事先计算工本,募工之费若干,防兵之费若干,开矿所得之利若干,必见出少入多,不为虚费,而后才可以斟酌开采。切不可因为民间一时之私请,朝廷便可议开。户部之所以迟迟未回复陛下,原因一是为了防患,二是出于爱惜钱财,三是怕差官扰害地方军民,四是不愿意泄露国家目前窘急之状,使外夷更加轻视中国。”
听申时行这样说,万历帝只能作罢。但事实上,从大明朝中叶一直到万历年间,不经官方的同意,民间商人和官员私自开矿者不计其数,如各地的铁矿,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贸中铁器输出的增加,市场上所需铁器日益增长,刺激了许多人进山开矿,每到秋收之际,各个商人豪族,或是官员子弟,就纠集凶徒,百千成群,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
还有各地的金银矿,铜矿和铅矿等,也是各地豪强勾结势家,盗矿者不计其数,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嘉靖时铸币黄铜照例行户部买办,有时都因为铜价太高,得不偿费。到了万历时,更是天下铜在民间为供具什器者,不知几千万亿,其产于各处名山者,豪姓大贾负贩以擅厚利,又不知几千万亿。各地的矿产收入,都为奸商专擅。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在矿产的事上,各地官员已经和商人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即便是经过官府批准的矿产,偷税漏税现象也是到了明目张胆,猖獗已极的地步,而朝廷中央,能够从开矿中获得的利益少之有少,大量的巨额到流到那些私营矿主的腰包里去。
就是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奴宋九,也和各地的私营矿主们有诸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后来申时行的倒台,也和家奴宋九有些关系。
整个九月中旬,京师的官员们都是为了五寨堡之事和关于开矿的事吵吵嚷嚷。到了9月17日,当山西镇管粮主事张文保的加急奏折到了京城后,各人关于五寨堡的议论,就更是火热。
此时关于五寨堡的事,内阁已是没什么话说了,对黄来福的嘉奖表彰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就是关于五寨堡纳粮多少的问题,兵部尚书石星和户部尚书王遴,还没有争出个所以然来。
9月19日,由山西都司刘甫玉领衔,镇西卫指挥使刘景春、岢岚州知州杨德符具名的奏折到了京城,要求表彰山西镇镇西卫千户黄来福。
由山西都司刘甫玉领衔上奏,这是黄来福干爹,镇西卫指挥使刘景春游说的结果,也是刘甫玉乐于做的事,对于大明来说,卫所从明中叶后就变成了二娘养的,就是因为屯田失败,军户逃亡,现在好容易卫所系统出了个黄来福,还不好好吹一下?
9月20日,万历帝终于做出了表示,要五寨堡今年纳粮五万石,或折银四万七千两,并发出了上渝,道:“朕即阼以来,宵旰兢兢,不遑暇食。夫欲迪康兆姓,首先进用人才。今有五寨堡千户黄来福,为国屯粮,使兵食自足,才堪大用。特擢升五寨堡千户所为五寨堡守御千户所,五寨堡原千户黄来福加卫守备衔,其妻黄顾氏,授以诰命,并赐银百两,绢纱各二十匹,望其忠勇国事,勿负朕望,钦此!”
这道上渝通过邸报明发出去,一时天下震动!
与此同时,一个太监也在几个锦衣卫的随同下,出京往五寨堡方向而去。
第64章 五寨堡五年发展计划(1)
对于此时北京城的暄然大波,黄来福并不知情。
婚后的第二天,他就带着新娘子顾云娘,拜见了黄家宗庙,又见过各个舅姑醴妇,又举行各种盥馈礼等礼仪,婚事才算完成。
婚后第三天,他带着顾云娘一起回岢岚州的岳父岳母家,称为回门。顾云娘初试云雨,不良于行,不过还是跟着黄来福跑进跑出,夫唱妻随,一副贤惠小媳妇的样子。
而在婚后的第二天时,黄来福的三个姐夫带着满腔的收获,就回去了,他们都是各地的守备,职责在身,不好久离守备之地,而三个姐姐则是留在了五寨堡内。
人多了,千户宅内就显得拥挤,特别是过些天,自己的岳父顾千户等人,也将从岢岚州内搬来。于是,千户宅的扩建工程便开始了,这时的建筑,当然都是往周边发展。而靠近千户宅的一些房子,本来都是属于几个五寨堡军户的,不过听说千户大人要扩修房子,他们都是自觉地让出了地盘,各家搬到五寨堡各个农场去了。不过黄来福还是按照市价,补足了他们的房钱。
公元1590年9月12日。
黄来福的婚事已是过了几天了,五寨堡内的喜庆味道慢慢淡去,而这时,五寨堡内各街道的修葺已是正式开始。
早在前些天时,由何副千户和杨百户等人主理的五寨堡城市街道管理局和修路委员会,对于五寨堡各街道的勘测工作和民夫工匠等招募工作已经完成,到了这天上午时,便正式开始了各街道路面的修葺工作,估计修整道路要一个月时间完成。
由于依黄来福的意见,五寨堡各街道路面的修葺,是采用水泥原料。因此,前些天时,大五寨堡水泥厂出产的所有水泥,早已被一扫而空,而且需求还远远不够。一下子,整个大五寨堡水泥厂,都在加紧地开工,日夜生产所需要的水泥。
除了水泥外,修葺路面街道,还需要到各地去挖掘砾石或是细砂,一下子,五寨堡各地,民夫们忙进忙出,形成了一股杂乱而又繁忙的景色。
公元1590年9月14日。
在这种繁忙的景象中,14日这天上午,黄来福还在五寨堡的官署内招集了所有的军官们,招开了一个会议,专门讨论五寨堡以后的发展计划,黄来福称之为五寨堡五年发展纲要。
这天中,五寨堡内所有的重要人物都出席了。
以黄来福为首,有何朝勋何副千户,江永胜江百户,杨安章杨百户,有李安百户、李成百户、韩炳百户,苏锐百户,李春百户,马文才百户,徐受百户,王堂百户,镇抚孙贵,镇抚韩名。当然,以上这些人,现在基本都不管事了,属于半退休状态,不过黄来福决定还是让他们都管起事来。
此外还有各仓库的管事黄如镇,军器坊管事刘天禄刘总旗,民器坊管事孙天正,五寨堡大畜场管事钱氏,兽医兼五寨堡的畜牧幕僚王启年,帐务管事周文栋,千户宅银库管事杨管家,宣传队队长刘玉梅,马蹄坡羊圈的管事黄大粱,五寨堡商人代表渠源锐等人。由于今天的事情谈的是内政事宜,所以营房内的一干年轻军官们并没有出席。
接到通知后,一大早,各人就来到了五寨堡官署内,今年的景象好,事事顺利,各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相互招呼着,还相互议论打听着千户大人招他们来的目的。
只有第一次参加这种重要会议的刘玉梅有些紧张,以前她还只是个卑微的军匠少女,还没想到现在竟成为了一个什么队的队长,还和以前的大老爷们坐在一起,这真是让人不可想象。她不敢和男人们说话,只是和旁边的钱氏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她的这种神情,大家自然都是看到眼里,虽说一个年轻的少女和自己平起平坐,让众人有些不自在,但想想她和千户大人的关系,众人也就释然了。
而在众人中,作为唯一的商人,渠源锐也是精神焕发,和各人谈笑风生,颇有些意气风发的感觉。这些时间里,他不论是走到哪里,都是众人巴结讨好的对象,由不得渠源锐心情不愉快。
过了不久,黄来福进来后,众人忙着起身,纷纷向黄来福拱手问好,只有刘玉梅低着头,不敢怎么看黄来福。
黄来福点了点头,让众人坐下,说了几句后,他身边一个家丁便将手中的一叠纸,一一发给了大家,上面写着五寨堡未来的发展计划,如果不认字的,等会由黄来福向大家宣读。
看着手中的纸,在场各人都很新奇,识字的,就可以看出上面写着一些五寨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还有一些大致的措施,种种条条,一目了然,不识字的,就互相交头接耳,听旁人说纸上写着什么东西。
这是黄来福这些时间来,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五寨堡要得到最大的发展,就要对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目标。还有,现在五寨堡的发展越来越快,原先的一些行政结构,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完善和细分,今天黄来福招开这个会议,就是研究这个事。
听着下面众人议论纷纷,黄来福咳了一声,立时下面鸦雀无声。
黄来福道:“各位大人,想必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我招集你们来的目的,不错,就是为了五寨堡未来的发展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个事情很重要,等会我们慢慢谈。首先,我要说说今年五寨堡的成绩,很显然,在全体将士的艰苦奋斗下,我们五寨堡的今年的成绩是显著地。”
“经过周先生的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二十万亩田地,粮食产量完成了四十三万石,约价白银四十五万多两,在大明现在一片的萧条中,这个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除留存库房供五寨堡将士食用的十五万石粮外,其它的近三十万石余粮,按契约的每石粮银6钱,已经全部卖于渠掌柜,得银十八万两。”
“还有,五寨堡大畜场中,产出肥猪三千一百五十五头,估价白银四千多两。肥鱼五万多尾,估价白银四千多两。肥鸡肥鸭各一万一千只,从九月份起,每天都提供蛋类数千枚,每枚蛋可卖二文钱。”
“还有,到今天为止,50头母猪共产仔七百头,很显然,除了明年外,我们就不再需要再向外购买小猪仔了。还有马蹄坡圈羊场,半年便已出栏,产出肥羊两千只,可收羊毛六万斤,估价白银四千两,如宰杀的话,肥羊两千只,羊肉还可估价一千五百两。另外还有各地,产出紫花苜蓿和油菜及大豆若干……”
随着黄来福的一一道来,下面各人都是喜不自胜,何朝勋何副千户忍不住道:“这都是千户大人的英明,领导有方,不然的话,凭着俺们五寨堡穷苦之地,哪有获得这样大的丰收呢?”
下面各人纷纷响应,一时间厅内满是歌功颂德的声音。
看着众人的样子,黄来福也是深感满意,他道:“多谢各位同僚的抬爱,五寨堡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这一年来,大家的辛劳,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