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街上原先众多衣衫褴褛的流民乞丐,基本上都见不到,他们都到各地矿山或是管涔山上去做事了。现在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神色匆匆,又脸上带着兴奋的人。

大老婆大驾光临,黄来福自然是要出城迎接。由于顾云娘是黄来福的妻子,不管愿意不愿意,杨巡抚,刘兵备等人,现在都与黄来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加上顾云娘是四品诰命夫人,这可是很难得的。礼制上,他们也应该出城迎接。

因此当顾云娘一行车马到达宁武城时,城门口上,满满都是迎接的宁武关大小官员们。

当顾云娘下了车马时,一时间各人都是整齐地吸了口气,窃窃私语声四起。居移气,养移体,经过几年的将养,顾云娘己经颇具华贵之气,加上那种少妇的风韵,说有多诱人又有多诱人。

杨巡抚喜好女色,一时看呆了眼,只是色迷迷地看着顾云娘,直到刘兵备在旁轻咳了一声,杨巡抚才反应过来,脸上又恢复了那种道貌岸然的神情。

顾云娘头戴珠冠,身穿四品诰命夫人服,含情脉脉地见过自己丈夫后,又与各官员们行礼。除了杨巡抚与刘兵备外,很多官员们,都要向她叩头。

黄来福颇有些自豪,他上前拉住她温软嫩滑的小手,说道:“娘子一路前来辛苦了!”

顾云娘眼波流转,白了黄来福一眼,轻笑道:“如果不来看住你,怕你又在外面找野女人了!”

二人携手进城,前面是仪仗开路,后面是大批的官员跟着,一路上,不说顾云娘好奇地左看右看。就是街的两旁,也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对着黄来福与顾云娘指指点点。

“黄军门身旁的女子是谁啊?长得真是好看。”

“这你都不明白?这是黄军门的媳妇儿,还是四品诰命夫人呢,你看那诰命服,第一次见到吧。”

“啧啧,四品诰命夫人?真是了不得啊!”

“黄军门是个大英雄,他的媳妇儿也长得俊俏,真是郎才女貌啊!”

街上的人议论纷纷,越往城内去,街旁围观的人越多。黄来福这些天在宁武关的种种事情,非常得当地人心,爱屋及乌,对黄军门的夫人,宁武关各人,也是抱有极大的敬意。不知是谁先敲响了锣鼓,点燃了鞭炮,一时之间,宁武关街上是锣鼓喧天,鞭炮声震耳欲聋。

看到这样的情形,顾云娘自然是欢喜无比,而杨巡抚,刘兵备等人则是脸色不好看,黄来福这厮,如此会邀买人心,他们到宁武关几年,还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享受呢。

一行人进了总兵府邸,黄来福宴请宁武各人,为顾云娘等人接风洗尘。晚上时分,杨巡抚等人又在鼓楼为顾云娘作接风酒。一直到了很晚,黄来福与顾云娘才有些酒意地回到府中歇息。

舒舒服服坐在热榻上时,黄来福问起了五寨堡一些事,顾云娘说了,她笑道:“堡内现在有秀荷妹妹在,妾身不知道有多放心,相公不知道,秀荷妹妹理起帐目来,不知道有多快捷呢!”

黄来福笑道:“那你就轻松了!”

顾云娘凝视着黄来福,轻声道:“相公,妾身想你!”

黄来福柔声道:“我也是!”

二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

一夜春宵,不知云雨了多少次。第二天,黄来福专门放下事来,陪顾云娘游玩宁武各地。

宁武素有黄土明珠之称,境内山川秀美,峰峦叠嶂,早在隋唐时,就是驰名远近的名胜之地。境内名胜景点颇多,有汾源灵沼、天池锦鳞、芦芽滴翠、支锅奇石、旁桥烟虹、梁峪流虾、禅房夕照、恢河伏流等著名八景。

在管涔山上,有着宁武天池,万年冰洞。宁武天池镶嵌在高山之巅,从古至今就是避暑胜境。汉武帝刘彻,唐李渊父子均在此留下足迹。尤其是隋炀帝时,敕令环天池筑起避暑行宫汾阳宫,宫宇殿阁,迤丽百里。至于万年冰洞,内中巨石陡峭,冰柱林立,积冰终年不化,堪称绝美。

当黄来福与顾云娘一一游览这些地方时,顾云娘不由惊叹连连:“好美啊!”

走进冰洞内,各冰石形象逼真,惊险绝伦,让人见了叹为观止。至于宁武天池,池面澄清如镜,让人见了更是心旷神怡。

黄来福心中一直在盘算,能否在宁武这个地方搞旅游业,听了顾云娘的娇叹后,不由向她看去。此时二人正站在天池旁,或许是顾云娘昨晚雨露滋润后的缘故,此时顾云娘脸上如玫瑰般娇红,再映上旁边的湖光山色,真是娇美不可方物。

看到黄来福看来,顾云娘眼眸水汪汪地白了他一眼,颇有些勾魂摄魄的味道:“干嘛,看你样子,就是在不想好事!”

黄来福嘿嘿一笑,道:“为夫确实是在不想好事!”

一把将顾云娘搂入自己的怀中,在顾云娘的娇吟声中,己是一把吻在她那丰满柔软的双唇上。

二人席天幕地,纵情欢乐!

……

宁武之事己经基本告一段落,黄来福将目光转向了塞外垦殖移民之事!

第178章 大移民

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

先前关于赏银改革,士兵们态度调查等问题己经完全清楚,约有九成的将士愿意实行新的斩首赏赐制度,以斩首一级,换取河套之地良田400亩。

各人也同意了黄来福定下的赏银公积金制度,以斩首一级赏银40两,每次先发5两,余者的35两银子,存进公积金内,等士兵满五年退役后一起发下。毕竟每次斩首赏银的数目太庞大了,支付不易,大家都理解黄军门的难处。加上黄来福一向都是守信用之人,将士们都非常相信黄来福。

因此到了这天,关于朝鲜之战五寨堡军队杀敌的斩首赏赐,黄来福吩咐赏了下去。以银子先发,土地记在军功册上,等士兵们退役后,可到塞外去划分土地。

此次受奖励的人,将士有在五寨堡,也有在宁武关内,朝鲜之战五寨堡军队共斩首三千余级,有九成的人愿意接受土地,这就需要土地近百万亩。

这批土地不是小数目,好在河套之地良田众多,达千万亩之多,足够黄来福来赏了。就算将来河套之地不足,黄来福还可以继续向北方,向西边发展不是?这个世界上土地多着呢,黄来福一点也不担心。

在黄来福原来的盘算中,大明的百姓如果走口外,成年男子可以领取200亩土地,成年女子可以领取100亩土地,略高于唐初均田制的一丁授田百亩。

这些土地中,每亩地只需交纳土地费用一钱银子,就可以终生拥有,200亩土地总共不过20两银子,并且前三年还可以免税。这太吸引人了,要知道,在眼下的大明内地,就算一亩土地,最少也要卖几两的银子。

这是普通的大明民众,对于自己军队赏赐的土地,这个每亩地土地费用一钱银子黄来福也免了,而且他原来还打算将来免了军士土地粮税的。

不过后来他想想,如果这样做的话,将来的危害太大了,所以黄来福打算只免他们五年的钱粮,以后与民众纳粮如一。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黄来福知道,在古时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土地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用缴税的特权阶层的存在,往往国家到了最后,就是这样崩溃的。

特别是在大明朝,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大明士绅都是免税,所以明中叶后,各地自耕农纷纷投身为奴,用以免除自己身上固定的人头税,徭役等(看看范进中举就知道)。很多人宁可藏身大户的羽翼之下,变成农奴也不愿当所谓的自耕农。

依黄来福的相关了解,到了大明后期,至少有一半的农民都这么藏了起来,造成了户部黄册和鱼鳞册中的在册人口还不如建国初期的人口。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对土地与人口的瞒报,导致富者缴税少,贫者缴税多,最后大量自耕农的消失,最后国家没有收入,不得不压榨越来越少的自耕农,最后导致绝大多数的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最后天下大乱,皇朝灭亡。

塞外这个地方,黄来福为防万一,他是要将来留作自己地盘的,而且还要留给自己的子孙。有鉴于此,黄来福是绝对不允许该地存在任何不交税的阶层。将来在塞外所有地方,不论是谁,是军还是民,还是文人,都要纳税,而且还要按照土地产出来值来收税,而不是以人头税的收税方法。

……

拿到了赏银与土地凭证后,一干五寨堡将士们都是人人欢喜,而当地宁武关的军士们看到这个情形,也是人人羡慕。

而到了今日,黄来福公然要经营塞外的消息己是在宁武关内传得沸沸扬扬,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豪之家,都在谈论这个事情。

初二日下午,黄来福在宁武关总兵府内接见了数百位愿意经营塞外的商贾们,商议屯垦之事。

早在万历二十年时,己有各地商贾们在黄来福暗中支持下,纷纷前往塞外,不过还是相对低调。现在,黄来福决定结合山西镇的军政商民力量,大张旗鼓地开垦塞外。

眼下塞外开垦的目标暂时是边墙外清水河及准格尔旗一带,清水河有可耕之地六十万亩,天然草场一百多万亩。准格尔旗有可耕之地178万亩,宜林宜草面积800万亩。经过商贾们近两年的经营,这里己经有一部分农田被开垦,一些草场被开辟为畜牧农场。

到了目前商贾们对两地的经营都很顺利,就算有些会有一些蒙古小部落来骚扰,也被商人护卫队轻松击退。只不过由于当地人力不足,所以二地还有大批的土地与草场没有被经营,空废在那里。

商人们都希望黄军门帮他们解决人手问题,黄来福当然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农业社会里,土地兼并是一个无法消除的死穴,永远都无法根治。眼下的大明朝,土地问题己经没救了,遍地的流民。只有对外扩张,将人口转移出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初三日。

黄来福发布“垦殖事宜”,并请宁武当地版商,印刷了无数份单子。随后,或通过各商贾带到各地,或是令人贴到各军堡中州县中,或是送到各茶楼酒肆中,或是交孩童们贴于各大街小巷中,宣传黄来福的塞外垦殖事宜。

消息传到各地后,立时整个山西镇都轰动了,而且还远远地向外镇外省传去。

山西这个地方,人口多,土地少,大多又贫瘠,加上年景不好,几乎年年都要发生或大或小的灾害,年年都有难民,各军堡州县中流民贫民众多,一向有移民的习惯,并不是很眷恋故土。

加上黄来福的宣传太诱人了,只要是一丁口,就可以在塞外领取土地200亩,费用仅为每亩地一钱银子,并且前三年还可以免税。要知道,现在在太原等地,就是下田,每亩地也要好几两银子。

对于那些连几两银子都拿不出的人,他们先可以到塞外商贾们开办的各农场中做事。一路上,他们的路费食宿由商贾们负责,肯定不会冻饿着。到了目的地后,包吃住不说,每月还有工钱。以后积下钱,同样可以在塞外买田置地不是?

以往民众的印象中,塞外都是一片的不毛之地,而且是凶悍的鞑子横行,不过听了黄军门派下的宣传单后,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塞外还是这样的乐土啊,至于安全问题,有黄军门的保证,又会有什么事了?

这下子,不说各地流民贫民,就是很多正常人家也动了心思,很多家口多的,一般家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只能自谋生路。现在,很多人纷纷拿着银子,想到塞外去创下自己的基业。那些富豪人家,更是纷纷派家人出塞,特别是宁武关的杨巡抚等人。

从初六日起,随着黄来福“垦殖事宜”宣传单相继传到各地,山西镇各军堡州县都是一片热闹的情形,茶楼酒肆满是热火朝天谈论此事的人。各街上,商人们招募流民,让他们到自己的农场中做工。富有一些的人家子弟,打点行装,准备出发。

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起,从太原往宁武,从太原往岢岚州,从五寨堡往老营堡的路上,就形成了滚滚的人流,很多垦殖人员都是拖家带口,他们不顾寒冷,推着小车,赶着骡子,挑着自己的孩子,满怀希望,往塞外之地而去。

在黄来福等人的安排中,那些在塞外商贾们农场中务工的人,就由商贾们带领,安全由他们负责。而那些准备在塞外买田置地的人,则是经由五寨堡后,当地军队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编制。

这些人十户编为一甲,十甲编为一里,均设有甲长与里长,并有一定的武装人员。黄来福向他们卖了一些腰刀和长枪,以后随着规模的扩大,他还决定卖火枪,毕竟塞外是别人的地盘,危险是存在的。屯垦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武装保护能力。

移民潮中,据黄来福等人的统计,短短几个月中,就有数万人前往塞外,为各农场的商贾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庞大的人流前往,还为沿途各地提供了大量的商机。沿着迁移的路上,各样的旅舍、客店不断的出现,又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和山西各地百姓的热火朝天不同,大明的内阁官场,则是对黄来福的大手笔集体失声,各人都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们当然知道塞外屯垦对大明有好处,不过这不是会挑起边畔?只是这是黄来福的事,他都不怕。再说了,万历帝都默认了,他们还说什么呢?

忙于移民,忙于宁武关之事,忙于军务,在各类繁忙的事情中,时间过得飞快,很快,时间来到了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1594年2月19日。新年佳节又到了。

这天是大明的农历除夕日,早在之前,黄来福就将自己在五寨堡的小妾刘玉梅,渠秀荷等人,还有自己的几个孩子招到宁武关。虽是黄思豪,杨氏等人没在身旁,但大家吃年夜饭、换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挂签、贴窗花,吃饺子等,热热闹闹,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

无例外的,马久英公公也是与黄来福一起过年,还有黄来福的众多姐夫,姐姐们,也是一起过年。大家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恢复了正常的工作。

新的一年开始了!

第179章 东林党议始

万历二十二年来到,新年新气象。

正月二十日,万历帝下诏严督各地官员安民灭盗:

“去年各省灾伤,山东、河南以及徐、淮等处尤为严重。朕屡次下令救济,不知有司曾否奉行,百姓是否得到实惠?值此公私交困之时,不知各地除了动用国家钱粮之外,是否有急救便宜措施?各地闹事的矿徒是否已经安置归农?今日四方吏治,全不讲求荒政,牧养小民,惟以搏击风力为名声,交际趋承为职业。费用侈于公庭,追呼偏于闾里。嚣论者不能禁止,流亡者不能招徕。遇有盗贼,则互相隐匿,或故意徇私,以求免地方失事之咎。而各抚、按官亦止知请振请蠲,不能汰一苛吏,革一弊法。如此上下相蒙,酿成盗贼之患,朕甚忧之。自今当以安民弭盗为有司之黜陟,如有仍前欺隐及玩视诏令者,当重治不宥!”

二月初四日,总督仓场右都御史褚鈇上疏说:“务核漂流漕米之数,以革奸弊。佥役殷实旗军,以免侵渔盘剥。造坚固漕船,以保仓储。编成水伍,以革强横需索!”

万历帝从其议。

二月二十八日,右都御史孙丕扬奏疏民隐吏治之事:“今吏治民隐分为二途,请即以民隐责吏治:一、责守令以实户口。二、责守令以垦荒田。三、责守令以宽赋额。四、责守令以兴礼教。五、责守令以备凶歉!”

万历帝命下部,院施行。

四月初二日,福建巡按陈子贞奏陈垦田通商四事:“一、请开海山、海坛、南日三处荒田,三年后起科、充本处兵费。二、请裁租税,将全省寺田逐一清查,照议减租税三分之二,余征充饷。其商税,除挟资入番满载出境本重利倍之外,如本境细微交易尽免。天主山荡,召民佃种,毋为势豪侵占。三、清理屯田,将省中府县屯粮另造一册,备载军名、地亩、坐落、佃种,印给实征由帖,各府里长。遇屯军索租晚帖扣留应纳钱粮,余给本军,粮官止催里佃完纳,勿更扰军。四、请通广东米谷。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之粮大半取足于广东。广东雷、廉、高、潮等处地阔收多。两省抚、按不问丰歉,概计予籴粜和资,通商互惠!”

户部充其请。

四月十五日,御史张蒲奏行制钱之事:“钱法之坏,实由于王府私造。近复阻滞,至如制钱行于民而不行于官,疏通无术。请自宗禄、官俸,下至户口、商税、驿递、工食悉准兼搭制钱。钱粮除起运外,罚赎除积谷外,银、钱兼收。援事例者,搭钱十分之二。省直复开宝源官局,铸万历制钱。原使古钱地方,新旧兼用。严禁王府责成长史等官。”

万历帝从其议。

五月二十三日,内阁首辅王锡爵致仕。

……

王锡爵,字元奴,号荆石,南直隶太仓州人。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官至祭酒。万历十二年冬,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万历十八年,王锡爵上疏请预教皇长子、立皇太子,万历帝不听,于万历十九年六月再次归里。万历二十一正月还朝任内阁首辅,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万历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再次致仕。

王锡爵致仕的原因就是大明历史“争国本”事件的重要的一波“三王并封”,就是万历帝打算将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这引起了朝臣们的渲然大波,作为皇帝背黑锅人选的王锡爵顶不住压力,只好致仕。

从万历十四年三月开始,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八月,“争国本”事件中,朝臣先后与万历帝相争十几年,全部都是围绕着能否早日立皇长子为太子之事进行。在这场效量中,共有四任首辅去职,有数百位官员被罢官解职,但最后还是朝臣们胜利,万历帝屈服。由此可见大明文官们的力量。

黄来福的评价是,在大明做皇帝太痛苦,这个皇帝就是让他来干他也不干啊。

内阁首辅王锡爵致仕后,需要有人代理内阁首辅一职,万历帝下令大臣们推举入阁人选。吏部郎中顾宪成推举王家屏,万历帝见了不由大怒。早在先前的三皇子并封之事中,顾宪成己经触犯了万历帝,他对身边人道:“朝廷立储自有祖宗成规,顾宪成何得妄测是非?朕岂肯背却祖训废长立幼,遗后人讥评?”

再加上顾宪成明知王家屏向来与万历帝顶着干,竟然还要推荐此人,摆明就是跟他过不去,万历帝忍无可忍,以“忤旨”罪将其革职回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