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7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批“出售”给人民阵线的军火包括十万支步枪(莫辛纳干),一千挺机枪(马克沁)和一百门迫击炮,及十万发炮弹。这是陆军方面,至于空军方面则包括100架伊15和40架伊16,SB2轰炸机也买了二十四架。

这一批飞机不再由苏联飞行员驾驶参战,而是由西班牙人自己驾驶。苏联只是免费奉送教官提供培训,以及提供全套的后勤支持。

说实话,后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其他世界同情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人民赠送的战机,都没有配套的后勤体系,基本上使用几次之后,这些战机就只能当成垃圾丢在一边。而有后勤体系的支援,苏联战机则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历史上也是如此)。

当然,从九月份开始,一直到来年的1月,这一段属于双方积蓄力量的调整期,在此期间除了小规模的冲突之外,大规模的战斗,不管是海战还是空战,都基本绝迹。

在此期间,红海军以及到西班牙参战国际纵队空军进行了一系列的轮换,比如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航母返厂维护。红色哈尔科夫和红色萨马拉号战列巡洋舰也被红色奥伦堡号和红色高加索号替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3型驱逐舰的首舰卓越号经过紧张的施工和突击海试宣告服役。而她加入红海军后的第一次部署就是西班牙,在那里她将接受战火的考验。

当然,从1936年9月到1937年1月,热战虽然比较少,但是冷战却相当的多,围绕西班牙内战的问题,国际社会爆发了一场大争论。

其中,尤以之前表现很糟糕的英国人最为活跃。经过了一番调整之后,英国人准备把西班牙当成一个大泥潭,准备一举将德国、意大利和苏联这三个破坏欧洲稳定和秩序的罪魁祸首一起坑死。

比如,他假惺惺地谴责了德国和意大利偷运军火支援国民军的行为,装模作样地警告了德国和意大利一番,不过话音未落,就开始强烈地批判苏联。

“在过去的半年中,苏联政府一直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吁,将和平的呼声置若罔闻,一直在违背国际公约的限制向西班牙大规模输出军火。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地区和平,更是让无辜的西班牙民众饱受战火之苦,这样的行为是决不能容忍的!”

“我们再次强烈地呼吁,希望苏联政府立刻停止单方面行为,立刻停止输出军火!”

看上去,这依然是嘴炮,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嘴炮其实是用来造势的,是英国人为后面想说的话做铺垫的,那么英国人真正想在哪里做文章呢?

博斯普鲁斯海峡!

也就是苏联从黑海方向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上做文章。而这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问题,说起来就长了。那得从一战土耳其战败说起。

作为战败国,土耳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据《色佛尔条约》(属于巴黎和会签订的条约的一部分)的规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除了要割让大批领土之外,还要将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划为非军事区,且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

不光如此,还包括:美、英、法、意、日、俄六国组成“海峡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且奥斯曼必须废除征兵制,全国兵力不得超过45000人,且不得拥有重型武器及空军、海军,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这么说吧,奥斯曼土耳其几乎被协约国集团掏空了,而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实际控制权也落在了六国组成的“海峡管理委员会”手里。

不过众所周知,奥斯曼土耳其被迫在条约上签字没多久,随着凯末尔领导的革命爆发,并打败了希腊之后,协约国只能宣布《色佛尔条约》失效,在1923年通过谈判用《洛桑条约》取代了《色佛尔条约》。

根据《洛桑条约》,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得到了维护,但是关于海峡的管理问题,依然不是土耳其能说了算的。海峡周边依然属于非军事区,并且为了保障各国通行海峡的权力,海峡通行管理权依然属于六国集团的海峡管理委员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36年,从1934年开始,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国际秩序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土耳其人的不断要求,以及英法对世界控制力实际下降的情况下,在蒙特勒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重新修改了《洛桑条约》的海峡附件,这也就是后来的《蒙特勒公约》。

按照条约海峡真的交还给了土耳其,取消了海峡管理委员会和非军事区的限制。但与此同时,请注意,为了保障各国通行海峡的权力,也做了另外一番规定:

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各国的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不受任何限制。而非黑海沿岸国家商船通行海峡不受限制,但军舰通行海峡有限制(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海峡的军舰的累积吨位不得超过一万五千吨,在黑海内停留的军舰累积吨位不得超过三万吨,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1天)。此外,所有的军舰通过海峡时,一律不得使用舰载机。

这是和平时期的规定。那么战争情况下呢?战争情况下商船依可以自由通行海峡,但是军舰就要分两种情况说了:第一种是土耳其属于中立国,那么各交战国的军舰都不得通过海峡,第二种情况则是土耳其属于参战国,那么将由土耳其决定是否允许别国军舰通过该海峡。

客观上说,《蒙特勒公约》还算是公允,充分地保护了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各国的权益,如果大家都遵守,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历史上就出现了意外情况,土耳其人自己违反了条约,二战中处于中立的他,按照条约的要求应该阻止参战国军舰通过海峡,但是土耳其人却漠视德国海军进入黑海,这也在战后引起了苏联的高度不满,一度要求同土耳其共享海峡的管理权,如果不是美国人给土耳其撑腰,差一点就要擦枪走火。

当然,这是历史上的走向,而现在,《蒙特勒公约》还没有签订,这条海峡依然属于“国际共管”,作为海峡管理委员会的一员,苏联想要通过海峡毫无限制。

也正是因为苏联商船和军舰可以从容的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才能及时的给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援助,否则走波罗的海、北海英吉利海峡可是要远不少。尤其是对于缺乏海外基地的红海军,不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话,那在西班牙维持存在是比较困难的。

而这一次,英国人正是发现了苏联的这一弱点,准备利用政治手段切断苏联人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在暗地里,通过外交渠道,英国人示意土耳其政府可以加强收回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呼声,而英国政府乐意为土耳其松绑。

果不其然,从六月份开始,土耳其在国际上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强烈地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收回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

在英国人开后门的情况下,土耳其人的动议很快就获得了响应,7月份,在瑞士蒙特勒召开了关于海峡问题的专门会议,与黑海相关的各国代表进行了激烈地交锋。

一开始英国人就是冲着给苏联穿小鞋去的,英国人坚持非黑海国家同黑海国家享有同等权利,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时,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过海峡都必须获得国联的同意,没有国联三分之二数国家的同意,任何国家的军舰都不得通过海峡。

很显然,这就是要卡红海军黑海舰队的脖子,对这样的要求,苏联根本就不可能同意,为了还击英国人的挑衅,苏联提出:“和平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沿岸各国人民的权力,而非黑海国家没有任何理由进入黑海,应当严厉地禁止无关国家军舰通过海峡,这只会破坏地区平衡……苏联人民的立场是,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必须获得黑海沿岸国家政府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进入黑海……至于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在和平时期不应当受到限制,而战时,则应该由土耳其政府直接封锁海峡,不允许任何国家用任何借口通行!”

可以说,一开始苏联和英国就杠上了,反正双方是寸步不让,激烈地争吵一直持续了三个月,一直到1937年1月,随着德意两国陡然加强对弗朗哥的援助,人民阵线有些摇摇欲坠的时候,英国人眼看目的达成才退了一步,达成了历史上的那个《蒙特勒公约》。

实际上这个公约在和平时期对各国几乎没有什么限制,除非是土耳其突然脱离中立,参加到大流氓的互殴,否则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是想过就过。

当然,土耳其人也不亏,解散了海峡管理委员会,收回了海峡的主权,终于可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布置防御,也算是有所收获。

在这场大争吵中,如果说有受害者,那就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一开始这群逗比不同意出钱购买苏联军火,然后苏联就直接借口海峡通过问题的谈判终止了援助。一直到来年一月弗朗哥发动一轮轮狂攻,被压得喘不过起来之后,第二共和国政府才不得不打开钱匣子。(未完待续。)

78初次交手

1937年2月20日。

这一天早上,GüntherRadusch(德国二战夜间王牌,不过这货的姓我实在不知道咋翻译)驾驶着预生产型的bf109B0V5号战斗机开始了例行空中游猎。

为什么说是空中游猎呢?很简单,此时的bf109b预生产型拢共生产了10架,其中三架在1936年10月份运往西班牙接受实战考验。因为数量太少(区区3架),与其说这是接受战火考验,还不如说这是一次量产前的最后测试。

那么bf109b预生产型(后面统一称为bf109b0型)性能如何呢?在4000米高度,最大速度接近470千米每小时(467),比红军的伊153和伊1618快30千米的样子。

应该说,bf109b0型性能也就那么回事儿,面对伊153和伊1618时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时bf109b0型使用的发动机不给力,JUMO210B发动机稳定可靠的出力才540马力,在海平面也仅仅能维持600马力五分钟。

这跟已经换装了1000马力的M62发动机的伊15和伊16系列差距较大。尤其要注意到,M62可是星型风冷发动机,重量和可靠性都比JUMO210B液冷发动机强。

反正bf109b0型抵达西班牙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小毛病和机械故障也是一大堆。当然,作为一架1936年下半年才刚刚完成试飞进入预生产期的战斗机来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容忍的。尤其是还要看到bf109一开始的诞生之路是充满了坎坷,差一点就腹死胎中。

梅塞施密特,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也都知道bf109是这位天才航空设计师的杰作。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位天才在二三十年代混得并不好,或者说有点惨。

二十年代后期,梅塞施密特筹集了资金开设了好几家航空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巴伐利亚飞机厂(BFW)。不过老梅确实比较霉,刚刚准备大展拳脚就遇上了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BFW跟美国帕图科特东方飞机公司签订的许可证协议不到一年就被取消,到1930年,BFW在这个项目上就损失了60玩德国马克。祸不单行的是到了1931年,BFW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设计的M20客机又因为不明原因坠毁。

一时间BFW是风雨飘摇。说实话这次空难事故对BFW最大的影响不是汉莎航空公司的订单泡汤,而是在这起空难中死了一个不该死的人,那就是汉莎航空公司总经理埃尔哈特。米尔希的挚友和助理。

请注意,这个米尔希非常的有分量,在二战中,他是德国空军元帅,更是一手主管德国空军装备的人。也就是说,米尔希如果看哪家企业不顺眼,那么那家企业避免不了要穿小鞋。

对于这次空难,米尔希自然是万分震怒,他坚持认为空难的主要原因是梅塞施密特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对飞机的安全性能不加考虑所至。当时就取消了M20的所有订单,并要求BFW退还已经支付的货款。

这一下差点就给梅塞施密特愁死了,几次三番的做工作无效,BFW只能宣布破产。然后好不容易跟债权人达成了协议,并在BFW的股东银行家塞勒尔的帮助下在1933年5月1日恢复运营。但是不要以为米尔希的火气就消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直接对塞勒尔说道:“你帮他也是白帮,这小子什么事儿也办不成,要是你完蛋了,可别指望他来拉你一把,到时候不踹你一脚就算你万幸!”

由此可见米尔希是有多恨梅塞施密特。当然,双方的仇恨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一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梅塞施密特跟汉莎航空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北拜仁航空运输公司的老总奥特。克罗内斯私交甚密。这对于米尔希来说自然是仇上加仇,于是乎米尔希是瞅准了梅塞施密特,一有机会就要报复一下。而且米尔希也有报复的资格和权力,因为在BFW恢复运营的前三天,刚刚上台的小胡子就任命米尔希成为帝国航空部(RLM)采购部主任!

比如bf109项目,当时竞争空军战斗机项目的企业不少,但是让米尔希看不顺眼的绝对只有梅塞施密特一家。尤其是梅塞施密特的产品在试飞员中的口碑非常不好(有坠机王之称),而跟竞争对手亨克尔的He112相比,bf109驾驶性不太好,试飞员普遍不喜欢这种机头高高昂起滑跑时根本看不见前方跑道,而且使用封闭座舱和自动襟翼的飞机。大家普遍对翼展更大,盘旋性能更好的He112更加满意。

反正在最初的对比飞行中,没人看好bf109。比如厄内斯特。乌德特就直接说:“这玩意儿永远也成不了战斗机!”

不光是对比试飞中大家不看好bf109,实际上一开始米尔希就不打算给梅塞施密特机会。在战斗机选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将BFW排斥在外,如果不是bf108表现出色,引起了各方面的主意,bf109连参加选型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就算梅塞施密特获得了这一资格,米尔希也依然从中作梗,直接就告诉他:只能生产三架原型机,别指望任何生产订单!

如果按照这种节奏走下去,bf109注定只是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最后胜出的恐怕是更传统的He112。但是谁都想不到,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英国人拉了梅塞施密特一把!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就是英国人帮了梅塞施密特的忙。当德国情报部门搞到了喷火的设计方案和数据。两相对比之下,广泛被试飞员认可的He112根本就是一只大笨鸟,遇上了喷火只有被爆翔份。而bf109则跟喷火的性能十分接近,如此一来,在英国的威胁下,德国人立刻痛改前非,将已经准备胜出的He112丢进垃圾堆,转而将bf109扶正。

这对于梅塞施密特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对米希尔来说则是恨得牙痒痒,在这之后,只要一有机会,米尔希就会找梅塞施密特的麻烦,在后来德国人的四发远程轰炸机项目中,梅塞施密特的Me264就被米尔希折腾得够呛。

好吧,这些都是题外话,回到故事本身,当GüntherRadusch驾驶着bf109b0在空中执行游猎任务时,第一次碰到了敌手!

按照GüntherRadusch的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这样的:“我们3架Bf109远远跟着一队Ju86,快到港口的时候看到4架Avia534型双翼战斗机急速爬升上来,企图打散轰炸机的编队。我们俯冲下去,从后方把它们围拢。两个同伴先开火,但距离过远没有命中,3架Avia534马上散开逃走,但他们的长机还追着轰炸机。我一直贴近过去,直到50米才开火,很清楚地看到子弹射进了对方机身。它翻了个身,没有冒烟,没有火焰,一直掉了1000米的高度,在地上结结实实的摔成碎片……”

对于能取得战果,GüntherRadusch是相当高兴的,唯一让他比较遗憾的是没有遇到伊16,之前他听战友说过,伊16的速度虽然比bf109b0慢一点,但是速度也非常可观。他非常想跟苏联的最新式战斗机交手,这样才能“榨”出bf109的极限性能。

不过很快GüntherRadusch的愿望就实现了,就在他驾机重新编队并恢复高度的时候,从马拉加方向飞来了两架不一样的战斗机。

怎么个不一样法呢?

GüntherRadusch是这样回忆的:“之前我们获得了西班牙共和军的空军识别手册,很显然,伊15和伊16都有着明显的特征,使用风冷发动机的它们有一个硕大的机头,总体而言,它们显得滚粗滚粗的,和我们流线型的bf109相比,苏联战斗机异常的丑陋!”

“但是这两架战斗机完全不同于滚粗的苏联货,它们有尖尖的机头和流线型的机身,仅仅就身形来说,显得十分优美。第一时间我就盯上了它们,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这是哪里来的飞机?’”

如果波克雷什金能听到GüntherRadusch的心声,恐怕会很自豪的。因为他驾驶的是红色空军最先进的米格1截击机。请注意,是截击机而不是战斗机!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之前海航的飞机选型说起,当时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并不能让李晓峰满意,而后来雅科夫列夫的雅克1则表现出色,所以在一这轮选型中,雅克1胜出。但是波老爷子的面子不能不给,怎么也得照顾他老人家的面子不是,所以在李晓峰的指示下,空军选择了米格1作为国土防空用的截击机,其主要使命是保卫重要的城市和战略要地,主要用来攻击敌方入侵的轰炸机和侦察机,不承担夺取制空权的任务。

第一批生产型的米格1在1936年十二月中旬在莫斯科下线,截止到一月底,一共生产了18架。其中的12架立刻装备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其余的六架则被派往了西班牙接受实战检测。

此时的米格1使用一台M105型发动机(12Ycrs的国产型,跟原装货相比可靠性稍差,额定功率也没有达到960马力,只有920马力的样子)而且和之前海航选型时的米格1原型机相比,生产型的米格1重新恢复了金木结构,原因无非是空军想省钱,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好的防腐蚀性能(额外多说一句,在这个时空,12Ybrs的苏联仿制品M100不会生产了),因为金木结构增重,所以最大航速在490公里左右的样子。

仅仅就速度性来说,米格1和bf109b0半斤八两,不过在操纵性来说,米格1就比bf109b0蛋疼了不止一倍。该机以纵向稳定性恶劣而著称。看看米格1的外形就知道,飞行员座舱极其靠后,虽然到不到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