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南1954-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约翰大学、德保尔大学、西顿霍尔大学、迪尤肯大学、戴顿大学、圣托马斯大学、旧金山大学、圣路易斯大学、马凯特大学、乔治城大学和圣母大学不仅承诺给提供校车、免费食宿,还动员志愿者组织后援团,为我们提供一切便利。”

斯贝尔曼主教在美国天主教徒中的影响力不容置疑,有他帮忙,下飞机之后就可以白吃白住。

钱多,人傻,不想方设法多骗一点,真白活这一回。

李为民满意的点点头,循循善诱地说:“各位,我们此行代表的是‘难民救助联席会议’,肩负着为上百万难民募集善款的重任,下飞机之后的一言一行要谨慎、谨慎再谨慎。不住酒店、不去餐馆、不旅游观光、不购买任何非必要的物品,更不要说奢侈品。怎么节俭怎么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才能赢得同情。”

整个机舱中就媒体记者代表菲利普衣着最讲究,出手最大方。十几个随行的难民代表和孩子,别说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不可能出去消费,就算想出去消费也没钱。

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这个独家采访机会,菲利普意识到这是对他说的,连忙道:“先生们,作为募款团一员,我会守规矩的。并且看到那么多凄惨的难民,我现在连吃饭都有负疚感。”

有负疚感怎么不多捐点钱,表现得这么积极还不是想出人头地。

打一个多月交道,李为民太了解眼前这位精明的美国佬了,煞有介事地说:“菲利普先生,您无疑是新闻界中难得一见的人道主义者,红十字会的表彰不足以体现您为救助难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您那些照片和报道我全看过,真应该去角逐普利策奖。”

菲利普大言不惭地笑道:“主席先生,能呼吁更多人关注越南难民问题是我的责职,也是我的荣幸。”

“我相信我们接下来的合作,会一如既往的愉快。”

抵达美国之后会举行一场接一场活动,据说许多国会议员和教会大人物会参加,可以作为媒体记者代表演讲,可以利用这些宝贵机会展示在越南拍到的照片,可以借这个机会结识大人物。

菲利普越想越激动,咧着大嘴嘿嘿笑道:“当然,对此我深信不疑。”

……

经过三十多小时的空中颠簸,飞机终于安全降落在纽约纽华克国际机场。

商务代表团按计划各奔东西,外交使团转机去华盛顿,“乞丐团”兵分几路,教会成员和难民代表被纽约总教区的神父接走了,接下来几天会在各本堂教区现身说法,“装可伶”募款。

红十字、美国合作社等机构代表去找各自组织“哭穷”,越青会代表随华青会代表在纽约总教区志愿者帮助下去曼哈顿唐人街募款,侬人其实就是越南华人,血浓于水,海外华人当然要帮海外华人。

李为民则带着未婚妻和朱斯蒂娜转机飞往加州,与提前抵达好莱坞的李氏影业后期制作团队汇合。

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十万美元砸下去,好莱坞最好的电影剪辑和音乐人全集中在一间大仓库里,紧锣密鼓的进行最后制作。

周围全是钢结构摄影棚,据说许多大片全在这里拍摄的,大明星随处可见,吴莉君从未像今天这么兴奋过,一下车就拉着朱斯蒂娜在一个工作人员陪同下这儿看看那儿看看,试图遇到偶像格里高利-派克。

难得这么高兴,李为民自然由她们去疯。

“李先生,我相信您是本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没有之一!这不是一部电影纪录片,而是一部史无前例的音乐剧,一场气势磅礴的听觉盛宴。作为一个音乐人,我强烈建议您不用把它录制到电影里,因为只有在音乐厅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才能演奏出那种磅礴的气势,才能体现其无与伦比的张力。”

刚刚介绍完,一个大胡子音乐制作总监就紧握着他手,迫不及待地提出他的观点。

爱好音乐不是信口雌黄,后世从攒钱买音乐卡带,到买cd,再到付费下载高音质mp3,赚的钱很大一部分砸在音响设备和资料上。

上高中时为赢得一女生的芳心,硬是用压岁钱买了一把小提琴,并在一年内学会了,一有时间就跑到女生宿舍楼下拉《梁祝》。上大学时又遇到一才华横溢的女生,为此专门报了个钢琴班,同一帮小朋友一起学钢琴。

好不容易学会演奏《致爱丽丝》,那姑娘突然不爱音乐了,爱上一个煤老板家的公子。连钢琴都买不起,怎么跟人家开法拉利的竞争。

事实证明,在讨女孩子欢心这个问题上,不仅要有才更要有财。

没想到后世做的无用功重活之后用上了,李为民为纪录片《自由之路》一连“创作”七段背景音乐,每段背景音乐配合一个小节。整部电影只有音乐和字幕没解说,全靠极具冲击力、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去打动人。

越南没高水准的乐团,香港同样没有,所以才让李氏影业团队来美国想办法。

眼前这位大胡子来自芝加哥交响乐团,他显然被震撼到了,紧紧抓住他手不放,流露出一脸把这七段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太草率的表情。

刚才他指挥乐团演奏过一遍,每小节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他选用和临时创作的过渡音乐无可挑剔,效果虽然不如后世原版,但在现有条件下能做到这样非常不容易。

而他的提议也让李为民眼前一亮,微笑着说:“拉斐尔先生,我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合作。比如剪辑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录音,七段音乐作为背景;另外一个版本不录音,作为音乐会背景。”

拉斐尔-库利贝克反应过来,满是期待地问:“芝加哥交响乐团独家演奏?”

“不仅独家演奏,而且可以巡回演奏,甚至可以录制唱片。您知道的,我之所以创作这几首音乐,完全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正在进行的‘自由之路’行动,关注上百万急需帮助的越南难民,多一个人看到电影,多一个听到音乐,就会多一个人关注,就能多募集一点善款。”

干什么都有竞争,有这么好这么多能开一场音乐会的原创音乐,芝加哥交响乐团如果不抓住机会,电影公映后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和圣路易交响乐团等对手肯定会趁虚而入。

拉斐尔很庆幸他们先找到自己,一脸认真地说:“李先生,演出所得和唱片销售利润,我们可以捐出一部分。”

“成交!”

对西方世界尤其对美国,《自由之路》绝对可以称之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越南之友协会”帮助下,仍在最后制作阶段就先获得可在全美上映的批准。唯一的问题是院线,那些电影院老板热衷于放映赚钱的《罗马假日》,不太愿意腾出档期放映他们认为不太赚钱的《自由之路》。

跑了一天,一无所获。

李氏影业总裁冯伯清很沮丧,回到旅馆摇头道:“李先生,我们联系了三十多家影院,只有一家愿意安排时间给我们首映,其它都不看好票房,连午夜场都不愿意安排。”

纪录片再好也没法跟商业片竞争,意料之中的事,李为民若无其事地笑道:“没搞前期宣传,与那些院线没打过交道,又赶上叫好又叫座的《罗马假日》,不愿意给我们安排档期很正常。”

“那怎么办,投资那么多,不放映怎么收回成本?”

李为民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笑道:“主教大人帮我们在华盛顿联系了一家影院,首映式在那边举行。曼斯菲尔德参议员已经帮我们发出邀请函,届时艾森豪威尔总统、杜勒斯国务卿和一些国会议员会去观看。

首映完之后,芝加哥交响乐团会在百老汇举办《自由之路》音乐会,第一场免费,专门邀请纽约的有钱人和媒体记者。

把影响先搞起来,然后以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委员、越南红十字会主席兼‘难民救助联系会议’执行主席身份开记者会。告诉全世界我们受到什么样的漠视,如果各大影院不愿意上映,那只能购置放映机在各教区教堂放。

只接受捐赠不卖门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不构成不正当竞争,我看是电影院多还是教堂多。并且购置的放映机可以带回越南,在各乡村普及电影,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第九十三章首映式

冯伯清五十六岁,祖籍江苏南京,年轻时来美国留学,后回国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在上海拍电影。抗战期间,日军占领租界,便辗转奔赴大后方重庆,在重庆继续拍。

**战败,国民政府迁台,他颠沛流离到香港。

人生地不熟,又没资本,连生存都成问题,只能给一家小电影公司当摄影师。刘敬晖登报招人,他本着碰碰运气的心理去应征,没想到不仅找到份工作,而且被委以重任,直接出任李氏影业总裁。

从上海拍到重庆,从重庆拍回上海,从上海拍到香港,又从香港拍到越南,经验丰富,许多镜头连参与后期制作的美国同行都竖大拇指。

对他而言今天是李氏影业首部电影的首映式,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个起点。

对大老板李为民来说,今天不仅是李氏影业首部电影的首映式,而且是“乞丐团”闪亮登场,正式摆碗乞讨的日子。

与其他国家的首都相比,华盛顿显得有些单调。

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还是金融和文化重镇;巴黎除了是法国首都,还是世界时尚之都;北京既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还是历史文化古城。

而华盛顿这个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最大的支柱“产业”就是政治。在这里想要找点休闲娱乐活动并不容易——整个华盛顿特区就两家电影院,但人们每天都有机会和政治亲密接触。

总共就两家电影院,前几天分头行动今天再次集合的“乞丐团”成员很好找,中午一点,在纽约和新泽西活动的人员便陆续赶到,按照执行主席的要求抓紧时间在大厅里布置展位。

美国政府支持南越不等于支持吴廷琰,尽管有“越南之友协会”的朋友帮忙,陈文章和陈文杜仍处处碰壁,在华盛顿呆了五六天,只见到助理国务卿和几位国会议员。

没受到礼遇,甚至不被重视,陈文章情绪有些低落,帮着把一块贴有海报的广告板搬到指定位置,回头问:“民先生,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杜勒斯国务卿真会来?”

“既然接受邀请,应该不会缺席。”

“来了之后呢?”

“看情况,如果有机会就争取一下,没机会也没关系,关键是他们能来。”

募款团教会志愿者在美国天主教会帮助下搞得有声有色,短短五六天就在纽约和新泽西募集到30多万美元善款。华青年和越青会的十几个学生同样可圈可点,从美国华人和越南人那里募到5万多美元以及一批衣服之类的东西。

红十字会代表更厉害,从美国红十字会那里争取到价值120万美元的药品。唯独外交使团一无所获,陈文章真有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

就在他后悔答应来美国之时,两个美国天主教会志愿者开车送来几位特别的客人。

等的就是他们,李为民真担心赶不上,迎上去招呼道:“中士,幸苦了,感谢你能接受我们的邀请。”

美国大兵整了整制服,举手敬礼道:“主席先生,能为联席会议服务是我的荣幸,舰长先生委托我转达他的问候,说如果有其它需要尽管给他发电。”

“谢谢。”

李为民握了握他的手,旋即转过身去,同一个抱着孩子显得有些紧张的越南妇女,用越语和声细语地说:“阮氏惠,我、神父和美国大夫在你身边,等会儿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用紧张。”

坐完军舰坐飞机,坐完飞机坐汽车,从北越到南越,再从南越来美国,除了神父周围全是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

阮氏惠从来没出过这么远门,真担心真害怕,想到一路之上那些外国志愿者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又见到可以信赖的民先生,心里踏实了许多,搂着孩子点了点头。

吴莉君凑到她身边,由衷地赞叹道:“宝宝真可爱,他在跟我笑呢!”

昨天未婚夫说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照顾她们母子。

为尽可能消除阮氏惠的紧张心里,吴莉君昨天专门去买了一块布料,连夜缝制了一件奥黛穿在身上,搞不清楚的真以为她是一个越南姑娘。又是一个自己人,并且还是一个漂亮的越南女孩,阮氏惠更踏实了,很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

斯贝尔曼枢机主教和曼斯菲尔德参议员是今天的“半个主人”,来得最早。“难民救济联席会议”的美国教会代表一介绍完,就热情无比地跟李为民攀谈起来。

“孩子,你要请的人我们帮你全请了,再过一两个小时,华盛顿的一半政要和媒体记者会出现在这里。要是搞砸了,明天全世界都会知道。”曼斯菲尔德看完海报,半开玩笑地提醒道。

搞这么大场面,他有理由担心。

李为民侧身笑道:“参议员先生,要不在首映之前单独给您来一场首映,反正有足够时间。”

曼斯菲尔德很幽默,做了个夸张的鬼脸:“不用了,我更喜欢惊喜,就像把北越工厂的机器全部拆运到南越那种。”

枢机主教一直关注北越天主教难民南撤,对身边这位年轻人在河内海防的行动了若指掌,对他非常有信心,看着展位上的一张张照片,感叹道:“孩子,你比我想象中更年轻更出色,如果首映成功,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同情,我会陪你去罗马再搞一次首映式。”

去梵蒂冈放电影,请教皇观看,李为民求之不得。

正聊着,负责总统安全的特勤局特工到了,曼斯菲尔德参议员的秘书和影院经理接待,给他们提供邀请人员名单,带他们进去检查安保措施。他们刚进去,国会警察和联邦调查局特工接踵而至,一大帮穿制服和便服的执法人员,把里里外外搞得鸡飞狗跳。

可能没恐怖组织威胁,也可能这是在华盛顿,安保措施远没后世美国总统出行那么夸张,半个小时就搞完了,在一个主管安排下一个个确定各自位置,准备迎接总统先生和国务卿先生等政要的到来。

受邀的媒体记者、慈善团体代表、“越南之友协会”成员和资深影评人士来得比较早,在李为民、斯贝尔曼枢机主教、曼斯菲尔德参议员和陈文章等人的招呼下,在大厅观看难民照片,享用主办方提供的水果、点心和饮料。

总统、国务卿、众议院议长、首席**官和国防部长等政要来得比较晚,几乎是掐着点来的,根本不给陈文章和陈文杜说话的机会,在曼斯菲尔德参议员介绍下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在众人拥簇下走进放映厅。

搭幕拉开,灯光熄灭,一束光柱打到银墓上。

李氏影业logo和字幕渐渐模糊,画面由黑转白,一段法国记者冒死拍摄的奠边府战役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越盟士兵戴着盔帽前仆后继的往前冲,镜头不断晃动。

与此同时,音乐响起,旋律从竖琴中倾泻而出,如此突然,悲壮、紧张,有种重金属的质感,配以枪林弹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所有人注意力,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区。

片头曲采用的是saw的《恶魔觉醒》,后世电影《时空线索》、《刺杀希特勒》、《神奇宝盒》都曾在预告片或整片配乐中使用过,还常出现在nba、职业拳击赛场甚至体操世锦赛上。

恰到好处地衬托着越盟赢得奠边府战役、日内瓦协定签订之后派军队接管西北部几个城市的镜头,这边越盟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开进城市,那边人们混乱了,他们奔跑,呼喊,孩子哭嚎,想尽快逃离……

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快速地交错在一起,让人喘不过气,很紧张,很怕人,很悲壮,音乐和画面极具感染力,许多观众被震撼到了,才放几分钟一些女士已面露恐惧之色。

…………………

ps:这两天收藏不涨,难道网站推荐不给力,没有新书友?

第九十四章首映式(二)

没有解说,也不愿意解说,画面切换到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背景音乐随之而天衣无缝地过渡过来。

农民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树林里追踪打闹,神父在简陋的小教堂里祈祷,一个伤痕累累的年轻人跌跌撞撞冲进教堂,紧张得跟神父说些什么,神父脸色凝重,一边帮他处理伤口,一边询问具体情况。

不一会,一大群焦急的村民涌进教堂,围着神父发表各自意见,显然是在讨论越盟快来了,他们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这一节采用《魔戒2:双塔奇兵》的音乐,低旋徘徊,瞬间转换为嘹亮的加强版,中间插入一段双簧演奏,这一段悠扬的旋律原来在魔戒三部曲中被用来表现霍比特人的主题,在这里传达出越南天主教农民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画面切换到越盟军队,他们步步紧逼,上悬的音符传递出紧迫不安的气息,整齐划一的金属击打声如同行军步伐,令人感到一场大屠杀就在眼前。

神父作出决定,村民毅然背上行李,抱起孩子,烧毁自己的家园,踏上逃亡之路。特定的场景中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整齐有序地推进,使得画面和配乐非常具有整体性。

尤其神父做出决定时那激昂的铜管旋律一响起,让人不由想起出埃及记,表达出他的坚定。

整个一部宗教电影,斯贝尔曼大主教从未像此刻这么激动过,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架,嘴唇颤抖地说:“总统先生,这就是以色列人的号角,在震倒耶利哥之墙时吹奏的音乐。”

《自由之路》,名副其实。

艾森豪威尔感叹道:“很棒的电影,很棒的音乐,身临其境,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画面和音乐进入第三节,真正的“出埃及记”上演了。

一群又一群难民在钢琴曲《出埃及记》奔流激昂的旋律中,纷纷离开各自家园,那无奈的表情、那腾起的狼烟、那激奋的呼喊、那缓慢的队伍,残破的道路,荒凉的野外,以及那连绵不断的座座青山……都已被音乐洗礼得苍凉斑驳。

同时又表现出人心的振奋,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誓死不归的追求,其恢弘的气势和震撼激射的张力,感染到放映厅的每一个人,许多女士几乎泣不成声了。

接下来这一节大气磅礴,无论画面还是音乐。

在直升机航拍的画面中,可以清楚看到数以万计不愿在越盟统治下生活的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河内和海防。

片头中出现过的那些村民,在神父率领下破坏越盟拉的铁丝网,绕过被越盟破坏的公路,游过桥被越盟炸段的河流,跋山涉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