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坐众人对于是勋收一个胡人当养子的事儿,也未必全都理解和赞同,私下里也往往议论,甚至腹诽几句,但今天是勋是酒宴的半个主人,自然不能直接对他说:“我也觉得你这事儿办得不老地道的。”只得顺着董昭的话头,纷纷为是勋喊冤。

夏侯廉就说了:“皆腐儒之论也,万事皆须古例——哪来那么多古例?若以胡人为父,则必为其所制;以胡人为子,是制彼而非为彼所制也。”

等大家伙儿都各自表了态了,董昭才微微一笑:“卿等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古例云云,不过托词,彼等真意,是胡人剽悍难制,恐其为宏辅所制,良骥千万,恐成尾大不掉之势耳。”

是勋在心里一竖大拇指,心说董公仁你真够朋友,我都不方便直接说出来的话,你倒帮忙给挑明了——足感盛情!

曹洪闻言,勃然大怒:“刘表在荆州、孙权在扬州、刘璋在益州、吕布在并州,竟无人言其势大应伐,独来猜忌宏辅?!即当日袁绍在冀州,主公欲伐之,彼等腐儒亦皆为袁绍说项——难道只有我曹家人……曹氏姻亲,才恐坐大否?!”

是勋在心中鼓掌,暗说:答对。看起来曹子廉也不是一个彻底的浑人嘛,他脑子转得也不慢啊。

曹豹及时接话:“吾等为丞相镇守地方,南征北讨,删夷群雄……”他故意不说“为朝廷”,而要说“为丞相”——“反遭小人之嫉,真是可恨!”

任峻有点儿听不下去了,赶紧一摆手:“腐儒之论,何必深究。公仁所言,未免深文,吾料彼等非嫉宏辅也,只是无识而已。”他们没你说的那么卑鄙啊,只是傻点儿、迂腐点儿罢了,你可别随便上纲上线,搞不团结啊。

董昭摇头笑道:“伯达忠厚人也,自不识小人诡诈之心。出之为将,入则为相,主公亦因战功得居丞相之位。彼等窃据中枢,空劳案牍,无尺寸战功,而恐旁人立功,将摇撼其势耳。宏辅入可参与机要,出可镇定方面,又是曹家姻亲、朝廷重臣,彼等岂欲宏辅立功耶?”董公仁最近跟荀氏愈行愈远,所以干脆趁着这个机会,大玩儿挑拨离间。

任峻劝道:“公仁被酒矣,此言不妥。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是韩信之功,不如萧何,彼等又有何惧,而嫉宏辅耶?”你也是文官啊,干嘛站在武将一头,说文官没用,只知道“空劳案牍”?这“劳案牍”也是很重要的嘛。

董昭知道自己话说得有点儿多了,也有点儿露了,借着任峻此言,赶紧收篷:“确乎不胜酒力矣,再尽一杯,便将告退。”说着话举起杯来敬任峻,同时最后补充一句:“伯达以为当世谁为萧何?伯达行屯田之策,使足食足兵,是真萧何也!”你把荀彧当萧何?是啊,他管理内政,调派物资,确实起了点儿作用,但要不是你负责屯田,产出那么多粮食来,荀彧再能干,他能凭空变出物资来吗?

任峻脸色一变,忙称不敢、谬赞,跟董昭干了这杯酒。他本来还想再多解劝两句,但论耍嘴皮子实在比不上董公仁,故而一时嗫嚅无言。是勋心说话说到这儿,略点一点就行了,再往深里挖,反倒容易产生反效果,于是趁机转换话题:“公仁所言甚是,伯达之功,吾等将兵者皆知也,毋得谦逊!”故意把自己也算进“将兵者”行列里去,是为了拉近和诸曹夏侯之间的关系。

他知道今日席上之言,曹昂回去后肯定会报告给曹操知道的,而即便席间无人汇报,也未必曹操打听不到——你以为校事是吃素的呀?然而借着酒意发发牢骚,只要别过线,别把矛头指向曹操本人,曹操是并不会有多在意的;真要是受了委屈还噤口不言,反倒可能会遭多疑的曹操猜忌。

领导从来不怕手下人闹矛盾,只要不影响大局就成;相反,领导就怕手下人全都同心一意,正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既不现实,也容易威胁到领导本人的权势。比方说曹洪跟满宠有矛盾,曹操不会不知道吧,可是你看他劝过曹洪吗?只要曹洪没有真的痛殴满宠,曹操就不在乎。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辽跟乐进有矛盾,可曹操偏要把他们俩凑到一块儿去,就是避免方面坐大——当然啦,曹操知道张、乐都不会因私忿而害公事,这必须是大前提。

所以是勋辞朔州之任,返回许都,到今天也已经大半年啦,心里始终憋着把火,趁喝酒且面对亲戚好友的时候略略发泄一下,算多大的事儿?曹操顶多单独召见是勋和董昭的时候,嘱咐一声卿等以后少喝点儿酒,注意慎言罢了。而是勋今天提到朔州之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把与宴之人都拢一堆,那意思,咱是一伙儿的,和那些不具名的“彼等”不同;二是警告领兵大将们,有人在嫉妒咱们哪,不可不防——我就是前车之鉴。

是勋觉得与宴之人,曹洪、夏侯渊他们是肯定会上钩的,说不定还会把消息传递给镇守在外的曹仁和夏侯惇,董昭是自己跳上来咬钩的,任峻则分明不想上钩……不过这也无所谓,本来此宴主要的目的,就是冲着武将去的,文吏算“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活儿”。

终于,宾主尽欢而散,是勋、曹豹返回后堂,诸葛亮也跟了进来。堂中早有一人端坐等候,长身有须,体格强健而相貌清癯,看到他们进来了,赶紧起身行礼,并且说:“吾在内室,已闻席间之语。今日大好宴,事亦协矣。”

曹豹、是勋等急忙拱手还礼。不仅如此,为示感激和亲密,是勋还特意近前两步,拉住对方的手,诚恳地说:“全赖先生之教也。”(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吾何有私

是勋以帮老丈人曹豹扩大在许都的交际圈为名,宴请以诸曹夏侯为首的谯沛人士(也包括部分兖州故吏),在接到曹豹来信的时候就已经定计了。这是因为,曹豹在来信当中,还夹杂了一封曹宏的书信。

此前被迫辞去朔州刺史之职,返回许都,是勋便无奈地想到,这天下未定呢,难道政争就要起了吗?再一琢磨,确实也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时代,同时重用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后世有人分析,谯沛集团是代表了庶族利益,而汝颍集团是代表了世族利益,此说虽然有以偏概全之感,但两个集团主要成员的大致出身和倾向是不错的。其后董昭等依附谯沛集团,把曹操拱上了魏王宝座,在此过程中,汝颍集团的代表人物荀氏因为逆潮流而行,逐渐遭到曹操的疏远。但待曹丕上台以后,他们却卷土重来,以陈群、司马懿等为代表,全面压倒了谯沛集团。

当然啦,与其说这是庶族与世族之争,不如说是原本出身较低的谯沛集团,尤其诸曹夏侯,想要利用改朝换代的机会,硬挤进世家的圈子里去,成为新的豪门大族。而等改朝换代终于成功,曹氏成为国姓,夏侯成为国戚,自然偃旗息鼓,那么谯沛集团之分崩离析,从而被汝颍集团压倒,也便顺理成章了。

因为是勋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中原一统的趋势大幅度提前,两大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便急不可待地展开。是勋此前虽然协助曹操压制世族。倾向于谯沛集团。却并没有明确地站队——他是讨厌政治斗争的。也缺乏足够的经验,颇欲似原本历史上的贾诩一般翩然置身事外。

只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处在当前的环境,考虑到他的地位,想独坐壁上观是很不现实的,因而是勋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政争的问题。然而他自知并非政争的熟手,身边的诸葛亮,以及暂时外放的吴质虽然都是个中翘楚。终究年纪还轻,也不可全然依靠之。那么,该找谁来帮忙自己出主意呢?想来想去,便想到了那个“谗慝小人”。

曹宏无后,所生两子三女,尽都夭折,曹豹虽有两名庶子,但都不成材,这兄弟两个若想家族安泰、世代传承,最可寄予希望的就是自己这个女婿啦。故而曹宏虽为小人,自己是必然信得过的——是勋熟思之后。特意写信去向曹宏请教。

曹宏此前一直担任徐州别驾,名为辅佐陶商,实执州政。然而曹操与他这位大叔父向来疏远,并不放心,因而将陶商召回都中以后,分州海、徐,各命刺史,却没有让曹宏接位。当然啦,曹操也不能不考虑曹宏的感受,才是亲笔书信送至郯城,跟曹宏说叔父你声名不显,不可遽为刺史——你是继续呆在徐州呢,还是想做别的什么官儿?我都可以安排。

曹宏回复说自己并无远志,只求为一任守、相可也。汉代的郡守、国相权力很大,几乎就等同于周代的一方诸侯,而且秩两千石,品位甚高,当上郡守或者国相,就等于从中低级吏人迈入高官行列啦,一般士人,平生能为一守、相,其愿已足。

曹操当即准其所请,即命曹宏为彭城国相。

此前是勋巡查海、徐,本来想当面去跟曹宏请教的,谁想那么不巧,他到了海州,曹宏正好因公事前往许都,而等他归还许都,曹宏却又折返任所去了——两人几乎是错身而过。

不知道什么原因,曹宏对于是勋的询问,并没有正面回信,反倒将答复送给了自家兄弟曹豹,让曹豹返都后转交给是勋。曹豹性急,自己还在半道上呢,直接就把兄长的来信夹在自己给闺女的家信里,先期派人送到许都是宅来了。

曹淼接到信,展开来一瞧,老爹的家信写得很通俗——因为他也知道闺女是什么文化水平——一瞧就懂,伯父曹宏的信却骈四骊六,几乎处处用典,字全都认得,连起来完全不知道在说些啥。那天是勋下班回来,曹淼直接把两封信都递过去了,是勋细观细思,曹宏的意思原来是——

做人一定要站稳立场,站定脚跟,要明白谁是你的敌人,谁能够做你的朋友,然后一步步于无形间充沛自家的力量,即可立于不败之地。当自己还游离于主要政治集团之外的时候,遭受排挤是正常的,贸然发起反击则必然失败。

是勋心说好一位政争高手啊,他这些话,就有些红朝太祖爷语录的味道了……故此与诸葛亮商量,定下了设宴拉拢谯沛集团的方略。

此外,曹宏还给是勋介绍了一个人,说我远在外郡,很难帮得上你,此人见在都中,曾与我有旧,你可前往相访,必能有所裨益。是勋瞧了那人的名字,先就是一愣,心说这家伙靠谱吗?还有,天南海北的,他又是啥时候跟曹宏扯上关系的?

再一想,怕什么山高水长,怕什么蛮荒域外,即便这年月,只要有足够的动力,照样能够大半个中国走透透。刘备从幽州起兵,花了半辈子守青州、下徐州、转进荆州、窃取益州,那都算不了什么;想想刘巴刘子初,短短数年间即自荆北而下荆南,流亡交州,复徙益州,为了躲刘备,他容易嘛他(可惜,到了还是没能躲过去)……

那么谯县的曹宏,转居徐州,认识一个从并州迁至幽州的士人,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啦。

此人非他,正乃曾与是勋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貌似只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的公孙瓒之亲信——关靖关士起是也。

先前公孙瓒困守易京,遣关靖赴许都求赦,其实是想让曹操帮忙牵制袁绍。是勋给关靖出主意。要公孙瓒放弃易京。退与张燕合。“陆梁冀州”,关靖犹犹豫豫的,很明显舍不得坛坛罐罐,要因小利而失大势。是勋一瞧是这种情况,干脆请董昭伪造关靖的笔迹,写信给公孙瓒——公孙伯珪就此逃出生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勋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也算救了关靖一命。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此人最终是殉了公孙瓒,被袁绍所杀的。

且说关靖赴许以后,即为曹氏软禁,要待公孙瓒逃离易京的消息传来,经过反复求恳,才被放归其主。等到曹操夺取冀州,公孙瓒、张燕的兵马都被收编,自身则被曹操掳回来吃闲饭,关靖就此跟着公孙瓒回到了许都。

因与袁绍对抗。朝廷不但赦免了公孙瓒擅杀刘虞之罪,还加他前将军号——当然啦。那不过一个虚衔而已。但是关靖却辞了前将军长史的职务,公孙瓒欲表他为中郎,亦遭婉拒。关靖那意思,将军已无争雄之力,身在许都,但无妄念,即可如泰山之安,我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不如返回老家太原隐居去吧。但是公孙瓒坚决不肯放他走,说我在都下并无友伴,你在太原也无亲眷,咱们还是继续抱在一起取暖吧。即在前将军府旁购一小院,给关士起居住。

所以如今的关靖,无官无职,只是日常受前将军接济的都下一普通士人罢了。

是勋跟关靖接触过,知道这家伙仪表是堂堂的,口舌是便给的,脑子不能说笨,可也瞧不出什么大智慧来——这家伙真能够帮上自己的忙吗?

然而转念一想,人生百态,各有所长,论争雄乱世、布划方略,关靖可能确实不怎么行,搁游戏里智力值能给个75顶天了,然而他能在公孙幕府中脱颖而出,受瓒腹心之任,言听计从,在跟人斗方面,说不定有两把刷子啊。曹宏那是多聪明的人,岂有虚言?

史书上评价关靖是“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似乎就一靠拍马屁上位的小人。然而在公孙瓒易京战败以后,这位关士起却说:“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自己跑去袁绍军中,为主公殉死了——这就一烈士啊!

可见,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断不可轻易下结论也。

是勋心说我不妨去拜访一下关士起,把曹宏的信给他瞧瞧,看他是什么反应,再作决断。于是递帖登门,关靖遣人迎入,礼仪虽无错处,却显得颇为冷淡。是勋就问啦,可是因为前日冒用了你的名义,假造了你的书信,故而心中怪我?那我今天诚心向你道歉,望你宽宥。

关靖淡淡一笑道:“各为其主,即是君斩杀关某,亦无怨也,况止一伪书乎?且因君之伪书,公孙将军得脱大难,关某亦免于死也,是君于某有恩,安得有怨?”我不是那么拎不清事儿的人啊,你不必要道歉,相反,是我该谢谢你才对。

是勋说:“既如此,何前恭而后倨也?”上回咱们见面,你不是这态度啊,还拍了我半天的马屁,既然并不怨怼于我,为何如今的态度如此之冷淡呢?

关靖保持着礼节性的微笑,淡然回答道:“昔关某荷公孙将军重任,赴许求赦,君为曹公腹心、朝廷重臣,君之一言,关某事可立办,又岂敢不笑面相迎者耶?今某为布衣,三餐尚继,即帝力与我何加,而况君乎?”当初是为了办成公孙瓒的吩咐,所以不得不谄媚你,如今我就一光杆老百姓,我无求于你,又干嘛要对你低声下气呢?

啊呀,是勋心说倒瞧不出来,这位关先生还有如此傲骨。他心中对关靖的评价不禁又提高了几分,于是即将曹宏来信递与关靖相看。关靖读完了信,沉吟半晌,这才缓缓地说道:“某昔少年时,游学四方,而厄于东海,端赖曹公之救。今曹公有命,某焉敢不从?是君之事,某在都中,亦略有所闻,就某看来,君之厄也,为有私也。”你落到今天这个田地,遭到他人攻讦,都是因为你有私心的缘故啊!

是勋愕然道:“吾何有私?”(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皆不必问

关靖说是勋有私心,是勋不禁愕然。他心道我一心辅佐曹操统一天下,进而压制世族、抚安百姓,避免“五胡乱华”之类的灾难降临,放眼天下,有几个人能象我想得这么长远?有几个人能象我这么公心?说我有私心,是,私心谁没有啊,我也想吃香的喝辣的外加美女环绕,就跟曹洪说的那样啊,但这不可能影响到我的处境啊,也必非关靖所指啊。

那么关靖说我的私心,究竟是指的啥呢?

当下诚心求教,关靖就问啦:“君以为今群臣中,戮力王室,一秉至公者,谁也?”是勋说那肯定是曹丞相啊。关靖捋须而笑道:“言出君口,入于靖耳,唯天地知,又何必矫情?”你跟我这儿拍曹操马屁,有啥好处啊?说点儿实际的吧。

是勋叹息道:“先生所言,莫非荀令君乎?”“戮力王室,一秉至公”云云,是在说荀彧吧?

关靖点头道:“然也。令君因其至公无私,乃能弥谤也,君其有私,乃不能止谤也。何谓有私?近则顾其身,唯恐主疑;次则筹其势,欲成大业;远则虑其名,求万古不朽。既有此私,自然如履薄冰,愈恐人言,反致动辄得疚。”

他说是勋的私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近处说,过于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害怕招致主上的疑忌;放长远一点儿说呢,是想因势利导,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再更长远,是想博取万世的贤名。荀彧之公,是他只关注目前的政事。既不考虑个人得失。也不想望虚不可及的未来。所以没有人诽谤他。是勋理想远大,自然害怕行歪踏错,整天战战兢兢。然而世事便是如此,你越不把怨谤放在心上,怨谤反倒远离,越是担心为人所忌,恨你的小人就越是层出不穷。

听了这一番话,是勋不禁低头沉思。五内翻涌。

关靖进一步解释道:“即以近日之事而论。君之守朔,为曹公也,非为国也;君之自辞,其为身谋也,其为全名也——若不为身丶名而谋,何必辞之?”你是怕怨谤及身,导致失去曹操的信任,降低自己在士林中的名望,那才紧着辞去了朔州刺史之职,导致稳定地方的愿望、平灭胡虏的理想功败垂成。要是你如同荀彧那般。光想着国事,而不虑己身。则根本不会在乎腐儒的讥议,不会在乎曹操的观感。所有怨谤,其实都是你自家招来的呀!

是勋心道这老兄说得对啊,虽然我不能不考虑千秋万载之事,更不能不考虑曹操的观感——荀彧就是不考虑,现在是风光啊,将来不还得郁郁而终吗?然而一时的疑忌真能对我造成多大损害吗?就算我拥兵自重,外挟胡势,内据朔州,在如今的形势下,曹操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啊,待事毕后再交兵返都,亦不失窦融也。我当初为什么就听信了吴质之言,自己吓自己,匆匆地打朔州跑回来呢?

当然,吴质也不是想害自己,但吴质所虑,远没有关靖来得深刻呀!

是勋这下子算是真服了,关士起果有长才,虽然争雄天下他排不上号,揣度人心亦一时之翘楚也,曹宏真没有介绍错。想到这里,不禁起身长揖:“勋不敏,致有今日之厄,未知当如何补救?先生教我。”

关靖也急忙站起身来还礼,然后说我现在还帮不了你,我只是一介布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