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5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军兵分三路,南路军队由赵无恤总领,各地郡兵在邯郸、柏人汇合,以石乞统领右军,阳虎统领左军,董褐统领中军,向鼓、肥出击。北路军队则由新稚狗统率代郡兵马,进攻穷鱼之丘,西路军由邮成率领,出仇由县,进攻井陉。

在翟封荼等部族的引导下,南路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取得了鼓、肥、鄗、石邑、东垣等邑,顿兵滹沱河,北望中山国都城灵寿。而北路以屠何兵为主,也顺利突破穷鱼之丘,与燕国军队汇合,开始攻略灵寿的北门户左人、中人,只有来自太原的西军受阻于井陉,举步维艰。

但就算如此,中山国也已经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土地,中山子迫于无奈,只好请求割地求和。

然而赵无恤不允,虽然时值雨季,赵军一时无法向丘陵密布的中山国腹地诸邑进发,但只要天气稍微好转,灭亡中山只是时间问题。

现如今,赵无恤已经将肥县当做了自己的大本营,只等雨季一过,邮成也突破井陉后,就三路会师灵寿,以一场摧枯拉朽的攻坚战来结束这场战争!

“虽然在野战里节节败退,但中山国兵士也不容小觑,其工匠技艺惊人,已经略通冶铁之术,灵寿城还有三百名鲜虞壮士效仿赵国的铁甲军,衣铁甲、操铁杖而战,号称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

这一日,外面下着小雨,他正在与将吏们商量攻取中山的战略。这时候,外面却有人来报,说是在肥城外抓到了一个士人,他说有要事想见赵无恤,执勤的将吏见他谈吐不凡,也吃不准这人是否是赵侯故人,便过来禀报。

“士人?怕又是从中山国里前来投靠的吧。”

和上郡白狄一样,河北的白狄也分为许多部落,鲜虞氏最大,其次为鼓、肥、仇由,这些部落的人对鲜虞建立的国家并无太多归属感,所以眼看鲜虞将败亡,许多部落已经开始向赵无恤眉来眼去地示好了。而在中山国为数不多的士,尤其是文士眼里,繁盛的华夏比还保留着一些狄人风俗的中山更有归属感,加上赵无恤那首《对酒当歌》流传很广,使得来投奔的士人如过江之鲫。

今日的军议也差不多了,赵无恤便让将吏们各自下去约束兵卒,盛夏是病菌滋生的好季节,还得做好防疫工作。

而他则坐在帐内,听着大帐顶部牛皮被雨点打得兹兹作响,一边等候那位士人被羽林卫带进来。

一脚泥巴,一身的水渍,普通的布冠,破破烂烂的伞,当那位年过半百的干瘦士人被押进来后,赵无恤略一打量,发现他外貌和气质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唯独见到赵无恤后有板有眼的行礼,说明他是受过贵族礼仪训练的,勉强能算一个士。

“先生不知如何称呼,从何处来。”按照惯例,赵无恤只是随口一问,并不抱什么期待,这时代有名有姓,能在青史里留下轨迹的人物,他已经认识得差不多了。

那士人已经整理好衣冠,只是山羊胡子上还有些许雨珠,面对赵无恤的询问,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小人乃济北人,名佗,因家住东郭,故以东郭为氏,乡人称我为东郭先生……”

赵无恤本来不甚在意,但听到这里却突然精神一振,又仔细看了看他,笑道:“原来是东郭先生,见寡人又是为何事?莫不是想要入仕?”

“非也,小人一贯不喜为官,今日入赵营,是为了恳请赵侯,停止征伐中山!”

第1131章 东郭先生与狼

看着接过葛巾,将被打湿的发髻和胡须一点点擦干的中年士人,赵无恤心里满是疑问。

在后世,东郭先生的故事家喻户晓,只是很少有人了解,这位先生却是和赵鞅一个时代的人。赵无恤本以为这是寓言故事里虚构的,谁料他征伐中山之际,却替赵鞅见到了这位东郭先生。

而且这位先生与寓言里的老好人形象还有些相似,一进门就请求赵无恤停止攻击中山。这倒是让无恤觉得有些新鲜,因为这些时日里跑来投奔的各路士人,基本是怀揣“妙计”,说可以助赵侯速灭中山,以此博取任用的。逆势而行者,还真就唯此一人。

是愚笨呢?还是大智若愚呢?得考校考校他。

于是赵无恤发问道:“先生是中山国的官吏?”

“不是,小人乃济北庶民。”

“先生是受中山国所托而来?”

“也不是,小人与中山公室素无来往。”

赵无恤有些糊涂了:“既然事不关己,先生又非中山人,若是按照郡县籍贯归属,还应该算赵国人,何苦要来劝说寡人停止征伐中山?”

东郭先生正襟危坐,严肃地说道:“只因万事莫贵于义,今赵侯伐中山,为不义之举。”

赵无恤哑然失笑,帐内正看这热闹的赵国军吏们闻言,顿时也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人怕是得了癔症吧,跑到军营里说打仗不义。

尤其那些满脑子是军功和荣耀的勋贵子弟,更是不以为然,笑说东郭先生胡言乱语,赵国讨伐中山,是以堂堂正正之师伐之。

赵无恤也未阻止,而是静静地观察东郭先生的反应。

东郭先生没有被这些笑声吓到,直到嘲笑稍稍平息,才反问那些勋贵子弟:“小人听说赵国律法严明,如果有一人,进入了别人家的园圃,偷走了人家的桃李,此乃何罪?”

有人答道:“此乃盗窃罪,按照《赵律》,或断指,或罚钱,或服轻役。”

“然,盗窃之举,众人闻而非之,为政者得而罚之,刑律中也明令禁止,这是为何?只因盗贼损他人之利,而使自己得利,是不义之举。盗窃桃李尚且不义,那盗窃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者,更是不义,损他人之利愈重,就越是不义。但今日赵国伐中山,占其城邑,夺其百姓,迁其宝器,本应是大不义之举,二三子却交相称赞,这岂不是大谬?”

勋贵子弟们一时间没转过弯,被他绕糊涂了,理屈词穷,还是赵无恤笑道:“先生休要欺负彼辈年轻,偷换了概念。赵伐中山,是因为中山叛赵,不义在先,此举违背了黄池之会时的诺言,寡人是上承天子之命,下应百姓呼声,以侯伯的身份去讨伐,此乃义战。”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东郭先生笑着摇了摇头,对于赵国如何操纵中山国内的贵族反叛一事,他常年在燕、齐、中山间走动,自然是一清二楚,却也不点破,而是说道:“君侯攻中山,为了攻取一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时多达千余,少的时候也成百,除了直接作战死掉的,赵国与中山国的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冻馁、疾病等而死者,更是上万!”

他的语气不由加重起来,几乎已经变为斥责:“自古以来,除了少数几次外,这天下就从来没有过义战!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剥振神位,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先王,何利于上天?何利于鬼神?何利于百姓?如果说中山背弃盟约是小不义,那君侯因怒而攻伐中山,却是大不义!”

“大胆!”帐内视赵无恤如神,视军功为升迁坦途的勋贵子弟顿时怒了,拔剑要斩东郭先生,却被赵无恤制止。

“寡人从不因言杀人,汝等退下!”

对于赵侯而言,这位东郭先生,是越来越有趣了……虽然他屁股坐在赵国的对立面,但也说明,这世上不论哪国,都有在野的高人啊。

勋贵子弟们恨恨地下去了,东郭先生也知道方才是自己有些激奋了,过了一会,才放缓语气道:“这是小人一孔之见,何况,如今中山已经求饶请降,愿意割让滹沱河南岸土地,君侯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奈何还要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覆其社稷,迁其重器,一味地要灭亡中山呢?”

这东郭先生是个很有学识的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跟他绕逻辑是自取其辱,赵无恤便单刀直入地说道:

“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中山乃鲜虞白狄所建,戎狄豺狼也。如今就算中山国蜷缩起四肢,弓起背埋起下巴,像蛾蛹一样曲身,以此求得赵国的怜悯。但狼就是狼,等危机过后,中山必然反扑,往赵国的心腹之地狠狠捅上一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距离首都邺城才三百里的中山国,一贯多疑的赵无恤是不会允许他们作为独立的政权存在下去的!

东郭先生却不死心,苦口婆心地劝诫道:“但是君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戎狄用夏礼,则应华夏之,鲜虞人进入河北已百余年,沐浴华夏之风,建国曰中山,处处效仿赵国,中山爪牙变钝,尾巴卷曲,已经不是狼了,而是被拴在诸夏门边的一条家犬……”

他数次从齐国进入中山,见证了这个戎狄之邦的变化。刚刚迁来时,白狄人以畜牧为主,三尺高堂为室,房草不剪,采椽不刮、披发吃半生的肉,语言与诸夏不通。然而仅仅过了一百年,中山国建立后,鲜虞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在风俗、文化、饮食习惯上,都在拼命向中原靠拢。

鲜虞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切史诗、记录、文书都用华夏篆字,随着大量中原百姓的迁入,国内会说夏言的人越来越多,中山话已经与东阳方言越来越近似。

中山的建筑、机构,无不是模仿赵国,宫廷里整套编钟、编磬,也俨然把自己当做华夏诸侯,据说中山的公室还接纳了几位孔子的弟子冉雍、宓不齐,请他们为中山贵族教授诗、书,同时推动一个大计划:东郭先生亲眼看见过一个中山子的铜器铭文,铭文里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同时通过种种编造的传说,证明中山其实不是戎狄,而是姬姓、子姓的殷周后裔……

东郭先生觉得这是好现象,中山人所做的努力,不能因为赵侯一句“戎狄豺狼”而彻底否定!

他再拜恳求道:“纵然中山有罪,其百姓何辜?灭其社稷,夷为郡县,鲜虞人必然怨怒而反抗,反而将戎狄效仿华夏的势头中断了。君侯莫不如顺势同意中山的求和,昔商汤释鸟而得天下,随侯救蛇而获宝珠,鸟蛇尚且不如狼有灵性,若是赵侯让其苟延残喘,中山国敢不效鸟蛇之诚!”

东郭先生言罢,赵无恤默然良久,才道:“先生,你当真不是中山国的说客?”

东郭先生虽然瘦巴巴的,却也有士的尊严,他挺起了胸膛,发誓道:“如有欺瞒,愿受万刃加身!”

赵无恤嘿然,若真如他所言,那这东郭先生这种多管闲事的风格,还真和战国时期到处灭火的墨家相似,义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过,他也已经听出来了东郭先生言中未尽之意……

“寡人当真不信,世上会有无私无利之人。先生今日前来,只怕不单单是想要为中山求情吧?”

见东郭先生面有踌躇,赵无恤知道自己猜中了,不由笑道:“先生方才之言虽然有理有据,但尚不能让寡人答应不征伐中山国。如今大雨未停,大军不行,与其在此虚耗时光,先生不如将心里所藏的话坦然相告,也许就能说服寡人……”

东郭先生叹息一声,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索性坦言道:

“虽然小人愚钝闭塞,却也听说过一句童谣,济水畔、黄池上,侯非侯,王非王……”

“黄池之会后,赵侯已从周王处获得了号令天下的斧钺,五伯九侯,无不景从。赵侯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名实,但这斧钺要如何使用?却有商榷之处,如今赵国定军爵,上首功,兼并鲁、卫,存的是以兵威征服诸侯,化为郡县的心思。此举虽然简单,却略显粗暴,诸侯定然不会束手就擒,故而这平天下之路,必然满是荆棘,也不知还要打多少仗,死多少人。故而小人觉得,赵侯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选……”

“何路?”

“以斧钺威人而不杀人,存灭继绝,弭诸侯之兵,息九州之乱,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倘若如此,赵侯仁义之师,不费兵戈而天下归服!”

PS:东郭先生故事的原型是明人的《中山狼传》,故事里追逐中山狼的正是赵简子赵鞅,这件事时隔千年,也不知明人有何依据。寓言里又说东郭先生是“墨者”,不过这时候墨子才刚出生,所以不可相信。不过小说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剧情需要,就把东郭先生拿来用用,把他当做一个不是墨家,思想却先于墨家的春秋士人吧,故参考墨家的《贵义》《非攻》《兼爱》诸篇,给东郭先生加上了一点弭兵、好义的色彩。

第1132章 中山已灭

PS:根据《鲜虞中山国史》里引《世本》“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居灵寿”,可知直到第一次灭国后,中山国的都城依然是顾而非灵寿,这是一处错误。另外毛宝放龟是晋代的事情,《中山狼传》错引,七月这里按照原文,没有细查,又错了一次,都已更正,谢谢读者们的提醒。

……

外面依然淫雨霏霏,而帐内,东郭先生说的话,赵无恤总结下来,无非就三点:弭兵、兼爱、非攻,想不到在墨子之前,墨家思想就已经萌芽了……

不过,东郭先生对赵国,乃至于诸夏未来的设想,倒是很有意思。他的思想,有点后世墨家的雏形,又受老子学说影响,本质是追求和平共处,但是又知道赵国独大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大的方面,东郭先生不得不承认,赵国与其他诸侯确实不同,赵无恤的功业已经远超齐桓晋文,赵国应当世代称霸,甚至于称王!莅中国而抚四夷。

小的方面,东郭先生又认为,在赵国主导的华夏秩序内,应当贯彻弭兵政策,停止战争,用另一种方式让诸侯臣服。

他说道:“赵国现在可以算是一个万乘之国,广袤万里,虚邑数以百计,不胜君侯的军队进驻;城邑之外,上郡、河间、代郡,广阔平衍之地数以万计,不胜赵国百姓开辟。既然如此,可见赵国的土地是多余的,而人民仍有所不足。但君侯现在却不顾百姓劳顿,让兵士去送死,以争夺几座中山国的虚城,此乃弃不足而争有余啊。施政如此,不是治国的要务!莫不如保留诸侯,让彼辈称藩。换取他们听命于赵,在钱币、文字、律令上向赵国看齐,用这种方式达成一天下。”

若用后世的说法,按照东郭先生的设想,这天下诸侯,就像是一个邦联,赵国是主体和首领,以此构建一个新的华夏秩序。这种想法脱胎于晋国的霸业,只是把诸夏联盟从单纯的血缘政治关系拓展文化、经济层面上,把一个联盟变成了一个实体的邦联,然后再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去慢慢让诸夏趋同。

赵无恤也不由拊掌而赞:“先生这说法,寡人倒是一次听闻,但……”

他直接给说得口干舌燥的东郭先生泼了一盆冷水:“但寡人拒绝。”

“强权胜于真理!”前世秦国成功统一的经验,以及这二十多年的经历让赵无恤认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华夏统一的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盟会和所谓的弭兵、仁义……

而是要凭铁和血!

长痛不如短痛,统一天下最快捷最彻底的方式依然是战争。诚然这个过程里会有无数人死去,会有无数个家庭被拆散,但若无一场干脆利落的统一战争,说不定赵无恤死后,又会多出几百年的战国大分裂,诸侯以邻为壑,又会死多少人,耽搁这个民族多少时间在内斗上?

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伟大帝王的国君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对和平抱有幻想。

“先生的见识的理念已经是当世翘楚,却依旧有局限。”

“小人还有什么没看到的?还请赵侯解惑。”对于铁了心要把这场战争打到底的赵侯,东郭先生有些气馁,他已经无计可施了,又没法效仿曹刿将赵无恤劫持,只能让中山自求多福了。

赵无恤一声叹息:“先生啊,你只看到了中原的事情,却看不到九州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是故先生的想法不错,但寡人、天下人都没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了。”

东郭先生莫名其妙:“此言何意?”

“先生说我应当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这句话说得不错。寡人之所以希望中原能够定于一,除了修河道,兴水利,废关隘外,还有一件事必须集诸夏之力才能做成。”

赵无恤有些无奈地承认道:“因为寡人的关系,有些事情提前发生了,是故寡人不得不万般小心,合诸夏之力,与之对敌……”

……

赵国伐中山之战,可谓是狮子搏兔,中山的体量身板只相当于赵国的一个郡,却遭到了周边四五个郡兵力的进攻,顿时左支右绌,加上内部还有鼓、肥两邑的翟人做内应,是姑虽然鲜虞白狄民风彪悍,中山国的铁甲杖士骁勇敢死,却依旧挡不住赵军如潮水般的进攻。

赵无恤三月初亲征,到七月初时,中山的都城顾邑已被攻破,中山子偃吞金自杀,赵军其他几路军队也占领了中山国全境。

七月中旬,进入中山国在顾邑的宫室后,呈现在赵无恤眼前的,是一个堆满了宝物和珍器的宝库。

中山国的图腾标志,两把山字形的青铜钺被扔到了地上,任赵兵践踏。而一对做工精致的“错银双翼神兽”被献给赵无恤,这是鲜虞族传说中风神“飞廉”的形象。它被制作得惟妙惟肖,对把玩自己的赵无恤怒目圆睁,张口咆哮,双翅扬起,似乎随时都在准备腾空。而且表面采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出的变化无穷的斑纹,更使这威武勇猛的神兽显得生动而又神秘。

“都是珍宝啊……”将错银兽像递给旁边的人,赵无恤扫了一眼中山国的府库。

鲜虞人虽然才开始定居生活不到两百年,至今北部山地也是畜牧,但城邑里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许多从晋、燕、齐躲避赋税跑来的工匠为中山子制造了大量铜、玉、陶、金、银等精美的奢侈品,这是他们手艺的凝结,也是中山百姓的民脂民膏。

赵无恤叹息道:“人言中山国作奸巧冶,多美物,寡人先前还不信,今日才知道,中山子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之君,可制作的宝物器皿都快赶上寡人了,其骄奢淫逸,又得罪了大国,不亡待何?”

他下令道:“将这些宝物都装到辎车上,运回邺城。”

有了这些东西,这次出兵的花销应该能抵消一部分了,而现在大军撤离中山,还来得及解散回家收割秋粮。

攻灭中山后,赵国得到的可不止这些财物,中山地薄人众,人口与东阳郡持平,且民风彪悍。男人闲来无事时悲歌慷慨,还经常成群结队打劫过路商旅,中山国十多年来的华化政策有些成效,赵无恤决定继续这种进程,将战争里他一口一个“戎狄豺狼”的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