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糟糟地沿着鱼市泊着,正在卸它们打捞的鱼获。

对莒国人而言,山与海象征着一切,海岸旁竖立着雕刻粗糙的石像,它们神情肃穆,上沾着斑斑点点的海鸟粪便,这是用来镇海的石人。每年六七月正是汛期,海上会刮起狂风,卷走渔船甚至是岸上的人畜,所以会有隆重的祭海仪式,往年,莒子甚至会从国都亲自过来,然而今年却没到,因为不单是港口,整个琅琊,暂时都不属于莒国了……

一年半前,赵无恤以无家可归的齐国国、高二氏之兵为先锋,突然攻入莒国,让这个曾经的东夷大国一夜之间完成易帜。但赵氏没有公然占领莒国,只是让国、高二氏带着七八千人驻扎在北面的介根,名其名曰为莒国守边,赵氏则强迫莒国将良港琅琊交出,当然也不是强占,而是“租借”,一口气租了99年……

所以这座海港现在插的是赵氏的旗帜,鱼市和码头也是由赵氏僚吏管理。

如今徐承也被派到琅琊来了,赵无恤要求他在五到十年内,置办一支能在海上作战的舟师……

“你是水战行家,应当知道,在北方河流湖泊里训练出来的舟师真的能打过吴国水军么?”

徐承老老实实地说道:“不能,当年徐国河网纵横,臣的昆父兄弟也常年在水上谋生计,可一旦遇到在舟舸上如履平地的吴人,便被打得大败。吴人从出生起就在水边生活,对于乘舟的熟悉,就好比中原公子王孙驾车一般。”

“北人在这方面根本没法和南人相提并论,所以若让大野泽里的舟师南下,那不是打仗,而是送他们去死。故而想要练出更强大的舟师,需要的不是风平浪静的内陆湖泊,而是更广阔的水域,大海!”

“假以时日,水陆并进,赵军沿着运河光复徐国,而你则带着舟师沿海岸南下,兵临吴国腹地,不愁吴国不去王号,穿戴华夏衣冠降服!”

……

赵无恤的想法虽然很宏大,但对于海洋,赵氏的家臣食客们基本两眼一抹黑,连盗跖也不例外。唯独徐承过去也有过跟着吴船从海上攻击越人的经历,还指挥过几场小小的海战,所以这个人选非他莫属。

不过徐承来到琅琊一看,才知道自己其实是白手起家……

莒国战船寥寥,大野泽的船只又带不过来,所以只能依靠多山多松木的琅琊丘陵慢慢造,说不准未来十年都得交待在这。

更何况他的敌人,不仅强大,而且近在咫尺……

赵无恤在海上的假想敌不单是南方的吴国,还有北面的齐国。

虽然侥幸在大河和济水里依靠战术击败齐国舟师两次,但真正强大的齐国少海船队,赵氏还没领教过呢!

作为临危受命的唯一海船将领,徐承对齐国的船队的现状也有一定了解。齐国利用临海优势大兴渔盐之利,是诸侯中航海活动最为频繁和成熟的国家,还出现了一些固定的海港。

齐国的先君平公(齐景公)很喜欢在海边游玩,也被方术士所骗,曾派人去拜访传说中的三仙山:瀛洲、方丈、蓬莱,虽然无果而终,但却也推动了齐国的航海业。

所以齐国海船穿梭于少海之上,从东莱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燕国碣石,南到莒国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保护这条航线的,就是少海舟师了,如今这支船队落入陈氏手中,停泊在芝罘港。好在赵氏和陈、鲍并未开战,所以暂时不必担心他们会来琅琊。

但明眼人都知道,赵齐之间绝不可能长期和平下去,从赵无恤对国、高二卿的布置,以及双方对河间地区的争执来看,战争只怕并不遥远,说不定在南伐吴国之前,徐承的新船队就得先和齐国人打一场……

想到这点,徐承就倍感压力,虽然赵无恤承诺,琅琊的晒盐、贡赋、商税所得都将用于造船和水军训练,工匠方面让他尽管开口,弩砲等新发明也会第一时间运用到海船上,但他还是忧心忡忡。

别到时候伐齐伐吴,陆军势如劈竹,偏偏他的舟师一败涂地,那就不用想光复徐国,先投海自尽吧!

徐承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十年之后吴国伐齐,正是他作为舟师主帅,从遥远的朱方起航,远征齐国,却在琅琊外海被齐国船队击败,那是中国第一场有载于史的海战……

“时不我待啊……”他叹了口气,决定从招募水手,以及建造第一艘海上战船的龙骨开始做起。

……

赵无恤在策划对吴战略时,布置的是长达十年的长远之局,但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密切关注吴王夫差的动向。万一这个二愣子脑一抽毅然北上宋、鲁,那赵无恤也只能放着晋国内部的分裂局面,以及可以大肆征伐的周边戎狄邦国不打,硬着头皮接下夫差的挑战了……

因为鲁国是他统御诸侯的两大根基之一,绝不容动摇!宋国、莒国亦然,赵无恤吃到肚里的东西绝不容他人染指。光从这一点看,赵吴的矛盾几乎是无法调和的,正如原本历史上吴国和齐国争夺宋、鲁、泗上一样,赵吴也必有一战!

不过随着时间进入九月份,南方却有好消息传来:在破会稽,降服越国整整半年后,夫差终于忍不住出兵了,吴人兵锋所指的方向,是陈国!而借口,则是从十多年前陈国没有助吴攻楚算起,再到近期陈国随楚伐吴国的同盟顿国、蔡国。

“夫差这是要重新清算阖闾时代结下的怨恨啊……”赵无恤对此幸灾乐祸,这将是吴楚争夺陈、蔡的序幕,足够撕上好几年了。

虽然因为涉及到与楚国作对,伍子胥的再度复出是个坏消息,但既然夫差不北上挑事,赵无恤就有时间和精力找邻居麻烦了……

第841章 越人语天姥

十月之望,越国,浩浩荡荡的浙江之畔。

今天是越人祭祀防风神的日子,越国人将竹子截成三尺长短,奏防风古乐,吹之如狼嗷,接着披散着头发舞蹈,对着南方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方向垂拜,据说那是“天母”所在之处,也是越人信奉的诸多神祇之一。

今天的浙江东岸,还有一场告别仪式,作为战败者的惩罚,越子勾践就要带着他的夫人,去姑苏吴宫做人质了……

在会稽之围后,越国上下对吴国卑躬屈膝,以附庸和丧失主权为代价保住了社稷。

勾践知耻而后勇,痛定思痛,吴军解围撤离后,他当即对会稽饱受吴人暴行的国人请罪道:“寡人不知自己的力量不足,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结仇,以至于越人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勾践的罪过,凡此种种,今日改之!”

他提拔文种、范蠡为上大夫,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在这种种措施下,不过半年时间,越人对勾践的怨言便消失殆尽,有君如此,夫复何求?要是他能早点醒悟就好了。

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越国已经丧失了独立地位,直接跌落谷底,几乎丧失了反抗吴国的力量。

这还不够,越国还得从仅剩不多的年轻人里选拔三百名勇士,派到吴军中服役,跟着夫差去攻打陈国。甚至连勾践自己,在拖了半年后,也不得不北上姑苏,去做夫差的马前奴仆,恭卑地服事夫差……

所以这一天,他与群臣离别于浙江之畔,众臣垂泪,莫不成哀,他们中不少人觉得,君主这一去万般凶险,说不定就回不来了。

“死,固然是人之所畏,但寡人闻死,胸中却无半分惧意,汝等知道这是为什么么?”勾践阴骛而锐利的眼神看着众臣。

无人回答,他叹了口气说道:“因为耻辱地活着,才是最痛苦的事,但我受众臣万民之望,此去句吴,为的不仅是自己……”

虽然前途未知,但是这半年来,吴王夫差的一些改变却让勾践看到了希望。

和过去的作为不同,破越以后的夫差在越国的奉承下志得意满,渐渐腐化起来:他在国都大兴土木修建楼台池沼,睡觉必须有嫔妃宫女伺候,即使是在外征战,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到手,玩赏爱好的东西,一定要随身带走。他积聚珍奇,享乐为务,把吴人越人看得如同仇人一般,没完没了驱使他们。

在勾践看来,这样的夫差别说击败自己的女婿楚王熊珍,这样做只不过是先自取失败而已。

但这个过程绝对是极其缓慢的,勾践还是得忍,即使是夫差让他做牛做马,即使夫差让他日日尝粪,即使夫差当面强奸他的夫人……

也得咬着牙忍下去!

于是言罢,勾践一拱手,遂登舟而去,终不返顾故国一眼!他眼睛里面的光芒已经收敛殆尽,此去吴宫,勾践要扮演一个恭顺的角色。

留着短须的大夫范蠡也回头朝老朋友文种笑了笑,跟在勾践后面上了船,他将陪同主君一起去吴国受罪。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同他们一样坚韧的意志,勾践的夫人在离开故国之际就不断反顾回头,看自己年幼的儿子,还有昆父兄弟愈来愈远。眼见鸟在云间回旋翱翔,飞去复来,充满了离愁别恨的悲戚痛苦,令她心如刀割,泪如雨点。

越王夫人一张口,一首夹杂着晦涩难懂越语词汇的歌便唱了起来,浙江南岸的越人更是涕如雨下,无人不悲。

越语压根就不是中原雅音方言,而是另一种语系,来自赵氏的密使楚隆只会简单的几句,一旦遇到这么复杂的歌,也如听天书,只能回头向文种发问。

“种大夫,她唱的是什么?”

……

文种叹了口气,翻译道:“她在唱,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

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

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这首《越王夫人歌》译完之后,楚隆也不由色变,心中悸然,悲悯不已。

“我本以为于越是蛮夷之邦,谁料竟也有如此令人动容的诗曲,不亚于郢都章华台上奏响的《阳春》《白雪》,也不亚于晋国传唱的《东方有佳人》《铜鞮宫赋》,这位越王夫人,简直能和许穆公夫人相提并论啊。”

文种瞥了一眼楚隆,此人虽为赵使,实际上却是从楚国过去的楚人。百余年前,中原视楚为蛮夷,如今楚人却也有自己的文化自豪感,视吴、越为蛮荒落后之国了。

“越人自然也有越人自己的风尚,歌中并无高下之分。”

楚隆点了点头,又看着那些望着行船下拜哭泣的越国大臣,他来的还是不巧,范蠡跟着勾践去了吴地,对赵氏的招揽再度婉拒,所以楚隆只能在文种身上想想办法了。

于是他对文种悄悄说道:“如今越国已破,种大夫有何打算?”

“还能有何打算?既然做了越君的臣子,当然要尽忠职守了。”文种笑了笑,将楚隆的试探推了回去。

就算他原本对赵氏的招揽有点心动,可现如今,却不可能了。最初勾践想带文种去吴国,但范蠡却站了出来,主动请求随勾践同行,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还望大王能选好最合适的留守之臣和随行之臣。”

如此一来,文种才得以留守越国,范蠡临走时那个意味深长的笑,是希望他能替越王当好这个家……

正好文种这个人,宁为鸡头不甘牛后,否则也不会放着楚国好好的宛令不做,跑来遥远的越国当大夫。如今他的确实现了初衷,越王在会稽之耻后,将国政尽数交付于他,文种就相当于越国的执政一样!

所以对赵氏的招揽,他和范蠡一样,选择了婉拒,不过范蠡的情况却又与文种不同。

“我只希望能做下一番事业证明自己所学非虚,让天下人侧目,让我的老师也由衷赞叹,这一切结束后,我不求位列卿位,不求权势地位,宁可去浪迹天下,做一个自由的商贾,有妻有子,日子凑合着过得去便可。”

这种性情的范蠡,自然不会因为赵无恤的邀请,以及计然的一封信就放弃处于危难中的勾践,转投赵氏。

于是楚隆此行的揽才计划再度扑了个空,不过赵无恤似也料到了这结果,所以另有一个使命交付于他。

“种大夫,越国是死心塌地做吴国的奴婢了么?”等众人离开浙江,将返回会稽时,楚隆似笑非笑地问道。

文种目视楚隆,对这位赵氏使者,他也不必绕太多弯子:“不瞒尊使,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寡君去国,国人无不痛惜愤慨,此仇必当报之!”

“但越国原本的国土被吴人分割,只剩下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的区区百里之地,生民不过十余万人,对付夫差号称‘亿有三千’(亿为十万)的大军,我看不出越国有何机会。”

文种心中暗道:“吴国能凑出带甲五万就不错了。”不过面上却是戚戚然,苦恼地问道:“如此,当为之奈何?”

“总之以一越国对敌吴国,只怕很难,但若有大国在外相助,情况就不一样了。”

楚隆的使命,就是沟通赵、越,订一个针对吴国的密约,给越国鼓励和希望,不断鼓动他们挖吴国的墙角,正如历史上那般,在夫差锐意北上或西进之时,给他后背致命一击!

他从袖中掏出了赵无恤的密信,递给文种:“寡君晋国上卿赵元帅,很愿意和越王,以及二位大夫做朋友……”

……

想和勾践“交游”的赵无恤,此时却和他天各一方,一人居南海,满心耻辱,一人则居北海,意气风发。

初冬时节,晋国北境,霍人邑外的荒原上。

冬日的阳光清冷,带着一丝寂寥,白发苍苍的董安于今日也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一回,他一身狩猎戎装,指着北方地平线处高高隆起的山系,对身后纵马挎弓而来的赵无恤道:“看啊,那就是常山!”

第842章 藏宝符于恒山

“这就是恒山……”

拂去肩膀上的初雪,赵无恤望着远处银装素裹的高大山系长长地呼了口气,这里是赵氏的领地,也是春秋时代的华夏边缘。

从介山到恒山,南北五百里,从大河到太行,东西四百里,这就是赵氏的北部领地了。

比起人烟稠密的河内、河东,晋阳附近也算地广人稀,但已经建立了晋阳、邬县、祁县、平陵县、梗阳县、涂水县、马首县、盂县、千亩县、瓜衍之县、霍人、楼十二个县。在六卿内战之前,归于赵氏的仅有一半,其余则属于范、中行、魏、知等。在打完内战,又交换土地后,赵氏遂得到了完整的太原盆地。

加上从新绛迁徙来的一万户人家,赵氏的太原地区总人口三十四万。

这还是赵无恤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晋阳,这座赵鞅重点经营的要塞在战争中被知氏和代国的围攻。一如历史上知氏做过的一样,知申决汾水灌晋阳,城内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晋阳人悬釜而炊,咬着牙才坚持下来。

但他们对赵氏的认同感也最高,入城时,赵无恤受到了隆重的欢迎,晋阳之民在赵氏最需要的时候,让家里的青壮离家数年,充当赵军里的攻坚主力,才让赵无恤打赢了战争。战后,这些离家者归来者十有七八,其余都折损了,他们的名被列入“云台”,陪祀于赵氏之庙。

赵无恤到来时,还能看到当年敌军围攻晋阳时在城外修筑的壁垒,晋阳大夫董安于并未将这些营垒削除。

董子当然有自己的理由:“思乐而善,思忧而惧,人之道也,留着这些营垒,不但可以做晋阳外围的屏障,还能可以使人时刻警惕,防备万一,有何不可呢?”

作为赵氏最年长的老臣,董安于的地位不同一般,他兢兢业业为赵氏守着这座坚城,战时确保其不失,战后立刻安置民众,让他们一年内就恢复了战前的生活。赵无恤也待之如师长,他想让董安于做赵氏的宰,作为群臣之首到邺城养老,但又希望董安于能再在晋阳主持几年。

“董子,我虽未将晋阳作为新的主邑,但这里依然是重点经营的地区,乃赵氏之柱石也。”

晋阳赵宫中,赵无恤特地去赵鞅和季嬴曾生活过的房间转了一圈,在宴飨晋阳群臣后,留下董安于,对他吐露心声。

晋阳控带山河,踞冀州之肩背,为赵氏之根本。与鲁国一样,是赵无恤能立足天下的左右脚,失一不可,所以他的确对此地极为重视,这次来晋阳,除了问伤者抚孤者外,还要推行一项新政。

“董子,我打算将晋阳等十二县合在一起,设置‘太原郡’!”

……

历史已经悄然改变,董安于本来应该在范、中行围晋阳的危机里,为了让赵氏解围,而选择自杀,这样才能满足知文子和梁婴父的要求,让赵氏摆脱首祸罪名。

然而在赵无恤的干预下,知文子和梁婴父一个死,一个判了城耐,沦为刑徒,董安于却依然活得好好的。只是在经历两年围城之困,以及主君先于自己而去的打击下,颇有些垂垂老矣。

不过听赵无恤提及对晋阳地区的规划时,董安于眯着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太原郡?”

秦、楚、晋很早就设置了县,郡的设置则要较县为晚,但至迟到晋惠公时已经产生。这一时期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但郡的地位的确要比县低,所以赵鞅在激励士卒时才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然而随着六卿兼并,领地连成一片,赵氏统辖的县逐渐增多,比如太原、吕梁地区足足有十二个,更由于其处于边境,有时候面临戎狄入侵,需要统合各县力量,进行抵抗和反击。

所以在县之上,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赵无恤就打算延续历史上的既定进程,推行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反正再过几十年,魏国的西河郡,楚国的宛郡便会相继产生,这一次,就让赵氏专美于前吧!

赵无恤对董安于解释郡县的运作方式:“郡的长官名为太守,有统民守土之权,对上承受邺城之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其下有郡都尉,有征兵领军之权,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时可代太守行事。又有郡大理,掌司法,监御史掌监察职责,等等……”

他一摊手,笑道:“其实和董子现在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只是将其制度化了,先在晋阳推行,若行之有效,再推广到邺、邯郸、长子、河内,甚至是鲁国去,董子觉得如何?”

董安于摸着白胡子细细一琢磨,这郡制推行后,使各县的权力层层集归郡,就可以防止因各县大夫、县令各行其是而导致力量分散,捏成一个拳头,用来对付周边戎狄邦国,再合适不过。

而且太守、都尉、大理、监御史这些名词新颖,实则却是将原本他“晋阳大夫”统御太原各县的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