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亥作为典型的昏庸君主,执政三年,激化了嬴政时就已显露的社会矛盾,把秦王朝引向了无可挽回的崩溃之地。他身死国灭,遗臭万年!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观鼠为悟 设计人生
  李斯: 知识分子的败类,为虎作伥落虎口
  李斯是秦代著名政治人物, 原为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为郡(周代郡统属于县)中小办事员,后来师从大学问家荀况,学习政治理论和治国方法。战国末年西入秦国,开始为吕不韦舍人,又先后被嬴政任为长史、客卿,就兼并战争和国家建制问题向嬴政提出过不少建议,均被采纳,也曾受命进行过文字整理。后来升任丞相。嬴政死后,他追随赵高,拥立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前208年受诬陷被杀。
  李斯出身贫民,他以学问家的身份跻身秦国政治集团,极大地优化了集团决策层的素质结构,推动了秦国兼并战争的进程。但李斯为提高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不顾集团的整体利益而大搞个人投机,放纵和推动秦王朝走上了腐败和自毁的险路, 最终为王朝的灭亡而祭血。
  一、 观鼠为悟,设计人生
  李斯在为楚郡小吏时,观察到了一种现象,对他很有启发。他看到办公处厕所中的老鼠吃着脏东西,因接近人和狗,经常受到惊吓;他又看到粮仓里的老鼠住在大屋子中,不受人和狗的惊扰,吃得也很好。李斯由此感悟到,一个人是否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完全在于能否给自己找到优越的环境。这一认识极大地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态度,他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人生。
  李斯像赵国人荀况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他曾先后到齐、楚、赵、秦等国讲学, 有一套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李斯认为,诸侯争夺之时,游说者可以参与政权,于是决定向荀况学习治国的本领,与他同时学习的还有韩国的公子韩非。李斯完成学业后,料到楚王成不了大事,而六国都很衰弱,没有建功立业的希望,不值得为他们效力,最后决定西入秦国。
  可见,李斯对自己人生的设计过程是: 首先,看清天下大势,选定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作为自我提升的入口处;然后瞄准着这个入口处,着力培育自己在此处得以竞争的本领;最后还要找到一个能使自己乘风顺势、大显身手的切入点。他要利用秦国在列国争雄末期已经取得的强大优势地位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顺势稳取“仓中鼠”的优越环境。
  李斯入秦前,对他的老师荀况说明了所以选择秦国的理由,并且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耻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责难世俗,厌弃名利,还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读书人的真情。”他认为处卑贱之地而不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像只有等到有了现成的才会张嘴吃的禽鹿一样,虚有其表。李斯的感慨,表明了他身处贫贱之位而不甘心,穷则思变,发奋努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显露了青年李斯对他人生的自信。李斯要求人们改变自己不利的处境,这也是对的,但他把卑贱看作耻辱,以此衬托富贵者的光荣,而不计较摆脱卑贱贫困,实现人生富贵的过程和方式,这就必然容纳了为个人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生追求。一种只讲目的与结果,而不计较手段的道德价值观,被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所认定,这对他人生的影响注定是喜忧参半。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数谏嬴政 助纣为虐
  李斯于前247年进入秦国,满怀激情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时正值嬴政的父王去世,13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国政由秦相吕不韦主持,李斯先做了吕不韦的舍人。他的才能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任为郎(隶属郎中令的宫廷侍卫官),取得了接近嬴政的机会。自此以后,李斯就秦国政治运作问题向嬴政作过多次成功的进谏,推动了秦国兼并战争的进程,他的官爵职位也不断攀升。
  李斯任为郎后不久,他对嬴政进谏说: 庸人常常失去机会,能成就大功的人,在于能利用机会发狠心消灭敌人。他分析了当时秦国与关外六国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乘时兼并六国的主张,认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一时也”。嬴政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拜李斯为长史(设于丞相府中总揽众事的诸吏之长,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在兼并战争中,李斯提出了先取韩国,以震慑列国的主张。韩国在六国中最弱,且又与秦为邻。李斯的建议基本确定了秦国兼并的步骤。经过约七年的战争,韩国于前230年终被秦国吞并,列国遂成瓦解之势。
  嬴政还采纳李斯等人的建议,暗中派智谋之士携带金银珠宝去游说各国国王,对各国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收买的就交结拉拢,不能拉拢的就设法刺杀,借以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得手后再派兵攻打,以武力征服。由于这一办法很奏效,嬴政任李斯为客卿(以客礼相待的卿)。
  约前237年,韩国恐惧于秦国的兼并,派遣治水的工程人员郑国去游说秦国兴修水利,想以此消耗秦国力量,阻止其东伐。后来秦国察觉了这一阴谋,一些王族大臣都认为来自六国的人,大抵都是为他们本国服务,破坏秦国事业的,建议全部驱逐。嬴政于是下了逐客令。来自楚国的李斯在被逐途中向嬴政呈交了《谏逐客书》,雄辩地论证了宾客对秦国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嬴政览书后立即撤消了逐客令,派人自骊邑追回李斯,恢复其官职,继续使用他以前的政治策略,任他为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
  嬴政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齐、燕、楚等地分封诸子,以便镇抚远方。嬴政下交群臣讨论此议,廷尉李斯反对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很多,但他们的后裔关系疏远, 相互如仇敌般攻击。现今天下统一,皇子功臣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厚加赏赐,也便于控制,不应该再分封诸侯。”嬴政当众肯定了李斯的意见,选择了郡县制的国家体制。
  前213年,嬴政在咸阳宫设宴,博士淳于越对郡县制提出异议,建议改用分封制。嬴政将这一意见下交群臣讨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起而为郡县制作了辩护,他最后认为对郡县制产生非议是因为有私学存在,建议用行政法令的力量严禁私学。嬴政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发生了焚书事件。
  《汉书·主父偃传》中记载,嬴政统一天下后决定用兵匈奴,李斯曾劝谏说: “匈奴没有城郭粮积,游迁而居,很难制服。如果轻兵深入,粮食必绝,如果运粮而行,则耗费太大。占领了土地,我们得不到好处,掳获其民众,无法为国家所用。这种战争只能给中国带来重大损失,是不可取的。”也许嬴政是受到“亡秦者胡也”一句谶语的迷惑,他为了保证社稷江山的牢固,宁愿不顾一切地打击“胡人”(匈奴)。这次他没有听从李斯的劝谏,坚持派蒙恬率兵进攻匈奴,征发大兵前往北境,驻守十年。这是历史记载中李斯的建议惟一没有被采纳的一次。
  李斯无疑是秦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在嬴政主政的二三十年间,他的许多建议和策划,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兼并战争,确定了秦国的国家体制及其政治走向。没有李斯,秦朝的历史肯定要改写。李斯对秦代政治影响的痕迹是抹不去的。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凭才博贵 顺风使舵
  李斯手书峄山刻石片断李斯以楚国平民之身进入秦国政治核心,获得丞相职位,他惟一凭借的是他的才能。早年见老鼠之状而想到人生,足见他的悟性之高。后来经过荀况的培养,他成了一位学识才艺上佳,出类拔萃的人物,进入秦国后很快崭露头角,得到嬴政的赏识。他曾受命作《苍颉》七章,构成汉代《三苍》的重要部分。相传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写成范本,对后世影响颇大。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琅邪台刻石》和现几残毁的《泰山刻石》出自李斯手笔,他的书法被后代专业人士评价为: 神虑精微,笔法精尽。是书法中的极品。
  从《谏逐客书》中我们能管窥到李斯的文思才情。针对嬴政的逐客令,李斯一是用秦国历史上穆公用五子、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事实及功效,论证了逐客的错误;二是通过秦宫遍采天下良马珍宝,喜纳异国女乐的事实,类比论证了使用六国人才的合理性,进而把逐客说成是重物轻人的表现。最后,他把该事情上升到一般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据此,认为在兼并战争中实行逐客,事实上是把兵器抛给敌寇,把粮食送给强盗。李斯激情所使,一气呵成,他用脍炙人口的语句和优美的文笔,集中论述了一个明确的观点,整个论证紧紧和秦国历史相连,和嬴政熟悉的事情相连,和兼并战争的预料结果相连,对嬴政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李斯是秦国兼并战争的倡导者和主要策划人,他能看清天下大势,把握时机,选准重点,运用灵活的战略方针。秦国兼并战争的顺利推进,包含着对他政治才能的鉴定和确认,也是他职位不断升迁的主要原因。李斯在人生设定中选择以秦国为自己事业的根本立足点,使秦国的发展和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相辅相成,这既是他善于把握天下大势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善于策划自我人生的精明之处。
  博取功名,自我实现,是李斯早年人生设计的明确目标,也是他在秦国政治策划的最终动因。当秦国与六国相对立、兼并正在进行时,李斯的许多策划无疑促进了秦国兼并战争的进程;而当秦国完成了统一,面临如何处理集团内部利益分割的主要问题时,李斯的许多建议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迎合最高当权者政治意志的倾向,为此,身为廷尉的李斯不惜与官阶更高的丞相王绾等同僚公开对立和翻脸,任相后也不惜提出对博士儒生打击迫害、封杀私学的拙劣政策。
  秦国刚实现统一时,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一起,受命为嬴政拟定帝号,他们初拟了一个比天皇、地皇更尊贵的“泰皇”称号,嬴政犹嫌不足,自定了“皇帝”称号。李斯由此发现了嬴政极强烈的独尊意识,这使他对秦廷有关权力和利益分割的问题极为警觉。李斯还敏锐地发现,嬴政对那些自己内心不同意又不好直接驳回的进谏,总是下批群臣讨论,他是要在下属群臣中寻求支持的力量。如对王绾关于实行分封制的建议,博士淳于越非难郡县制的提议,均是这样。李斯根据嬴政的独尊意识及其对待两个建议的异常程序,已经能够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中基本判断出嬴政的态度,于是他敢于捷足先登,义无反顾地提出与同僚建议相反的观点,他要为嬴政的否决意见提供充分的根据,凭才博宠,讨好最高当权人,以此作为进身和保位的手段。李斯这种不露声色的政治赌博手段两次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能辨清政治风向,顺风使舵,本来就是李斯的过人之处。
  李斯因精于用功,后来深受嬴政的宠信,他是嬴政后期几次巡视天下的随行亲臣,身为丞相,权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三川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以境内有河、伊、洛三川得名,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儿子们都娶了秦公主,女儿们都嫁给了皇族子弟。有一次李由请假回咸阳,李斯在家中大摆宴席,文武百官都去祝贺,门前车马以千计,李斯感叹说: “我本是上蔡小街的平民百姓,君主把我提拔到这个地位,当今为臣的没有比我地位更高的,可算是富贵至极了。”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精明,也终于达到了他原初人生设计的目标。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投机政治 出卖灵魂
  李斯善于迎合嬴政的政治意志,顺风使舵,这是他猎取功名富贵的一个诀窍。前210年,嬴政猝死沙丘平台,李斯立刻失去了他处事的依托和主心骨,他本是要按照嬴政的临终安排行事的,但在赵高的胁迫利诱之下,李斯终于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并且参与了伪造遗诏,杀死扶苏和拥立胡亥的政治阴谋。
  韩非像赵高是看清了李斯为人处事的内心特征而对症下药的。他说服李斯时一再谎称嬴政的遗诏在胡亥手中,故意造成胡亥已接任大权的印象,使善于顺风使舵的李斯一时不辨风向,无所适从;赵高又以扶苏信任蒙恬作衬托,让李斯真正感觉到扶苏上台对自己地位的严重威胁。李斯虽然声称“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仍然坚持不负君主之命的道德原则,但保守功名富贵之心已使李斯的原有信念发生了动摇。最后在赵高的威胁劝说下,李斯流着眼泪感叹说: “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以功名富贵为人生最终目标的李斯,在嬴政猝死后感到无所寄托自己的命运,终于含着眼泪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赵高。
  胡亥上台后,李斯失去了往日的尊荣。由于赵高作祟,他连面见胡亥的机会也很难找到。陈胜叛军曾攻略三川之地,李斯因儿子李由失职而受到弹劾,他非常恐惧,为了保持爵禄,想不出其他办法,于是逢迎胡亥之意,曲意发挥韩非的有关思想,向胡亥上书提出所谓“督责之术”,从君尊臣贱的角度论说君臣关系,主张君主应以严罚的手段督责臣子顺从尽忠,以实现独享天下。认为“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及,何变之敢图”?秦朝一直实行着严刑峻法的治民政策,胡亥执政期间法令日益严苛,受到时人非议。李斯的督责之论给君主追求享乐、诛戮大臣和暴虐民众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而胡亥见到李斯该上书后非常高兴,他严行督责之术,把征税多的看作明吏,把杀人众者视为忠臣,于是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状况。李斯的督责论是他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突出表现。
  出身士人的李斯参与秦政后,曾借焚书事件对士人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残酷迫害。博士淳于越在酒宴上提出改用分封制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他的理由,他是从自认的合理划分上下权力以保证秦王朝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意见的。战国时代的尊学之风养成了士人阶层言论无忌,直抒己见的习性,淳于越自然明白他的意见不合嬴政的口味,但他冒死直谏,希望嬴政能认真考虑,改正过失。不管该意见正确与否,其忠诚坦荡的品格是无可怀疑的。嬴政下交群臣讨论此议,当然希望得到支持郡县制的意见,但也有对国家体制再行判断之意。李斯赞成郡县制,也未尝不可,但他在否定淳于越的意见时,把对立意见的发生归咎于私学的存在,并且认为私学的存在会造成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政治怀疑倾向,以及“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的后果。李斯把如此严重而敏感的政治恶果栽赃给私学,似乎私学与秦王朝的存在势不两立,以此引诱嬴政,借秦王朝的淫威来取缔私学,从而威慑和取消一切对立意见。这位经过私学培养而跻身政治的文化人,为了在政治领域里取宠、保势,毫不客气地对私学栽赃并下了毒手。
  文化人对文化的破坏是极内行的。李斯以禁私学为名,争取到嬴政的支持认可,于是策划了一场对中华文化的空前大破坏: 秦国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掉,民间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一律交给地方官销毁,有敢谈论这类典籍的处死,非议时事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的以同罪论处,令下三十日后不执行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可以保留的是医药、卜筮、种植之类书籍。如要学习法令,以官吏为师。作为一个文化人,李斯应该明白许多文化典籍的价值,但李斯抱着权势至上的心理去行事,以权势者的眼前需要决定取舍,对培育了自己的文化竟以仇视的心态去破坏,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确属古今第一人。司马迁在为《史记》的写作搜集材料时就已深感焚书的痛楚。他说当时手头“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而诸侯国和周室的历史记载已被毁灭。这位立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大宗对此连声痛叹: “惜哉,惜哉!”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有组织地公开毁灭民族文化,追求文化专制的始作俑者。
  以刻石铭文而著名的李斯本是文化人,却以焚书坑儒的手段毁灭民族文化。唐人证山作《李斯》之诗,对其进行讽刺云:
  古今都付劫灰余,牵犬东门祸已储。
  偏是铭山文字好,不知平日读何书。
  李斯的同学韩非说话口吃,善于著书,二人同在荀况处学习时,李斯就自知不如韩非。事过多年,嬴政读到了韩非的著作,非常喜欢,公开表示: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前234年韩非自韩出使秦国,被嬴政挽留。李斯与一名叫姚贾的大臣对嬴政说: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现在大王想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助韩不助秦,这是人之常情。大王如果放他回去,也是自遗祸患,不如找过错依法杀掉。”嬴政一时相信了此话,把韩非交给狱吏治罪。廷尉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本来想向嬴政当面陈述,但见不到嬴政,无奈于前233年自杀于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狱中。后来嬴政后悔了,但已救之不及。李斯对韩非的诬陷,出自他保位争宠的需要,也出自他强烈的忌妒心。他自知才能不如韩非,嬴政又一直倾慕韩非,韩非来秦并被挽留,使他立刻感到了才学上和政治前途上的压力,这位极重个人名利的人物,按照他只讲结果、不计手段的固有心性,对自己有缺陷的同学进行了毫不怜惜的诋毁和毫无根据的陷害,竟不顾他两三年前在《谏逐客书》中为六国之人仕秦辩护的观点,似乎也忘了他是一位楚国之人的基本事实。为清除仕途上假定的竞争者,真是急不可耐、利令智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