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骁将-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傅彤没有带走。一是麻烦二是需要留下人来传话。刘宪可没有打算把这三个小部落消灭干净,他打的注意是赶在鲜卑大军来之前,收降了这三个部落。

长久的生活在北地郡,十多年来与汉人交往频繁,这简直就是熟的不能再熟的熟番。虽然还保持着鲜卑人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可利鹿孤这三个小部落里受汉化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

比较固定的部落地点,虽然这也与这一亩三分地太小了些有关,可部落内部出现的少量房屋以及周边布置坚固的栅栏,还有部落中一些上层阶级屋帐内搜出的谷粮、美酒、茶叶、布帛甚至是少许的丝绸,等等的一切都在表明利鹿孤、弥俄突、越居等一干人所受汉化影响之深重。

如果是大草原内的鲜卑人还是一群狼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一群快要变成狗的狼。且三部落内部也存在着一些汉人,甚至还在一些地方开辟了农田。

正是这些表现,才让刘宪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但究竟能不能活下去,则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南匈奴,在刘宪看来,这三个鲜卑部落上层阶级的表现就与百年前依附于大汉的南匈奴差不多,孙然还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可实际上却在不断地向汉化靠近。

“汉人想收编我们?”从那些孤老伤残的口中得知了传话内容后,利鹿孤三人不禁一愣神。但随即心中就升起了一阵欣喜,汉人要收编,那至少意味着还有一线生机。

从弥俄突的部落赶到越居的部落,利鹿孤三人再次接受了一批伤残,同样也再次得到了一遍传话,内容不变。

“我要亲自走一趟。”再往前几十里就是利鹿孤自己的部落了,他心中充满了担忧,又有一些急迫,所以利鹿孤甘愿冒险自己走上一遭。

弥俄突、越居对视了一眼,点头、同意。他们已经从那些伤残部众的口中获悉了自己家族的详细情况。因为留守的兵马都是不甚能打仗的,所以在刘备军压倒性力量的攻袭下都没有进行太顽强的抵抗。而作为部落首领的家人,事前已经受过吩咐的骑军战士也没有进行过杀戮,这让二人的紧张的心情立刻得到了大大的放松。

彼此体谅,弥俄突、越居也很理解利鹿孤此刻焦急的心情。

争得了二人的同意,利鹿孤只带着十名护卫就快马奔向了自己部落所在方向。

………………

“怎么样?考虑的如何?”吴班和声和气的向利鹿孤问道,脸上一日既往的带着浅浅的微笑。

“尊敬的将军,作为我本人本部落,利鹿孤愿意归降,但弥俄突和越居两人与我并不相属,我们联盟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愿不愿意,这还需要小人转回去问一问,才可给予二位将军答复。”

利鹿孤快马飞到自己之前的部落,在遇到刘备军巡逻骑兵的时候立刻表明身份,顺利的见到了此次骑军突袭的正副指挥——傅彤、吴班二将。

论其勇武善战,傅彤高出吴班不止一筹。可说到谈判等细腻活,他就远比不上吴班了。毕竟在刘备入川之前,吴班跟着吴懿在文政事物上做了好几年。

针对眼前的这三个小部落,刘宪给出的条件是:答应投降,既可保证他们全体上下私人财物和生命的安全,并给予承诺不侮辱、抢掠、奸yin任何女性。但其余的一切就都要听从刘备军的指挥,尤其是在随后的开战时期,胆敢有妄动。杀无赦。

可以说,这个所谓的条件实际上就只有两条——1、保证利鹿孤三人的个人财产和生命的安全;2、保证他们家族成员的完整和不受侵害。

然而就是这两个极简略的条件,利鹿孤屈服了。最为一个没什么雄才野心的普通一员,家族、财产的安全已经胜过了一切。而至于权力,丢了虽然可惜,但也不是不能过。况且如果不识像,刘备军五千铁骑挥师一击,就凭三部落联军残部那样的士气和实力,怕真就不堪一击了。

吴班脸上的微笑愈发的和蔼可亲了,就连浑身上下硬邦邦的傅彤这时候脸上也挂起了一丝笑容。

当即吴班派出一队人马随同利鹿孤而去,这队人马会在得到最终消息后会再分出两队人马来。向南北两方各自传递消息。

弥俄突和越居在经过一阵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与利鹿孤同样的道路——投降,四千多鲜卑人在得到消息和刘宪做出的承诺之后,伏投于地,或是大声痛哭,或是向信仰的神灵祈祷,他们终于是摆脱了苦难难熬的日子。

当天下午,在利鹿孤原本的部落所在地前,四千七百来名鲜卑人放下了手中的弯刀利箭,翻身离落了战马,缴械、投降。

他们心中清楚,在未来的一阵子里,他们是没有机会再拿起刀剑长弓,跨上战马了。至少在汉人与西部鲜卑人的第一次大战分出胜负前,他们将远离战争。

“好!”在距离傅彤一日路程之外的刘宪部,直到了临近夜晚才收到载有最终战果的捷报。看到近五千鲜卑骑兵放下了刀弓,当即大声叫出好来。

如此这先头一战就算是结束了!己方之伤亡,称得上是微乎其微。

他本军中死伤者仅有百余人,其中战死者只有两成不到,想必那骑兵的伤亡也该是很小,如此相加在一起的伤亡怕是只有二三百人,而如此小的伤亡就能够换得首战的全盘胜利,堪称完胜也。

刘宪抿嘴一笑,当即传令飞骑连夜将捷报报往灵州,然后再从灵州传向安定及天水。

“呼……”轻呼一口气,刘宪目光在地图上一眼找到了赤木口,北地郡内的鲜卑人已经被消灭,经过战阵,刘宪也大体上了解了鲜卑骑兵的作战方式。他们的骑射水平并不逊色于匈奴骑兵,但装备上面就差劲了不少。

鼎盛时期的匈奴骑兵,不但弓箭、长短兵器配置齐全,就连战马的的面甲、马鞍和笼头也都一水的齐全,常备军甚至还有青铜战甲。

可现在,或许是因为对西域无法控制的原因,也或许是因为鲜卑人没有铁匠天赋,再或是大草原上找不到铁矿了,反正除了长弓之外。鲜卑骑兵在箭矢和刀剑、战甲方面的装备是远不如昌盛时期的匈奴骑兵。

就之前一战来看,鲜卑人的骑射很是犀利,可备有锋锐箭镞的箭矢并不多,在打扫战场时,士卒捡到了不少鲜卑人因慌乱而掉落的箭矢、箭壶,在里面甚至还见得到骨箭。

或许蒲头等人的亲卫兵马装备会不错,可整体上面较之鼎盛时期的匈奴铁骑,鲜卑人差的还是太多。这或许也和檀石槐一直执行的仇视汉人的战略分不开吧,他们仇视汉人,那自然也不会有汉人商队如入乌桓一般进入鲜卑人的地盘经商,即便现在檀石槐已经死了几十年。他们自身的分裂以及南匈奴、乌桓两族在河套、并州、幽州的牵制,让鲜卑人错失了趁汉末中原战乱纷起而崛起的一个天赐良机,甚至因为迫于马韩、袁绍、曹操等西北、北方强大势力的影响而不敢过分向南渗入。

在见识了利鹿孤三部鲜卑骑兵的实力之后,刘宪大松了一口气。

——————————分割线————————————

赤木口,位于贺兰山中部,距离灵武谷约有二百多里。贺兰山一脉相承,十分陡峭,但到赤木口处却陡然平缓了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为塞北鲜卑进入银川平原的必经之道。

刘宪率军进抵赤木口之后,立刻下令全军上下就地掘土筑墙垒营,要在鲜卑大军来临之前,修筑起三道垒墙。

刘宪倒是很愿意把垒墙升级为城墙,可惜他手头人马不够,一共才两万人,除去看守鲜卑人的三千步卒外,能够用上的只有一万七千人。

不过好在时间颇为充裕,在得到刘备军占据了赤木口之后,本来蠢蠢欲动的鲜卑大军反倒安静了下来,应该是看到了利鹿孤等三部落没了音讯,陇西、河西的鲜卑索性就把他们全数给忘了。

既然没人来嘲舌,那就索性等到清灵灵的绿草长出来,那时候再大军出动。想来那蒲头心中此刻还会暗暗窃喜,利鹿孤三部落的灭亡,正好给了他吞下灵州以北这片肥美之地的机会。而且汉人也不会把那三个部落的鲜卑人全都杀光,等大军到后正好把他们作为奖励分给前来的各部头人。

赤木口关前空地实在是够宽阔的,但因为贺兰山缺口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却使得赤木口前形成了由东向西三道通口。

最东面的过口,为三个通口中最为宽阔的一个,由南北相隔的山体间距在二十里以上,纵深达到这个距离也是少见了那通口当面自然也不会短。中间第二个通口距离最东边的有五里之遥,较之东面的老大哥规模是逊色了很多;最险要易守的是最西面的通口,两山夹一道,险要难行之极。

如果说刘宪有十万兵马的话,他会把五千人部署在最西面,中间通道部署一万五千人人,八万主力则全部集中在东侧,这样他还依旧会不放心。

没有成规模的建筑群,在赤木口这个地方,步军委实是难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优势骑兵群的冲击。

好在刘宪手中有三千元戎弩兵,这种战争杀器,对于初次见面的鲜卑人而言,注定是一场悲剧。

刘宪的大营就是驻扎在东侧的通口中央,他将会在三日之后迎来他的第二批兵马,也是最后一批兵马——三万步骑。

扣除看押鲜卑人的三千兵马外,刘宪总共有四万七千人来打这一仗。

五万人马,这已经是凉州部刘备军所能抽调出的最多兵力了。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地盘和战略要地去守,而且说起来的凉州十万兵马,可里面的一些降兵委实是不成器,一股脑的送到前线,非但不会增加刘宪手头的战力,反倒还会在战事中搞得一团糟。

这些不成器的士兵只能作为守土的郡国兵来使唤,让把他们拉上战场,难度实在是大了些。而且凉州刘备军中还有大批量的胡兵——窦茂、杨千万、阿贵、朴胡等,人马相加总兵力超过两万三千人,扣除去年厮杀后的折损外,兵力还有一万五千上下。

这些兵马与从南蛮南招来的无当飞军相比,差的不可以道里计。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因为部族归属的原因,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整编集训,在刘备军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为了照顾阿贵、杨千万等人的情绪,刘宪、庞统等也不能强行剥夺掉他们的指挥权,如此得不到整编训练,这些胡兵虽然编入刘备军已经半年多了,也历经了数次大战,却始终得不到战力上的升华。并且不能排除,伤亡太大或是战局不利时,他们弃战而逃的可能。

再加上言语也有不通,作为郡国兵不合格,作为野战兵同样不合格,至少相同的人数,战力上不能把他们与刘备军等平相看。

刘宪此次麾下的五万兵马,其中就包括了阿贵的四千人,杨千万的四千人以及朴胡的两千军。

第四卷征伐天下三百一十四章调兵遣将,捉襟见肘

三百一十四章调兵遣将,捉襟见肘

向宠,向朗胞弟之子。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军,称之曰能,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对于蜀汉政权中后期的这位栋梁之臣,刘宪隐约还记着的有两个事例,一是在刘备夷陵兵败的时候,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数十万川蜀精锐为之尽丧,败兵多如乱麻,涌如潮水,而向宠所部则是退回白帝城的残军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营,其部实力依在。

乱军之中,那般错乱复杂的局面下,向宠依旧能够掌控部队,既能在东吴大军的追袭下且战且退,做到军心不动,阵脚不乱;也能在乱兵、溃军如潮中。保持己军的阵容严整,不被己方败兵所累。

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名将之姿。

但可惜的是,人无完人。向宠治军虽然厉害,可自身的武艺却是上不了档次,论手上功夫比之雷铜、吴班之流还要差上一筹。那让刘宪至今依旧有印象的第二件事就是他自身的死。

记得是在刘禅中期,汉嘉一带少数民族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局面本是大好,可他自身却在混战中身亡。以至于一代将才掉落在南蛮荒野之地!

因为向宠自身武力的原因,再加年纪尚小,刘宪不敢轻易把他放在前线,多是留守大营或是引兵布置在第二线摇旗呐喊,打一打顺风仗。

可现在几年过去了,在这样安排不免就有些不合适了。再加几年的磨砺之后,向宠在调兵运筹方面,表现极为突出,再放在后面却也显得浪费。刘宪一直在找机会把他推出去,毕竟当年与向宠同期的王平、马忠、张嶷、宗预四人在西北和上庸战场上都已经崭露头角,声名初现了。而那时候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向宠反倒还籍籍无名。

“向宠、刑茂、韩德。”刘宪一个字一个字叫出三人的姓名来,“尔等听令——”

“本将命你三人率步军七千,元戎弩兵五百,于大营前十五里处按营筑寨。”拔出一支军令,捏在手中。刘宪双目精光闪烁,“都给我听好了,未有军令,胆敢有后退者。立斩无赦。”

“末将领命。”向宠以下,三人同声应喝道。

“胡遵。”

“末将在。”韩德下手,原本坐在席位上的胡遵立刻起身应道。

“给尔三千步卒,三百元戎弩兵。于大营东北方八里处安营扎寨。未得军令,不准擅退一步。”

两座小营与刘宪本军所在的大营所组成的形状就好比一等腰三角形,本军大营与向宠小营就好比这等腰三角形的底线两点,而胡遵部则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在东通口,刘宪南北方向布置下这样三个营寨,那为的就是羁绊住鲜卑骑兵的马蹄。让鲜卑骑兵大规模冲锋时,总感觉捆手捆脚不得尽情施展。

作为赤木口通道最平坦宽阔之所在,东通口南北山头间距有二十里,东西通口横截面也有十多里之遥,这样宽阔的一片地方,足够鲜卑人纵马驰骋的。如果蒲头的大军背依北侧山头扎营,那么就有二十里路的纵深供他们盘马,遥遥而对三道通口。

刘宪手中兵力不足,根本无力把那赤木口前给彻底封锁住,而大营驻扎在通口处,甚至连两侧的空留地都控制不住。这种情况下,控制力自然也无从说起向前延伸。但白白的把通口前阔地让给鲜卑人也不成。刘宪苦思了数日,终于是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大规模骑兵群的冲锋、转进。需要有足够的阔地来施展。而只要限制住必要的地形空间,那几乎就可以说是给鲜卑人骑兵套上了一个笼头。

如果兵力充足的话,刘宪甚至准备在通口前密布上十七八个小型营寨,而不是像现在只有两个。

众多坚固的小型营寨,或安兵三五千,或驻兵千余,散布于赤木口前方圆二十里之内,就可以如同一张完全展开的坚韧铁网缠住了鲜卑大军南下的马蹄。

可惜的是刘宪手中实力不足,所以他要建的就只能是有数的较大型屯兵营寨,在坚固的同时也要保证足够兵力的屯守,让鲜卑人一口吃不下。

向宠所在营寨地,位于刘宪大营正北方十五里处,再往前三五里就是贺兰山的余脉山头,除去山脚下坑洼不平、石块遍地的两三里外,能够用于跑马的只有两里地多些。而向宠所部中,除去五百元戎弩兵外,最主要的远程力量还是刘备军中在阳平关一战后赶制出的床弩。

床弩,亦称为车弩,因为为了使得这种颇具重量的远程打击武器能够快速移动,刘备军赶制出的床弩除去本身弩臂、弩机等之外,还在下面安装了四轮小车。并且床弩本身也可与下面的小车一分为二。

新式的床弩在绞盘拉力方面自然而然的运用上了滑轮组,这样虽让它本身重量增加了不少,可在上劲方面确实容易了许多,快捷了许多。

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原本以威力强大、射程远但射速慢、移动慢而组成的床弩,经过改进之后再也不需要三五十人去一起发力搅动绞盘了。轻重三类床弩只需要五到八人就可装卸发射。加之搬运箭矢等职司,大型三弓床弩也只需要十人一组,中型两弓床弩需要八人一组,小型的单弓床弩更是六人既可。

阳平关一战后,介于曹军对床弩的应用以及投石车的沉重和人员所需众多的原因,刘备军为了保证必要的远程威慑力,便将床弩重新提了上来。如今赶制出的一批,运到军前有一百二十具驾之多,其中三弓床弩二十具,两弓床弩三十具,轻型单弓床弩七十具。

一百二十具床弩刘宪在弋居和吴旗各留下了十具三弓床弩,而把剩下的一百具悉数带到了赤木口前线。

作为首当其冲之所在,向宠本部给配置了三十具两弓床弩。有了这些射程可超两里之遥的两弓床弩坐镇,可以说向宠部北面的威胁几乎是微乎其微。除非是鲜卑人能够容忍在列队期间就饱受打击,然后再让伤亡惨重的部队去死命的冲击向宠部坚固的硬盘。

不过鲜卑人虽到不了向宠部的北面,却可以通过南面绕去东侧,到底还是三面受敌。由胡遵部、大营和向宠部构成的这个等腰三角形,如果说底线是十五里,那么它的高就是五里,用勾股定理算一算,胡遵部斜向距离大营和向宠部的距离在九里左右。有这样长的间距,胡遵部是不可能对向宠部进行支援的。况且它本身的任务也不是去支援向宠部,它的存在乃是为了死死锁住大营右侧(也就是东面)的通道。

如果不是兵力不足以支撑他再度分兵。刘宪绝对会在向宠部——大营一线的左侧(西侧)同样位置以及中间位置再安排上两座坚营固垒。因为没有胡遵部东面临近山头的优势,也没有向宠部北面临近山头的优势,想在(左侧)平野之地竖起一座五万鲜卑骑兵无法攻陷的大营,那至少需要一万军力,这样才能在刘宪大营的左侧空留地上上一把锁。而中心营寨兵马虽不需要太多i,却也不该少于五千人。然这一万五千兵力,刘宪却根本无力拿出。

刘宪的本军大营不可能把东侧通道十几里长的横截面给彻底封死,他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大营立在中央,然后尽可能的向左右两方延伸控制。如此若是大营前列没有两个用来分散承担压力的小营存在的话,那面对鲜卑骑兵的冲锋,刘宪凭靠现有的兵力去支撑那实在是够呛的。

胡遵部所承受的冲击力仅次于向宠部。所以刘宪给他配置了二十具单弓床弩,而把余下的五十具单弓床弩悉数配置在大营。

连同元戎弩兵,这些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