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醉枕美人-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虞庆相处了几rì,王缭深知对方的才能不逊于各国之相,想起师傅和师姐的教诲,他那骄傲的心不禁收敛起来。如此,王缭自然认为虞庆乃是李御的门客,可他从未想过虞庆会拜李御为主公,这名份一定下,可是连君王都无法更改的。用市井的混话说,那便是虞庆此生只能跟李御一条路走到黑。

“两位先生请起。”

虚扶一下两人,李御跪坐在主位上,拍了拍手,便有数位侍女将早膳送上。

用着早膳的虞庆微微一瞥,见王缭心神不属的模样,心中暗暗点了点头,想来他点明自家身份的效果还不错。

“不知缭先生昨晚歇息如何?”

用完早膳,李御笑问了一句。

“善。”

点头应了一声,王缭正襟危坐,展现着他最好的风度。其实他昨晚辗转反侧,根本没有好好歇息,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师姐的嘱咐,还有他捉摸不定的未来。方才被虞庆的态度一激,脑中更是有些混乱,不知应以何姿态面对李御。

“不知缭先生前往邯郸,有何需求?御身为邯郸城尉,一些小事可为先生帮衬一二。”没有任何客套,李御委婉地问道。

“谢将军厚意,缭此去邯郸,乃是慕大赵威名,想寻一明主为门客。”对于自己此行的目的,王缭没有丝毫隐瞒。趁着说话的空隙,他的心也慢慢定了下来,能否决定他的未来,便要看接下来的对话了。

“门客?难道先生不想登大赵朝堂,想来以先生之能,必可得我王赏识,位列上卿不是难事。如若先生不弃,御愿为先生引荐。”王缭的回答没有出乎李御的预料,短短时间的相处已经足以让他摸清对方的抱负,这是位宁可官小也要做实事的士人,一个虚职的上卿之位根本就吸引不了他。

“将军应知我心,上卿之位,不过尔尔。不是缭自夸,若是想要上卿之爵,缭此去诸国,随手可得。缭所望,不过是一开疆辟土之位,赵王想来给不了。”对于自己的才能,王缭有着十足的自信,他要找的可是一位能让他实现抱负的主家,而赵王根本不是他的目标。

“哦,先生此言,出乎御之所料。若是先生不弃,御可担之一二。”知道王缭的xìng子,李御毫不客气地点明了自己的请求。对于自傲的人,要用更加傲然的态度,才能让他心悦诚服。何况这年头招揽门客就像后世的相亲一样,要展现出十足的霸气,不然这些个有傲气的士人怎么会看得上,君侯选门客,士人也要选君侯。

“敢问将军,心有几何?”听到李御直白的问话,王缭很是欣赏,直接问了一句。即便他有些认可李御,但是想要让他成为对方的门客,也是需要拿出更大的诚意。

“辅佐我王,强国兴邦。”早就能料到这个问题,李御将事先准备的一个答案抛出。

“将军莫要欺我。”对李御的回答,王缭没有任何反应,目光紧逼地盯着对方。

“强兵问武,图霸天下。”端起杯子,李御浅浅地尝了一口茶水,再次给出了一个答案。

“将军诚意几何?”根本不满意李御的敷衍,王缭作势yù起,眼中却有了一丝笑意。

双眼蓦然睁大,李御直身而起,沉声说道:“御之所望,北驱胡人,南并诸国,问鼎天下,重建礼教,为万世开太平。”

第二百四十一章奇策(一)

第二百四十一章奇策(一)

“御之所望,北驱胡人,南并诸国,问鼎天下,重建礼教,为万世开太平。”

低沉的声音在厅中回荡,雄奇的野望振聋发聩,听得王缭双眼泛光,便是虞庆也是直身而坐,心情激荡。

如果说雄霸天下乃是君王所图,那么一统**便是天下有识之士所望。周朝式微数百年,礼崩乐坏,伦纲失常,天下混沌,有识之士为之痛心。数百年来,无人不为重建礼教而奔波,而经先辈努力,一统**便逐渐成为重建礼教的主流之策,这也是强秦律法严苛,让山东之士畏惧,却依然有士人入秦为官的缘由。为了那留传万世的荣尊,热血盈心、毫不惜身的士者岂会在意那一点点困难。

其实李御是不想说这么出格的话,然则这年头招一些混吃混喝的门客容易,但是招个有真才实学的门客却是很难的,尤其是王缭这样可能有着大背景的士人。加之这些话也闷在李御心中很久了,虽说他希望过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但哪个年轻人心中没有英雄梦,李御自然也不例外。

“将军此言动人心魄,缭敢问将军,如何做方可开万世太平?”李御的话是让人听得很激动,但王缭自不会这么轻易折服,不然他何必费尽心思地上门。

“此路任重而道远,御自要借助先生之力。”对自己有几斤几两,李御可是很清楚的,他没有那些贵族的自傲,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家的缺点。

听了李御直白的话,王缭愣了一下,他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直言自身缺点的贵族。现今的诸国君侯哪个不是意气风发,自认为一统天下之才,而在原本应该傲视天下的李御身上,他竟然看到了如此谦虚的一面。从李御的神态中,王缭可以看出对方毫无做作的诚意,心中的弦难免被触动。

“缭有一策,不知将军敢不敢用?”没有回答李御的问题,王缭直身而坐,正sè问道。

“先生但言?”

“魏国既已言而无信,伏击将军,将军自可正势而击,夺取共城。”知晓了李御归国之时的遭遇,王缭便义愤难当。他向来都信奉以堂堂正正之师,行光明正大之举,即便要战,也要站在正义的这边,行仁义王霸之举,魏国此举,与强盗何异。

“夺取共城?”听到王缭的建言,虞庆不免惊呼一声,和李御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震惊还有一丝难掩的喜悦。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shè以来,兵势rì盛,一度压制秦军不敢过函谷。然则受限于四战之地,却不敢四处开战,浪费了大好良机,不知有多少赵国有识之士为之感叹,其中最让赵国重视的便是西疆和南疆。西疆接壤强秦,乃是赵国防御的重中之重,南疆接壤魏国,加之赵魏之间难以忘怀的世仇,也是赵国防御的重地。

晋阳、上党近二十万大军常年防备秦国不说,中牟十万守军名为护卫邯郸,实为防备魏国。自数十年前邯郸被魏军攻破之后,赵国便被那耻辱深深刻在骨子里,从未忘怀,若不是信陵君和平原君强行结合,打破赵魏两国的僵局,估摸着赵魏之间根本不可能通商互市,也不会有名传千古的窃符救赵。

而共城、孟门乃是魏国北疆重镇,一旦夺取共城,那身后的孟门关便不攻自破,赵国甚至可将南疆防线前推数百里,直达大河。魏国在大河以北的七城三十一县便会轻易落入赵国之手,届时,赵军只需在上党驻军,便可以大河之天险轻易压制魏国,顺带防备强秦,中牟的十万大军可随意调动,让赵国凭添数分战力。

“请教先生?”对于这个提议,李御实在是动心不已。

他想过去齐国那里敲诈一点,也想过让诸国吃个哑巴亏,但是从未想过要打破赵魏现在的僵局,拿下大河以北的土地,这实在是太冒险了,可对赵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是真的如此做为,无异于与魏国开战,时机对于现在的赵国并不是很有利,甚至是很危险。

“赵国以高都之涅引天下之财,看似急剧壮大,实则忧患其多。即便赵国息兵止戈,也难防诸国觊觎防备之心,若是诸国合议,强取上党之地,想来赵国根本无抵抗之力。如此之地,赵国何需谨慎,只需夺取共城,魏国数百里河山归入赵境,赵国便可凭大河之险安定北疆。西防强秦,东御齐魏,又有上将军震慑西北,赵国便大有可为。”

窝在山里之时,王缭对天下大势依然知之甚详,时常推演局势,此时道来,颇有指点江山之意。在他看来,若是赵国长平之战得利,那天下时局便已落定,可惜赵国战败,秦国也是损伤不小,限于关中之地,依旧难以鼎定天下。

若不是师姐看好赵国,他也觉得赵国君臣未必没有再起之力,王缭的第一目标乃是rì益强盛的秦国。

“敢问贤弟,诸国会否坐看大赵收取大河以北之地?”虞庆追问了一句,经王缭这么一提醒,他也看出了赵国破局的关键。然则这个提议实在是太过冒险,一旦有所闪失,使得山东诸国合力,强秦必会趁势而出函谷,届时赵国四面皆敌,随时会有倾覆之危。

“这便要看将军如何决断?”对自己的策略,王缭有着充分的信心。于他来说,这天下能让他畏惧的不过先祖之流,即便是武安君白起在世,他也有信心正面战之。

“先生,若是要攻取共城,应如何为之?”

眼中闪烁着光芒,李御纠结了一下,便定下了目标。鸟死吊朝天,不死万万年,他又怕什么,魏军敢派兵伏击于他,李御自然也不会客气。以目前的局势,反正失败了对赵国来说也不会有所损失,大好良机错过了就要懊悔终生了。何况看王缭的模样,必有破敌之策,李御也看出了这是王缭对他的考验,如若通过,那他便会多一位肱骨之谋士。

“缭问将军一言,将军是否身带斧钺?”见李御同意了他的计策,王缭的热血一下涌上心头,难言的激动让他的头脑越发清明。

“然也。”听到王缭的问题,李御愣了一下,继而惊愕地看向王缭,口中却没有否认。这斧钺乃是赵王丹密授于他,除了他与赵王丹,并无第三人知晓,而今却被人直点出来,李御的心里不免有些发冷。

第二百四十二章奇策(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奇策(二)

“如此,将军可以斧钺令廉颇大将军驻于孟门,令庞煖将军驻军共城以北,成僵持之势。另向魏王借道,经共地直回邯郸,以迅雷之势,夺取共城,一战可定南疆之患。”

仿佛没有看到李御眼中的震惊,王缭将心中的计策说出,信心十足。对于赵魏两军之间的战力差距,王缭知之甚详,何况失去信陵君和大将晋鄙的魏国,毫无威胁可言。更甚者他非常清楚李御所部的战斗力,完全由赵人组成的部队可是能让秦军为之惊叹的战力,长平之战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若不是白起最后用奇计切断赵军的供给,胜负尤为可知,即便是赵括粮尽之时被迫突围失败,依然让秦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否则秦军完全可趁胜利之势直捣邯郸,拉开定鼎天下的序幕,而不是回师函谷,休养生息。

“好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李御感叹了一声。

没有问王缭具体的cāo作,李御只觉眼前一亮,真是当局者迷啊。夺取共城要的便是一个快字,只要在其余诸国反应过来之前拿下共城,再以强势逼迫孟门魏军撤退,那大河以北之地便会轻易落入赵国版图。届时,赵国大可联合韩。国以大河为界护卫南疆,压力顿减,其余诸国也只能干瞪眼,默认这个事实。

“只怕魏军看出我军之意。”虞庆适时提醒了一句,他可不认为魏国朝中无人,会看不出他们如此明显的意图。既然要向魏国借道,那么魏国戒备肯定不弱,可能会有一番恶战。

“兄长何必在意,被魏国知晓又有何妨,我要的便是让魏国清楚我等之意,却无力回天。想必兄长也知,两月之前,魏王遭墨家钜子魏德刺杀,虽侥幸逃得一命,然则魏德逃出王宫,不知所踪。魏王大怒,严令举国搜捕魏德,并撤墨者守城之责,魏国此时已是混乱不堪。增兵十万于北疆已使魏国无兵可调,即便魏国君臣知晓我军意图,魏王也不敢抽调大梁之兵。”对于魏国是否知晓赵军的图谋,王缭胸有成竹。

以如今魏国大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局势,魏王明知赵军所图,也不可能不顾自身安危而增兵共城,三千墨者可乱国,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至于魏王借不借道,更是一个笑话,此时赵国八万大军直指孟门、共城,本就做了亏心事的魏王没有那个胆量拒绝李御的要求。惹怒了李御,李御直接进攻共城,魏国也只能咽下这口气,单凭一个魏国,已然不是如今赵国的对手,这便是高都石涅的无比财富带来的变化。

向来信奉堂正之策,明处之谋,王缭的计策定得光明正大,直接就告之魏国,他要取共城。魏国知晓了,也只能有心无力,这便是以势压之,以力破之,大家明刀明枪地干一场,而赵魏之间的战力对比让王缭有充足的信心。从中牟而来、驻于共城的三万赵军可是赵军中少有以赵人为主的军团,护卫邯郸的战力可不是唬人的,加上李御所领大军,那共城的十万魏军犹如败絮,不堪一击。

“确是如此。”没想到王缭对魏国的局势如此深知,虞庆点头认可,身在秦营的他也是经李御传达方才知晓魏国大梁之乱。

九月初,名享天下的魏墨钜子魏德于魏王宫赴宴之时,直斥魏王圉荒yin无道,耽于享乐,逼走国之柱石,恐有亡国之危,随即举剑刺杀,失手之后逃出魏王宫,消失于大梁。此事震惊天下,让魏德声望高涨的同时,也让魏王圉名声大跌,在天下之士的心目中成不堪之君。

魏王圉大怒之余,也惊恐于魏德的能量,下令魏国举国彻查墨者,收回墨者负责守城之权。然则魏国三千墨者,三万门徒,朝堂之上与之千丝万缕,纷扰了数月也没有魏德的任何踪迹,让那王位的人坐卧不安。

在抽调了十万大军增兵共城之后,大梁所余不过十万jīng兵,其余之兵尽在边境,根本不敢有所举动。因而,共城和孟门的二十万魏军乃是魏国北疆最后的倚仗,赵国只要有能力解决掉他们,那么数百里沃土便唾手可得。

用李御的话说,那魏墨钜子简直就是一个傻蛋,都要刺杀魏王了,还要光明正大地骂一顿发泄发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意图。若是魏德不声不响便行刺杀,即便是魏王有所防备也可能难逃一劫,谁料会有如此牛叉到傻*的刺客,墨者行事果非常人,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这也正合了李御的意,一旦魏王圉过世,那年少的公子增根本掌控不了魏国的局势,在魏国根深蒂固的信陵君便可安然归国,强势接掌魏国。一个强大的魏国可不是赵国想要的,这也是李御令人通过一些渠道提醒魏王的原因,在那一次信陵君府饮宴之后,他就防着这一天了。

“如此,御便为之一搏,还望先生助御一力。”见王缭如此说,李御也没有犹豫,恭敬的俯身辑首,认同了对方的建议。

他就要让天下人知晓,打他李御的主意是要付出代价,而且那代价不是一般人付得起的。齐楚两国暂时还动不了,就先让魏国付出一点代价,想来赵王和赵国臣民都很想看到魏国吃瘪,一吐百年的恶气。

对于其余诸国会不会干涉赵魏之战,王缭没有说,李御也没有问。一个主将总不可能事事让人策划,王缭的计策已是分明,只要李御能在数rì之内夺下共城,那便大局可定。进可攻孟门,退可回中牟,只要上党大军无损,那秦军便不会动,秦军不动,其余诸国不可能为魏国之失与赵国为敌。如今赵国握有高都石涅,大有收拢天下财富之势,这个仗,赵国打得起,内部不稳的魏国却打不起。

“缭必为将军驱使。”见李御同意他的策略,王缭年轻的脸上露出一个笑容,俯身行礼,算是认可自己门客的身份。至于要不要和虞庆一般称呼主公,那是要用时间来证明,他王缭的主公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御与两位先生共商大计。”看到王缭的态度,李御满意不已,就是为了招揽这个门客,去共城逛一圈也是值得的,就当演练演练。

第二百四十三章奇策(三)

第二百四十三章奇策(三)

“母后,赵军借道魏境,不知我齐国如何应对?”恭谨地站在君太后的身后,齐王建说着刚刚得到的消息,却没有说出他自己的猜测。

“王儿,母后老矣,国之大事,你和大臣商议便是。”全神贯注地浇灌着面前的花朵,君太后没有转身,轻轻说了一句,言语中透着一丝疲惫。

“母后,相国以为我齐国应派兵助魏,不可让赵国得逞,不知可否?”习惯了母后的腔调,齐王建说出了他和相国田单讨论的结果,静等母后裁决。

“哦,那其余大臣如何说?”眉毛微微一挑,君太后的手慢了下来。

“儿臣还未与大臣商议。”说起这个,齐王建心里有些揣揣,生怕母后责怪。

“王儿,国之大事,应多与各位大臣商议。众智可谋国,此事应牢记于心。大司行、大司马忠心为国,王儿应多与尔等商议。”听到齐王建的回答,君太后的手顿了顿,说完之后继续浇灌花朵。

“儿臣知晓。母后,不知我齐国是否应救助魏国?”应了一声,齐王建再次问道。在他心里,母后是无所不知的,其余大臣的意见再好也没有他母后的决策好。

“王儿……”

“母后息怒。”看到母后发怒,齐王建连忙俯身告罪。

见齐王建如此不开窍,君王后放下手中的瓢,转身看着自己的儿子。只是看到恭谨文弱的儿子时,到嘴边的嗔怒消失无形,心中叹了口气,她终究还是放不下啊。

“王儿,赵齐本无嫌隙,不应直起战事。如今大赵以高都石涅收拢天下财富,必为诸国所忌。此时尚不明显,等到赵国势大,便为时已晚,万不可让赵军夺取大河以北之地。我齐国不可与赵国明争,王儿可派遣一将率五万jīng兵驻于济水,策应魏国,使其安心对赵。另联合楚燕两国,共同出兵,派遣使臣出使邯郸,息赵国之意。王儿应记住,盟主之位不过一虚名,不可太过在意。此事,王儿应与诸位大臣商议,不可事事问询于我。”

虽然有心让齐王建自己处理,然则心软的君太后依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经乐毅攻齐后,齐国已然衰弱,歌舞升平不过表面之象,天下之士聚拢临淄所为不过稷下学宫之名,齐国根本无大战之力。现今齐国最需要的便是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坐看诸国交战,霸图未必不可期。联合楚燕两国出兵,不过是权宜之计,以大势压迫赵国夺取大河以北之地的意图,遏制赵国膨胀之势。

“儿臣知晓,母后好好歇息,儿臣告退。”听到母后定下计策,齐王建心下一宽,微笑着告退。至于要不要助魏,母后的决定便是他的决定,相国的建议虽好,但以齐国一国之力去对抗赵国,实在是太冒险了,还是联合楚燕两国共同出兵为好,吓唬吓唬赵国就可以了。这兵事,能不战应不战。

看着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