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郡王府。
安禄山在书房设了一个小宴,席中人员不多,却个个身居高位。
正中主位当然就是宰相安禄山了。客位,坐的是便服打扮的朔方军节度大使牛仙客,旁边陪坐的,则是刚刚升任礼部尚书的李白李太白和转任户部尚书的杨慎馀。
“哈哈哈!来!慎馀兄、太白兄,我们敬即将出任兵部的牛节度一杯!”安禄山向两人通报完今天李隆基决定,立刻提议给牛仙客敬酒。
“好!哈哈哈!牛兵部请!”李白和杨慎馀也是笑着与安禄山一起举杯。
“不敢!哈哈哈!牛某愧受了!”牛仙客嘴上说着不敢,人却是笑着满饮下了杯中地佳酿。
“呵呵!将来同殿为臣,少不得互相照应。兵部今日喝了杨某这杯酒,可别忘了多多照应杨某人呀!”杨慎馀大声的说道。
“不错!将来应该互相照应!”李白也是点点头。
“这个自然!不过杨老尚书和太白老弟,可也别忘了关照一下牛某人呀!”牛仙客先是拍着胸部保证没问题,随后却又立刻变成一脸的奉承。
“当然!当然!”李白微笑着点头。
心中对牛仙客却非常不以为然:如果不是安禄山要求自己来陪坐,和这样的人,说这样的话。自己是肯定不会乐意的。不过这样的人出任兵部尚书,今后兵部的事务,恐怕是都要落入安禄山地手中喽。
“安郡王!末将初任兵部,对事务并不是很了解,原来的那些主事、随员,该如何处理呢?”牛仙客看似谦虚的向安禄山请教。
安禄山听了却是内心大点其头。不错!不错!没辜负自己的举荐,知道向自己这个推荐人汇报,这样自己安插人手就方便很多了。
“兵部放心,各部的主事高官,不可随意调换。但朝廷惯例。大多数随员,却还是可以由尚书提请吏部重新任命的!至于具体该如何做。呵呵,太白兄接掌礼部就非常顺利,你可以向他请教请教!”安禄山笑着将问题引向李白。
牛仙客立刻把目光看向了李白。
“牛兵部放心!李某人明日就给你详细讲解!”李白也知道安禄山叫自己来地主要心思,自然马上答应。
“呵呵!那愚兄就先谢谢老弟了!”牛仙客赶忙道谢。
虽然李白一直兵部兵部的称呼牛仙客,热情中始终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牛仙客却像根本没领会似的,一个劲愚兄老弟的叫李白。
“呵呵!来,来!继续喝酒!”安禄山看到李白眼中闪过一丝不满,马上闲话吸引他的注意力。
“牛节度!对于李相的那件事情……”
“安郡王放心!牛某知道该怎么做!”牛仙客确实非常会奉承,安禄山的话还没说话,他就先开口应承了。
“呵呵!牛节度可能还不知道,陛下已经知道李林甫可以结交你的事情!”安禄山紧盯着牛仙客的双眼,“虽然陛下没有决定对这件事情进行深查,但节度在平常地时候,还是不能太大意呀!”
自己和户部尚书杨慎馀,更多地是一种利益相关的同盟关系,虽然夹杂了两家地一些私交,但毕竟不是完全控制的亲信,如果不是他早已经知道自己和牛仙客的关系,今天的宴会都不会请他一起来。这个时候和牛仙客说话,自然不会说的太清楚。
“呃……”受不住安禄山的注视,牛仙客本来正准备用喝酒来掩盖,不想听了第二句话,却是差点把酒喝到气管里。
“这……呵呵!是!末将领会!”牛仙客面孔通红,尴尬的点了点头。
“恩!这样就好!”安禄山亲自拿了酒壶,给牛仙客才喝了一半的酒杯满上。“如果将来李林甫对节度有什么报复的行动,节度也可以马上通知安某人,安某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虽然安禄山是笑着给牛仙客斟酒,牛仙客却是心头发寒。当初向安禄山坦白时,仅仅是讲自己曾经和李林甫暗中有协议而已,并没有说什么特别的事情,但现在听安禄山的口气,似乎是自己举报了李林甫什么秘密似的。这些话真传到李林甫耳中,肯定会遭到他的疯狂报复。
“是!是!谢郡王!”牛仙客面色不好的连连点头。
如果安禄山真的说自己举报了李林甫的什么秘密,自己也已经没法轻易澄清。反正自己现在投靠安禄山已经成了事实,就算对李林甫说明,他也肯定不会再相信自己。现在只有继续在安禄山这条船上坐下去,这么一条路。
“哈哈哈!好!今日不再谈其他,我们开心喝酒!”安禄山高举手中酒杯。
“好!喝酒才是快事!”李白立刻举杯。
同时笑着看了安禄山一眼,对他微微点头,却并没有说话。
随后的虽然还是喝酒,但安禄山却是努力承诺给牛仙客各种好处,让本来还担心安禄山用心的牛仙客,立刻放下了心思。
就算自己遭到李林甫记恨又怎么样,自己这样的边将,又没有安禄山那样的本事,想要在京城站稳脚跟,只有投靠某个大员。既然李林甫现在不是安禄山的对手,那自己投靠安禄山就没什么问题,他要报复就报复吧,反正上面还有安禄山给自己顶着。自己只有全力的帮安禄山办事,他就不会放弃自己这样的干将。
而且关键的一点,只要这件事情保密的好,李林甫可能仍然会拿自己当亲信。到时候自己在明着游走在李林甫身边,暗中完全投效安禄山,肯定会活得非常舒服。
想通了的牛仙客,变得更加的洒脱,让本来对牛仙客有点看不起的李白,也对他刮目相看。酒场上这么直爽的人,为人先不说,至少相处起来肯定不容易起矛盾。!~!
..
第十一章第十六节平静的前奏
第十一章第十六节平静的前奏
开元二十五年夏末,大唐朝廷各高层再次发生变动。礼部、户部、兵部的主管尚书发生更替,手下的不少官员,自然也大大变换了一番。
明面上,安禄山的亲信夺取了油水丰厚的户部,李林甫的私交取得了兵部,双方分控尚书各部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但眼光深远的大臣,都已经察觉到,李林甫的牛仙客就算再得力,也不可能有效控制长时间受安禄山影响的兵部。这次变更以后,安禄山已经占据了全面的优势。
李林甫本人和其他却更没有发觉,对李林甫有过结交之意的牛仙客,早已经完全成了安禄山的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随着时间推移,大唐天子亲自设计的歌舞,正式由谢阿蛮主舞,呈现到了群臣的面前。
李隆基的才华确实不同凡响,新编歌舞,绝对高雅华丽,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繁荣。令观看的群臣和外国朝见使节,无不赞叹折服。虽然这里面安禄山和梨园子弟的功劳很大,但主要策划者却是李隆基。
面对这样高雅的舞曲,整个京城上流社会,立刻挂起了流行艺术歌舞的旋风。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感受到这个社会风气,很多人干脆不让子弟进学堂。而是送到教坊学习歌舞曲艺,准备一朝得幸,像那个谢阿蛮那样常伴君王侧。
至于那所谓的安禄山恶意送“蛮夷歌舞”,也因为不少大臣自己开始蓄养类似地歌伎,变得不再被过多提起。大唐的开放,本来就不会令这些产生多大反感。上书言事的清流,在安禄山的干预下。或被外掉,或被提升。到是被他借机好好清理梳理了一番。
只是李隆基也是色中恶鬼,在这些“蛮夷女子”伺候下,难免过多的沉迷于声色。而随着武惠妃年老色衰,对李隆基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弱。这样一来,安禄山发现,无形中让来自宫中的压力少了不少。
朝中权力分配,已经对安禄山十分有利。利用内奸传递信息。再加上自己联合一部分大臣打压,李林甫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和安禄山正面较量地能力。如果不是怕李林甫狗急跳墙,再加上还有一帮没表明立场的老大臣在旁观,安禄山甚至都准备直接叫自己地亲信,取代他的相位。
“启奏陛下!秋收在即,还请陛下主持秋粮收割仪式,为天下万民表率!”安禄山在兴庆宫中向李隆基请命。
他的身后,站着的是李林甫和几个朝廷重臣。
李隆基已经有好几天没上朝了。按照新的规定,改为朝中大臣有事主动来兴庆宫向他汇报。今天因为事情比较多,到的大臣也比较多。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李隆基喝美酒,赏佳人的兴致。一边是已经有点中年妇女形象地武惠妃,一边是豆蔻年华的谢阿蛮,宫殿中央还有一群正在闻乐而舞的歌ji。
“朕不是说了吗。今年的秋收,由忠王代朕主持。”李隆基不悦的皱了下眉,随口喝下一杯殷红如血的红葡萄酒。
“陛下!秋收仪式,一直由天子或国之储君主持。忠王虽然贵为皇子,且声明显赫,但毕竟不是储君。让他代替陛下行秋收礼,恐怕与制不合!”底下立刻由懂规矩的大臣出来反对。
历代都由皇后主持蚕桑,皇帝主持农耕。虽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遵守,也不是每年都要举行,不过李隆基前期非常勤恳。都是亲自参加或者由太子代表他主持。到是形成了惯例。如今他本人非常沉迷与享乐,原来的太子又被废了。一时到没人可以代替。
“哼!朕不想去,你们就没办法了?”李隆基淡淡地冷哼一声。
“这个,假如二尊有事,也可由宰相率百官代行!”下面立刻有机灵的官员接口。
“恩!那就由两位宰相代朕主持秋收仪式吧!”李隆基立刻笑着点头。
“陛下!如今陛下春秋鼎盛,这样的大事,臣不敢逾越!”安禄山立刻惶恐的出来拒绝。
皇帝身体好着呢,怎么可以由大臣代表他。
李林甫慢了一步,但也在安禄山的后面口称“不敢奉诏”。
底下的其他官员到是并没有怎么说话。
能跟随安禄山、李林甫两人进入兴庆宫地,基本上是他们的亲信,这样对于两位主子非常有利的事情,他们当然不会去破坏。
“这有什么,只要按礼行事,两位爱卿尽管拿朕的旨意去办,并一定要代表朕!恩,再让忠王和卞王随两位爱卿一起主持仪式,让他们了解了解民风!”李隆基对两个宰相的不敢毫不在意,自顾自就下了严令。
“臣遵旨!”安禄山和众官员只得领旨。
“对了。”李隆基放下手中的酒杯,“既然秋收就要开始了,那秋赋的征收工作准备怎么样了?安卿,听说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很不错,别到时候让朝廷忙不过来收税!”
“呵呵!陛下放心,秋赋的征收工作早就准备好了,有了夏粮摊丁入亩税的经验,秋赋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看现在百姓的反应,也算是基本默认了摊定入亩!”安禄山躬身回答。
虽然李隆基现在已经很是有几分昏庸,底下人对他地抱怨不少。但他最近地独断专行,让皇帝权威反而得到了加强。有时候喜怒无常,就算是安禄山和李林甫两个宰相,在他面前也要随时随刻小心应对。
现在朝中的情况是,除非李隆基突然发生意外,要不然安禄山根本不是他地对手。因为李隆基权威的加重,让不少本来野心勃勃的人。现在根本不敢和他作对。安禄山原来希望李隆基不问政事后,自己可以独揽朝政的美梦。并没有完全实现。
当然,安禄山知道现在自己位高权重,已经遭到不少大臣的忌恨,根本没了退路。要是这时候在权力上退缩,结果肯定是因为其他大臣地谗言,自己被李隆基处死。所以就算明知道自己权力越来越重,马上就会引来李隆基的顾忌。他还是不得不加强对朝政地控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李林甫觉察到双方的差距,准备和自己妥协时,安禄山坚决的拒绝了他的要求。
“陛下!吏部已经完成新近一年官员的考核,臣和安相已经商讨过了,只是对其中几个官员的评价有点争议,还请陛下御览!”李林甫看到安禄山说的事情已经结束,立刻将自己手中地事务说明。
“哦!对哪些人有争议呀?拿来看看!”李隆基嘴上说拿来看看。面上却已经有几分不耐烦。
高力士忙接过李林甫递上的表章,绕过谢阿蛮,传到了李隆基手中。
两个宰相有争议,当然只有皇帝来决断。如果争议不是很大的话,还要麻烦皇帝,那两个宰相就肯定会挨训。既然现在李林甫和安禄山敢毫无顾忌的上表。那事情肯定不会简单,底下官员已经暗自开始站队。
“咦!这是怎么回事,安卿和李卿给出的评价竟然完全相反?”脸上已经没了不耐烦,难得的再次露出慎重表情。
安禄山内心暗暗叹气,虽然李林甫其实也希望李隆基能够更昏庸,权力下放的更多,但因为经常在和自己争斗中处于下风,为了挽回劣势,还是屡次将李隆基从沉迷享乐中拉了回来,给他自己壮势。
“陛下!臣的意见。完全是根据吏部所拟考核所下。应该十分公允。而安相……好像全是根据一般大臣地意见来判断!”李林甫斜头看了安禄山一眼,又微笑着朝李隆基摇了摇头。
意思很明显。自己这个是客观正确的决断,至于安禄山的意见,应该纯粹是个人看法,当不得真。
听了李林甫的话,李隆基自然把目光看向了安禄山。
安禄山到是不慌不忙,也不给自己辩护,只是从自己袖中取出一份表章,呈了上去。
“陛下!臣正好接到有弹劾吏部上下七名官员收受贿赂的表章,才认为吏部的考核不可信,请陛下过目!”
“哦!呈上来吧”李隆基眉头微皱。
今天是宰相和各部前来,御史台地人并没有出现,所以李隆基也没有追究,弹劾表章,为什么不由御史呈递。只是看到对于安禄山和李林甫这样毫无顾忌的争斗,内心总觉得有的担心。但随后想想自己本来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牵制,现在的结果正符合自己的预期,也就不是特别在意了。
“哼!一个侍郎,两个主事,其他辅佐官员四人,行收贿达几十万贯!这些人的事情都是真的吗?不过怎么不是御史的奏折?”李隆基翻看奏折后大怒,但还没失去理智。
“陛下!此事定然虚伪!”李林甫赶忙出列。
刚才他怕人说自己做贼心虚,也可能给李隆基一个自己包庇属下的印象,在安禄山出奏折的时候没有阻拦。但此时却是必须出来说话。朝中敢和安禄山抗衡地人,只剩下自己,如果自己不说,那这些亲信,就真地只有下大理寺问罪一途。
“陛下!监察百官,向来是御史言官的职责。臣总领监察事务,敢确定吏部官员,基本清廉,至少不会出现这样大笔地受贿。安相那份奏折既然不是御史送呈,应该是其他官员是道听途说,还请陛下治那人妄言之罪!”
“呵呵!李相,上书言事,那是每个人臣的本分,怎么能以妄言论罪。何况这份奏折,是万年县令所送,他执掌京郊,已经掌握了一些证据,自然不会是乱说!”安禄山也不客气。
现在长安城的万年县令,正是安禄山的亲信。万年县地方不大,但因为是管理长安城郊,地位比得上普通的大州,重要性更是一般州刺史没法比拟。安禄山当初为了给亲信谋这个位置,特意牺牲了一个转运使的职务,才让李林甫松口。
“让万年县令把证据呈来,如果属实,吏部的官员决不能轻饶!”李隆基合上奏章,冷冷的说道。“至于今年的考核,让吏部把统计的官员政绩劣迹,都送到朕这儿来,由朕亲自审阅,如果里面有什么虚假,涉案官员,一律罪加一等!”
他已经不耐烦安禄山和李林甫的争执,最后决定还是按照惯例,各打三板。
吏部的官员肯定不可能都清廉,让万年县令送证据,就意味着将会有几个李林甫的吏部亲信下台。但由吏部送交政绩考核材料,却是偏向李林甫,让他有机会补充一批亲信。
不过李隆基对自己太有信心。如果是换在以前,确实会是公平的结果。现在他沉迷享乐,哪可能真正认真的去审核,到时候肯定会根据材料来粗略判定。
“吾皇圣明!”机灵的李林甫,立刻意识到这样处理对自己的好处。
安禄山也是面带微笑,并没有不满,躬身称“陛下圣明!”
刚才看两个大佬争执,都不敢插嘴的大臣,此时立刻听到两人的声音,立刻把握住时机,高声的称赞李隆基圣明。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内心并没有不忠诚心思的大臣,就算在李隆基面前,也已经变成重点看两个宰相脸色行事了。
李隆基对两个宰相和群臣的反应十分满意,立刻高兴的表示,让他们有其他的事情赶紧说,没的话就可以回去了。
安禄山李林甫两人,自然很能把握为官之道,知道臣子在君主面前强烈争论一次行,持续不断的争论,就会让君主觉得这两个大臣没法共事。到时候最大可能的处理,就是让两人不再出现在自己面前。
所以接下来两人全都开始有条不紊的汇报自己工作,什么歌舒翰大败吐蕃军啦,岭南道新产荔枝密啦,新大陆又有船队回来呀,各种各样祥瑞事件,都被禀告了出来。虽然免不了赞扬自己一番,损对方几句,却并没有再正面争论。
李隆基平常的时候没什么架子,在这个平常观赏歌舞的大殿,更是让大臣说话不用拘束。一时之间,大殿中到有了点君臣融融的感觉。
(晚上应该还有一节!)!~!
..
第十一章第十七节安插一县令
第十一章第十七节安插一县令
汇报工作结束,安禄山因为中书门下有事,谢辞了李隆基的挽留,和手下亲信官员一起,返回了大明宫中书门下的官署。
“相爷!今天难道就这么放过李林甫那小人了?”
安禄山刚在中书省自己座位坐下,刚才参与汇报的一个元姓中书属官就不解的低声发问。
他是大族元氏的族人,安禄山虽然没有收复几大家族,但彼此松散的合作还是有不少。作为中书首相,安禄山接收了不少几大家族举荐的子弟。这个元姓官员,本来是元氏举荐过来的,现在却已经成了安禄山的忠实手下,类似的人还有不少。
“哼!”安禄山冷冷的扫了那人一眼,“元主事,你觉得本相应该违抗旨意,坚决不放过李相吗?”
“这,当然不是!”那人慌忙低头。
不过想起平日安禄山曾教导自己等人,有不知道就应该问,不能不懂装懂,遂又强自抬起头来。
“可是这样一来,李林甫那小人根本没损失呀,少了吏部几个亲信,应该可以提拔更多的亲信官员到高位!”
“哈哈哈!”安禄山突然放声大笑。
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