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鹿继善默然。

-----…

祥云客栈在东门里,那是以前士子赴京城赶考时聚集的地方,现在没科考了,但祥云客栈的买卖却比那时要兴旺多了。

像京城的其他买卖一样,祥云客栈这一年也是大肆重建,不仅规模扩大了,富丽堂皇更是数倍于往日。

如今的北京城,不仅是天下商旅的汇聚之地,也是蒙古的那些贵族老爷聚集的地方,还是江南士子的汇聚之地。

蒙古的贵族老爷对客栈的贡献不大,他们都烧高香了,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被领政大人赐予了大量宅院。

但是,仅仅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和江南士子,北京城所有的客栈就都爆满,而且越是豪华,越是上档次的客栈,生意就越是兴隆。

祥云客栈的老板姓王,这位王老板最喜欢的事儿就是在自己的客栈里遛弯,那气象……幸福啊!

今天也不例外,王老板站在大街上,仰头看着自家的金字招牌,美!怎么也看不够。

忽然,王老板正要迈步进客栈,就见一女两男往自己的客栈走过来,王老板别的能耐没有,但看人的能力那是一等一的。王老板一搭眼,就知道这个漂亮的大姑娘不简单。因为很显然,大姑娘身后跟着的那两个男人一定是护卫,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护卫,那气势……

领政大人一来,万象更新,多了许多从来没有过的女高官,而且还尽是年轻美貌的大姑娘。

“大人,您要住店?”王老板立刻迎过去,哈哈笑着招呼道。

虽然看出来是女高官,但王老板的热情仅仅是因为做生意的需要,而没有丝毫惧怕的意思。现在可不比从前啦,现在人和人之间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再没有谁欺负谁的问题。

以前经营客栈,不仅受有钱有势的人的气,还得受那些地痞流氓的气。现在好了,有钱有势的人再也不敢欺负人,地痞流氓这种本来无处不在的东西也销声匿迹了。

以前,商家对这些地痞流氓最是无奈,但现在,都不需要官家出面,他们自己就能解决了,因为有行会给他们撑腰。

“你是老板?”大姑娘挺冲,但没有恶意。

“是,大人,小的姓王,是这家客栈的老板。”王老板道。

“王老板,我不住店,请问你这儿的客人里是不是有位顾先生?”大姑娘问道。

“您稍后。”王老板把大姑娘和她的两名护卫让到大堂里的红木椅上暂坐,上茶,然后立刻吩咐小伙计查点登基册。

不一会儿,小伙计走过来,对大姑娘道:“大人,是有位顾先生,就住在西跨院。”

大姑娘站起身,问道:“这位顾先生是不是叫顾忠清?”

小伙计点头笑道:“对,大人,这位顾先生就是顾忠清顾先生。”

大姑娘问道:“顾先生他人在么?”

小伙计道:“在,大人。”

大姑娘吩咐道:“麻烦你带路,我要去拜见顾先生。”

小伙计看了一眼王老板,躬身让道:“好,大人,您这边请。”

----…

顾忠清和归庄都是江苏昆山人,今年也都是十九岁,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都是神意飞扬的少年郎。

顾忠清和归庄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好朋友,两年前,他们十七岁的时候相谐加入了复社。但是,复社并不是世外桃源,也是充满了无尽倾轧的所在,尤其是在被懿安皇后重视之后。

两人还太年轻,还不懂得忍隐,所以在复社并不受待见。

一年前,鹿继善邀请江南士子到北京辩经的消息传来,复社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去,一派主张不予理会。

顾忠清和归庄两人哪派也不是,他们是行动派,他们又同时上路,启程往北京而去。

途径山东的时候,一路所见,顾忠清和归庄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他们震撼之后的反应却有极大的不同。

顾忠清是惊叹,而归庄则是忧虑。

他们七个月前到的北京,他们见证了北京在这七个月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这趟北京之行,顾忠清和归庄两人都大开了眼界,但他们的友情却因之而产生了裂痕,而且还是日渐扩大。

起因是顾忠清要考中国太学,但归庄则坚决反对。

第二百八十一章奇人

第二百八十一章奇人

顾忠清和归庄两人的性情同样慷慨豪烈。要不也不会成为这么好的朋友,但两人的性情又有极大的不同。

顾忠清为人极为务实,体现在学问上也是如此。顾忠清反对理学之虚玄,主张君子为学,明道、救世,以徒为诗文为雕虫篆刻,于世无益。而归庄的性情则飞扬跳脱,不大在意这些事情。

顾忠清非常赞赏陈海平所做的这些,但归庄则视陈海平建立的这个政权为叛逆,是江南人的生死大敌。

近几个月,北京城掀起了讨论孔子、以及儒学的风潮,这又在顾忠清和归庄两个好朋友之间造成了极大的争执。

近些日子,顾忠清接连向中国日报投了五六篇稿子,归庄对此大为不满。

两人都是少年气盛,谁也说服不了谁,正怄气呢,小伙计进来,说有人要来拜访顾忠清顾先生。

自从辩学的消息传到南方,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陈海平公布江南士子也可以考中国太学,毕业之后。如果愿意,也可以加入政府体系,而且不会有丝毫歧视,会一视同仁。

这之后,江南士子便蜂拥而来。

大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脚踏两只船,给家族多留出一条路来。如果自家子弟在北朝为官,那就把这个不肖子弟除名,这样一来,朝廷也就说不出什么来。可一旦将来北朝得天下,那他们就是朝里有人保平安。

在这些人当中,顾忠清也结识了几个朋友。

顾忠清还以为是这些人中的一位,但没想到一迎出来,却看到一位明爽艳丽的大姑娘。

顾忠清楞了一下,就转头向小伙计看去,小伙计急忙道:“顾先生,就是这位大人想要见您。”

“大人?”顾忠清大吃一惊,虽然他知道北京城有不少女人为官,但亲眼见到这还是第一次。

这位大人姑娘毫无疑问是位绝色佳人,但气质却和江南的美女截然不同,浑身上下都透着那么一股清爽干练,当真是英气勃勃!

顾忠清看的眼睛一亮,赶紧抱拳拱手,问道:“您是……”

大人姑娘也像男人一样,抱拳拱手,道:“您就说顾忠清顾先生?”

顾忠清点头。道:“不错,我就是顾忠清。”

大人姑娘微微笑道:“顾先生,我叫孙娇,是中国日报社的社长。”

顾忠清恍然,同时又大为惊诧,他知道中国日报社的社长是一个女人,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和自己也就仿上仿下。

“啊,原来是孙社长,里面请!”顾忠清热情地让道。

归庄正在院子里练剑,见顾忠清领着一位美貌的大姑娘进来,大为惊讶。

顾忠清介绍道:“孙社长,这位是我的朋友归庄。”然后又对归庄道:“玄恭,这位姑娘是中国日报社的社长孙娇……”

不知道孙娇嫁没嫁人,所以不好称呼,孙娇一笑道:“孙娇小姐。”

顾忠清笑了,但归庄则冷哼一声。

这种迂腐的书呆子,孙娇见的多了,也不以为意,对顾忠清道:“顾先生,我们就在这儿站着谈吗?”

顾忠清正为归庄担心呢。见孙娇浑不在意,就放下心来,对孙娇歉意地笑了笑,微微躬身让道:“孙小姐,里面请。”

在客厅落座之后,顾忠清亲自斟茶。

喝了一口茶,孙娇看着对面的顾忠清,道:“顾先生投的稿子我都亲自看了,说实话,孙娇很是钦佩,所以这次来拜访顾先生,就是为了看看顾先生有没有来我们报社的可能。”

顾忠清吃了一惊,犹豫了一下,道:“顾某谢谢孙小姐的美意,不过,忠清才疏学浅,我这次来是想考太学的。”

孙娇道:“顾先生有所不知,如果顾先生愿意来我们报社,时间没有限制,也不会占用您多少精力,不会耽误您在太学的学业。”

顾忠清还是犹豫,就道:“孙小姐,能否容我再考虑考虑?”

孙娇道:“没问题,不过,我要是要有问题来请教顾先生,您可千万不要推脱搪塞。”

顾忠清很喜欢孙娇这种清爽明快的作风,就笑道:“那是顾某的荣幸,求之不得。”

随后,两人又谈了一会儿。孙娇告辞离去。

归庄还在练剑,经过的时候,孙娇停下脚步,看着归庄。

归庄跟斗鸡似的,站定身躯,跟孙娇对眼。

微微笑了笑,孙娇道:“归先生,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归庄冷冷地道。

“归先生,我们领政大人常说,读书人之间所有的争执其实都是虚的,我们不管什么狗屁圣贤之道,我们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谁做的事儿真对天下百姓有利,让百姓更能安居乐业。”看着归庄,孙娇淡淡地道:“不知归先生以为然否?”

归庄虽然固执,但绝不是胡搅蛮缠之徒,听了孙娇的话,登时气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他找不出驳斥这个女人的话来。

等了片刻,孙娇对顾忠清道:“顾先生,不用送了,孙娇告辞。”

送孙娇回来,顾忠清见归庄还在生气。不由轻轻叹了口气。

“忠清,那个女人来干什么?”归庄问道。

“玄恭,孙小姐来是想延揽我入中国日报社。”顾忠清答道。

归庄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问道:“忠清你答应她了?”

摇了摇头,顾忠清道:“玄恭,我不会进入中国日报社,但我决定了,近日就要考太学。”

轻轻哼了一声,归庄轻蔑地道:“听说那个什么社长可是正三品,看那个女人的年纪也不比我们大。怎会身居这么高的为之?我看八成是……”

归庄刚说到这儿,顾忠清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不悦地道:“玄恭,不要说了。”

顾忠清一生气,归庄也意识到自己过分了,这种话不该是他说的,随即闭口不言。

气氛不好,两人俱都沉默不语。

半晌,归庄长长叹了口气,神情黯然,淡淡地道:“忠清,人各有志,我也不拦你了。辩经大会之后,我就要回江南了。”

顾忠清默然不语,神情同样黯然,他们是多好的朋友,但在这样的大时代,道不同,绝难为谋!

----…

徐光启是超极大国宝,领政大人就别提有多看重这位徐老大人的健康了。

这北京城谁都知道,尤其是在上流阶层。

要是有哪个不开眼的、想要走徐光启的门子,去打扰这位老大人,那别说是让领政大人知道,就是让涉及的官员知道,那这位走门子的家伙也准定得倒大霉不可。

所以,徐光启的周边极为清静,罕见有人来打扰他。

现在徐光启很少参与政事了,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他不是在科学院,就是呆在家里。

徐光启在中南海有一处宅院,但已经很少去住了,所以几次想要推掉,但陈海平不准,说是徐光启在一天,那处宅院就是徐光启的。

徐光启真正的家在城外,在城北,那是陈海平为了安置徐家一族特批的。

那片土地足有千亩之多。水泽环绕,土地肥沃,是一座典型农庄式的园林。

农庄式的园林起于江南,像这类的园林不仅风景如画,同时也是种稻麦,竹园、桑园、果园、菜园、藕塘齐备的田庄。

陈海平动念建这个天大的园林之后,就定下了基调。这个天大的大园林就是天大的农庄式的园林,包含了无数的农庄式的小园林。

实际上,陈海平这也是不得不然,因为这么大园林,只有这么做,才能做的下去,否则那就是真是劳民伤财了。

陈海平定下的这个基调,徐光启全力支持,并亲自写信,从江南请来了一位园林大师。

这位园林大师是江南吴县人,叫计成。计成很了不起,他写了一部园林史上的旷世之作《园冶》。

计成一到,便被陈海平尊为大师,位同一品,是这个天大园林的总设计师。

计成一步登天,哪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有这等荣耀?于是立刻死心塌地,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

徐家的园林就是由计成亲自设计建造的,实际上,这类园林的造价并不高,因为多取天趣,随形地物,各种建筑也尽以实用简朴为原则,与江南豪门动辄穷数代所积建造的园林实有天壤之别。

但是,不管江南的园林是多么精美,在这个朴拙简陋的大园林面前,都显得过于可笑了,因为这个天大的大园林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天地之美,这是江南的那些园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这千亩之地的产权都已归在徐光启的名下,徐光启百般推辞不得之后,立下遗嘱,并在政府相关机构备案,这块土地永远不得变卖,也不得分割继承,是徐氏一族共同的财富。

这,便是名垂千古的徐园。

今天,天气很好,在徐园西北角的一块稻田里,徐光启正在仔细观察着稻穗的长势。当太阳渐渐升起来之后,徐光启无奈地站起身来。现在不得不走了,要是再不走,家人就得把他给架走了。

这是医嘱,不听不行。

回到内院,徐光启刚把手洗过,正在这时,长孙徐尔爵走了过来。

徐尔爵手里拿着一卷书册,到了近前,对徐光启道:“爷爷,请您看看这个。”

如果有人要来拜会徐光启,那得经过徐尔爵的审查,徐尔爵同意了,这才行。

徐光启接过书册,一看,见封页上有四个古朴厚重的隶书大字:天工开物。

只是这四个字,徐光启就心中一动。拿着书,徐光启在院中的石桌旁坐下,然后把书翻开,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徐光启登时就沉了进去。

这一册书卷里有六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和农业有关的。

第一篇是《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

第二篇是《乃服》,主要论述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技术,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

第三篇是《彰施》,主要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蓝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

第四篇是《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

第五篇是《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

第六篇是《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

足足看了两个时辰,看毕,徐光启满眼都是震惊和惊喜之色。

著书之人当真是一代奇人,很多方面,徐光启都自愧不如,有些更是闻所未闻。

比如,在第一篇《乃粒》中,讲述了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还有,通过人工选择可培育出抗旱的旱稻,并介绍以砒霜为农药拌种、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等。

在第二篇《乃服》中,介绍了蚕的变异现象,并提出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茧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咋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发育成长等等。

在第四篇《粹精》中,讲述了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驱动水轮转动,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时实现灌田、谷物脱粒及磨面粉三种机械功能。

在第六篇《甘嗜》篇中,介绍了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

所有这些,都无不令徐光启有耳目一新之感。

又过了好一会儿,徐光启反应过来,命徐尔爵把著书之人立刻请过来。

孙子走后,徐光启在院中来回踱步,神情异常激动。

陈海平是伯乐,也是知音,但那只是在大方向上的,可这个著写《天工开物》的人不同,徐光启知道,这人才是他真正的知己。

----…

宋应星,南昌奉新北乡人,万历十年生人,今年已四十六岁。

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历官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

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已经日益没落。

宋应星自幼聪颖过人,少有灵芒,眉宇间有逼人之气,成绩之佳,每每都令师长惊奇,故而被家人视为振兴家族的希望。

宋应星也果真不负家人厚望,十六岁考入县学,二十八岁中举。

这虽不算有多么惊人,但也可以了。不过,这之后,宋应星的运气就越来越不好。

中举当年,宋应星赴京应试,不中;三年后再去,还是不中。其后,每三年一次的大考,宋应星次次都去,但还是不中。

崇祯初年,宋应星又不中,遂绝了科举之念,但天地骤变,其后,北京城的消息陆续传到了宋应星的耳朵里。

陈海平废科举、成立中国科学院、极其重视朝廷以前根本不重视的各种人才……尤其是徐光启以其学术成就而成为了京城最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都给了宋应星巨大的震撼。

实际上,震撼不仅是给宋应星的,也是给宋氏家族的,因为他们都探听清楚了,徐氏家族获得了怎样的优待。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宋应星自己不动心,他也架不住族人的劝说。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一直想写的一本著作,他一直在收集资料,本来没这么快写成,但为了去北京拜见徐光启,所以就把第一卷赶了出来。

宋应星是和大哥宋应昇一同来的。

宋应昇和兄弟的命类似,宋应昇是和宋应星同时考中举人的,当时人称“奉新二宋”,但这之后也同宋应星一样,从此便止步不前。

这次鼓动宋应星北来,宋应昇是最为起劲的。

幸好,这兄弟俩都是快五十的人了,要不都到不了徐尔爵这儿,就得被挡下来。

徐家人都是朴实的农民,尽管徐光启做了多年的大官,但对徐家人基本没什么实质的帮助。到了北京之后,确实风光极了,但毕竟时间还短,徐家人还没有来得及变质。

所以,宋氏兄弟才没有被拒之门外。

两兄弟一路走来,越靠近北京,那股心火越热,及至到了北京,那就再没有一丝疑惑,一定要想尽办法留下来。

都说天堂,这不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