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你来组建,也由你来统帅。”

“什么?”郑芝龙的脑袋有点不够用了,紧接着嗡的一声,脑袋就炸开了,正二品,镇海大将军!

清醒过来,郑芝龙再度跪倒在懿安皇后面前,道:“皇后,要臣怎么做,请您吩咐。”

沉默片刻,懿安皇后道:“郑将军,这支外洋水军虽然由你组建,由你统帅,但哀家不可能把它完全交给你,也不能把它完全交给任何人,这你可明白?”

往上叩头,郑芝龙道:“臣明白,无论皇后要怎么做,臣必定惟命是从。”

懿安皇后道:“外洋贸易暂时还由你全权掌管,收益也全部归你,待外洋水军出洋之日,外洋贸易再由朝廷掌管,到了那时,只要我大明朝存在一日,外洋贸易的利润就有你郑家一成。”

如果由朝廷全力支持的外洋水军建成,那郑芝龙毫不怀疑,必定可以把荷兰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全部赶出去,南洋所有的利益必将由大明朝独占,那时一成的份额能够让郑家获得的利益比现在只会多而绝不会少。

何况,还有行库的一成份额,还有正二品的镇海大将军!天呢,到那时,大明朝还有哪一家能比得了他郑家?

“皇后圣恩,臣粉身难报!”郑芝龙感激涕零。

点了点头,懿安皇后道:“郑将军平身。”

郑芝龙起身后,想了想,懿安皇后又道:“郑将军,现在国库空虚,暂时拿不出银子来,所以筹建外洋水军还要靠郑将军一力为之。”

只要给政策,银子是小事,郑芝龙慨然道:“皇后放心,这个臣自有办法。”

懿安皇后道:“那哀家就把这件事全权委托给郑将军了。”

从面子到里子,懿安皇后做了个十足,但这人要不是郑芝龙,那就只能是各怀鬼胎,到头来什么也做不了。

懿安皇后暗自庆幸不已,大明朝或许命不该绝。

下殿之后,郑芝龙高兴的都要疯了,当晚他大排盛宴,款待南京城的各路神仙。宴会上,郑芝龙更得意了,因为福州帮的老太爷江同仁主动来跟他示好。

――――――河南是中原腹地,有八府一州。八府是归德府、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河南府、南阳府、汝宁府,一州是汝州。

现在彰德府被北方占去了,所以河南道只剩下了七府一州。

大明朝的规矩,府按纳税粮的多少可分为四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十万石以上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说来惭愧,诺大的河南道竟然只有归德是中府,其他的不是下府,就是地府,因为那七个府每个府都有封藩的藩王,为了奉养这些个藩王,也就很少有余力向上纳粮了。

四月六日,洪承畴悄然到了河南重镇开封。

停留一日,洪承畴与开封府的主要官员详谈,明确交代了他们接下来的任务,然后又召集开封当地的士绅座谈,告知了他们三件事。

第一,土地不许撂荒,如果有撂荒者,或是大面积低于当年平均产量的,这部分土地将被收归国有,而且不仅如此,还要重罚。

由于地主对佃农的压榨过甚,地主宁可土地撂荒,也不肯降低地租,所以土地撂荒的事儿很常见。洪承畴这一手,摆明就是要地主降低地租,后面所谓的“大面积低于当年平均产量的”是为了防止地主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糊弄自己。

士绅们听了都直咧嘴,这虽不是要他们的命,但也是扒了他们的一层皮。可没办法,北方近在咫尺,让他们人人都如锋芒在背,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抵触之心。而且,人人本就对洪承畴怵着一头,两个月杀几万人绝不是谁都能做得出来的。现在洪承畴大权在握,跟河南的土皇帝没两样,所以因为这种种原因,这些士绅就只有咧嘴的份了。

第二,所有土地都必须登记在册,有瞒报土地者,责在官者杀官,责在民者杀民。

这本就是朝廷刚刚公布的政策,而洪承畴的惩罚比朝廷更要严苛的多,朝廷也不过是没收罚款什么的,可这个洪剃头张嘴就是杀人。

士绅们的嘴咧的更大了。

第三,今后朝廷允许士绅自己组建民团武装。

滚他祖母的去吧,洪剃头想的倒是美,你***把好处都拿走了,还要叫我们自己个儿拿银子卖命,没门,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儿。

但接下来,士绅们跟着却又都怦然心动,因为洪承畴说,今后那家的子弟想要入朝为官,唯一的途径就是带民团加入官军,谁家的民团人数多、战斗力强,谁家的子弟官就做的越大,就越有前途。

还怕这些土财主听不明白,洪承畴又进一步解释道,只要谁家的民团人数多、战斗力强,不愿带兵的可以直接进入文官系统。

河南是中原腹地,自古人杰地灵,但那是自古,现在不是了。科举本就是江南人的天下,河南人占的份额极小,而河南人又不像山西人那么善于经商,所以现在的河南有的就只是这些土财主了。

现在看这意思,今后是河南人当河南的官儿,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何况,在这个乱世,家里有个带兵的将军,那心里可安稳多了。而且,朝廷刚刚宣布,今后要改变重文轻武的国策,要改为文武并重。

所以,不论怎么说,这都是个极好极好的好消息。

这个座谈会,士绅们是喜忧参半。

第二日,洪承畴直奔河南道的道府所在地洛阳而去,同时,特使奔向四方,传达洪承畴的一系列政令。

在洛阳,洪承畴有了大动作,他升降任免了一批官吏,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鹤的儿子杨嗣昌被提升为了河南道的左布政使。

布政使分为左右,左为正,右为副,而杨嗣昌此前只是河南道从三品的右参政,这下可算是一步登天。

任命杨嗣昌为河南道的左布政使,洪承畴是有多方面考虑的。首先,杨嗣昌大才,足堪此任,甚至可以说是当下最合适的人选,而洪承畴目前最需要的当然是杨嗣昌这样的人才;其次,杨嗣昌是杨鹤的儿子,而自己跟杨鹤不对付,这次又把杨鹤给弄了下去,所以懿安皇后对这个任命应该会很满意。

洪承畴很谨慎,他知道这个机会何其难得,懿安皇后知人善任,今后官员绝不会像崇祯时那样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所以机会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有。

尽管懿安皇后表现的极为大度,但天心难测,谁知道今后会怎么变?所以尽可能地消除懿安皇后对自己的疑虑,怎么做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洪承畴很了解杨嗣昌其人,这个人虽有大才,但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恩仇之心极重,但洪承畴现在不怕,一点都不怕,他有把握杨嗣昌绝不敢坏他的事,拖他的后腿。

杨嗣昌是聪明人,他应该知道懿安皇后不是轻易就能让人糊弄的,所以杨嗣昌非但不敢坏他的事,拖他的后腿,反而会尽心尽力地去做事。

道理一样,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有,这个他明白,想必杨嗣昌也明白。而且,正因为杨嗣昌小肚鸡肠,恩仇心极重,这个位置就更适合杨嗣昌,因为杨嗣昌和他一样,都是心狠手辣又很有办法的人。

何况,杨嗣昌不是他,他洪承畴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杨嗣昌没有,河南道的重要职位都是由他一手定的,所以杨嗣昌还得想法克服这个夹板气,把他的能力充分表现出来。

洪承畴交代给杨嗣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收藩王的土地,然后募兵屯垦。

在河南,有封藩在开封府的周端王朱肃溱、封藩在南阳府的唐端王朱硕熿、封藩在怀庆府的郑恭王朱厚烷、封藩在汝宁府的崇端王朱翊爵、封藩在卫辉府的潞简王朱翊镠和封藩在河南府的福恭王朱常洵。

就是这六家藩王,占据的土地极广,几达河南土地的一半,而且还多是肥沃的良田,如果把这些土地全都收归国有,募兵屯垦,那力量将是极其庞大的。这也是洪承畴如此渴望建功立业的信心之所在,而这个小人当然要由杨嗣昌这个小人来做。

洪承畴处理事情明快之极,原则只有一个,要想继续当官,那就好好干,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把事情办好,以前那种推诿扯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勾当都先暂时放放。

仅在洛阳呆了三天,四月十八日,洪承畴就动身向陕西的西安府赶去。

―――――陈海平是四月十七日到的解州。

由于解州毗邻河南和陕西,与河南府的陕州、灵宝、弘农卫最多也不过两百里的距离,又是盐池重地,所以这里驻有重兵:一个乙种兵吕和两个丙种兵旅,他们都属于上党师,都是原先的铁匠兵。

一路上,相比刚刚离开北京时,陈海平已经冷静多了。到了解州之后,陈海平并未急于行动,他只是把申喜仁召到了解州。

申喜仁干的不错,当流寇当的有声有色,在三十六营当中也是有字号的,实力能进入前十名。

按照陈海平的指示,申喜仁这几年一直活跃在延安府靠近山西一侧的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

这么安排既是为了打造一个以后进入陕西的前哨,也是为了防止意外。陈海平自然不担心大明朝的军队会突入山西,但不能不防备这些流寇,他们可不会管他陈海平是何方神圣。

陈海平没有大动作,因为现在的懿安皇后不是那个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以懿安皇后最近的表现来看,陕西的事儿也肯定不会循着以前的老路走。

四月二十五日,综合各方面的情报,陈海平终于得出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他最担心出现的,但还是出现了,懿安皇后就是懿安皇后。

现在陈海平很后悔,但他不是后悔放懿安皇后和太子去南京,如果事情从头来过,他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他最根本的使命是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痛快去海上耀武扬威,或是把什么俄罗斯给灭了。

实际上,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正是因为懿安皇后的出色表现,才使得他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的根本目的进展的更深入了。

陈海平后悔是没有看一看懿安皇后长的什么样,要是早知到懿安皇后这么了不起,那他一定会去撩拨一下这位大皇后,弄点暧昧出来,但可惜,他竟然连懿安皇后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现在,陈海平感觉世间最有趣的事儿就是把懿安皇后按在腿上,扒去衣服,打几下懿安皇后的屁股。

要是如此,那真是此乐何及了,但可惜,这么好的愿望怕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实现了。

就是这番顿悟才让陈海平彻底平静下来,他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好,至于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

顿悟是一回事,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国家一统最好还是在自己的手上实现为好。

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是不会太平的,而等到这些人羽翼丰满之后,还是会成为懿安皇后的心腹大患的。

现在没必要插手,物竞天择,看看到底谁才是陕西最后的王者?陈海平传下令去,令申喜仁继续控制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如果流民大军不是因为官军而陷入危险的境地,那就坐山观虎斗,先看着,待局势明朗之后再说。

四月二十八日,陈海平启程,率军回师北京。

原本是要去归化看看的,但没时间了,袁崇焕和那位布木布泰公主的婚期定在了五月二十八,要想参加,那就必须往回赶了。

五月十三日,陈海平回到了京城。

第二百四十章鼓劲

第二百四十章鼓劲

陈海平回到京城时,京里的大人物就剩政务院总理孙传庭和军务院副总理陈启立两个人了,其他人这会儿几乎都在山东呢。

山东,现在是土地改革的最前线。

没有人比陈海平更清楚土地改革意味着什么,往轻了说,土改是他的权力稳固与否的基础,如果农村的土改按预期的实现,那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在这三省之地,他的地位稳如泰山,没有人可以挑战一分一毫;往重了说,那这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奠定了繁盛的基础,这就如同在那一世,如果没有伟人成功领导的土地**,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对土地改革,陈海平不仅慎之又慎,也力求完美,不愿有一点瑕疵。在原本的计划里,是让陈奇瑜在京城附近的怀柔县先搞个试点,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由近及远,由北直隶慢慢推展至山西和山东。

土改完成的时间,原先的预计是两年。

计划变更之后,试点不搞了,新的决定是先在山东全面推开,然后顺次是北直隶和山西。

之所以如此决定,有两个原因。

头一个原因是因为相对而言,毗邻河南和南直隶的山东局势最不稳定,而土改是稳定局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先在山东搞土改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相对大局这是小问题,而在山东一旦完成土改,不仅大局底定,更会给南明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移民。归。化方面需要大量的移民,而山西正好又土地越来越贫瘠,生存条件日益恶劣,所以从山西移民是最合适的,因而就要把山西放在最后进行土改。

这是千古未有的大变,为了把事。情尽可能地做好,也因为这件事繁琐之极,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京里凡是能抽调出来的人都去山东了。

本来,徐光启、成基命和鹿继善。等人是不用去的,但“耕者有其田”自古就是徐光启这样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所以这种事又怎会愿意错过?何况,又经过陈海平的谆谆教诲之后,他们都对“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陈海平告诉他们,“耕者有其田”其实是两句话,但人。们从来只敢说头一句,所以“耕者有其田”虽然自古就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但要是说不出下一句,那第一句就绝无实现的可能。

“耕者有其田”的下一句是“不耕者无其田”。

话说出来总是容易的,但要把话变成现实就太难。了。“不耕者无其田”绝不是一道政令就能解决的,所以徐光启等人的眼珠子都想绿了,山东自然是非去不可。

――――――对于权力,对于很多很多的权力,陈海平一向的。态度是强迫自己放弃,他绝不做诸葛亮第二。

诸葛亮智慧超。人,但却不是个合格的领导者,他管的事情太多也太细了。如果以那一世的观点来看,诸葛亮是有病的,有着某种精神方面的病患。

诸葛亮简直太强了,他是整个西蜀的大脑,还有着无尽的触须控制着西蜀的方方面面,但正因为如此,一旦诸葛亮这个大脑死了,那西蜀也就完了,因为诸葛亮已经把西蜀变成了他自己的躯体。

信制不信人,这是陈海平所致力追求的,所以他必须学会放弃。让追随者放弃一部分思维的能力,这在早期是必须的,但长远而言,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他越少把国家变成自己的躯体,那也就意味着他越成功。

对于山东正在进行的土改,陈海平始终一无所知,他不让人把山东的情况传递过来。这么做倒不是真有什么必要,实际上,这是陈海平在跟自己较劲。

他也有病。

紫光阁里,陈海平翻看着孙传庭刚刚送过来的有关山东土改的情况报告,心底不由随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自己跟自己较劲,很难的。

事情很顺利,比自己预想的还要顺利的多。

对于土改,陈海平最担心的是为了彻底摧毁遍布农村的宗族结构而可能引起的变乱。

虽然有无数的钢刀伺候,不可能出什么大乱子,但如果把这原本是天大的好事儿办成了夹杂着无数腥风血雨的好事儿,这样的结果也是陈海平极为不愿意看到的。

所谓关心则乱,陈海平知道自己过虑了,他一是低估了分田地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力,二是低估了手底下这些人的能力。

摧毁宗族结构,最麻烦的一件事是不让老百姓吃亏。

有的人家房子大点、好点,有的人家宅院宽敞点,如果把这些人家调到别的村子后,房舍不如原先的,那自然就要闹矛盾。

这事儿简直麻烦之极,如果时间不紧,人手还够,慢慢调配也还可以,但现在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

此前,陈海平最头疼的就是这事儿。

现在好了,问题都解决了,原因有二。头一个原因是陈海平大大低估了农民对拥有土地是如何的渴望,第二个原因是陈奇瑜出台了个新规定。

新规定规定,对每一个村子,按每一家的房舍大小、好坏和宅院大小统一分为四等,调配过去后,在另一个村子去住相应等级的宅院。同时,还规定,今后对每一户农民按人口分配宅院地,新的宅院地将普遍要比原先的大一倍。

如此一来,问题大致就解决了,因为农村的好房子毕竟不多,农民真正的财产是宅院地。所以,尽管还有些小不平,但在分田地和宅院地扩大的诱惑下,那些小不平就都不算什么了。

不服高人有罪,陈奇瑜实际上玩的不过是朝三暮四的把戏,农民的宅院地扩大了,但分的田地也相应地减少了。

虽然比起故事里的猴子,农民不知道桃子到底有几个,但这无损于陈奇瑜在现有的条件下,把事情顺利解决的功劳。

至于原本聚族而居的亲朋从此要分散到其他各个不同的村子居住,虽然很多人都很不舍,但这并没有成为土改的阻力。

事情一直在顺利地进行着。

似乎看到了一张张欢笑的脸孔在眼前晃动,陈海平欣慰地闭上了眼睛,他沉浸在了对那一世和这一世交错在一起的想象里。

――――――到家的第三天,直到十六日,陈海平方才看完了所有的报告。晚上,他在紫光阁设宴,请孙传庭和陈启立两人小酌。

孙传庭和陈启立现在自然都已经知道了南方发生的事情,两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对于统一天下,他们原本都很乐观,因为他们认为南明朝廷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而一个没有什么大作为的南方是绝然抗拒不了他们的。

但现在,一夕之间,什么都变了,一个在政治上高度整合的南方不是任何力量可以轻侮的,就是他们也不行。

南方拥有远超过北方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要在政治上可以保持统一和高效,那他们要想统一天下,就必然要经过无尽的杀戮。

孙传庭此前之所以把心结完全放下,就是因为统一看似唾手可得,但要是杀得血流漂杵,赤地千里,那就是两回事了。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避免。

陈启立虽然是铁血军人,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