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召陈奇瑜陈大人回京。”放下报告,陈海平发出了命令。

王玉成领命出去后,陈海平闭上眼睛,靠在了大椅的后背上。

不论孙承宗多么老辣、卢象升多么勇武……所有这些都不足畏,真正可怕的是会造势的人。

皇太极是会造势的人,但由于先天不足,所以皇太极造势造的再好,带给他的顶多是压力,是预想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但无碍大局。

懿安皇后是另一个会造势的人,但因为她所拥有的条件是皇太极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懿安皇后造的势已经不是压力,而是他可能毕生都无法逾越的高山。

而且,这一北一南的一男一女原本分别所造的势,现在已经不是孤立的了,这双方互相影响,对他的压力更是倍增。

如果换一个人,一定会以为这里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但他知道,没有。因为,那三个封疆大王是秦良玉,是孙承宗,是卢象升。

不论儒家文化有多少缺陷和弊端,但就是这种文化,总能不绝如缕地培养出一批近乎圣人般的,拥有高尚节操的天才人物。

秦良玉、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

懿安皇后的气魄够大,眼光够毒,手段既辣且妙,她以孙承宗、秦良玉、卢象升三人压制任何有异心的臣子和各种势力集团,使得推行的政策可以在尽可能小的阻力下顺利实施。

这样一来,懿安皇后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势力集团,于是反过来又可以凭借这个势力集团压制孙承宗、秦良玉和卢象升等人,不使他们以及身边的人起异心。

这是个循环,只要不出意外,那就会越来越好,而陈海平当然知道,这个循环不会出任何问题,所以南明的局势不仅能马上稳定下来,实力也必将获得迅速的提升。

懿安皇后这是在拼命,在跟他拼命,这个女人一定清楚,在她之后,那个大明王朝即使还存在,也必定是名存实亡了,因为老朱家不大可能再有第二个懿安皇后似的的人物了。

该怎么办?

――――――这些天,陈奇瑜一直在怀柔。

怀柔是此番农村大变革的试点,唯一的试点,陈奇瑜清楚,这件事能否做好,或者说能否让陈海平满意,不仅关系到自己,更关系到后代子孙。

关系到后代子孙,这是陈奇瑜到北京后最强烈的感受。在北京,陈奇瑜强烈地感受到人人都在为后代子孙打根基。

这首先是商人们表现出来的漏*点,而后,陈海平又通过种种手段,特别是给他们发股份又把北京的权力高层都拉进了这个充满漏*点的行列。

这种感觉让人人都充满了活力,陈奇瑜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位。

充满漏*点做事的感觉真是太好了,陈奇瑜每天马不停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跑,吃住都在农村简陋的大炕上。

当接到陈海平的命令,陈奇瑜很是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急着召他回去。尽管命令是让他尽快回去,但显然还没有到连夜赶路的程度。不过,陈奇瑜还是连夜赶回了京城。

陈海平很贴心,或者说是懒,以致整个政府从上到下,辰时之前是不办公的。

辰时整,陈奇瑜到了紫光阁。

陈海平已经在紫光阁了,陈奇瑜一到,立刻就把陈奇瑜让进了书房。

两人谈了小半个时辰,然后一起去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孙传庭、陈启立、徐光启、鹿继善、成基命、阎应元、申子岳都在。

陈启立已经从山东回到了京城,任军务院副总理,山东的一应政务都由徐从治主掌。

在陈海平和陈奇瑜谈话的时候,众人都看过了有关江南最新情势的那份报告,他们对江南情势的变化都很惊愕。

从连夜把陈奇瑜召回,现在又密谈了这么长的时间,众人都清楚陈海平急了。

陈启立、阎应元和申子岳三人都神情凝重,而孙传庭、徐光启、鹿继善和成基命四人不仅表情凝重,更都眼含浓浓的忧色。他们原本以为,南明不会有什么作为,将来统一天下的进程会很顺利,但现在看来,统一之路必将是极其血腥的。

会上,陈海平提出,要不惜以铁血手段,尽快完成对农村的大调整。在经过孙传庭等人苦劝之后,陈海平同意,此事完全交由政务院处理,但必须在来年春播之前大体完成。此外,陈海平还同意,只要能打破农村原本的宗族结构,移动可以以就近为原则进行。

会议结束之后的第三天,三月二十八日,石头石建宇率领三千近卫军、阎应元率领三千捕快军护着陈海平直奔山西而去。

第二百三十七章奇谋

第二百三十七章奇谋

三月二十九日,卯时三刻,武英殿内,懿安皇后升座大殿,召见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

大殿里,太监只有一个懿安皇后贴身的大太监章程,宫女也只有两个,她们也都是懿安皇后身边的老人。

朝廷在北京的时候,泄密的事儿不是时有发生,而是十有**,不论多么私密的谈话,想不泄露出去那都是太难了。为此,懿安皇后一方面颁下严令,有泄密者,杀,宫中有私下谈论政事者,杀;而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地缩小知情人的范围。

召见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今天廷议的内容自然是跟陕西流民暴*有关,而实际上,陕西流民暴*又和朝廷对整个北方的政策密切相关。

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之后,它就压在懿安皇后的心头,沉重之极,而且一天比一天更沉重,更迫人。

串串宫灯高挂,昏黄的灯光,。阴沉的大殿,气氛肃穆而阴森,似乎有鬼影憧憧。

见过礼之后,懿安皇后让众人平。身,而后就注目打量起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

杨鹤六十开外,身材颀长,三缕。长须,相貌清癯,面色蜡黄,目光严厉,很是摄人;洪承畴与杨鹤大为不同,洪承畴年纪尚不到四十,人矮胖矮胖的,白面无须,看上去极是面善。

懿安皇后心中讶然,这两人的心性竟然和外表截。然相反。

注目片刻,懿安皇后清静淡定的声音在肃穆阴森。的大殿中响起:“诸位大人,陕西之事关乎国运,近日就要议定,拖延不得。众卿可畅所欲言,不用管哀家,就当哀家是个看客,说什么都可以。”

当然,没有人能真的可以把懿安皇后忽略掉,就。是想也办不到。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中规中矩,但慢慢地,吵架的感觉又来了,很多人不由自主,开始兴奋,争论也随之激烈起来。

众人争论的焦点是对待陕西流民暴*的政策。

对待流民暴*,。历朝历代,方法不外乎剿和抚两策,今天众人争论的也是这个。杨鹤是三边总督,主张“招抚为主、追剿为辅”,但督抚不同调是大明朝的传统,在陕西也没有例外,延绥巡抚洪承畴则主剿。所以在陕西,剿抚两种政策同时存在,杨鹤的剿是为了抚,而洪承畴则要干脆的多,就一个字,剿。

就目前来说,杨鹤干的还不错,招抚了不少人,局势大体还算平静。而且,招抚合于王道,崇祯喜欢,很多大臣也喜欢,所以招抚是主流。

不论主剿,还是主抚,大家都一致同意,暴*之起在于饥荒之极,民不聊生。主剿的一派认为,饥民达千万之众,国家根本无力负担,所以唯有以杀止乱。但主抚的一方认为,主剿一来是杀戮过重,二来是一味主剿,激起的反抗也必然随之愈发激烈,那样一来,兵祸连年,粮饷耗费巨大,后果堪虞。

双方都有道理,所以就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总的势头上,和以前一样,主抚的一方依然占据了上风。

争论越来越激烈,但不管多激烈,始终都没有上升到吵架的高度,因为懿安皇后虽然静静地坐在那儿,但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把她忘了。

懿安皇后不是崇祯皇帝,这已经深入人心。

因为上升不到吵架的高度,所以争论的再激烈都有个尽头,很快,在过了争论最激烈的瞬间之后,大殿上就慢慢静了下来,人们都目光投向了懿安皇后。

大殿上静了下来,懿安皇后抬起头,向杨鹤看去,问道:“杨大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争论是旁人争的激烈,杨鹤和洪承畴这两个主角反而在一旁默不作声,他们一直在跟懿安皇后学,当个看客。

听懿安皇后点到了自己,杨鹤走出班列,躬身道:“皇后,臣还是主张以招抚为主。”

轻轻点了点头,见杨鹤再没有什么要说的,懿安皇后又向延绥巡抚洪承畴看去,道:“洪大人呢?”

自从上殿以来,洪承畴一直都很紧张,直至懿安皇后问过杨鹤之后,他才轻松下来。现在听懿安皇后垂询,洪承畴浑身轻快,走出班列躬身道:“皇后,臣也主张以招抚为主。”

这一下,大殿上的人都向洪承畴看去,因为这位洪巡抚看着虽然面善的很,却一向不仅主剿,而且杀降。洪承畴是崇祯三年六月才升任的延绥巡抚,但仅仅两个月,他就杀掉投降的贼军两万余人,震动朝野。

现在这是怎么了?

自从争论开始,懿安皇后越听越失望,这一刻心中大动,但依旧不动声色,问道:“哀家知道洪大人一向主剿,现在怎么变了?”

洪承畴道:“皇后,臣变,是因为陕西之乱已不在流民。”

沉吟片刻,懿安皇后道:“洪大人,你详细说说。”

“是,皇后。”洪承畴躬身应道,随后直起身来,慨然道:“北方逆贼所图者大,所谋者远,但亦有视我大明无人之心,是故才有纵放太子和朝臣南归之举。然,天幸我朝有皇后振衰起弊,重亮天宇,而北贼则必然心生戒惧,再也不敢小视我大明。”

懿安皇后的神态依旧,但心却重有千钧,洪承畴说中了她心头最为忧虑的事情。陈海平当日签订那份《北京协议》,根子就在于认为大明朝就是在等死而已。如果陈海平要是能够预料到今天的局面,那懿安皇后相信,是绝对不会有这份《北京协议》的。

现在看来,陈海平撕毁《北京协议》,悍然出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陈海平的力量虽然强大,但要统一天下还远远不够。如果陈海平出兵,横扫大江南北都是有可能的,但要稳定局势那则是妄想,何况陈海平身后还有袁崇焕,还有皇太极,还有蒙古人。

在目前的局势下,警觉之后,陈海平可能出击的方向唯一的就是陕西,借助陕西的流民暴*拖住她。

该怎么办?或者说该如何取舍?对这个问题,孙承宗都没有答案。孙承宗曾要求督师三边,但被她拒绝了,既定的步骤不能乱。

这个洪承畴会不会有什么办法?

懿安皇后虽然还不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境地,但在没有表明态度之前,外人也不容易看出她内心的想法。现在,竟然在懿安皇后眼中看到了欣赏鼓励之色,洪承畴精神大振,他继续道:“臣以为,逆贼心生戒惧之后,必然就要有所动作,但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逆贼撕毁协议,出兵犯我疆土,近期的可能性不大。”

这时,懿安皇后问道:“洪大人的意思是他们会介入朝廷陕西剿匪?”

洪承畴沉声道:“皇后,这是必然的,逆贼定然不会容我们剿灭贼匪。”

怎么应对这个局面,懿安皇后不知想过了多少遍,现在看来洪承畴似乎和她想到一块去了。这件事儿太过重大,朝堂上人多嘴杂,沉吟了一下,懿安皇后道:“此事关乎国运,诸位大人回去都好好想想,此事改日再议。”

懿安皇后突然叫停,洪承畴心头狂喜,但杨鹤的脸色就不怎么好了。

“皇后,臣有本奏。”这时,温体仁出班,躬身奏道。

“何事,温大人?”看着温体仁,懿安皇后平静地问道。

温体仁道:“皇后,臣以为朝廷当为前辽东督师袁崇焕昭雪冤狱。”

这老家伙是不是疯了?当初给袁崇焕定罪,温体仁是蹦达的最欢的人之一,今天这是怎么了?很多人都惊异地看着温体仁。

“袁崇焕死有余辜,何来冤狱之说?”没等懿安皇后说话,文震孟第一个跳了出来,指着温体仁的鼻子质问道。

辩驳这个问题毫无意义,温体仁默然不语。

温体仁不说话,懿安皇后也不说话,她清楚文震孟等人的立场。文震孟认为,仅擅杀毛文龙一事,袁崇焕欺君罔上,就罪在不赦,至于其他的,都是小事,不足挂齿。

文震孟这些人虽然迂腐,但站在皇家的角度,自然是希望文震孟这样迂腐的人越多越好,要不是情势太过危及,懿安皇后定会对文震孟大力嘉奖。

见温体仁不说话,文震孟愈发地愤怒,他嘲讽地又质问道:“当日给袁崇焕定罪,不是温大人一力主张的吗?”

不能不说话了,温体仁不温不火地道:“当日给袁崇焕定罪没错,今日给袁崇焕平反冤狱同样也没错。”

文震孟当然明白温体仁这话的意思,但越是明白,就越是咽不下这口气,他对温体仁怒目而视。

不再理会文震孟,温体仁又转身对懿安皇后躬身道:“皇后,臣闻袁崇焕五月份要娶一位蒙古公主,不知是不是确有其事?”

沉默半晌,懿安皇后向文震孟看去,淡淡地道:“哀家知道文大人的心情,但要是不想再有这种事发生,那文大人就要把份内的事情做好。”

懿安皇后的语声越是平淡,就越是能让人感到其中蕴藏的愤怒,文震孟也感觉到了,他咬着牙道:“皇后放心,臣不会让朝廷少收一粒米。”

文震孟和温体仁退回班列后,懿安皇后向钱龙锡看去,道:“钱大人。”

钱龙锡出班,躬身道:“臣在。”

懿安皇后道:“钱大人,你和内阁商量一下,为袁崇焕昭雪冤狱,并派出贺婚使代哀家赴辽东致贺。”

“臣遵旨。”钱龙锡躬身应道。

―――――――下午,申时,懿安皇后在武英殿再度召见杨鹤和洪承畴。这一次,在场的官员少了很多,只有钱龙锡等六位阁臣、兵部尚书侯恂以及参议司的人。

参议司的人现在不是九位了,前几天,张采和陈贞慧随秦良玉入川了。

一上来,懿安皇后就直截了当地问道:“洪大人对陕西有什么想法可畅所欲言,哀家洗耳恭听。”

洪承畴也不客气,躬身道:“皇后,若我继续此前的剿抚策略,北贼只需领数千铁骑扮作乱匪,窥视出击,就能确保乱匪的声势日壮,进而进逼四川、河南、南直隶和湖广等地。如此,北贼不费多少兵马钱粮,就能把我们拖个半死,打乱皇后所有的布局,后果不堪设想。”

人人脸现惊容,这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的。

这个时候,谁都不敢插话,懿安皇后问道:“洪大人有何良策?”

洪承畴道:“皇后,臣以为朝廷应当有壮士断腕之决心,主动放弃陕西大部,而全力驻守毗邻四川、湖广、河南的洮州卫、岷州卫、汉中府和西安府。”

沉思片刻,懿安皇后问道:“洪大人,这是为何?”

洪承畴道:“皇后,现陕西乱匪号三十六营,已不下二十万于众,以府谷人王嘉胤为尊。但实际上,这些人都自成一家,他们之所以聚在一起,只是为了不被官军剿灭。如果朝廷主动放弃陕西大部,那这些人为了争夺地盘,自己就会打起来。这是其一,其二,洮州卫、岷州卫、汉中府和西安府依托四川、湖广、河南据守足可为江南屏障,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钱粮。”

这时,何如宠问道:“洪大人,难道北贼不会从中斡旋,让王嘉胤得已稳固权力?”

笑了笑,洪承畴道:“何大人,其一,北贼可插手,我们同样可以插手;其二,就算是王嘉胤可以号令乱匪,何大人请想,乱匪是会继续进兵,还是会先扎稳根基?”

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何如宠点了点头,道:“洪大人高见。”

“洪大人,北贼会不会乘机进入陕西?”钱龙锡问道。

陕西一地涉及甚广,要是按洪承畴的方略实施,那也就等于同时放弃了肃州卫、凉州卫、西宁卫、兰州卫、宁夏卫等极为广大的西北地区,影响甚巨。

轻轻摇了摇头,洪承畴道:“北贼当日连中原腹地都没有夺取,现在又怎会要这么大的一个拖累?”

也是,那一千多万饥民谁能养得起!

大殿里静了下来,众人都把目光向懿安皇后看去。

懿安皇后在沉思。

选择洪承畴的方略已经没有疑问,选择洪承畴来执行这个方略也是应该的,但懿安皇后还在犹豫。

懿安皇后仔细研究过洪承畴其人。

崇祯二年,贼兵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当时三边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结果,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从此名声大噪。

对于剿抚之策,懿安皇后是倾向于剿的,她尤其是对洪承畴杀伐手段之凌厉极为欣赏,这种人无疑是现在最需要的。

现在,就是让洪承畴尽展所长,能不能稳住局势都是两说,所以不管用谁,要用就要付以全权,再要像以前那样事事掣肘,就是自己找死。

毫无疑问,洪承畴是大才,但问题是她却不能像信任孙承宗、秦良玉和卢象升一样信任洪承畴。

半晌,懿安皇后道:“洪大人。”

洪承畴的心紧了紧,赶紧躬身应道:“臣在。”

懿安皇后道:“洪大人,哀家命你为河南道、陕西道总督,予你临机决断之权,予你就地募兵之权,予你官员升降任免之权。”

洪承畴激动的心都要蹦了出来,他跪倒在地,叩谢道:“臣叩谢皇后圣恩!”

懿安皇后道:“洪大人平身。”

“谢皇后。”又磕一个头,洪承畴这才站起身来。

看着洪承畴,懿安皇后又问道:“洪大人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见洪承畴微微打了个沉儿,懿安皇后道:“洪大人,但说无妨。”

“是,皇后。”洪承畴躬身道:“臣请皇后允准河南道、陕西道两地可私人练兵。”

懿安皇后一愣,随即就明白了洪承畴的意思。所谓允许私人练兵,就是让地主练兵,组织民团。

不比江南,在河南,地主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他们对北方自然是苦大仇深,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倒向北方。

给与洪承畴这么大的权力,倒不是怕洪承畴割据两地,因为夹在北方和江南之间,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懿安皇后最担心的是怕洪承畴万一投向北方。

洪承畴此举就等于断了这个可能。

这确实是个极好的注意,懿安皇后还真没想到,但要是这样一来,那新的土地政策就要把这两地排除在外了。

洪承畴这是变相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