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刻之后,陈平又道:“政务院的总理有了,但现在法务院的总理还没有着落,诸位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成基命问道:“领政大人,这个法务是干什么的?”

陈海平道:“汉武以降,至今日,皆以外儒内法为制,但儒大大搞过了头,而法却又远远不够。这是历代之重弊,而我们的治国思想是以法为主,兼顾人情义理,儒法交融,各扬其长,又相互补充。无规矩不成方圆,前朝重以道德为规矩,而以法为辅,今天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要以法为规矩,而以儒为辅。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法规以规范百姓万民的日日行止,尤其是商业即将大兴,纠纷必然不断,更需以法为度量,论定是非曲直。这个法务院就是立法的,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完善或制定新法以解决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听完,成基命笑了,道:“领政大人,这位法院总理是现成的,都不用出屋就能解决。”

见成命的目光向鹿善继看去,陈海平喜道:“难不成鹿大人还精通律法?”

成基命道:“伯顺学的是君子之儒,一心报效国家,所以所学甚杂,律法恰好也是其中之一。”

陈海平喟然叹息,明末的牛人也太多了,他知道像鹿善继这等人物,一旦有所涉猎,能被成基命提起,那就真的是精通。

由于种种原因,鹿善继为官时间不长,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学,教弟,所以就连孙传庭也不知道鹿善继还精通律法。

“这可太好了!”孙传庭道:“鹿大人清正廉明,又精通律法,确实是法务院总理的不二人选。”

“对啊!”陈海平也鼓掌称善。

鹿善继没有推辞,他站起身,道:“鹿某还能以残躯参与此等盛事,伯顺何幸之有!”

陈海平道:“鹿大人,我们是共襄盛举,坐。”

鹿善继坐下后,这时,徐光启问道:“领政大人,是不是应该组织人力分了?”

徐光启生平最关心的就是农事,越老越是如此。徐光启的家境贫寒,深知农民之辛苦。

徐光启二十岁中秀才,但这个秀才很另类,白天教书谋生,晚上不专研八股,却专研农学。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徐光启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徐光启不光研究,还实践,他早年引种甘薯,后来又在天津引种水稻。临近晚年,他的绝大部分心血都倾注了在煌煌巨著《农政全书》的著述上。

对农民,徐光启满怀悲悯,他对陈海平没收地主土地,均分给农民之举,兴奋到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但是,一晃儿,好多天过去,这件事竟然没有一点消息。

今天,徐光启终于忍不住了。

陈海平道:“徐大人,分地的事儿先缓缓。”

徐光启愕然,随后急忙问道:“不分了?”

“哪能呢。”轻轻摇了摇头,陈海平道:“徐大人,分地的事儿没有丝毫变化,也不可能有变化,只是有些事我还没有想清楚,所以先缓缓。”

一听没变,徐光启这才把心放进了肚子里,问道:“那明年怎么办?”

陈海平道:“先把地都租下去,没有种子农具的,政府暂借。”

徐光启又问道:“那种子农具怎么算?”

宋朝王安石变法,种子农具可没少坑农民,是以徐光启才有此问。陈海平道:“政府什么价买的,来年收农民什么价。”顿了顿,又道:“嗯,这样吧,也可以分三年偿还,不要利息。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算作政府免费赠送。”

徐光启一听,大大松了口气,但三爷听了,却深感肉痛。抬头看见王元程眼里的笑意,三爷咧嘴苦笑。没办法,银子只要在自己手,那就有感情。

随后,几人又把政府架构详细研究了一遍,这才散去。

第二百章大政(一)

宁宫,政务院。

站在廊檐之下,看着一些太监在扫雪,孙传庭心里的感觉要多怪,就有多怪。

不过也是,皇宫这么大的地方不能就这么荒着,而且说实在的,这后宫还真是办公的好地方皇宫的近万间房子绝大部分都在后宫,把一些政府机构集中在这里,地方富富有余。再,集中办公也是好处多多,起码各部门沟通起来,处理公务方便多了。

但在后宫办公,也亏陈海平想的出来。

一开始,陈海平出把一些政府部门集中在后宫,孙传庭是反对的,因为这实在是太有点不伦不类了,但在陈海平说了理由之后,他就没脾气了。

陈海平要炒地皮,炒内城地皮,要把内城的地皮每亩至少炒到万两银子以上。

他们在归化皮就赚翻了,而且现在还在赚。孙传庭相信,妹夫既然说了,那就真能做到。何况现在的条件要比归化好的太多了,每亩地皮炒到万两银子也不是不可能的。可那是多少银子啊?得有几亿两吧,那他这个政务院总理今后还有什么好愁的?

但尽管如此,孙传庭依旧觉得怪的。

稍稍站了一会儿,孙传又无奈地转身回到屋里,坐在书案前,继续办公。

事真是千头万绪。太多了。一想起刚到京城时。妹夫对自己地那个热情。孙传庭心中就苦笑不已。

“大人。”

孙传庭头批阅公文时。忽听有人唤他。抬头一看。是当值地公人吴大福。

吴大福四十多岁。是个太监。

为了安置这些太监。有些太监就留在了皇宫里。他们一部分负责皇宫地日常维护。一部分就成为了各个机构地公人负责打杂通传等事。

孙传庭以前对太监自然是没有好感地但在经过陈海平地批评教育后。他地态度转变了。陈海平告诉他。太监也和普通人一样。真正坏地很少那么几个。要论坏。论无耻。实际上读书人这个群体才是最坏最无耻地说阉党吧。虽然名叫阉党。但太监有几个。不几乎都是读书人吗?

世人之所以对太监的印象这么不好过是因为历史是读书人些的,而读书人又之所以这么似是而非、颠倒黑白地写历史,就是为了推卸责任。

这些话翻来覆去都在认证读书人无耻,自然极为刺耳,但和历次一样,孙传庭最后不得不承认陈海平说的有理。何况时不同往日,对陈海平安置这些太监的方式自然是非常赞同的。

“什么事?”孙传庭问道。

吴大福道:“大人,有位陈大人求见。”

“陈大人?那个陈大人?”孙传庭问道。

“是陈奇瑜陈大人。



“啊。”孙传庭吃了一惊即就大喜过望。

听到陈奇瑜来了,孙传庭现在的心情就和当初他到京城海平的心情一样:拉磨的驴来了。

孙传庭和陈奇瑜是老乡、老朋友、好朋友。

孙传庭家在代州,陈奇瑜家在保德州,两地相距只有不到二百里的路程。这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那就是老乡中的老乡了。

陈奇瑜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陈奇瑜于天启二年由洛阳知县擢礼科给事中,孙传庭也是天启初年,由商丘知县升任吏部验封主事。

两人是老乡,年纪差不多,经历大致相同,又都极有本事,因而成为好朋友是很自然的事儿。

孙传庭深知陈奇瑜的本事,陈奇瑜就是今天的萧何,论处理政务,他是比不上陈奇瑜的,要单论合适不合适,那这个政务院总理应该给陈奇瑜做。

孙传庭快步而出,来到宫门外,见果真是陈奇瑜。

“玉铉,真的是你!”

“博雅……”握住孙传庭的手,陈奇瑜百感交集。

“这里是坤宁宫?”往里走的时候,陈奇瑜神情古怪地问道。

“是的。”孙传庭苦笑着答道。

陈奇瑜好奇地看了一路。

来到屋中落座,吴大福上茶,退出去后,孙传庭直截了当地问道:“玉,你是自己回来的,还是被逼会回来的?”

陈奇瑜苦笑不语,孙传庭一看就明白了,这一定是妹夫干的好事。陈奇瑜现在虽官居陕西右布政使,但陈海平想要把陈奇瑜弄回来也很容易。

陈奇瑜道:“月前,家弟奇到了绥德,跟我说了京里生的事,我这不就回来了。”

轻轻叹了口气,孙传庭道:“玉铉,回来也好,我这都忙不过来了,正好帮我。”

陈奇瑜神色复杂,叹道:“唉,博雅,这是怎么说的。”

孙传庭道:“走吧,玉铉,我带你去见见海平。”

见陈奇瑜满眼惊讶之色,孙传庭道:“他这个人啊,怎么说呢,唉,走吧,慢慢你就知道了。”

陈奇瑜道:“博雅,不忙,你要是有时间,先跟我说说。”

“好吧。”孙传庭点头,然后叫过吴大福,让他去准备一桌酒菜。

不一会儿,两名卫士提着一个大食盒走了进来。

像孙传庭这等级别的,都是一级保护,东西虽然没有皇帝的那么严格,但整个过程也都有专酒菜摆下,孙传庭叹道:“玉,尝尝吧,都是御膳房大师傅的手艺。”

两人边吃边谈,听到徐光启、成基命,尤其是鹿善继都在京里的时候,陈奇瑜非常吃惊,及至听孙传庭说起政府架构,陈奇瑜觉得他和孙传庭两人中一定是有一个烧昏头了。

这顿酒,不知不觉喝了很长时间,两人都有点高了。

不用摸黑起大早上朝了,这是新朝的又一个不大不小的好处。早上在孙传庭家消消停停吃早饭时,陈奇瑜有些自嘲地想到。

早期,他的官运虽然比不上孙传庭,但也算很好了目前是正处于急速的上升期。

要不是出了这档子意外,会儿正是他春风得意的好时候,只要灭了流寇,位极人臣那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儿。

现又被打回了原形,一切又得重头来过。

比比孙传庭,再看看自己奇瑜的心情更是复杂,而且这个新朝总有些乱七八糟的感觉,很不适应。

辰时一过,孙传庭和陈瑜出门了。

进皇宫在和以前走的路也不一样了。以前是走大明门进皇城,由午门进皇宫,现在是走地安门进皇城,由神武门进皇宫。

一路上,遇到很多人,但陈奇瑜认识的没几个且陈奇瑜还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看不到坐轿的。

人人和他们一样骑马。陈奇瑜不解,向孙传庭问道:“博雅么没人坐轿?”

孙传庭笑着解释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我们的那位领政大人不喜欢坐轿所以新来的那些人自然不会坐轿,除了像徐大人、成大人几个年纪大的,其他人也就都跟着不坐了。”

顿了顿,孙传庭继续道:“海平不喜欢文弱书生,他希望人人勇武,今后选拔官吏,身体强健与否可能就是一个条件。”

想到陕西那些官儿的模样,陈奇瑜不觉微微点了点头,道:“应该。”

昨天喝高了,就没去见陈海平,现在直接去。他们由地安门进皇城后,没进皇宫,直接去了中南海。

紫光阁里,很多人都在,徐光启、成基命、鹿善继、三爷、王元程、向彩英,还有其他十几位各部门的负责人。

孙传庭和陈奇瑜到时,陈海平非常热情,他拉住陈奇瑜的手,热情地道:“玉铉兄,你可来了,欢迎欢迎!”

没见面是一回事,见了面又是另一回事。不管叫什么,陈海平实际上就是皇帝。陈海平的热情让陈奇瑜受宠若惊,他恭谨地道:“领政大人,谢谢您对寒家的照顾。”

陈奇瑜家自然也是地主,虽然没上线,房屋粮食不在没收之列,但二十多顷田地那也是没了,损失自然是极为惨重。

因为陈奇瑜,孙传庭对陈奇瑜家多了一份照顾,他知道陈家的情况,房屋粮食不在没收之列,所以也就没多在意,只是知会了保德州的知州一下。

昨天和陈奇瑜谈过孙传庭才知道,原来陈家特殊,土地虽然没收了,但给了陈家五万两银子作为补偿。

保德州靠近长城,土地贫瘠又荒凉,田地不值钱,五万两银子已经大大超过了陈家土地的价值,所以陈家把陈奇派了出去,陈奇瑜还不得乖乖回来。

摆了摆手,陈海平笑道:“玉铉兄,那没什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又何况是玉铉兄这样的大才!”

陈海平随和豪爽,陈奇瑜不知不觉就融了进来,隔膜和陌生感慢慢都消失了。

随后,陈海平又亲自给陈奇瑜一一介绍了众人认识。

都入座之后,陈海平对孙传庭和陈奇瑜道:“我们正在审定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草案,知道你们昨天喝多了,所以就没叫你们,但没曾想,你们还是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

孙传庭和陈奇瑜都笑了笑,算是领了陈海平的这番心意。

拿到这份草案之后,陈奇瑜惊呆了。

大明朝对贪官的处罚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朱元璋对贪官扒皮填草,砍头那都是小儿科,不算什么,但即便如此,贪官们依然不避斧铖,前仆后继。

为什么?因为为官不贪,天理不容!

当官不贪,下场很惨的。大明朝就不说了,就说待遇最好的宋朝吧。宋朝的薪俸高,各种补贴也是又多又丰厚,但这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在职。而一旦离职,那就是万事皆休,银子、车子、房子……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退休后,定居许州,看到李方叔起盖新居,羡慕不已“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于是他也决心盖房,享受一下老有所居之福,“平生未有三间屋岁初成百步廊”。不过心愿满足了,一生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而且,即便当了官是朝不保夕,说不定那天一觉起来,官就没了,得卷铺盖回家。

赵宋都如此,朱就更不用提了,但在这份草案里……那都是什么啊?

犯罪自然不论除了犯罪,要把一个官员是,是在政府工作的人员除名是极为困难的。可以说旦成为政府工作人员,那绝大部分绝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正常干到退休。

而即便是退休之后不管,大病全管;百分之七十的薪俸,领到死。

在职之时,薪俸比明朝提高数倍至十数倍不等,品级越高,薪俸提高的就越多。

虽然小官不论在职,还是退休,都没有车子和房子,但这份薪俸足以支撑这所有的开销。而且,小官虽然没有,但大官有,他们有,不仅有,还是极为丰厚。

一句话,当官,尤是当大官,再无一丝后顾之忧。

不管在不在乎这些利益,人,至少是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人实质上就是为了利益活着的。至此,陈奇瑜对朱明朝廷再无一丝留恋之意。

等陈奇瑜看草案,审议开始。

其实,本来没什么可审议的,但对海平当初说的薪俸标准,孙传庭和成基命都觉得有些不妥,太高了,因此他们又拟定了两个级别,加上陈海平的那个,就是三个等级了。

成基命道:“领政大人,如现在薪俸定的过高,以后就不好办了。况且,现在处处都要用钱,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等势稳定了,财政确实宽裕,那时再增加也不迟。”

沉吟片,陈海平道:“那就先用那个三级的吧,不过这样,明文下去,今后每年年底,按财政结余多少,提取一部分给大家奖金。”

其他人还好,一听陈海平最后的这个建议,孙传庭、徐光启、成基命和鹿善继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成基命道:“领政大人,这个不好吧。如果这么办,那很多人还不得红眼睛。”

陈海平笑道:“就是要他们红眼睛,就是要让每一个敢于在政府利益上放水的家伙,成为所有吃国家俸禄的人的公敌。”

都咧嘴了,要是这么干,那官府成什么了,那整个官僚集团还不得成了收刮整个社会财富的机器?

孙传庭道:“这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摇了摇头,陈海平道:“这不是矫枉过正,而是必须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结构,而要建立这个平衡的社会结构,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官僚集团的独立性。这是必须确立的大前提,而后,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找办法,制约官僚集团,防止他们由独立走向贪婪。”

晕了,鹿善继问道:“领政大人,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这一步?”

陈海平道:“给商人放权,组建一个商人集团,就是制约官僚集团的一个方法。孙大人,你们政务院今后着重的就是要做好这件事,但不必急,以稳健为上,想好了再做。”

点了点头,孙传庭道:“商人倒还好说,那农民呢?我们在还没什么大问题,但百年之后呢?”

陈海平道:“这就是我请玉铉兄回来的用意,我要玉铉兄回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

孙传庭等人都无不是才智高绝,又阅历丰富,但他们实在是跟不上陈海平的思路。这一方面让他们感到气馁,但也让他们不管认不认同陈海平做的事情,都从内心对陈海平佩服的五体投地。

没人说话,都静静地等待下文。

“玉兄,我听说陕西的流民把地主和官员抓住后,常常煮熟吃了,是不是有这些事?”陈海平向陈奇瑜问道。

轻轻叹了口气,陈奇瑜点头,道:“有的,这几年我在陕西,惨绝人寰的事儿不仅听多了,也见多了。”

陈海平道:“诸位或许都同情那些遭遇凄惨的地主和官儿,但我不同情。虽然我不赞同流民这么做,但我理解他们。实际上,这更多的是那些地主和官儿咎由自取,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

众人默然。

陈海平又道:“人都有恻隐之心,那为什么在陕西这些惨绝人寰的事儿却司空见惯?无他,是因为人们心中的怨毒郁积的太深了,而这也是绝大部分王朝最终覆亡的根本原因所在。陕西的这些百姓就在几年前还是温顺的,每每逆来顺受,却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后就变得如此残暴呢?这还是因为郁积的怨毒太深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不让天下百姓心中的怨毒郁积起来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老百姓就是因为太温顺了,才把怨毒一点一点地郁积在心里,而等到爆的那一天,就什么惨绝人寰的事儿都能做的出来。也是因为老百姓太温顺了,使得那些官儿和地主欺压起来肆无忌惮,自然也就使得他们心中郁积的怨毒既深且重。”

“所以,如果要我来选,那我宁可希望天下的百姓尽是刁民,尽是奸猾之。那样的话,不管会有多少问题,但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惨况就会很难出现。”

沉默,孙传庭、徐光启、成基命和鹿善继都闭上了眼睛。

第二百零一章大政(二)

久,鹿善继最先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