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鹿太公又赶:道:“哎呦,领政大人,失礼了,失礼了!”

陈海平笑道:“老人家,我欢您。



鹿太一听。就是一愣。然后又使劲看了陈海平两眼。接着就仰头哈哈大笑。畅快之极。

鹿太公笑了。成基命给陈海平介绍道:“领政大人。这位鹿老太公。这位是鹿善继鹿大人。”

陈海一听。赶紧抱拳躬身。道:“太公、鹿大人。久仰。久仰!”

对这父子二人。陈海平是真地久仰。明末真是个奇怪之极地时代。卑鄙无耻者比比皆是。但人格高贵者也是所在多有。鹿家父子就是。鹿善继也是在抗清之战中慷慨赴死。

三人客套几句。陈海平邀请鹿太公和鹿善继里面就坐。

落座之后。上茶地是俏丽飒爽地女兵。鹿太公向成基命看去。成基命微微摇了摇头。

实际上,有关陈海平和京里发生的事就是谣言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陈海平和几位皇后娘娘如何如何,但自然不会有人到鹿太公和鹿善继面前来畅说这些八卦。

虽然心里极为好奇,但鹿太公再放达,这等事也是问不出口的。闲谈了几句之后,鹿太公问道:“领政大人,实不相瞒们父子俩是为了孔家之事而来。”

听父亲提到孔家之事,鹿善继不由看了父亲一眼。这倒好让他题,老头子自己却先提上了。

陈海平知道很多人对此事不解,沉吟了一下,他转头问成基命道:“老大人,太公和鹿大人知道我关于帝位的态度吗?”

没等成基命说话太公道:“知道,靖之昨晚已经跟我们说了。”

点了点头海平道:“一个王朝十几二十个皇帝,有本领的极少,他们大都是庸碌无能之辈,但就是这些人却为什么能让天下万千英豪屈膝?太公,我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

鹿太公神色肃穆:“领政大人请讲!”

陈海平道:“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实物层面上的是我刚刚在外面说的一孔之利,而另一个就是思想教化。思想教化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独尊儒术,其二是在独尊儒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一孔之利整个社会造就成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利益结构。最顶端的是皇帝,然后接下来的是皇亲国戚和高官显宦、地主商人,最下层的则是普通百姓。这种利益结构很稳定,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外面绑上一圈一圈的绳索,这一圈一圈的绳索就是礼教,就是八股科举的取士制度。”

这种论调鹿太公和鹿善继虽然都闻所未闻,但并不难理解。稍稍沉思片刻,见父亲还不说话,鹿善继道:“领政大人,您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也不可一概而论。”

“当然不可一概而论。”陈海平道:“儒术中对大一统的追求,讲求父慈子孝、尊老爱幼以及济世之怀,这都是极好的,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但儒术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必须要抛弃的,不抛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我们很多事都是做不成的。”

正在琢磨这些话的意思的时候,鹿善继忽然想到了一个可能,他心里一惊,忙问道:“领政大人,您是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

点了点头,陈海平道:“科举取士必须废除。”

虽然想到了,但听到陈海平如此肯定的答复,鹿善继还是大为吃惊,他问道:“废除科举取士,那您如何取士?”

陈海平道:“我们很快就会在每一个村镇都建立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免费入学。学校分为四级,初学、中学、高学、太学,其中初学、中学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读完的。到了高学就要考试录取,太学更是如此。从太学毕业后,他们会被分到村镇去,然后级往上走。

今后,凡是能做到高位的人,都必须有一份完整而且干净的履历。”

不要说鹿太公和鹿善继父子俩,就是成基命也都悚然动容,这位领政大人的计划一个比一个庞大,也更震撼人心。

成基命和鹿善继都是极为务实的人,他们都清楚科举取士的弊端,四书五经读的再好,和做一个好官能官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如果陈海平说的果真都能实现,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这时,鹿太公问道:“领政大人,从初学到太学全部免费?”

陈海平点头,道:“部免费,就是家里再穷,没有一文钱,只要他是这块料,想读书,就能读下去。”

鹿太公皱着眉头问道:“那钱从何来?”

陈海平道:“这是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只要有决心,这不难办到。”

科举取士一个最大的点就是公平,不论贫富贵贱,让人人都有机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而陈海平现在要做的,不仅消除了科举取士最大的弊端,而且在公平性上的,科举取士更是根本没法比的。

尽管分意识到了陈海平所说的这些话的意义,鹿善继心中一方面为之激动,但同时也感到了莫大的遗憾,他叹道:“领政大人所言倘能成真,那对国家对万民都是莫大幸事,但这圣人之学……”

鹿善继摇叹息。

“鹿大过虑了。”在鹿善继惊异的目光里,陈海平道:“我看圣人的微言大义就和佛法的佳妙差不多,能像鹿大人一样对圣人的微言大义如饮佳酿,就如参悟了佛法妙的的僧侣一样,都是少之又少,它们真正适合的永远都只可能是极少数人。但就如同佛门弘法,我们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校,让感兴趣的人来研究学习,并以此作为他们毕生的职业,国家会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也没有生活迫累。”

鹿善继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站起身,对陈海平深施一礼,道:“倘能如此,领政大人当真功德无量!”

送走了鹿太公三人,陈海平真有点挠头,如何对待孔家,他一直都还没有拿定个准主意。

迎宾馆,东阁,西厢房。

端坐在椅子上,老太爷江德奉腰板挺的笔直,和柱在地上的拐杖一样直。老太爷双手叠放在紫檀木做的拐杖龙头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和三个跟丧家犬似的儿子不同,老太爷一回到东阁,就这么坐着。而老太爷一旦这么个样子,那是任何人都不能去打搅的。

老太爷在想事儿,在想极为重大的事儿。

这事儿是够重大的,简直他妈太重大了,他们谁都知道,这一下江青海在家族的地位将直线上升。

从老太爷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江青来、江青戈、江青涛三兄弟都是六神无主。

大半个时辰之后,江青海从外面走了进来,四兄弟相见,神色都有点不怎么对劲。

在回来的路上,江青海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要冷静,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冷静,见到那三个兄弟时,要和蔼,要谦恭,要有礼,但真见了面,却只有尴尬,什么也说不出来。

正在江青海讪讪的时候,江德奉说话了:“青海,进来。”

冲三个兄弟点了点头,江青海举步迈过了门槛,进到了屋内。这时,江青涛也跟着江青海进了屋,而江青来、江青戈一见,略微犹豫一下,也跟着进了屋。

“你们出去。”见三兄弟跟着进来,江德奉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爹……”江青涛开始撒娇。

“出去!”默然,江德奉断喝一声。

这是从未有过的,江青涛也害怕了。等三兄弟出了屋门,江德奉吩咐老管家在屋门外守着。

屋门关上,声音立刻静了下来,江德奉道:“青海,坐下。”

“是,父亲。”江青海规规矩矩地坐下。

沉默半晌,江德奉道:“青海,今天少爷的意思很明显,是让我把族长的位子交给你。”

江青海一听,赶紧起身离座,跪倒在江德奉面前,诚惶诚恐地道:“父亲,您老春秋正盛,孩儿不敢!”

半晌,江德奉轻轻叹了口气,温和地道:“青海,今天我们父子无话不谈,你起来,坐下说。”

见父亲语义甚坚,江青海起身,回到座位上坐下。

江青海坐下,江德奉道:“这样也好,解决了为父心头最大的隐忧。”

第一百九十二章商阀

青海知道父亲所说的隐忧是什么。

依照大明朝的律法,不论嫡出,还是庶出,儿子们有平等的继承权。

因为这条律法在,不论家产分割的如何不公,一个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总的趋势都是财产的规模越来越小,所以在大明朝,是不可能出现东西汉和门阀时代的那种豪门大族的。

但是,不论是在商业竞争,还是在同任何方面打交道上,规模显然都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在那些商家大族中,兄弟合股经营是极为常见的。

江家就是。

江家是个大家,江德奉这一代有六枝。六兄弟中,江德奉是老二。照老规矩,一旦江德奉退下来,那族长继承人并不就名正言顺地是江德奉的儿子。这还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但现在被陈海平一言而决,其他人就是想争也争不起来了。

这是事实,陈海平既然那了,如果父亲不交权,或是阳奉阴违,那家族的利益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失。而一旦家族的利益因为江德奉受损,那不用等到江德奉退下来,更不用等他们回到家,只要消息一传回去,争夺就会开始。

江青海不强说什么,再强说,那就太矫情了。

父子俩又沉默良久,江德奉道:“青,不管以前怎么样,从今天起就都揭过去了,今后你要善待你的兄弟们。”

“,父亲,孩儿一定牢记您的话。”江青海恭谨地应道,表面上丝毫也看不出什么来。

江青海和几个弟地矛盾极深。但实际上。这不应该说是矛盾。而应该说是仇恨才对。

人不风枉少年。江德奉也一样好鱼色。年轻时轻狂之极。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安生。

江青海是七房生地。七房陈氏是妓女出身。在青海陕西一带曾名噪一时有名地花魁。但和江南地名妓不同。不是卖艺不卖身地那种。

人和人之间确实是有孽缘地。一夕欢好。遍历花丛地江德奉竟然食髓知味。放不下了。

商人家庭一般没有士大夫家地那么多讲究只要喜欢。什么人都可以娶家来。江德奉便花了大价钱给陈氏赎了身。娶回家来。

这个陈氏虽然是名噪一时地花魁。但性子却极为柔弱任何事都是一个反应。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妓女、美艳、柔弱,陈氏在其他几房眼里不变成狐狸精也难,而像江德奉这种人,女人就是玩物,新鲜劲一过氏最后的靠山也就没了。

陈氏如此,他生的儿子又会怎样?

庶出,母亲又是个妓女,而江家的门风又不怎么好,上一代就相互倾的厉害一代自然有样学样,而这也就可想而知海是如何长大成*人的。

江青海长大之后,性子极为阴狠江德奉一方面不喜欢三子过于阴狠的性子,一方面是因为担心所以尽管这个三儿子是最有本事的,但一向不怎么待见,常常压制江青海。

看着三儿子恭谨、坦诚的脸,江德奉心里却在无奈地叹息。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大时代,三子确实是家族继承人最好的人选,但是……

定定地看着江青海,许久,江德奉神色凝重,缓缓地道:“青海,为父这么叮嘱你,并不是因为要你出自兄弟间的亲情。”

江青海心头有些愕然,但脸上依然没有任何不该有的表情。

“青海,你再把今天少爷说的话好好想想。”等了一会儿,江德奉道,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再想想?老家伙虽然不喜欢自己,但也不会跟自己说废话,糊弄他。江青海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皱着眉头,仔细回想着陈海平今天说过的每一句话。

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江德奉睁开眼,看着冥思苦想的儿子,不由轻轻摇了摇头,道:“青海,看来你还是年轻啊!”

江青海赶紧睁开眼,忙道:“孩儿请父亲训示!”

“青海,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江德奉的语声悠悠,回荡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间。

全新的时代?这当然是全新的时代,但江青海知道父亲的意思显然不止于此。

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江青海躬身道:“孩儿愚钝,请父亲明示。”

“青海,这是个属于我们的时代!是属于我们这些商家大族的时代!”江德奉的眼中是激动的光芒,声音里也有着同样激动的颤音。

江青海明白了江德奉的意思,他苦笑一下,道:“父亲,您可能过于乐观了,少爷后面还说了一些话。”

江德奉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他只是道:“那你说说,为父走了之后,少爷又都说了些什么。”

当江青海把陈海平后面讲的话说完奉笑了,江青海诧异地望着父亲,不明白老头子为开心。

过了一会儿,江青海问道:“父亲,怎么了?”

轻轻叹了口气,江德奉道:“以前听少爷说他不想当皇帝,为父根本不信,但现在我信了。”

江青海知道,父亲相信一定是因为今天少爷说的那些话,但他又实在是看不出来让老爹这么兴奋的理由何在,于是谦虚地问道:“父亲,为什么?就因为今天少爷说的那些话?”

肯定地点了点头,江德奉道:“正如少爷说的那样,这些政策一旦施行,必然会导致一个强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想想也知道,今后少爷必定会有各种措施限制商人集团和官……官僚集团纠缠不清,但这必定只是暂时的。在这样的体制下,早早晚晚,最后说话的都一定是银子。”

说到这儿,江德把声音压倒最低,道:“别说少爷不在,就是在,一旦天下归为一统,他也是顾不过来的。”

江德奉话说到这儿,江青的思路也跟着豁然开朗:用银子砸皇帝,那是永远也砸不倒的,因为天下都是他一家的,但砸这个由许许多多人组成的官僚集团,那就没有砸不倒的,一定砸得倒。

这就是一的根子,所以,皇帝是他们商家的死敌,而陈海平要废除帝制,那陈海平就是他们最大的同盟者,这才是一切的根本,至于陈海平后来说的那些,与此相比,都是不足道的小事儿。

天下谁的银子最多?当然是商人,如果没了皇帝,整个国家就不是商人在说话了吗?而又是谁在代表商人说话呢?那自然是他们这些大商人!

以,就如陈海平说的一孔之利,这样的政策一旦施行,帝制必然就会崩解。

江青海的双眼光。

以前和在,商人对官家那都是又敬又怕,没有希望当官的才去经商。如果,今后官家代表的是他们这些商家的利益,那他们的地位不就超然在官家之上了吗?

“父亲,这是不是另一种的门阀时代要到来了?”江青海的声音压得极低,但激动之情反而更强烈了千百倍。

重重点了点头,江德奉道:“现在需要的是大格局,现在要为江家的千百年之后打基础。所以,不管你们兄弟之间有什么问题,你们的根本利益始终都是一致的,而最终能帮到你的,也只有你的兄弟们。”

脸色凝重起来,江青海道:“父亲,孩儿向您保证,只要没有损及到江家的利益,无论他们做什么,孩儿都不会计较。”

欣慰地点了点头,江德奉道:“你放心,我会约束他们几个的,不会给你添什么大麻烦的。”顿了顿,江德奉的目光阴沉了下来,道:“如果有谁做事超出了底线,为父会亲自动手,清理门户。”

听完这个,江青海非但没什么表示,眉头反而微微皱了起来。

江德奉问道:“青海,怎么了?你想到了什么?”

江青海道:“父亲,这些您能想到,那少爷想不到吗?”

沉默半晌,江德奉道:“应该想得到,只是人力有时而穷,少爷他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如此吧。”

沉吟片刻,江青海缓缓摇了摇头,道:“父亲,当时您没在场,没有感受到那一刻的气氛,我觉得事情不会如此简单。”

又是半晌不语,良久,江德奉道:“如果少爷还有后手,那我老头子真是无话可说了。”

顿了顿,苍眉一耸,江德奉道:“青海!”

“父亲!”江青海赶紧应道。

“为父要你永远永远的记住!”江德奉又把声音压到最低最低。

“是,父亲。”

“你要记住,只要少爷一力推动我们这个商人集团形成,一力推动废除帝制,那不论少爷今后要做什么,即便会极大地损及我们江家的利益,你都要尽力配合,至少也是不能反对。如果你知道有谁要不利于少爷,那即便要得罪些人,你也要设法知会少爷一声。”

“父亲,您放心,孩儿明白。”

“你真的明白?”

“是,孩儿真的明白,现在我们要获得最大的利益,那与少爷靠的越紧越好,而且……”说到这儿,江青海压低声音,道:“父亲,我们有的是时间。”

听到这最后一句,江德奉微微点了点头,笑了。

本想轻松一些,但新年新政策,起点的全勤奖励办法改了,最少五千字才有,郁闷。所以,日更三四千字就得改为五六千字了,还得奔命。日更五六千字,面人多少有点向朋友们要月票的底气了:兄弟们,面人要月票,把《乱明》顶上去!

第一百九十三章反应

的大迁火了很多行业,报房也是其中之一。

宫里和衙门里都必不可少,要有一些负责誊写文件的小太监和书吏。这些人每天就是抄抄写写,乍看似乎什么权也没有,但实情并非如此。

他们所抄写的文件,都是机密,是机密就有人要打探,探听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

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都在京城派有固定的人,这些人的职责是传递有关本省的文件,实际上还兼有刺探朝廷动向的任务,他们是地方大员安插在京城的坐探。

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都视他们为亲信,常依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判断高层动态及政治风向。

这些人虽都是廷编制之外的小吏,但神通广大,而负责在宫里衙门里负责抄写文件的太监和小吏都没什么地位,自然也就没什么油水,清苦的很。

于是,不规矩的书吏便将们抄写的文件内容当作“资源”,奇货可居,待价而沽,跟有关的官员进行各种交易。

这早已是常,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现下京城出了这么大的变故,报算是火上房了。封锁一开,最先把消息送出去的就是报房的人。

在这支偌大的迁大军,每天最忙碌的就是这些报房贾儿,他们忙的那可真叫是累的狗爬兔子喘。

这些房也真是有本事。连临时驿站都建立了。就是为了邸报传递地迅速高效。

以前送邸报。一般都隔个七八天才能一回。但现在。有时候每天就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