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4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扯蛋么。

王巨又问:“国库还有多少积余?”

“还有一些,但如果宽赋,虽然国库不会紧张,可伐夏时,财政必然不足。”

这也能理解。

不是惨败所带来的损耗,就是战后的抚恤,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死了六十万军民哪。

一人就打算抚恤三四十贯,这已少得可怜了,那就需要两千多万贯的抚恤费用。如果象王巨在南方时一名烈士能抚恤一百余贯,宋朝财政直接垮台了。

其实章惇用这句话委婉地劝说,王巨不要将王安石的变法一起废掉了。

反正变法这么多年也过来了,大家同样适应了,再加上以前的历历调节,包括王巨废罢市易,重置南方十二路发运司,新法的危害已经没有开始那么大了。

其实这些看似零零碎碎的,正是章惇前来的用意。

在这里好沟通啊,到了朝堂,一个在中书,一个在门下,又当着大伙的面,如何能沟通之?

至于重要的大臣最好不要在私下场合聚会,则见鬼去吧。

王巨已经说了,只要六年,并且京城只有三年,还要避讳吗?

王巨却摇了摇头。

该废的还要废,该调整的还要调整。

不狠心,又只有三年时间,如何能让国家迅速升平?

他又说道:“看来,还是要与官家商议一番。”

商议什么?

想办法弄出更多金银。

实际发行绢交,国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赚钱”,王巨估算了一下,如果发行一亿贯绢交,放在彼岸则能盈余三千余万贯,放在宋朝,浪费可能多一点,但最少能盈余两千五百万贯以上。

但有一个首要的前提,这些绢交能得到百姓认可。

所以王巨用如此复杂的手段与材料做为新交,而且面额是如此之小,就是让大家认可,让一些不法宵小不易伪造。

可想得到大家认可,光凭这手段还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几乎相待的金银做本金,那么两个手段合在一起,所有人都认可了。

眼下彼岸的,与赵顼攒下来的金银合在一起是两百十多万两金子,一千三百两银子。

王巨又承诺,以后六年每年会从彼岸带来一些金银,凑成三百万两金子,两千万两银子,如果加上朝廷的这批金银,则是三百六十多万两金,两千四百多万两银,以此为本金,能发行一亿五千万贯以上的绢交了。

看似庞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宋朝货币流通的需要。

王巨也等不到六年后了。

然而又不能拼命地挤压彼岸,难道彼岸就不要发展了?

所以还只有从宋朝内部着手。

但这个有点难。

因为经济繁荣,货币不足,所以货币越来越紧张,铜币紧张,金银更紧张。

这才出现史上宋末时,一两银价值四千文以上,一两金能价值三万到四万文。

还有一个悬案,有人用明朝银子与宋朝银子相比,说是明朝经济更繁荣,或者说宋朝物价更高。这说法大错特错了,明朝银子能与宋朝相比吗。性价比平均起来相差了五倍以上,最高峰能达到十二倍!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百姓手中弄出一些金银,就要用一些手段了。

“可是百姓也需要金银哪?”

“子厚兄,是如此,不过我听说,已经有人开始用祖阳的那种织机改造成新式纺机,纺织棉布了。”

“是有此事,那个祖阳也仁厚,今年春天将专利所得的四万多贯钱,全部捐给庆州官府,让他们抚恤烈士家属。不过这些织机看样子,还远不如子安所推出来的织机。”

那能一样吗?

不过王巨也很感谢祖阳,实际祖阳的新式织机,能织毛线与毛料布匹,奥秘就是在他发明了一种原始的飞梭,王巨派人花三万贯钱买了其专利,但派去的人没有透露是王巨买的。也就是祖阳捐出去的四万多贯钱,一大半以上是来自王巨的。

至于王巨所说的专利保护,这两年许多人就当成笑话了。

但王巨指的不是这个,他继续说道:“子厚兄,有此织机,并且今年我临回来前,又派了一支船队去了彼岸的彼岸,开始扩大几个定居点的建设开垦。还嘱咐了他们,到明年借助这几个定居点,派两支敢死队,进一步深入,一支去南方那片大陆的深处,寻找一种神兽。”

“神兽?”

“很萌很有价值的神兽(指羊骆,又名为草泥马神兽,呵呵),它比羊大,比骆驼小,但与毛羊一样,长着厚厚的绒毛,其毛质比毛羊更佳。另一支则是进入到北大陆的深处,寻找一种新的木棉,它虽仍不及大食棉,但比我朝的木棉棉绒更纤细。”

更纤细就意味着更容易纺成棉线,更容易织成布。

“彼岸为了研发上乘的琉璃(玻璃),已经花费了许多钱帛,一旦成功,大食那边还有什么货物向我朝畅销?玉石香料吗,那能带来多少贸易?”

“金银回流?”

“正是。”

其实自从王巨大规模向那边畅销先进的冷兵器后,大食金银已经回流了,不过不是向宋朝回流,而是向彼岸回流。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前世的天朝,每年都会产生巨大的贸易差,有人叫冤,是有贸易差,可这中间得有多少是外资企业啊。

这说法是错误的,是有不少是外资企业产生的,但这些商品是在天朝生产的,那么就会为天朝百姓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带来许多税收。况且这些商品会让多少下游企业得以生存?这样连带下去,所带出的产业与隐形收入是惊人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做为一个国家,应当鼓励百姓敢于对外大量贸易。当然,将稀土当成大白菜卖掉,那就不能算了。

彼岸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过去的百姓几乎是一无所有,为何短短时间内,迅速变得繁荣起来,也是这个原因。特别象是丰市与温市,即便放在宋朝,也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了,然不同的是,这两个城市开始出现了粗步的工业……

“不仅是金银回流,虽然六年后,彼岸不用再向朝廷捐助了,直到三十几年后才重新捐助,然而彼岸人口终是很少的,需要那么多金银吗?那么必然用金银来购买大量商物,带回彼岸。那么彼岸的金银,包括从倭国那边得到的银子,也会流向我朝。子厚兄,还担心民用金银不足吗?”

“如果到明年两方面结合,能凑集到相当于一亿贯的金银,就能发行一亿两千万贯绢交,可以替我朝无形中谋得三千万贯利润。虽然不能这样算账,比如这些金银为本金,这么多金银,一年就会产生一千万贯的利息,不过它们多是来自彼岸捐助,所以不会有人太在意了。”

“是啊……”章惇也醒悟过来。

不说国家发行绢交是盈利的,这些金银储存在哪里,每年都会产生利息差的。

当然了,比放在国库内库没有任何收益,还派人保管的强。

这个新经济的什么,章惇搞不懂。

但他知道一点,如果在这一年半时间内,能多出三千万贯收入,足够王巨做很多事了。

“子安,可是让百姓自发地交出金银,难度不小啊。”

“是啊,我们共同合计一下吧。”

两人在合计着,如何从百姓手中弄出更多的金银,外面已经轰动了。

“少保回来了。”

“那个少保。”

“就是延州的那个少保。”

“是真还是假的?”

“真的,并且似乎替官家带回来几样重礼,官家这才带着大臣们去了五丈河畔,为了观礼,还将周边的一些百姓驱逐了。”

“那太好了。”

王巨在京城的优势不大,不过自从他废除了市易法后,一下子赢得许多京城普通百姓的支持。

况且他以前胜得那么光荣,他走后,宋朝又败得那么惨。

一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议论这件事。

有百姓雀跃之,有百姓哭泣之。

为何哭泣?

死了六十万军民,主要是陕西的百姓与各式民兵,不过京城禁兵也死了不少。

如果王巨不被文彦博孙固等人弄走,那来的这两场惨败,自家的儿子(丈夫)怎么会战死?

因此越想越凄惨,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气愤,有人就忍不住号淘大哭了。

但大多数人还是很开心的,正好这一天晚上天气晴朗,月光明媚,居然有许多百姓都认为今天晚上的月光是如此的灿烂动人。不过好在王巨的新宅子已经位于“贵人区”,否则这时,说不定会有许多百姓围过来询问了。

第752章找骨头(上)

“禀报太后,外面京城听闻王子安回来,皆是欢喜雀跃。”小太监小心地回答道。

“扶哀家到官家哪里去。”

“喏。”

高滔滔找到正在批阅公文的赵顼。

她说道:“顼儿,听闻王子安给你带来六样大礼?”

其实这六样大礼不是带给赵顼的,而是带给整个宋朝的。

所以这就是最搞不好的地方,包括彼岸,诸人以为所有一切都属于王巨的,连同老百姓都是王巨的……

幸好王巨将大家召集,将这个观念得以部分纠正。

赵顼也抱着这种想法,他答道:“母后,不错,确实是六样丰厚的礼物。”

“顼儿,此子看似粗鲁嚣张剽悍,实是心机深沉之辈。”

实际以前高滔滔对赵顼印象不错,特别是王巨将那个竹纸作坊全部卖给高家。然而问题是文彦博他们对王巨印象太差了。

他们虽不能经常见到高滔滔,可高滔滔在宫中时常召集一些妇人来会聚解闷,那么是那些妇人,司马光的夫人,文彦博的夫人……好了,好人就怕三挑,坏人就怕三劝。

经常性洗脑之下,高滔滔对王巨的印象也渐渐恶劣起来。

赵顼就不高兴了。

别的不说吧,就说那些金银,在这几年彼岸将会交给宋朝三百万两金子,两千万两银子,价值一千亿文,一贯只有七百几十文,多少贯哪。

就是每年献给辽国的岁币合在一起,不过一百万贯左右吧,这些金银整整相当于近一百三十年给辽国的岁币!

况且其他几样礼物,那一样是差的?

母亲怎么能如此评价呢?

高滔滔说道:“顼儿,此子为何将那种新机器一半契股让给个人?”

“便于推广,相互监督。”

其实宋朝的“国有企业”种种弊病,大家早就清楚了。就象许多坑矿作坊,未执行坊场河渡改革之前,许多坑矿作坊都处于亏本状态,然而给私人承包后,一个个反而盈利了。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关健是宋朝的税赋体制十分地不健全,如果象天朝那样,执行增值税,大家都懂的,那是百分之十七,即便对小规模企业扶助,起步价也达到了百分之三,也就是宋朝的往税乃是天朝的最低税率,不急,还有工业用水用电,是民用的近两倍,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各种想不到的费用,如果不是大长老反腐,就是招待官员来吃啊喝的送的,就够喝一壶了。

因此不能讥笑宋朝的敛财,只能说宋朝敛财制度不完善……

于是王巨推出蔗糖作坊时,采用了合营方式进行。

王巨交出来了,管理渐渐混乱了,再加上彼岸也出现了蔗糖,虽不对宋朝出售,但向倭国高丽销售了,因此利润空间反而在渐渐下降,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高滔滔却说道:“顼儿,你看人太简单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用这一半契股,拉拢一部分贵戚,以便推行齐商税。”

“母后,以最小分岐推行齐商税,错了吗?”

“不论对错,哀家说的是他的心思。”

“母后,谁都有心思,都有手段。”

“可是他向你讨要权利。”

“母后,王子安在京城为相只有三年辰光。”

“哀家担心的不是他在京城的三年,而是去了陕西的三年,那时他会掌控二三十万陕西军队。”

“母后啊,儿臣这样说吧。这二十多万,或三十万军队,包括禁兵,蕃兵,乡兵,他有能什么能力将这么多不同的军队一起拢住心,非是拢住他们攻打西夏,而是谋反。就是有这个本事,这些军队分散在各地,西到河州,北到绥德军,如果想谋反,必须将军队一起向潼关集结,军队给他拢住了,那么多官员能给他拢住?那么多官员给他拢住,还有将领,百姓,可不可能。”

“顼儿,你忘记了安禄山?”

“这正是儿臣要说的,安禄山能拢住几路节度,正是唐朝给了他军政财所有的权利,包括铸钱权。”

“也是王子安所要的。”

“母后,听儿臣说完,安禄山在河北经营了多少年?给王子安的时间只有三年,这三年不是让他呆在陕西,两年时间整顿军队,余下一年,就要伐夏了。两年时间就能将所有陕西官员、将领、将士一起拢住?就算是拢住吧,不仅要有承诺,最少要给这些人一些好处吧。况且这么多军队纠集,兵向中原。我朝必有防备,河东河北与京城同样有庞大的军队,只要堵住潼关,或者于洛阳防御,最少能维持一年时间吧。到时候不说别的,粮食物资,他就无法周转了。儿臣说的,母后会意了吧?那就是他何必将彼岸的钱帛一起捐给朝廷?收买人心要钱帛,暗中准备大量的粮草也要钱帛。然而现在他让彼岸将坊矿作坊便卖,以筹得金银,给朕置办银行司。如果他有反意,岂不是史上最愚蠢的谋反者?”

“顼儿,你能知道彼岸有多少金银吗?”

“母后,彼岸这些年来捐助了多少,实际就是这两年,彼岸还陆续地支持了云南路一些物资,只是朕装作不知道罢了。就那么一点人口,难道彼岸到处是黄金吗?”

高滔滔无语了。

王巨以前说过,说倭国是金银故乡。

金银矿多啊。

但不过在前年秋后,才陆续找到一个大银矿。

所以面对这么庞大的金银,赵顼也不会产生什么疑心了。

实际他也说错了,王巨不会谋反,就是想谋反也不敢谋反,不是他说的这些,真想谋反,只要能拢住两万骑兵,然后找一个借口,将两万骑兵迅速驰回京城,来一个斩首,赵王朝就完了。

但为什么不敢谋反。

斩首容易,后面的则很难了。现在宋朝并没有失去民心,如果王巨真敢这么玩,马上宋朝就会四分五裂。即便王巨利用海外的优势,最后花费十几年二十几年时光,将天下安定下去,那也成了一片烂摊子,王巨本人也年老了。那么又何苦之?想做皇帝,不如到彼岸做一个逍遥王了。相信二十年后,彼岸怎么着,也有两千万以上的百姓吧,并且不用担任何风险。

不过所站在的角度不同,考虑的方向也不同。

有人也在考虑方向……

安焘贬到了青州,实际青州乃是京东路名义的首府,宰相外放最佳州府,无疑是洛阳、大名、京兆、应天、太原,然后就是青州了,杭州、江宁、成都还在青州之下。

请记住,安焘并不是首相,只是一个户部尚书,而且白天,非是王巨挑衅他的,是他率先对王巨发难的。

所以虽贬放出去,职官未扒,也不算太重的贬职。

并且银行司成为现实,王巨要推行齐商税,在这时候,也容不得反对声音。略贬一下安焘,不过是一个杀鸡赅猴罢了。

不过有的人还是略略有些不满的,虽然他们在这个满京城百姓的欢呼声中,不敢表态。

另外,还有一些人,平时与安焘交好。

因此有几个士大夫来到安家,包括范纯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

范纯仁还好一点,安慰了几句。在他心中,认为王巨是粗鲁的,没有礼教的,但也没有否认王巨对国家的忠心。

所以什么都不好说。

范祖禹却是哀声叹气。

安焘道:“尧夫,淳甫,你们不懂,我先说一条,你们以为一匹绢丝能做成多少张十文钱的绢交底?”

这里要说一下,一匹绢究竟有多少面积?

首先是长度,大家都以为一匹绢长度是十丈,三十多米。似乎各个书籍也是这么记载的。

然而这样以为那就错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然而只是初步的统一,实际历朝历代度量衡与计量衡一直很混乱。

首先说重量,古代一斤是十六两,但到了长度后,又成了十进制,一丈等于十尺。因此王巨想在彼岸废除十六进制,规订一斤是十两,然而百姓很不习惯,王巨无奈了,只好停止一斤十两制度,重新恢复了一斤十六两。

这样还不算混乱,就象一斗等于十升,但一石等于多少斗?十斗?NO,石是重量单位,以米算,一石米不过八斗左右。

然而还不算混乱的,最混乱的就是钱,一贯钱多少文,一千文?错。一贯钱在宋朝标准是七百几十文,后来铜钱稍松一松,是八百多文,九百多文当成了一贯钱。

与朝廷无关,而是百姓自己默认的数量。

然而随着宋朝安定,特别是宋真宗咸平之治后,经济迅速繁荣,也导致货币严重紧张,严重缺乏铜币,于是一贯钱在私商里,往往只有五六百文钱。

不服,那么用重宝吧(也就是宋朝发行的大钱,略大一点,一个铜板相当于十文钱)。

用重宝不服,那么用铁钱吧。

用铁钱不服,那么用纸交茶引盐钞吧!

但也不能怪宋朝不作为,真的没有充足的货币啊。

不过到了宋徽宗时,开始胡来了,不计国家经济地滥发楮币(楮皮做的纸币),导致物价失控。因此纸币虽有进步意义,但在明清都没有执行了。

所以一匹绢长度是十丈,也不能当真。

真正的标准乃是四十尺,但放在绢上,四十尺就是十丈!

但不急,四十尺也不是十三米多,因为各朝各代尺的长度不一样,甚至同一朝代,不同时期长度都不一样。大约是西周四十尺相当于23。92市尺(797。25厘米)。汉,27。74市尺(915。58厘米)。唐,37。3574市尺(1245。12厘米)。宋,36。9009市尺(1229。90)。

所以古代人称丈夫,不是身高达到三米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个一丈,是一米九几。

当然,身高达到一米九几,在古代是相当惊人了。

一匹绢的长度还好统计一点,宽度更加混乱了。周朝一匹绢的宽度是二点二周尺(1。3150市尺,43。83厘米)。汉朝,2。2汉尺(1。5247市尺,50。82厘米)。唐朝,1。8唐朝(1。6811市尺,56。03厘米)。宋朝,2。0宋尺(1。8450市尺,61。49厘米)。

可能大家很失望了,一匹绢不足八平方米。

但看看市面上的真丝围巾吧,一条真正的真丝围巾最少得要一百多块钱,一匹绢能裁减三十多条真丝围巾。

莫急,这个真丝围巾在宋朝不是价值一贯多的那种良绢,只能算是小绢,小罗(薄纱丝绢),一匹小罗只有五六百文,六七百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