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隔着遥远的天山,再怎么打,以冷兵器,始终对中原构成不了威胁。至于绿绿法蒂玛王朝会不会利用这些武器击败东征的十字军,将欧洲踩于脚底下,与王巨有何关系?

因此这些更先的冷兵器,立即成了那边的畅销货,仅是去年,就获利相当于近三百万贯的金银。

当然,得到了这些兵器,那边各种战争立即升级……

从利润上看,那是不及大食了。

然而各种贸易,包括这边所产所缺的,皆是离不开宋朝。

赵念奴小声地问:“大宋会亡吗?”

“没有永远长存的国家,又是帝制,因此大宋早晚必亡。我若不做努力,可能在这几十年内宋朝就会灭亡,或者逃向南方偏安一隅。但就是做了努力,各种危机,大宋能继续立国两百年,那就算是侥幸的。”

“可惜官家舍不得放百姓过来。”

“不仅是人口危机,各位壮士到了彼岸带回来各种我需要的粮食,这些粮食推广,可能会使大宋多养活一千万户百姓。再加上这种移民,那么人口危机会延迟上百年,一百多年才能爆发。至于胡虏的威胁,我们这些新式武器一旦得到推广,也会缓解之。但最大的危机,就是帝制本身,这就是我喊诸位来商议的主题。”

“帝制?”大家一起不解了。

蛇无头不行,如果不立皇帝,没有了一个领首的人,再加上各个岛屿的存在,岂不是马上就乱了套?

“为何官家要搞异论相搅,以至一些有能力的人,不能很好地发挥才能?实际还是帝制本身的缺陷。如果是忠心的大臣,做了限制确实贻害了国家。如果是有野心的大臣,有了异论相搅,就能限制他的危害。比如丁谓,当年章献太后感到丁谓野心后,立即将他流放到了岭南。但这不是帝制最大的缺限,它最大的危害就是皇帝集中了最大的权利。如果是一个英明的君王,那么国家很快就会中兴。如果是一个昏庸的君王,国家很快就会走向灭亡。比如隋文帝留下的底子不厚吗?隋炀帝短短几十年就败完了。”

“为何开国之君往主贤明,后面守成之君越来越差?也不是什么守成难,而是开国之君往往从千万人雄中脱颖而出,多是一代人杰。也就是从千万英雄中厮杀出来的唯一人雄,他们能成功不仅是运气努力,还有超人一等的才干。可是后代却是在几个甚至只是一个皇储中挑选出来的人君。别说龙生龙,凤生凤,实际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受的教育比一般人要好一点,但许多人养在深宫里,不知民间疾苦。所以往往一代不如一代。”

“说老实话,我朝几代人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没有将燕云收回来,甚至丢掉了西北,但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昏庸的君王,经历了数代,这已经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那是中原,我们这边是各个岛屿,未来还有那两片更大的大陆,那么困难更多。如果是帝制,说不定几十年后,你我的后代就会相互厮杀。”

“少保,你说怎么办?”黄良担忧起来。

“黄兄,不急,我再来说说我这几个儿子。赐儿到了苏州与我汇合后,听我说要将他带到彼岸,硬是不同意,几乎是我一路打着拖上船的。来到这边后,居然跑到青楼里瞎胡闹。”

赵天赐在他母亲身边吐了吐舌头,虽然挨了王巨许多次板条炒肉丝,但他也不怕他这个便宜父亲。

“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说坏吧,也没有做什么坏事,更没有什么坏心,就是殿下纵容着,养成了大手大脚的性子。诸位,你们想一想,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家,那就花一点钱吧,相信每年的利润只要拨出一点点,就足够他花的了。然而如果成为一国之主,手中拥有无上的权利与财富,会是如何?”

“再到平儿,平儿我没有带到身边,是我的错。并且因为我在南方的种种,许多京城权贵子弟在太学里排斥,这段很不好的遭遇,让他性格有些阴沉,有些偏执。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也无所谓。但作为国主,你们有没有想过另一个人,隋炀帝,此人文韬武略并不在唐太宗之下,然而因为强势的父亲再三打压,生生培养成一个偏执狂。这样的性子,能不能适合当国主?”

“再到滔儿,他还小,看不出来,不过我将他带到身边仔细地观察过,他性子颇类他的母亲,比较疏淡,这更是好性子了。然而做为国主行不行。莫要说仁宗,仁宗时猛人同样很多,因为政见也产生了巨大的争执,但有没有闹得象官家这样不可开交的地步?所以仁宗看似性格仁厚疏淡,实际心机罕有人能及之。并且这边又是各个岛屿,管理起来就更困难。”

也就是他这三个儿子,不管性格是好是坏,不算是坏人,但个个都不是做皇帝的料。

“我再说各个产业,开始时,由我指导,在你们带领下,开始开发这边,但在你们心中,这些产业,包括船业,作坊,果园,牧场,耕地,坊矿,甚至连百姓都是我的。这一点我很感谢你们。然而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所有的产业都混杂在一起,最后越来越乱。于是我在广南时授意你们改革行政与产业的制度以及规范。”

“但我这次过来,又出现了许多混乱。为何,产业太大,太杂了。这是我们还在,又是从我们手中创造出来的,大家都比较珍惜。然而我们一走,这种又杂又大的产业混乱可想而知。所以这次我将许多坑矿作坊全部拍卖给个人经营。以后还要精简,除了一些重要的产业外,余下的还会尽量地拍卖给个人经营。至于保留下来的产业,以后每年拿出两成利润交给皇室,四成利润,将会分配给诸位有功之人,余下的四成,则交给国家救急之用,或者协助国家兴修水利学堂,或者赈济扶贫,抚恤烈士家誊。”

“这怎么可以呢。”有人说道。

“为何不可以,这份名单会很长,长达数千人,看似你们得到了四成分红,实际均摊到个人手中并不多。至于皇室……你们不要狐疑,也不是你们所想的皇室。这是我要说的新制度,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设立总理总统制度,所有军政事务由此二人掌管,但与宋朝的不同,这两人每四年一届,最多只能任用两届,一旦任期满后,就必须得彻底离开政坛。至于国主,则是国家名义的首领,权利只有两条,一条是任命罢废总理与总统权,每届总理与总统交接时,作为一国之主,必须任命一个贤良的官员交接。至于如何挑选,一是国主本人方方面面的观察,二是下面六部官员的弥封推荐,三是你们或你们的后代,每年必须派出一百名代表,轮流掌管各个产业,并且协助国主,做好表率,另外就是向国主推荐总理或总统的合适人选。如果第一届两人很不合格,那么作为国主就有权罢免之。如果是严重不合格,则立即罢免之。”

“第二条,凡是所有重大用兵者,必须经国主同意,方才能发兵。当然,是否同意,也要国主谘询各方意见,才可做决定。此外,做为皇室,可以保留一千羽林军,他们与战争无关,而是专门为负责皇室安全准备的。其用度也从那二成分红中克扣,不需要国家支付。这就是大约的新制度,各位再思虑一下,看看有何补充的,等我再度回来后,就要立即执行。”

主要难就难在前面两百年,一旦适应了,基本就太平无事了。

想一想,争这个没有多大权利的皇帝干嘛?

就是争这个总统与总理,不说两人会形成平衡,就是不平衡,任期顶多八年。并且做得不好,还会随时下台。

争还会争的,可犯得着为它而谋反么?

当然,这世间没有永远的国家,不过这种制度,必须会使国家存在的时间远远长过真正的帝制国家。

但这种制度,让大伙一起茫然了……

第746章三个要求

“张卿、葛卿,为何王子安还没有回来?”赵顼看到他们三人回来,却没有看到王巨,心情没由来一阵烦躁。

“陛下,太保回来了,但人在密州。”

“在密州,”赵顼脸色立即缓和起来。

永乐城之战后,实际西夏消耗同样很严重,但他们没有甘心,无他,虽然两次让宋军惨败,然而无定河以东几乎全部沦陷给了宋朝,就连大里河北岸的细浮图寨也被宋军占领,改成了克戎寨。这还好一点,若大的兰州也被宋朝占领了。

于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西夏对这两处发起了多次进攻。

双方各有胜负。

实际这还是国力的原因。

宋朝虽然两次惨败,但因为庞大的国力支持,特别是熙宁变法后,国库与内库敛来大量储存,并没有象宋朝二伐辽国那样,产生全国经济危机。西夏虽然大胜了两次,却似强弩之末。

但宋朝不知道啊。

因此宋朝君臣面对着西夏一次次强势的反扑,心中多是惶惶不可终日。

只要王巨来了,那就好办了。

真不行,派人将王巨生生捉回来!

于是他问:“那他为何没有进京城,难道他还不满意吗?”

“非是,太保说,如果陛下想让他回来,请陛下务必答应他三个要求。”

“还要提要求啊?”

“这三个要求并不过份,”张商英道。

“说。”

“太保说不管怎么说,他与大长公主有染,确实有妨礼制,因此这个中书令不能接任。所以请求陛下蔡相公担任门下侍郎,王公担任中书令,由他来担任中书侍郎。”

也就是三人调换一下。

但王巨不能进入门下,那是审议部门,没有决策权。

如果这样,未来中书则还是老王与王巨,还有张璪,门下则是蔡确与章惇,尚书则是李清臣与范纯仁、蒲宗孟以及六部尚书侍郎。至于西府,没了。冯京接替文彦博,外放到了洛阳。

还有一些政敌。

如安焘,当时在大家一起弹劾王巨时,他一直没有作声,赵顼也就没有处罚,此次改迁为户部尚书,那已经翻不起大浪了。

赵顼想了一想,问道:“他不是要权吗?”

这话说的……

张商英总算明白王巨这个要求用心了,不管怎么说,王巨“乘机勒索”,皇上还是不开心啊,所以将中书令推让给了王珪,于是他又说道:“太保他还是向陛下要了权。”

“哦。”

“这是他第二个要求,太保说,如果推行银行司,必须推行齐商税。然后又让臣将在彼岸所看到的,仔细说给陛下听听。”

“你看到了什么?”

张商英有些向往地说:“彼岸虽然群龙无……”

赵顼冷哼一声,张商英不敢说首了,如果群龙有首,那才坏菜了。

不过他看到太多太多了,而且这次王巨有意安排了人,带着他到处转,看到太多太多的新制度,然而在宋朝却是无法推广的。

就象那个用善款抵消税赋的举措,这才是真正的子路受牛啊。

但在宋朝能执行吗?

人家连两税都要隐田,何必多此一举?

于是他将彼岸所看到的一切,一一说了出来。

也不能说彼岸就没有压迫吧,有人的地方就有压迫,就有贫富不均,不过相对于宋朝,那要好得多。或者说与宋朝对比,彼岸差不多接近于孔夫子所想像的大同世界。

而且他主持了南方十二路发运司,对财政了解也比原来的深刻。

那才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模式啊,可笑的是国内那么多精英,竟然不如一群粗鲁的海客。

“去年那边的商税有几何?”

“陛下,六百八十一万有余。并且太保说,如果没有意外,五年后就能达到一千两百万贯左右,那时候仅是赋税就可以支持彼岸的财政需要,不需要海客支援了。”

一千两百万贯对于宋朝财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字。

但考虑的是这个收入全是商税,并且彼岸能有多少百姓?

因此这个数字就吓人了。

赵顼沉吟了一会,又问:“那边为何有这么多支出?”

“现在没有这么多,去年的支出只有八九百万贯,但五年后,人口进一步增加,那么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但这个支出还有点多。”

“陛下,是有点多,可那边陆续地还有战事,这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两百年,是没有办法将土著问题解决的,如果将土著问题解决,兵费上就立即节俭下来了。同时百姓到了彼岸,还有安置的费用。平时除了官员将士的薪酬外,还有大量胥吏衙役以及授学先生的支出。并且还要带着百姓兴修道路水利,修建港口等等,也会产生费用。”

相对而言,那边物价还比较低,否则这个支出还要更高。

同时开发彼岸的彼岸,以及在宋朝这边接受百姓的费用,并没有加上去,否则也会更高。

至于土著,也许一两百年后,彼岸土著解决了,但彼岸的彼岸土著一两百年也解决不了的,那个时间会更长,说不定哥伦布麦哲伦的船队来到时,那边还会在战斗不休呢。

但这个张商英就没有观察到了。

“他第二个要求是什么?”

“太保说,如果执行齐商税,到时候旧派大臣必痛恨之。但财政增加后,并不代表敛财。实际能够灭掉西夏,也未必花费多少钱帛。反过来不能灭掉西夏,花费再多钱帛,也灭不掉。”

“他这么说的。”

“是这么说的,但想灭夏,必须国内升平,百姓安乐,此消彼涨之下,就能将西夏一举歼灭之。故此。他刻意安排海客们,将大量烈士家属迁徙到彼岸,特别是陕西路各个保捷蕃兵义勇与民夫的家属。他们所得到的抚恤有限,再加上将领与官吏的克扣,到这些家属手中的抚恤甚至变得很可怜。反过来迁徙到彼岸,无形中是等于替朝廷减少一个大包袱,能够轻装前进。”

“原来如此,孙固害朕。”

确实是如此,否则何必迁徙陕西的百姓,那得多花多少钱帛哪,多引人注目啊。况且这些百姓久在北方,只能安置到澳洲的中南部地区,不能安置到各个热带岛屿上。这样用费就更多。

张商英心中说,如果不是孙固,那六十万人如何能牺牲?说不定这时候西夏早就拿下来了。

但他不好说的,继续道:“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必须轻敛薄征,因此手实法,青苗法,宽剩钱,全部得免除掉。同时拿出一些钱帛,改善保马法与保甲法,废除各地的苛捐杂税。但如此,又会让新派大臣不乐之。因此请求陛下必须大力支持。因为他在中书,只承诺呆上三年。三年必须将这些事落实下去,让国内升平。然后再去陕西,但到陕西后,请朝廷必须信任之,给予他比在两广时更大的权利。然后他承诺,在后面三年,会替大宋灭掉西夏。不过到真正灭夏时,不但给予他在陕西熙河的权利,还要举国支持,任何人不得猜疑。否则仍不会成功。他还补充了一句,知己知彼,能在南方百战百姓,但未必能胜西夏……”

赵顼深有体会了。

而且王巨用了一个裂车来比喻过。

他沉吟一会说道:“这一条朕也准了。”

其实这一条很重要。

许多人为韩琦隐,实际赵顼才即位时差一点让韩琦架空,对赵顼一生心路影响颇是深远。

赵顼为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熙宁,二是元丰。

熙宁变法时,赵顼不知道王安石重要吗?

知道,然而偏偏在朝堂上保留了许多旧党,甚至自始至终用文彦博对王安石掣肘。

这就是帝王心术,或者宋朝的异论相搅,或者是所谓的制衡术。

但这一条,几乎没有任何砖家提到过。

所以王巨才开始也发生了误判,不然会做得更好。

这是熙宁,再到元丰,这一时期又叫铁腕强硬时期,或者叫独裁时期,最主要的表现有三条,原来负责新法的部门乃是司农寺,但元丰时下诏,凡涉及到新法的大事,不得随便交所属部门讨论,必须先奏取旨,一下子将司农寺权利收回去了。

第二条便是乌台诗案,虽然是苏东坡大嘴巴自找的,但如果不是赵顼有意识的封杀士大夫的胡说八道,那么李定提议能得以通过?

第三条便是元丰改制。

其实王巨所说的害怕新旧两派大臣排斥,不是真害怕新旧两派大臣排斥,而是害怕赵顼本人排斥。

赵顼也没有深想,问:“为何是六年?”

“陛下,臣也问过,太保说如果陛下给予六年的信任,还不能替陛下实现,那么是他有负陛下的重托,还有何颜面呆在朝堂。但如果实现了,那么他的功劳将是我大宋诸臣中赵普以下的第一人。为了避免其他大臣有什么想法,只能学习郭子仪了。如果到了这时候,他又何必在朝堂上。到时候退隐岂不是更好?还会成为史书上君臣相宜的佳话。”

也就是到时候必然功高震主,没办法在朝堂上呆下去了,只有退!

“朕是这种心胸狭隘之人?”

还真不好说,张商英心想。

但他那敢将这个想法说出来,道:“陛下,以臣之见,先行应之,毕竟两次惨败,须王子安回来稳定人心,稳定士气。”

“恩,那么第三条呢?”

“第三条有点古怪。”

“有何古怪。”

“他说若想他回来,陛下必须按照每天饮食按照这份食谱来,若不然,他还不会回来。”张商英递了一道食谱。

食谱上写了许多肉食菜蔬以及水果名字与份量,特别是一些橙桔类,刻意标明,每天多食之。另外还有一个嘱咐,那就是不得饮酒,任何时候都要不能喝酒。而且刻意说了一句,什么时候赵顼饮酒,什么时候王巨就会立即离开朝堂。

“为何让朕这么做?”赵顼奇怪地说。

第747章六个大礼

“是奴婢多嘴说的,永乐城之败后,陛下曾不愈过。于是太保多次询问了陛下的病情,然后请了许多大夫根据奴婢所说做了判断,这才有这道食谱,”黄和道:“特别是饮酒,几名大夫皆说过,想要陛下长寿万年,千万不能沾酒。太保担心了,毕竟无论是推出银行司、齐商税,还是灭西夏,必须要得到陛下支持。不过奴婢想问题也不大,陛下终不是嗜酒之人,不过……”

如果不是王巨出现,宋朝的酒多是低度酒,所以一些妇孺都时常饮酒。

赵顼虽不嗜酒,但于一些大典或宫宴时,也要与大臣吃上几杯的。

但现在就不准了,这是否合适呢。

黄和语气转了一下:“但奴婢以为,这是太保对陛下的关心。”

赵顼是怎么死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记载,赵顼在集英殿大燕群臣,“酒五行罢,以上服药也”。

后面李焘还做了补充:“放翁家世旧闻:元丰秋燕,神祖方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