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楠没有察觉,又对大家说道:“对大宋有大功的人是如此下场,但对大宋无功碌碌无为之辈,因为会使一些小手段,却始终能荣华富贵,岂不古怪哉。只为数人有手段,五十万男儿齐断魂。这是一个什么世道啊。”

好,说得好。

无数百姓喝彩。

“孙相公,五十万好男儿就因为你们逼走少保牺牲掉了,那么多人死掉了,那么多家庭破裂了,你却安然无恙地呆在相位上,我问你,有没有扪心自问,自感惭愧?”

“人家做了宰相,快活都来不及,有什么好惭愧的,这位壮士,你太担心了。”有人就附和道。

其他的百姓有的笑,有的骂,还有一个百姓可能也是此次战役的受害者,在人群中号淘大哭。

开封府尹王存就带着衙役过来了,责问吴楠。

吴楠就问:“王府尹,我听闻你向来以修洁自重,你能不能回答我,我哪里问错了?”

王存性格宽厚,修洁清廉,所以原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不过熙宁变法后,对王安石种种变法也不大喜之,这才没有相互往来。

但他本身却是一个温和新党派大臣。

因此从内心深处,看不起孙固等人的行为。

王巨说薛向与王韶乃是熙宁变法两大长城,但在王存心中,却认为王巨才是宋朝经济与军事上真正的长城。就是齐商税,他也是支持的,最少比那个悲催的青苗贷强吧。

然而逼走了,别看朝廷派了中使去请王巨回来,能请回来吗?

回来干嘛,再让这些人羞侮啊。

所以这个长城,恐怕再与宋朝没有关系了。

于是他温言说道:“吴壮士,孙公终是宰相,你们当街拦住他是不对的,速速散去吧。”

“王正仲,你怎么将他们放掉呢?”孙固怒道。

“孙公,你当真不知道处执他的后果?”王存反问道。

第741章裂车(下)

什么后果,孙固懂的,彼岸从此分裂,什么捐助税赋统统消失。

孙固只好看着王存将吴楠等人放走了。

这肯定不行的。

于是孙固闹到了赵顼面前。

赵顼同样不悦,又将吴楠召到宫中责问。

吴楠说道:“少保对臣有再造之恩,但看到少保替大宋出生入死,落得如此下场,臣心中不服啊。”

这是事实,吴楠以前还真是一个海客,但因为他手中的船只出了事,欠下高债,一家人几乎走投无路了。得亏王巨听说后,出面替他偿还了债务,才有了今天。

然而不管王巨对你有什么恩,国家自有国家的制度,听任你一次次破坏吗?

赵顼还没有说出口呢,吴楠暴烈的从腰间拨下短匕,一个劲地往身上刺。赵顼连忙让侍卫将他抱住,然而他身上也被自己扎出十几个血窟窿。

遇到这样暴烈不怕死凶悍的主,怎么办?

但奇怪的是吴楠如何将这把短匕带进来的?于是查问下去,侍卫说这把短匕很小,都没有注意,而且这家伙,敢当街羞侮宰相,敢暴打知州,谁惹得起啊。

赵顼无语地摇头。

先让御医替吴楠看病吧,别破坏了若大的海外。

然而这事儿又传了出去,京城百姓可不管什么制度不制度,只是一个劲地为吴楠忠勇叫好。

更要命的是一群人从南方回来了,也就是那几十名“全国游”的游客。

在宋朝,象他们这样全国游,乃是破天荒的举动。

于是许多人过去问,这几十人也兴趣勃勃地说了一路见闻,不停地让大家感到惊叹。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西北战事。

有一名游客就道,我在南方也听到了,那些蛮子不懂礼度,竟然质问朝廷,说少保用兵如神,不就碰了一下大长公主殿下吗?好了,落得这样的下场。

边上的人就说,少保将他们杀惨了。

这人答道,也不是啊,少保杀的只是原来的交趾人,但也不能怪少保,先是交趾人入侵我大宋的,他们之前做法同样残忍,少保不过是用彼之道,还彼之身罢了。但少保在广南与云南路做得很不错。

说错了吧,少保在这两路也杀了很多人。

你们当真不知道这是有人故意抹黑少保的?别的不说,至少拿我们一路所见吧,那些蛮人听闻是少保邀请我们过来游玩的,恨不能立即宰牛杀羊招待我们。我们还看到许多村寨里面都竖立着少保的雕像,还有不少村寨百姓自发地替少保立生祠。

怎么会是这样?

有人抹黑,你们不知道唉。

但确实他杀了很多人。

他是杀了一些人,只是少数不听指挥,贪婪无厌的豪强罢了,但对百姓确实很用心的。少保为什么碰大长公主?唉,唉。

大家一起叹惜。

又有说道,是啊,主将是如此的关健,朝廷派了郭公南下,结果死伤过半。朝廷派少保南下,几乎未动用朝廷什么力量,就拿下了两国,降服了一国。

又有人说,不是少保碰大长公主,就是碰了,本来人家做得很好,偷偷去了南方生下孩子,然后故意抱在门口收养。此事也就过去了。再说,仁宗对百姓多关爱哪,他最心痛的就是大长公主殿下,难道你们愿意大长公主殿下一生一个人落落寡欢吗?

是啊,是啊。但这么隐蔽,是怎么知道的?

一时间,京城议论声更多。

并且从京城开始,向全国蔓延。

而且最让孙固等人气恼的是,边境斥候打探出一条情报,无论辽国,还是西夏,闻听宋朝自毁城墙后,两国君臣皆欢呼雀跃,就差一点举行大典庆贺了。

有嚣张的人讥笑宋朝君臣,如果王巨有反意,或者真的桀骜不驯,不听从皇帝指挥,逼走就逼走吧。但为了一个寡妇公主就将这等人才逼走,岂不是一群傻鳖?

这条消息传到朝堂上,赵顼不由阴冷起脸,难道朕做错了吗?

其实他错的不是当时没有阻拦王巨,谁让宋朝礼法多呢。而是错在不该搞什么异论相搅。

一条条不好的消息继续传来。

李宪写了一道奏章,反映了军中一些将士的想法。

这一败使许多将士自己在反思,再加上全国上下乌七八糟的传言,因此越想越邪乎,特别是一种谣传,几乎得到军中所有将士的认可。

那就是宋朝防武将防武功就象防贼一般。

因此做为三军将士,得做到最重要的一条,不能输,可以平可以小胜,但也不能大胜。为什么不能输,这是宋朝最古怪的一幕,明明战斗力比汉唐差远了,却输不起,只要一败,各种舆论与弹劾一起来了。但为什么又不能大胜呢?大胜了,士大夫就立即看不惯了,种种打压也就来了。那怕进士出身的张亢、王韶与王巨。

所以这个仗没办法打下去了。

这道谣传在军中普遍的流传,对士气影响有多大?

赵顼能说不是吗,王韶与王巨可是他手底下大臣,如今呢?

他被逼得没有办法,喊来孙固。孙固不傻,关健是王巨跑到海外去了,他与文彦博等人有再多的力量,也影响不到海外。于是说,陛下,将老臣外放吧。

赵顼默然半晌,如果原来贬放到外地也就算了,但发生了这么多事,外放也不能平民怨了。他半天后才说:“孙卿,你年数也高了。”

孙固懂了,赵顼再说出来,那就不好了。

于是他自己儿请求致仕。

就在孙固回郑州养老的那天,京城无数人家点起鞭炮,放个不停。

这个鞭炮声也将高滔滔炸醒了,问赵顼发生了什么事。赵顼一五一十将情况说了出来。高滔滔愣了半晌道:“这样也好,至少王巨在军事上远胜过高

遵裕。他回到西府后,你戒令大家勿要再议论奴儿了。”

她想得美好。

送神容易,再请回来,那就难了。

章全忠与黄和被带了进来。

赵顼问:“章卿,黄卿,大海之上,可否辛苦?”

黄和说道:“陛下,去的时候遇到一次大飓风,奴婢差一点就见不到陛下了。”

两人南下时,还有一批船没有走,不过那些船不是去澳州的,而是去临近宋朝的吕宋等岛屿上。

然而王巨去了丰市。

丰市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王巨前世的皮里港。

这也没有办法,如今所开发的地区看似面积广大,但许多是热带地区,除了南方的百姓,北方的百姓上去几乎都无法生存。因此必然要开发南澳地区。可是澳州看似很大,但缺少大的河流。稍大一点的河流不过就是墨累河了。因此墨累河成了移民开发的重心所在。

这一绕绕得多远啦。

不过张行观也不错,立即找来一艘质量最好的护卫船,让他们立即去彼岸。随船队肯定不行了,必然会错过季风。

但没想到在半途遇到了一次大型台风。

护卫船是以护卫与战斗为目标的,因此必须要求船只灵活,一般船只不大,而且船形狭长,但无疑抗浪性要稍差一点。

台风卷起如山一般的海浪,这艘护卫船就象一只皮球一般抛来抛去。

好在船上舵手与水手经验足,沉着冷静的将这艘船驶离风暴区。

“驶离风暴区?”赵顼好奇地问。

“陛下,无论多大的飓风,都有一定范围的。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立即放下风帆,否则风浪鼓催,再鼓着风帆迅速移动,船只就会失事。但放下风帆依然不够,必须将船舵控制好,破浪而行。然而也不能只顾着破浪,那么飓风仍催着船只向后或向前移动,船只就会久久地陷入飓风巨浪里。因此在破浪的同时,必须借助风浪,缓缓脱离这个风暴,船只才能安全。”

其实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王巨才开始去泉州时,船只数量还没有那么多,然而每年都会有好几艘船出事故。王巨十分不悦,虽然看似比例不是太高,然而每一个水手正常来说,得在海上飘上三十年辰光,如果乘以三十,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水手早晚得葬身大海。

于是下令,严格训练舵手水手,改进船只技术,加大船只吨位,同时在船上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些年渐渐将事故率控制在千分之二左右,再加上设制了相关的营救措施,基本上将不能善始善终的比例下降到了百分之五。

这个牺牲率还稍稍能让人接收的。

毕竟这是大海,不是大运河,想不出事,那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章黄二人这一行,虽然有危险,但这个危险率只有五百分之一,还是顺着海岸线跑的,因此就是有了危险,只要及时上了皮筏,套上救生圈,就有三分之一的机率被援救回来。

然而两人不知道啊,那次台风将他们吓坏了。

不过最后两人还是平安地抵达了丰市,一个美丽的港口,地形优越,适宜种植,气温更是与中原相差无几。

但这不是两人关心的。

他们立即找到王巨,然后传旨。

“王卿怎么说的?”赵顼立即问,他有点很不好的感觉,毕竟两人进京城了,王巨未出现。

“王公看到诏书后,呵呵一乐,随后就走了。那边的人说是王公去了大山东边的温市,离丰市有近千里路,直到一个月后,我们才看到王公。奴婢就说,王公,你有什么想法,请说出来,我们还要给官家一个回话呢。王公便说,那好,我就说说我想法,但你们回去后,将我的话传递给官家的同时,必须请太后到场。”

“行,”赵顼略略有些不悦,但还是去了后宫,一会儿太监出来隔起帘子,高滔滔从后宫也走了过来,坐在帘后。

两人连忙参见,高滔滔在帘后说:“哀家来了,你们说吧。”

章全忠还是没有作声,继续由黄和转述。

王巨就说,当年大长公主殿下在家中屡屡受婆婆的气,正好她的外公在延州供职,于是私自去了延州,主要是想去外公哪里散散心。但没有想到她外公调迁了,又遇到了歹人。最后王巨将赵念奴护送回来。后来王巨来到京城,赵念奴一直不愿意嫁人,甚至王巨还私下里主动劝她嫁人。

反正章全忠苦着脸,这种隐秘的事,不应当是他所知道的。

不过大多数高滔滔与赵顼清楚,包括赵念奴对王巨的情愫。

然而王巨估计西北有可能会出事,那么十之八九,他可能会被赵顼调到西北,再加上看到赵念奴孤单一人,于是产生一个想法,两人不可能有结果的,那么给她留一个孩子吧,全当是陪她做伴的。这就是赵天赐的来龙去脉。

但王巨表示不解,就算有错吧,难道这是十恶不赦的错吗?那么错在哪儿?

自己不应当碰殿下,殿下太尊贵了。但为什么当初赵念奴受那个市井老妇的欺凌,满朝大臣没有一个支持殿下,反而个个都将赵念奴往死里逼?

就算自己荒唐吧,但也比那些不顾家中妻子儿女,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狎妓作乐的士大夫强吧。

但为什么这些人都没有错,自己错了?

然后王巨说到自己。

先帝时,侥幸与陛下几次交游,相谈甚欢,也以为陛下颇有抱负,因此陛下即位,臣以为能够大展宏图,于是数次出生入死,也不惜之。并且借助竹纸,交好高家。为何,不仅要得到陛下的信任,也要得到太后的信任。两位圣人相信,才会给臣发挥才能的空间。

黄和在边上说,陛下是有抱负啊。

王巨说,那么你们随我来。

说着,将二人带到城外好几十里处。

在哪里王巨准备了一辆破旧的马车,王巨指着东边说道:“那边有一个小镇子,离这里有二十里路,但想进城,得有四十里路。在那个小镇子上有一个修车子的邸店,虽然近,但规模小。在城外有一个修理邸店,虽然离得远,规模大,能立即将这辆马车翻新。现在宋朝看似繁花似锦,如火烹油,实际弊病越来越多,这才是陛下让介甫公发起变法的原因。”

“陛下这番作为,就如这辆马车,陛下想要将它修好,不但将它修好,而且还要想使它更大更新。因此只有去城外那家邸店翻修。然而天色来不及了,因此必须得用烈马拉到城外,否则天色渐黑,我们为了这辆车子,全部得在野外过夜。”

王巨说完,吩咐下人牵来一匹良马套上绳子。

两人不明所以时,王巨又自言自语道:“不对,做为陛下的心态,会不会认为这匹马会将车子拉错方向,或者这匹马不听话,危害朝廷安全。所以呢,最好还来个平衡吧,来一个异论相搅吧。”

说着,又让下人在相反的方向套上一匹良马。

两个下人同时翻身上马,一个向东拉,一个向西拉,结果拉着拉着,马车呯的一声响,生生裂成两半了。

第742章抵消

车子裂了,章全忠与黄和也明白问题所在了,可让他们怎么说?

黄和只好说,王公,你多想了,陛下还是很信任你的,甚至以为王公南下,只是散一散心,避一避风头,但不是不用王公。

王巨说,当真?就算事发突然,陛下还没有想好,可早在几天前,就有人用此弹劾我了,他们又非是孙固那样的高官,陛下为何不处执之?

这便是最好的反驳,就算赵顼不是想搞平衡,那也说明他心中同样有些不高兴,干嘛呢,你与俺姑姑没明没份,却让她生下你的儿子!

所以最后才有了孙固在朝堂上公开责问的由来。

王巨又说道,如果没有伐夏之败,想来官家多半也不会让你们来。

两人不敢作声。

王巨继续说,王公推荐我为参知政事,当真我只有军事上的天赋,请跟我来。

然后将他们带回城中,带到一栋看守无比森严的库房,王巨让人打开库房,带着他们走进去。

库房里堆放着许多金银,还有大量的金币银币。

王巨又说,这些金币银币是从大食天竺那边换来的,至于这些金子,有的是本地开采出来的,也有的是从大食那边换来的。去年我对官家说,彼岸一年商税达到了三百多万贯,然而去年的商税已经增涨到了五百多万贯,甚至今年就可能增涨到了七百万贯。

主要就是贸易的拉动,随着大食航海商道的开拓,不仅是从宋朝交换了大量丝绸瓷器去大食,本土也有许多商品,可以运到彼岸交易。实际连带着彼岸的贸易,至此,海外贸易,已经成功的拉回了贸易差,并且渐渐向宋朝扭转,实现了金银大量回流。

但贸易必须要有商品倒卖的,贸易量越大,本土就必须要生产大量的商品。因此连带着商税激增。

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如何拉动,彼岸就那么几十万户,商税都几乎达到了宋朝一半,甚至渐渐向齐平发展,为何,齐商税!

所以王巨并没有说错,也没有做错。

王巨又说道,至于这些银子,则是从倭国得到的,去年终于在许多人寻找之下,找到了一个大型银矿,一个中型银矿,又因为不计浪费的暴力开采,外加原先的一些小银矿,那么一年可以为我朝得到三百万两银子。如果不是这个变故,明年我就可以替官家推出银行司了。甚至五年后,有了足够的金银为本金,可以发行一亿五千万贯帛交。

我说过,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有没有能力实现?

不但如此,我来到这里,还有几个目的,更厉害的武器,几种高产耐旱的新粮食……

不过想一想那个悲痛的异论相搅,实在是没有一点动力。

不知道符坚对王猛实行异论相搅,他还有没有能力一统北方?

王巨又拿出诏书,我担任参知政事,做事说话都要小心翼翼,况且这个有名无份的枢密使,于其这样,我干嘛回去?

“真找到银矿了?”赵顼惊奇地问。

黄和点点头,这是他亲眼所见,并且还用牙齿咬了一下,试一试其纯度。

赵顼叹口气说:“果然是厉害的数学……朕已经让孙卿致仕了。”

章全忠与黄和那敢接话,但他们心想,你让孙固致仕也不管用哪,后面还有文彦博等一大群大佬呢。

如果不将他们逼着退下去,王巨是不可能回来的。

他不回来,那些海客同意让王巨将这些金银带回国内?

不用太长时间,恐怕几年,真的就会象王巨所说,将宋朝这辆马车彻底翻新,但两人能说什么,难道说,皇上,你干脆将文彦博他们弄下去吧,一百个文彦博也不抵一个王巨哪。

高滔滔忽然又开口:“这么说,他用他那些金银,用来做砣码,与官家进行交易了。”

黄和心里想,可不仅是那些金银,银行司,以及整个西夏。

但王巨确实有那么一层意思,要么搞异论相搅,要么用我,若是用我,那些大臣该清洗的,皇上,你看着办吧。

所以黄和说不出口。

章全忠在边上忍不住说道:“太后,乐毅归附赵国,还是上卿,然而燕国却每况愈下。”

人家也没有要求什么,就是朝廷将文彦博罢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