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4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管登鼓院的官员一听就吓着了,是真还是假哉?

而且陈世孺杀妻案影响还没有完全平息呢。

这一牵,不仅牵出死掉的李师中,与旧派大佬文彦博,说不定又牵出吕公著。

于是立即禀报给赵顼。

赵顼有两个选择,一个认真的调查,第二个以污蔑官员罪论处。但这两个选择都不是好选择,前面的牵连太大,而且文彦博不管怎么说,影响力还在的,并且新党大臣说不定又会借此生事,新的争议又要发生了。后面的就有点对不起老程了,最少程昉的从子来告状,恐怕朝廷的抚恤确实没有发放下去。

王巨得知后,便说了一句,无论文彦博或者是李师中,都不会做出这种没出息的事。多半是开封府当时某个负责的胥吏以为许多士大夫不满程昉,所以程家人可欺,便将这笔抚恤贪污下去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象王巨才回来时,李老汉的儿子牺牲了,抚恤同样被克扣了。最后牵连了许多胥吏,差一点将依政县所有胥吏一窝端了。

王巨的那个便宜父亲同样是如此。

因此王巨建议将这个胥吏找出来严惩一下,然后朝廷补放一些抚恤,将此事由大化小,由小化了,也就算了。

做为文彦博的政敌,王巨能说出这番话,还是很容易的。

然而做为他的政敌却不是这样去想,反而认为程家人闹事,就是王巨暗中唆使的,用此来污蔑文彦博与死掉的李师中名声,甚至醉翁之意不在酒,说不定就是将对付文彦博,以及吕公著。

其实这是王巨对赵顼的最后一个考验。

无论大臣们怎么说,你自己儿得有一个判断力。

文彦博就不牵连了,至少现在补偿老程一个追赠吧。非是一定要追赠老程,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

可能赵顼没有多想吧,因此没有想到此节。仅是按照王巨提议去做了,果然查出来,是一个姓李的胥吏所为。然后让开封府派人通知程家人,与李师中、文彦博无关,你们不要再闹了,这个抚恤朝廷补放给你们吧。

暗黑开始……

一个死去好几年的太监翻了出来,可能这终于使一些人动怒。

他们也集中力量对付王巨,包括种种调查,然后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不知道文彦博从哪儿听来的消息,不过他没有出面,而是暗中派了仆人通知了一些官员。这些官员也不敢断定真假,不过这事儿大条了,一些官员又对王巨不满,于是上书,隐晦地说出。

那就是王巨与大长公主有染,并且那个赵天赐就是两人的亲生孩子。

时间上也对得上,正好那时王巨在京城,还没有去庆州。然后王巨去了庆州,赵念奴去了杭州,大约就是在杭州生下了这个孩子。随后赵念奴返回京城,再派府上婢女将这个孩子抱回来放在她府上的门口,于是顺其自然地就收养了。

但是不是有此事呢?

其实赵顼那天在赵念奴府上就怀疑了。

然而让他说什么?

于是接到这些奏章时,赵顼一直沉默着。

事情泄露了,王巨就不能否认了,听到一些风声后也沉默着。

其实这种沉默,已经代表着一种承认。随后在大朝上孙固当着群臣的面,就厉声责问王巨:“坊间传言,你与大长公主有染,可有此事。”

王巨想了想,说:“有。”

一个有字,使得所有大臣一起哗然起来。

“陛下,这是千古未有之丑闻哪。”孙固几乎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孙固,勿用那么痛心疾首,干嘛呢,既然我做了,我就会负责任。不就是看我不顺眼嘛,不就是我齐商税让你们不高兴了吗,用得着调动这么多资源,连这个隐蔽的事都查了出来!”王巨讥讽一声,然后又冲赵顼说道:“陛下,臣有负陛下重望了。”

说完后,离开朝殿。

赵顼嘴张了张,想说一句,你怎么就承认了呢。

不提别的吧,银行司肯定是离不开王巨了,而且赵顼国库内库积攒了价值一亿多贯的各种财富,以及大量粮食,是为了什么?不是真的敛财,对付西夏啊。这更离不开王巨了。

但这事儿,让他怎么开口。

高兴的未必高兴到最后,最后说不定会哭。

离开的也未必真的会离开,最后说不定会笑……并且这成为宋朝史册上最大最诡异的疑案。

第738章哭

不过许多大臣还是感到很惋惜的,毕竟王巨的银行司已经传扬出去了,虽没有设立,但庆州那个不成熟的庆州发展基金的成功,意味着更成熟的银行司一旦成立,会替宋朝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王巨本人在中书时间并不长,不满八个月,但在这七八个月时间里,做得也不错,不仅是整顿公使钱、科配与场务,在他主持下,南方几路的政务无比的通畅。

这些都代表着王巨乃是一个在政务、经济与军事上都是罕见的全面良才。

然而就这么下了。

但开心的人则是很开心。

这桩丑闻出来了,你休想再回到政坛了吧。

如果是正常情况,他们这样想也无不可,但不是,马上就会发生一件更大的事……

王巨回家后,立即就收拾行李,匆匆乘船南下。

随后赵念奴母子在满城议论声中,在京城呆不下去了,反正事情已经公开,不如随王巨离开京城吧。

普通百姓现在仅仅是哭笑不得,这是王相公不爱官爵爱美人哪。

老王则郁闷得想要哭。

如果换成唐朝,说不定巴结安乐公主、太平公主,还能捞一个好处。在宋朝碰公主干嘛呢?

难道大长公主是绝世佳人吗?不是,虽然略有些姿色,也是半老徐娘了。再说爱姿色,满京城有多少漂亮的美妹美妓哪?甚至因为王巨的名气官位,以及他对小妾的爱护,不知道有多少俏丽的行首想要倒贴着进王家。

或者是因为贫困出身,所以在王巨眼中,公主乃是不一样的……

因此老王越想越郁闷。

…………

元丰五年。

六月末。

太监禀报道:“陛下,章全忠与黄和已经进宫,正等着陛下召见。”

章全忠也是章家子弟,多次科举未中,不过为人略有些才干,王巨在泉州时,为了治理,恩威并用,也拉拢了一些当地豪门,一度也将章全忠召到身边做为助手,协助他治理泉州,但不久后章全忠侥幸考中了进士。

虽然名次不高,仅是四等末,不过因为他一度是王巨身边的助手,有实政经验,于是录为一个小县的主薄。去年冬天,赵顼派人去彼岸召王巨回来,想到了此人。

黄和就是原来的小黄公公。

时间快过去了一年有余,但这是一个无比悲壮的一年。

王巨离开京城了。

另一边差一点乐得开怀大笑。

自从王巨进京后,将梁氏兄妹吓坏了,不提南方的战功,大顺城之战、庆州之战,两战真将西夏杀惨了。梁乙埋立即勒令边境所有军队,不得进入宋境。

就在他们胆战心惊之时,传来这条消息。王巨一走,梁氏兄妹放心大胆了,立即将李清处死,李秉常幽禁。

于是一切继续。

但与史上不同,这次因为宋军士气更高,器甲更完善,骑兵数量都比史上多一点,不过多这几千骑兵,对这个庞大战役影响不是太大,主要的还是前两条。

因此推进速度比较快,杀伤的西夏人也更多。

其他变化并不多,还是五路大军,熙州李宪与董毡派来的养子阿里骨联手出兵兰州,北上屈吴山,天都山,但因为此战发起太过匆忙,后勤一直跟不上去,因此北上的速度很慢。

第二路第三路是种谔合鄜延路与府麟路的十五万兵马,一度拿下银州、石州、夏州、宥州,但还是因为供给跟不上,于盐州城外会大雪,士兵又冷又饿,相继崩溃,未让西夏杀死多少士兵,自己儿就损失了近五万人。

第四路是刘昌祚率领的五万兵马,沿葫芦川北上。

第五路是宋朝的主力部队,九万大军,九万民夫,主帅是高遵裕,自庆州向西夏发起进攻。

为何是高遵裕?

如果不从赵顼心理去分析,也不能说高遵裕一无是处,他在熙河之战中多次有亮眼的表现。实际后来威震西域的李宪,现在表现也不及高遵裕。

或者拿一个人比喻,就象曹彬一样,他在平蜀时表现不错,实际情况是敌人很弱小。在平南唐之战中表现不错,可认真分析,因为他在江宁城外磨蹭,差一点使这次南征失败。实际平南唐战功中,最大战功者是王明,次之是潘美与刘遇,而不是曹彬。因此对了北伐时,遇到更强大的对手,一下子就被打出原形。

但从赵顼心理去分析,此战宋朝共出动了三十万大军,二十万正式民夫,为何说是正式民夫,因为战争来得太突然,准备不足,后来除了这二十万民夫外,诸州又调及大量丁壮押运物资粮草支援,甚至连同妇女也被抓了起来做民夫。

也就是到达西夏境内的是五十万人,而后方动用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宋朝的大半精锐军队全部动用出来了,所以赵顼需要一个相信的人统领中军,掌握住中军,就能节制其他四路军队。

这个人选……

虽然先期战果比史上更大,然而因为比史上推进得更快,高遵裕不但强行下令刘昌祚停止攻城,还强行下令李宪渡过黄河。李宪不愿意,然而高遵裕多次下令,李宪只好硬着头皮率军渡过黄河。

于是更惨的结果出现了。

不仅中路军与刘昌祚的军队损失惨重,在史上李宪这一路军队实力保持得最完好,然而这一次同样被波及到了,侥幸他及时判断出来,立即杀向南方,将大部分兵力带回兰州。

这就是王巨再三考验赵顼的原因。

具体时间他记不起来了,但知道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会发生。

但是不是一次机会呢?可能算是一次机会吧。

才开始梁氏囚禁了李秉常,确实是导致了国内许多豪强反对,国家一度十分混乱。

然而他们争的是正统,并不代表着就倒向了西夏。相反,随着宋军紧逼,反而拧成一股绳,将梁氏激起的矛盾转移了。

时间也不对,宋朝七八月出兵,能在三个月内拿下西夏?拿不下,好了,冬天到来。

即便刘昌祚攻下灵州城,也灭不掉西夏,因为天气到了那时很寒冷了,而西夏的兵力可能被压缩在河西诸城,包括兴州城内。如何能攻下来?

并且还有辽国呢。他们会坐视西夏被灭国?

因此最正确的做法便是“中攻”。

种谔是一只独狼,不容易配合的,但也能利用上去。毕竟府麟路与鄜延路可以算得上是宋朝最强的军队。

先行拿下银州,并且立即将其坚守。然后将石夏宥州拿下后,所有城池堡砦全部催毁。但不能再深入了,否则供给便是最头痛的问题。

为何这么去做?

因为银夏宥这些地区乃是西夏老巢,大多数部族对西夏忠心耿耿,不易统治。因此就是得到了城池,也无法占领,否则两三百里的供给道路,就会成为宋军致命的道路。这个道理与当初王巨主动放弃盐州是一个样。

但银州问题不大,虽也是西夏老巢,但上有麟州,下有绥德军,援军可以随时到达,又能从延州与河东调来粮食与供给。

然而只要拿下银州,宋朝就能占据一半东横山地区了。

中路军目标更简单,就是盐州,或者顺便将后方与盐州一带的堡砦全部拨掉,然后就立即停下来。

刘昌祚的军队则是拿下萧关后,同样停下。

李宪目标不是灵州,到达天都山为止。但这么安排,中路军的兵力就要减少,两路兵力则要加强。

也就是两翼齐飞的战术。

大约到了这时候,天气也冷了。三军停下,待到来年,看辽国与西夏还有什么动态。如果不妙,巩固去年的战果,特别是加强兰州、屈吴山与天都山的防御力量。这样就能将西夏与河西走廊的联系隔阻了。虽然西夏也向甘、肃、沙迁徙了许多党项人过去,仍然多是回鹘人,这些回鹘人对宋朝一直很亲近。再加上西夏不妙,道路基本隔阻,这几州就能策反。

失去了河西走廊,还有萧关以南的地区,大半横山,西夏还靠什么折腾?

当然,如果形式好,也可以直接进攻。

而且到了第二年,时间更宽裕,后勤也能援援不断地调到前线,百姓更不会那么劳苦。再加上数月的巩固,可进可退。

但后面的可能性极小的,到了第二年,辽国还反应不过来吗?

可就是反应过来了,宋朝也吃掉一半西夏了。特别是商贸要道河西走廊。

然而这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朝廷无条件的完全相信王巨,让他总掌五路所有大军。否则各自为战,比如种谔继续不顾后勤,一个劲地往盐州跑,最后还是不可能会成功。

但这是不可能的。

就是无条件的相信,王巨也不会选择如此匆匆忙忙地进攻,风险性太高了。

于是王巨思考再三,最后选择了一个极其残忍的策略破局。

相反此战中,西夏表现十分亮眼,梁氏闻听宋军大举进攻,问策于诸将,有人便说,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兴,而派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军无食,可不战而困也。

西夏纳用此策,果然成功。

不过此战西夏损失同样惨重,因此追击了数百里后,也无力再追赶了。

种谔连夺西夏数州,仅派了少量官兵留守。大雪到来,三军崩溃,不可能再顺着宥夏石逃回去的,直接从盐州方向逃入庆州或延州。

但西夏都没有兵力立即将这几州收回去,还是宋朝留守的官兵不敢再呆在这里,各自撤军回去后,西夏才陆续派人将这几州接收过来。

这一战影响深远。

宋朝五十万军民,只回来了一半。

青岗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至于消耗的物资更是不可计数,甚至让西夏缴获了大量精良的器甲。

而且许多将士先是迷茫,如果换成庆历时,反正败成习惯了,无所谓了。

但不是庆历时,宋朝看上去是那么地强大,熙河说收就收回来了,庆州、大顺城两场战役将西夏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在南方,更是战功赫赫,灭两国降一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一般。

为什么损失这么惨重?

这样一想,就想到一个人身上了。难道就因为碰了一个公主吗?难道就天塌了?

特别是刘昌祚等将领,他们在王巨带领下,个个都立下了大功,自尊心也很强,然而就这么败了,心中的悲壮不能言语。

想不通啊,难道就因为一个齐商税,非要将王巨逼走吗?况且这么隐蔽的事,是如何查出来的?为什么有这个能力,不对付西夏人?

不但他们,就是普通的士兵心中也憋闷啊。以前因为在战场上表现不佳,百姓看不起当兵的,所以宋朝才传出一句,好铁不做钉,好汉不当兵。

随着王巨与王韶在战场上分别带着他们打出一场场辉煌无比的战役后,百姓也开始对他们敬重了。

但不曾想,两人分别退出战场,只是一役,就将他们打出原形了。

各支军队陆续退回宋境,有各堡砦防御,西夏军队不追击了。

不过他们还要向后方撤退,以便补充粮草供给,陆续地就有一些败兵逃散下来,与他们汇合。因此一路撤退,一路有败兵汇合,一路就有许多将士相互拥抱着,放声大哭。

整个陕西路是将士哭,百姓哭……

第739章裂车(上)

其实也不能全怪赵顼。

孙固弹劾后,王巨南下了。

赵顼也知道,但认为在这个风头上,避一避也好,因此没有阻拦,但不是想王巨弄到海外去。不但军事,还有银行司呢。

再说,这事儿有点大条,他也不知道怎么用王巨了。

西北消息传来后,赵顼才想谘询王巨,但这个南下的范围有点大,也不知道王巨是去了杭州,还是扬州,不过韩韫仍呆在京城,主持着那个旅行社,顺便替王巨看着宅子。

赵顼将韩韫召到宫中问,这才知道王巨是南下,但南下的是广州,这时候大约已经借助西南风,乘舟东渡到吕宋岛上了。也不要再找了,就算找到了,大约西北风也起来了,那么王巨会借助西北风,抵达更遥远彼岸的那个丰市。

那就没有办法谘问了。

不要说王巨,就是在云南路的章楶也因为太遥远,来不及询问。不过赵顼对章楶的军事能力仍有些怀疑,也许能打,但与刘昌祚、高遵裕等人在一条水平线上吧。

况且章楶在云南路也脱不开身,不但他在腾冲府用兵,并且配合林广平定乞弟,以保证乌蒙道的安全与乌蒙地区的铜矿。

因此在赵顼脑海里将章楶自动过滤掉了。

实际将章楶调回来,章楶同样做不到将西夏灭掉。

赵顼没办法,只好与群臣商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

而且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王巨走了,许多人以为这些海客会失势了。因此周边一些走失掉大量佃农的豪强们,就带着家奴,直接来到密州港抓人要人,一些无辜的百姓也被他们带着家奴痛揍着,同时还要准备强行上船搜捕。

这些海客也不客气,随着领头的吴楠下令,各艘船上的武装水手一起带着武器从船上冲下来,迅速将这些人一起捉住。然后捆在大树上,用皮鞭抽打。

密州知州周浔一听就恼怒了,带着一群衙役过来责问。

吴楠也被朝廷赐了官职,一个从六品的职官,虽没有薪酬,但发放了公服,他便穿着公服从船上下来,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周知州,是不是朝廷准许我们迁徙百姓的?

然后将那些被挨打的百姓喊过来,问了第二个问题,他们是不是大宋的百姓?若是,这些人有什么权利殴打他们?

接着又问了第三个问题,请问之前在这些人殴打这些百姓时,周知州你为什么不出现?

问完了,一记老拳就袭上了周浔的脸蛋,一下子就将周浔打倒在上,然后骂道:“大母的,你们这些小人,逼走了少保还嫌不够,还想整我们。那你就打错主意了,大不了我们不迁徙百姓了。”

一边骂,一边骑在周浔身上揍。

衙役们不乐意了,想涌上来劝阻,然而还没有上来呢,被一群武装水手全部放趴在地上,一个个痛揍。

包括周浔在内,全部被打得哭爹叫娘。

后面市舶司官员一起看傻了眼。

打得差不多了,吴楠爬起来,对市舶司的几个官员说道,请你们通报官家,如果对我们不满呢,我们立即扬帆而去,如果满呢,为何派这样的官员处处与我们作对?

扪心自问,我们对宋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