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巨,你……!”

“陛下,臣托长公主殿下,请陛下前来,是说一件重要的事。”王巨立即将脉金矿的事说出来。

一听到这么多金子,赵顼立即被转移了注意力。

“朕早该派官员入驻。”赵顼后悔地说。

“陛下,那么此时我就要率海军南下了。”

“海军?”

“不用船队装载大军,如何去彼岸。”

赵顼傻了,那不是从登州到达辽东彼岸,只有几百里路,风一吹便到了。用船队装载大军攻打那么遥远的彼岸?

“为何?”

“陛下,为何不能执行齐商税?为何不让所有豪强如实的报出他们的隐田?性质是一个样。况且是遥远的彼岸,哪里所有的一切,全部是那些海商们带着百姓开拓出来的,不象我朝,是祖宗生生打出来的江山。如果仅是因为发现了一个金矿,朝廷就要收回去,那些海商们甘不甘心?不甘心,就会驱逐官员,朝廷必然要派出官兵前去镇压。然而除了臣,谁有这个本领到达一万多里路的彼岸?”

“一年几十万两黄金哪。”

王巨未说具体的储藏量,再说以现在的测量技术,得到的数据同样十分不标准,可能储藏量最后只有几十万两,还可能最后是几百万两。因此只说了大约可能一年出产二十万两的黄金。

但若折成贯,则是五百余万贯了,即便抛除了冶炼与运输成本,也可能超过青苗贷的收益。赵顼怎能不心动?

“陛下,不用为它操神,其实以臣之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我朝商货将它们换回来,一个交换的过程,各种商税,以及市舶司的抽解,实际就等于朝廷收回了五分之一的收益,但朝廷所付出的,仅是一些胥吏的盘查与官员的操劳。其二,朝廷可以放宽一下百姓的迁徙。彼岸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人口,相信他们得到这个消息后,一定会捐出一批黄金。只要这两条措施落实下去,臣相信,大半黄金最终被陛下纳入国库。”

而且时间也要不了多久。

这次经王巨提议,各州县官员将会彻查境内所有百姓户数,顶多一个月,全国究竟多少百姓,多少赤贫的百姓,朝廷就会得知了。

相信这次盘果后的总户数,会让所有官员惊讶万分。

当真人口这么快的增涨,大家心中没有压力?况且王巨再三说了它的危害。

另外各州县盘查的还有一个数据,就是各地的物价指数与各个商货的产量。

王巨与李承之两人合伙罗列了两百多种关系到民生的物价,然后让各州县官员派胥吏核实这些物价在这几年的波动情况。

有了这些数据,便能彻底整顿各州县的科配、和籴,也利于各转运司合理调节,如果朝廷真的同意重置南方十二路发运司,那么有了这些数据,就更好不过了。

同时也利于整治公使钱。

简单的一个例子,就如苏东坡从黄州赴汝州就任。

两条路线,一条是直接从陆地去汝州,然后与汝州官员交接,汝州知州了。还有一条,就是他选择的路线,从长江到达大运河,再从汴水返回京城,再去汝州。

官员往来,朝廷是拨了公使钱的,但从陆地去汝州能有多远,并且苏东坡那时是戴罪之身,能拨出多少公使钱。

然而因为苏东坡可能想安逸,也可能是苏东坡想重新回京城混一个脸熟,但因为不知道物价指数,于是选择了水路,这条路就要雇船,雇船不说,路上得要吃,得要喝。再加上他本身手中没有任何积蓄,于是半路上钱就用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天寒地冻,全家又寒又饿,儿子病逝,他只好让船停下,上书朝廷求救。

实际本来大苏还有一个机会,泗州太守刘士彦十分抑慕大苏才情,听闻大苏到来,好酒好菜地招待,并且带着大苏到处游玩。然后两人来到泗州城到都梁山之间淮河浮桥上,大苏意气风发地写下一首词: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

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

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刘太守看后吓了一大跳。

因为这个浮桥是不得随便过的,为了城防安全,若是老百姓夜间过桥则是要罚两年苦役。只是江淮承平时久,刘士彦也不想扰民,于是对百姓夜间过浮桥便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然而大苏这个词传出,那就是刘太守的失职。

刘士彦越想不越对,大苏才情是不用说了,看看这首词写得多好啊。然而他这个比嘴巴真的坑朋友啊。于是招待了一番,立即将大苏打发走了。

若是没有这首词,以刘士彦对他的仰慕之情,略略援助一番,那来的几天后失子之悲情?

当然,作为豪放浪漫的大才子,不会在花销上太斤斤计较,也能理解。

但若是有了这份统计,那么大苏就能看到两条道路的花销,还会不会继续选择走水路?

所以有人嫌麻烦,王巨说了一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724章孤臣?

不过这一回大苏想来没有那个命运之痛。

王巨不但替他将欠账还清了,还给了许多钱帛交给了小苏。现在不会让小苏转给大苏,而是等他熬得差不多了,知道生活之艰难,才由小苏将钱帛交给大苏。

如果这样大苏仍不醒悟,手中有了钱,又象以前那样大吃大喝,狎妓作乐,王巨也没有办法了。

实际小苏接到王巨书信后也无语啊,摊到这样天真浪漫的大哥,可偏偏又是大哥,长兄如父,让他怎么办呢?

所以这份统计真的很重要。

然而王巨说的不是这个。

所谓的银行,不会有后世银行的种种功能。但如果它出现了,会起来无可拟代的奇效。

首先会满足货币的需要。

若是银行司有一千万两银子,一百万两黄金做为本金,它们的价值实际是五千多万贯。然后是交子,非是朝廷的那种交子,而是彼岸的那种新交,用各种精美的丝帛做交子,再配合各种金银丝与印刷图案做防伪标识,面额也很小,实际这种交子的成本就能达到交子面额的一半。而且已经在发行了,相信不久后也会流传到中原来。

那么有了这些本金,以及有一定造价的交子,朝廷就可以发放近亿贯新交子。

宋朝钱荒问题就立即缓解。

但关健得要这个本金,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王巨派了许多人手去倭国找银矿,现在只找到了三个小银矿,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王巨让刘绍先去倭国与那些权贵商议,如果找到了银矿,他负责支持开矿的资金、技术与物资,包括火药,对方则负责工匠矿奴,所开出的银子必须交给宋朝,但不是交,而是换成等价的宋朝商品,也就是不会让对方的各个权贵产生任何损失。不过在用宋朝商货交换时,王巨就等于赚到了中间巨大的差价以及他最想要的银子。

并且以后倭国各个权贵为这些银矿打得头破血流,或者天翻地覆,皆与王巨手下的主事工匠们无关了。

这条提议也让各个权贵心动。

因此现在倭国许多权贵也出动了大量人手协助,寻找银矿的人手几乎最高时达到了近千人。就那么蛋大的地方,又是火山带,这么多人在找矿,相信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好消息传来。

同时王巨也派出少量船只前去大食交易,不仅为了赚钱,更主要的就是赚取那边的金银。

因此即便没有这个脉金矿,只要朝廷稍稍配合,相信五年时间左右,王巨便能替宋朝聚出一千万两银子与一百万两黄金。

其次是盈利。

宋朝钱荒很严重了,百姓拿出布帛交易,无人交易。然而官府拿出几十万贯铜币发放,立即就象泼出的水一样没了影。因此后来大苏在杭州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银绢丝绵入市,莫有顾者。质库人户往往昼闭。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但宋朝真的缺少铜币?

要知道宋朝在史上最高时一次就铸币五百多万贯,虽然不是每年都在铸,但也是经常铸币,平均下来,两三年就要大规模铸造一次。况且还有五代十国甚至唐朝流传下来的旧币在流通。

经过王巨推动,在前年曾出现一次铸币八百余万贯的记录。

是有许多铜币流传到了外国,包括辽国西夏交趾倭国高丽南海诸国,也有少量铜币被不法商人冶炼成铜镜铜像铜盆等器皿,然而大多数铜币还留了下来。

为何出现钱荒?

主要是宋朝经济繁荣,铜币严重不足,越不足铜币越紧张,因此许多百姓将重宝(大钱)外的铜币收藏在家中,甚至用几十间大房子放钱,至于小户人家,则将钱埋藏在地下。

也就是这些铜币虽铸造了,可成了死钱,罕有流通作用。

如果银行出来,又没有胡来,保持着良好的信誉,让百姓产生放在银行里比放在家里保险的想法,同时又会向百姓支付一些利息,那么这些钱就进入银行司,再利用放贷手段,所有铜币也就重新流通起来。

那么这些存款与陆续增设的新交,一年就可能替朝廷带来一千多万贯以上的直接收益。

还不止。

现在宋朝的货币交易量最大的不是铜币,而是布帛!

然而许多交易本身就是布帛,用铜币交易的很少很少,至于金银本身就不足了,谁用来交易?所以往往只好以货易货。想一想大规模交易,以货易货,多麻烦哪?

于是才出现了交子盐钞茶引。

然而没有多少大臣真正懂经济,这三样虽然方便,可信誉一直不足,不仅兑换麻烦,往往朝廷无法支付时,粗暴地用新钞新引冲替旧钞旧引,还继续用纸换纸!

不过目前还不错,朝廷虽然发放了许多交子,数量却一直在控制着。然而往后去,整个纸币就开始泛滥成灾了。然后整个信誉崩溃……

因此王巨一直在强调金银为本金,交子的数量不能超过本金的两倍,那怕用了那种新交。

那么如果能成功,大规模交易就会变得极其方便,比如从杭州带一批竹纸去陕西,原来很麻烦,还要带大量货物回去,现在好了,带一张存折,钱就赚到手了,朝廷也得到了两地兑换的手续费。

并且贸易也会繁荣起来,那么朝廷又可以增加了商税收益。

最后便是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

简单的两个例子,因为缺乏资金,高利贷又太黑心,许多商贾拼船去海外交易,就是这样,许多船只货物也不敢载满,然而低息的银行贷款出现,就不会产生这个情况。

再如,现在的宋朝房屋多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也就是茅屋,只有少数人家是青砖褐瓦房或者木楼房。

但砖瓦技术已经成熟,况且煤炭产量也在激增。

如果有银行,各地官府就可以向商人发放贷款,刺激各个砖窑产生。至少情况稍好一点的四等户能盖起砖瓦房的。不过这有点麻烦,因为朝廷是计等征税的,如何计等,耕地屋舍等财产,因此百姓不敢养牛,牛就是财富。那么房屋更是财富。不过想要刺激也不困难,只要发放一道诏令,普通砖瓦房不计入等户财产收入就可以了。只要给朝廷带来更多收入,相信这道诏令会容易通过的。

那么会拉动多少经济,朝廷又可以得到多少商税?

这两样若是能结合起来,何止是两千万贯收入!

直到这时,王巨才将他的想法一一说出来。

这才是不敛民而国用自宽的好措施。

“金银是关健哪。”

“陛下,金银是关健,然而完善的制度与人才也是关健。若不然,即便推出银行司,朝廷也未必有多少收益。”

即便是后世的银行,还产生大量贪腐挪用呢。

“还有,其实银行司的直接收入未必有太高,一般各个行业收益想超过两分以上,真的很少很少。当然,如果活不下去了,救急时,借少量贷也是一条出路。因此臣对青苗贷的看法是中立的,不好的一面是利息太高,半年二分,甚至一年四分,以敛财为主,强行摊派,好的一面,确实有时候一些百姓正是因为它,而救了急。最少比那些豪强们六分以上外加利滚利要好得多。”

“不过这种利息想发放给各个商贾作坊主,那是不可能了。这也是我在庆州成功,朝廷失败的原因,一个是一分利,一个是两分三分利,前者有人贷之,后者有谁贷之?不过以前的一些措施,多少打下了基础,邮驿司与飞钱司出现,让许多官吏熟悉钱帛的流通调转,臣在庆州的做法,也为以后官吏如何存贷做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然而一个是低息贷,一边又要给存款的百姓发放利息,即便象臣或青苗贷那样,用各个百姓家产做抵押,恐怕还会产生许多死账,因此最后的收益,不会有太多。可臣为何对它十分看重,直接的收益未必能占据一半以上,然而还有一个收入,那就是商税。”

“臣以前说过,国家与百姓财产不是象司马光所说的那样,是不动的。就象唐朝,将百姓封闭起来,所以经济十分的闭塞。然而我朝不同,周世宗少年时就是利用商贾身份,替周太祖赚取了大量财富。我朝两位祖宗继承了周世宗一些政策,由是比唐朝重视商业,也不禁止百姓流动,这些措施让我朝财政达到了唐朝的数倍以上。那么能不能进一步呢?”

也就是齐商税了。

银行司出现,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可是朝廷征不到税赋,那也不会产生直接收入了。虽然工商业繁荣,会养活很多人,可没有了直接收入,又能换取多少人支持?说严重一点,当真明朝经济不繁荣,是繁荣,然而两头小中间大情况更严重。豪绅们有钱了,贫困百姓更穷困,朝廷同样严重缺少收入。

一个小冰河到来了,于是明朝结束……

其实王巨说的齐商税,也未必是戗害权贵利益。一是能保证这个国家长久,二是宽松平民百姓压力,三是能产生更良好的经济环境,有了这个经济环境,各个权贵的收入也会必然增涨。

就象后来的中国,五花八门的税务比现在宋朝岂不是更多,但因为经济发展,造就了多少有钱人?特别是那些有背景的商人,得到了多少受益?

可王巨就是说了,现在能有几个人相信?

“难哪。”

“是很难哪。当初陛下下诏将臣调入条例司,为何臣不乐意?无他故,介甫公变法,许多地区确实会严重扰民。而臣所想的却是真正不加赋而国自用之策,道不同不相为谋,臣如何愿意呆在条例司?”

“但你未向朕说啊。”

“陛下,那就你错怪臣了,臣当真未说?那么何来的裁减军队,精兵强军?又何来的坊场河渡?又何来的减少科举恩荫名额之进谏?并且当时朝廷亏空那么些严重,虽然介甫公一些做法不好,然也是救急之策。若无介甫公之变法,又何来的今天朝廷财政宽裕?两难之下,让臣说什么?”

“可这个商税?”

“是很麻烦,特别若是出自臣的嘴中。”

“为何?”

“就比如这次臣所提议的取消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发运司之举。现在朝堂十分安静,全部在等候着三司盘查账目的结果。一旦出来了,马上朝堂就会产生巨大的争议。”

“会是什么争议?”

“支持变法的士大夫会以为我将要一一取消变法,那么会找很多理由,不支持我的提议。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会以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那么就着朝廷议论取消市易司之机会,又将变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病说出来。说不定又象熙宁初那样,轰动朝野了。至于臣的想法,有没有夹在两者中间受气,谁会管呢?”

这一说赵顼就明白了。

所以王巨让赵念奴请赵顼过来,也是这个原因。

放在这里,有的话就好说了。但在皇宫,说不定还有几个太监宫女在边上伺候着,让王巨怎么说啊!

赵顼又在脑海里想着一件事,王巨是孤臣哪……

实际王巨真不能算是孤臣,而且这条措施如果执行,虽然可能遭到两派大臣的不满与借机利用,但会在温和派中树立起巨大的威信!

不提王震了,恐怕就连吕公著、范纯仁以及王巨“师兄”吕大防这些名臣,都会立即扭转对王巨的看法。

第725章断错了

“朕明天就去三司问一声。”

可能后人有点儿不懂,认为宋朝官制是为了加强皇权。实际这样说,还真错了。宋朝官制那么坑,非是为了专权集权,而是为了分权,这个权也包括皇权。

正是因为这个分权,至少在北宋早中期罕有真正的权臣出现,包括丁谓、吕夷简、韩琦与王安石,宋英宗搞濮仪一直没有成功。

所以才有了这番对话。

它也是整个变法的缩影,那就是赵顼虽是裁决者,但不是定策者。制订国家政策乃是两府的事,然后上书赵顼,赵顼裁定同意与否。

现在王巨扮演着定策者的角色,策已定,那么就要到赵顼决,也到了赵顼大力支持的时候!

“不过……”

“陛下,想执行齐商税是很想,但可以一步步来,第一步是简化各州县的场务与商税。陛下,臣问一句,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群体是谁?”

对宋朝贡献最大的非是一等户,他们的伤害作用远大于贡献作用。比如商税,有几个一等户豪强规规矩矩地交纳商税,还有耕地,有几个豪强认真的交纳了两税,相反的,大肆隐田隐丁。

除了豪强,还有一个比较可恶的群体,寺观!包括少林寺,那些武僧的做法,有些真的太丑陋了。

因此对宋朝贡献最大的群体乃是二等到五等户,他们才是纳税服役的主体力量。

至于六等以下户,人家连饭都吃不上了,何来的贡献,不过就是这样,一些苛刻的州县仍让他们纳税服役。

但这个主体还是二到五等户,特别是中间的三四等户。

这个三四等户不仅是指农民,还包括市坊户,也就是城市户口,工人、商人、服务行业……

所以王巨提议朝廷先下一诏,整顿场务,将不必要的场务一一取缔,节约国家胥吏的支出,同时明文规订,任何商货只能征纳一道往税,一州之内只能征纳一道过税,一路之内只能征纳两道过税,全国之境,只能征纳三道过税但不得超过三道过税。各商人凭借朱钞做证明,如数交纳商税后,任何场务只有核实之权,但不得用任何形式勒索、扣压商人的货物。

如果违反者,商人可以向官府诉讼,相关的胥吏也必须严惩不怠。

赵顼听后额了额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