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⒒故遣灰斡搿!

吴充说道:“王公此言极是。”

但王珪意思也不是反对,如果王巨有能力,将商人组织起来,由商人自己负责。再说,大理还没有拿下呢。

其他大臣都无语,如果让王巨在南方再折腾几年,看样子,他能将南方几个国家说不定都能灭掉。

赵顼啼笑皆非地转移了话题,而且他也不相信,仅是组织几百人或者几千人,到处转一转就能与茶叶养活一样多百姓,他问道:“诸卿,苏轼如何处理?”

乌台诗案发生了。

为什么继续发生?乃是宋朝经济好转,最少国家经济好转,王安石下去了,但变法在继续着,农田水利法乃是变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于是赵顼拨出大量钱帛,进一步兴修水利与治河。

作为科学家沈括,赵顼不会不利用的,因此还是让他视察了两浙路水利情况。

苏东坡招待,又将他写的诗作拿出来给沈括看。

后人纷纷替苏东坡叫冤,但实际后人往往不知道早期苏东坡那张大嘴巴,多招人恨!

而且也非是王巨所想的那样,沈括用此向王安献媚,王安石早下去了,献个屁的媚,更非是沈括嫉妒苏东坡。

主要原因王安石下去后,沈括想做两面派,怦击变法不妥,结果让赵顼贬放下去。沈括这才明白,王安石下去,乃是皇上将王安石当成了顶罪羊,缓解变法引起的矛盾,同样赵顼在收拢权利了,将权利集中到他手中,这两条不论那一条王安石都得下,但变法仍在继续。

看清楚了赵顼这一动向后,再加上苏东坡招人恨,于是苏东坡便成了沈括想再度上位的牺牲品。

这时候苏东坡嘴巴大,说话写诗不经大脑考虑,诗作里确实有许多“可疑之处”,不仅那个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人说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赵顼便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

所以这一句并不致命。

关健有很多句,比如青苗法,苏东坡在诗中就写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因为变法苛民,逼得农人一年要进好几次城交税,最后庄稼都荒芜了,只落得自家孩子因为常跟着进城,说话时都带着城中口音。

确实熙宁新政中有许多坑爹的变法,但也不会辛酸到这一步,若那样,为何赵顼即位时只有一千四百万余户,到了他逝世时却接近了一千八百万户,比宋仁宗时人口增涨的速度还要快?

可能会有极个别现象,但这句苏东坡无疑夸大了。

再如赵顼兴水利,苏东坡讥笑道,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其实中国地形并不好,不及美帝,不及阿三,正是祖先一步步将沧海变成桑田,才建设起这个美丽的家园。如果没有水利,那来的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苏东坡这样写,过不过份?

赵顼以明法课官吏,难道做错了,如果官员不知法,如何判案?看看南京那个姓王的法官因为不懂法,然后判彭宇案使中国道德倒退了多少年?法官怎么不懂法,天晓得了,或者不懂法,或者懂法却将法律当成儿戏了。但苏东坡又讥笑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赵顼盐禁,苏东坡又写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时候苏东坡不是以罪犯身份去黄州的苏东坡,最少是一个大州的知州,说这话损不损人……

好多好多。

沈括便将这些诗句抄录下来,他没有直接出面,而是交给了李定。

李定立即上书,替苏东坡定了四条大罪。

另一个御史舒亶也上书弹劾苏东坡,这个被余秋雨骂成恶心小人的人,乃是宋神宗时一个很了不起的大臣,与王巨是同年进士,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第一次大顺城之战过后,他前去西夏谈判,两国正是关系恶化之时,他谢绝了任何护卫,单枪匹马冲入西夏,西夏人将刀架在他脖子上,面色夷然不惧。而且他罢官后家无余资,两袖清风,凭借这两点,就不知比大苏强了多少倍!况且苏东坡确实是在胡说八道,这也是在宋朝,如果换成明清,就凭借苏东坡这些诗句,早就抄家满门了。

于是赵顼下诏,让知谏院张璪与御史中丞李定共审此案。

朝廷派人去湖州拿人。

苏东坡现在的妻子叫王闰之,乃是他第一个妻子王弗的堂妹,听闻后泣不成声。苏东坡安慰道:“你就不能学人家杨朴的娘子,作首诗送行么?”

杨朴乃是宋真宗时隐士,被强迫召见,宋真宗问卿临行时可有人赠诗?杨仆说,只有臣妻作一首诗,更休落拓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如今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以宋真宗那个好玩的尿性,哪里会杀杨朴?

这说明苏东坡这时心情还不错,宋朝不杀士大夫,连刑都不上士大夫,不要说士大夫,当年宋仁宗时有一个不得意的文人作诗说我想把剑门栈阁烧了,将成都变成一个独立王国。宋仁宗不过哑然一笑,还给了这个文人一个小官做做。

然而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路上看到牢卒的态度,苏东坡意识到这一行真的凶险多多,一度想跳江自杀,即便入狱后,也将许多青金丹埋入土中,准备一旦得知自己被处死,抢先服毒自杀。

而且这个案子牵连也远比大苏想得要大……为什么呢,因为大苏有才啊,每诗词出,天下传唱,这些诗词便成了反对变法最嘹亮的号角。王安石都下去了,你还在继续吹。那么你反对的是那一个人?这比那句将剑门烧掉实际后果严重得多了。

第684章文豪的产生(下)

后人九成必然同情苏东坡,苏粉李粉太多了,最好李白当首相,那才叫公平,李白那个德性,能当宰相么?

其实不管大苏这些诗有没有那么严重,落到李定手中,李定也不会客气了。苏东坡踩李定时,那真是往死里踩,一踩就是好几年,否则李定最高的官职不会只是御史中丞,最少也能混一个参知政事吧。现在苏东坡落到李定手中,岂能客气?

这叫以德报德,以牙还牙!

而且苏东坡得罪的人太多了,营救的人有之,多是旁敲侧击,说一说,只有一个二百五王安礼在上蹦下跳。

要命的打小就在父母苛护下,未经过任何人间苦难的苏东坡到了牢房后,经过牢卒的威胁,又在李定唆使下,主审官进一步地恐吓,大苏弯下膝盖,很卑微地招认了许多罪状。

于是朝廷判决苏东坡当流徒二年。

徒刑与编管不同的,编管就是押到某一个城市里,供你吃供你喝,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多时间不会很长。徒刑则是以平民身份安置在偏远地区,当然,士大夫徒刑与平民徒刑终是两样,一无黠字,二不会有沉重的劳役。

不过对于宋朝来说,这个判决不可谓不重了。

大苏无奈,只好自救。

他关入大牢,他的妻子小王氏与儿子也来到京城,大苏便与儿子约定,每天要往狱中送饭,饭中得有菜与肉……大苏真的喜欢吃肉啊,不然后世都没有东坡肉这道名菜了。

如果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撤掉肉,改送鱼。有一天他儿子出去买粮食,托亲戚代为送饭菜,忘记关照,亲戚正好送了鱼。大苏看到鱼,万念俱灰,心想这回完了,于是写了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挡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托牢卒将这两首诗转给小苏,再请小苏想办法转给皇上。

小苏不知道鱼与肉,看了这两首诗,不知道怎么说是好了。

就是一个徒刑,朝廷还在争论着要不要判决呢,何至于如此凄惨?

于是他将这两首诗交给赵顼。

赵顼看后也是哭笑不得,不过心就软了一软。

并且大苏机会也来了,正好曹老太太病重,赵顼大赦天下,望曹太太病情早日康复。曹老太太便说道:“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人就行了。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两个太平宰相。他说的就是苏氏兄弟,现在你难道要将他杀掉吗?”

怎么会杀掉呢。

因此就有了今天这一问。

大赦天下了,大苏要不要也要赦出来?

换作其他人,说不定就“无罪赦放”了,但大苏嘛……有的大臣看到赵顼想改主意,便建议就近安置,不是徒,而成了就近编管,惩戒一下就算了。

李定急了,立即说道:“苏轼之奸慝,今天已经全部招供,不屏之远方则乱俗(指苏东坡诗词流传得广,所以不能就近安置徒放),载之从政则坏法,伏请特行废绝大赦之恩。”

舒亶则说道:“不仅如此,驸马都尉王诜,收受轼之讥讽朝廷文字以及赠遗苏轼之钱物,并且又与王巩往来,泄漏禁中语。臣以为苏轼虽有怨望、诋讪君父之语,只是传于道路。然而王诜深受国恩,列在近戚,听到苏轼言不以上报,却阴通货赂,密与燕游,至若王巩,更是朋比匪人,志趋如此,原情议罪,实不容诛,请不要以赦论。”

顿了一顿,他又说道:“收受苏轼讥讽文字的,除了王诜、王巩、李清臣外,还有张方平下凡二十二人。如盛侨、周邠辈固无足论,可是其他人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钱藻、曾巩、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皆是略能诵说先王之言,辱在公卿士大夫之列,所当以君臣之义望之者,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

舒亶所说的这二十二个人,全部是旧党。

苏东坡大嘴巴乱喷,这些人当然很喜欢了,于是多有书信往来。

然而苏东坡出事后,也只有张方平一个人出力营救,其他人全部做壁上观,在看好戏了。

不要说舒亶残忍,如果历史不改变,就能看到刘挚等人是如何拉开更凶残的地方域党之争的。

而且王巨对这个舒亶一直抱着很欣赏的态度,就象今年,他上书道,听说朝廷派中官出使,所到之处多让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还有广南西路提举常平使刘谊,也是变法派,王巨先来到广南,他随后也到了广南,便对王巨说,广西一路,户口不过二十几万,还不如江淮一大郡,可百姓却出役钱十九万缗,募役用钱二十一万缗,余九万缗谓之宽剩钱。百姓贫乏,非它路可比。上等之家,不能当湖湘中下之户,而役钱之出,又有税钱,税钱既少,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复算于身丁,广西之民,身之有丁也,既税以钱,又算以米,是一身输二税,远超前世之弊法。

这个数字比另一个时空更高,因为还有了一个棉花役。

王巨说,你说得好,请上书朝廷。

然后发起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发起海运,运粮运棉,减少或免掉市舶司的一些抽解。

接着规范两税与身丁钱,身丁钱那是无奈之举了,一些蛮人刀耕火种,如何以田亩计税?

王巨便下牒令,征收两税就勿得再征身丁钱,征身丁钱就不得征收两税,又强行规订两税不得超过十抽一,身丁钱那多是半生半熟的蛮区,更苦,因此以他们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计算身丁钱,然后与刘谊共同写了奏疏,朝廷也同意了。

王巨还做了其他的一些举措,于广南西路各县县衙外置申明亭。

这是朱元璋想出来的主意,一个了不起的主意。

凡是民间田产、婚姻、斗殴、地基等纠纷,由各里的里正与胥吏共同调解,劝说双方做出一些让步,真不行,只好击鼓请知县来处理了。

这样一来,各知县便能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抽身了,不要学王巨,王巨手下做事的人太多了,其他知县哪里能供得起这么多人哦?那么知县便有了更多精力治理地方的弊病,当然,不想好,整日花天酒地,那谁都无辄的。而且经过手下调解后,在场的胥吏对事情经过也更了解了,那么转到知县手中,也能迅速处理。

这个举措推出来后,很受欢迎,王巨只是用在广南西路的,蛮人多,所以以调解为主,而且蛮人风俗与中原不同,这条举措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刚上任流官因为不懂当地风俗,而出现误判的现象,并且也很符合宋朝“以和为贵”的精神,于是南方许多知州都推广了这个申明亭。

王巨又于各个申明亭外勒石为碑,刻意写上这个税率,并且后面还有一句话,如高之,杀官无罪。

如果那么官员征收的税率超过了这个税率,准许百姓杀官。

赵顼下诏责问。

王巨说道,此乃蛮区,官员又良莠不齐,若非如此,稍稍高出,超过百姓负担,便会有蛮人暴乱,一场暴乱下来,会死多少百姓,会用掉多少钱帛?它只是蛮人地区的一个特殊制度,即便没有这项规订,蛮人也敢杀官。有了这项规订,官员不敢胡作非为了,蛮人便可治理了。陛下勿要担忧。

王巨不是说着玩的,在夔峡路那边让蛮人干掉了好几个宋朝重要的官员,每一次蛮民暴动,杀死的官员更多。

赵顼能说什么呢?

要么继续买安,要么治理,治理蛮人能不小心吗?

正是这些制度,加上大修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发展商业手工业,所以许多蛮人地区迅速安定发展,才有了蛮人唱歌感谢王巨的由来。

刘谊也很感动,王巨不是真来治理广南的,他是用兵交趾的,到处都需要钱帛,这一来,无疑手中的经费更少。

但实际经过治理后,税赋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例如户数,不是二十几万户了,而是变成了三十多万户,许多生蛮变成了熟蛮,并且载于户册之上。

又有许多蛮区开始了先进的耕作,身丁钱能征收几文?两税才是大头。再加上商税,以及拓展的地区税赋。广南西路收入不减,反增加了一倍多。

这说明了朝廷财政危机缓解之后,许多变法派也开始在反思,尽量地宽松百姓。

特别象李定、舒亶这样的官员,他们真的很两袖清风,王安石闲赋到了江宁,还置了不少田产,他们离开官场,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在古代,一个官员一点都不贪,那就是很难得的。

而且他们很努力,再想一想苏东坡喷的那些诗,让舒亶如何作想?

吴充无奈说道:“苏轼有才情……”

你们不要将事情闹大,一个苏东坡还不够吗?现在又出来二十二名朋党。所以吴充忍不住地说了一句,看在大才子的份上,也能宽大处理吧。

沈括说道:“我与王子安通过书信,曾问一句,君少年便有诗令传唱,为何现在反无一诗一令之作?王子安信中答道,人精力有限,就连那本数学都没有空继续书写下去,况且诗令。南唐后主天资不聪颖乎,为何灭国也?”

论名气,如今王巨名满天下。

连灭两国,还有那个流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全天下人都在谈论王巨。

论成名之早,也无几人能及王巨,他少年时抄袭的几首诗词还在传唱呢。然而后来却没有了。

沈括的话外之音,指王巨才情不及苏轼吗?

为什么现在没有作诗写词,是因为没有空。想要当好官,整天就得做事,那有空写诗作赋。只有那些当不好官的士大夫,才能整日花天酒地,狎妓游玩,作诗写词。

吴充恼了,问:“唐太宗难道没有作诗过?”

“唐太宗会不会在诗上钻研?还有唐玄宗,是何等的天赋,然而晚年留恋美色,并且钻研诗赋丹青音乐舞蹈,结果如何?自古以来,有几个雄主在诗赋上扬名的?自古以来,有几个良臣在诗赋上扬名的,包括天资过人的诸葛武候,他专心过诗赋吗?”

“那你说王公非是良相了?”

“王公是才智,应急之作,他多会不理国政,而专心于诗赋?”

吴充又无语了,但在心中骂道,这个死不要脸的!

这样争辨下去,赵顼如何放人?

不过小苏眼睛亮了一亮。

散朝后,他立即写了一封信,向王巨求救。

不要小看了王巨的能量,现在王巨无论手段是好是坏,但是实打实的灭二国之功,马上就有灭三国之功了,有他在皇上面前求情,大哥就会平安无事。

然后不惜成本地将信用最快的速度送给王巨。

王巨看到这封信,很是无语。

用得着自己帮助吗?马上大苏十之八九就会到黄州了。

而且对大苏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宋朝这种谲秘的党争,司马光能写好《资治通鉴》吗?朝争才让大家看得爽……看得爽才是好史书。

或者司马迁不割了蛋蛋,能写出史册中的离骚《史记》吗?

若无盛唐,何来诗仙,若无安史之乱,何来诗史。若无这次的吃苦头,何来的前后赤壁赋,何来的举世无双超级大文豪!

可关健王巨怎么回复小苏?

当真为了大苏,写奏章向赵顼求情,自己傻了不成!但是不帮助,就意味着自己与小苏这段友谊到此结束……

第685章捞人

王巨想了良久,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皇上即位以后,颇有作为,断然不会重惩令兄,但令兄之前做法,过于烂漫。

烂漫是褒义词,实际王巨指大苏以前太狂放了,喷也要讲一个事实再喷吧,农田水利法也要喷,而且苏东坡对李定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因此略吃一点苦头,未必是坏事。反正不是死罪了,顶多就是徒刑两年吧,若真是徒刑,我必会替令兄求情。你就不要关心则乱了。真正担心的就是令兄大手大脚惯了,徒刑多半不会发生,但会编管处置,经济就会拮据。因此我会派人贻赠令兄三千贯钱,但是送到你手中,令兄不到万不得己之时,望你不要拿出来。

这样说,既示了友谊,也讲了道理。

不然怎么办?当真向皇上求情,现在憎恨苏东坡的大臣有多少啦?

而且就是求情管用了,苏东坡不经历这次苦难,他能改悔吗?一个不成熟的苏东坡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同样不值得自己出手相救!

其实真用不着了,王安石听闻后,主动上书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所以从人格角度分析,王安石真的比司马光情操高尚,司马光虽然撰写资治,但在人格上,不过是一条躲藏在草丛里的毒蛇罢了。

王安石只说了这句话,可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

吴充又伸出援助大手,非是吴充与苏轼关系好,而是这事儿得立即解决,不然让李定牵啊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