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他也没有居功,说是王巨提议的。

可能他想用此来逼迫王巨加入变法行列,也有可能是他报复王巨,但究竟是什么想法,王巨也不大清楚了。毕竟两人只有一面之交,对这个衙内,王巨并不是很清楚。

当然,这个考成法推出来后,整个朝堂大乱。

既然赵顼召王巨进京述职,这一条也必然询问的。

因此王巨在这里做了一番交待。

然而这两条不是最主要的,王安石可能对王巨也产生了反感,然而另一伙人则不同,他们是想彻底踩死王巨。这就是王巨下面要说的……

第599章白衣(下)

王巨又继续说道:“去年庆州战事,我朝也投入了十几万兵力,但渭州的两万兵马、京兆府的二十六营官兵,鄜州的数营官兵,都是后来才投放到战场上的。如果将这三万多兵马扣除,实际我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不多,与敌军数量比几乎达到了一比四。对了,候中使,请对官家转达一句,莫要小视了西夏军队。如果因为这几战胜了,主将小视了敌人,产生轻敌心理,又指挥无方,后果会不堪设想。”

因为心情不大高兴,王巨仅提醒这一句了。

“那种情况下,我用了一些变通的手段激励将士,有何不可?请再代臣向官家问一句,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可能吗?一百万贯,看起来很多,但是十几万将士,不错,可能暂时的他们会感谢我,不过仅是为了七八贯钱,他们就被我收买过去了?”

这个背景,正是朝堂上某些人对王巨致命的杀着。

实际以前王巨变着法子,拿出不少钱帛奖励了将士。

不过这些钱帛用得比较散,除非将李贞等人抓起来,审问出具体的总数目,不然靠这零碎的数字弹劾王巨,那不管用。

王巨因为王安石所逼,将烧酒作坊交给朝廷,余下两个作坊便卖,一下子抽出一百万贯,奖励抚恤,这下子抓个正着了。

虽然宋朝百万富翁彼彼皆是,甚至每年都会产生超过百万贯以上的单笔交易。

然而有谁一下子拿出一百万贯出来做善事。就算有吧,那也不是交给三军将士的。

而且这个时间有些巧妙,正好因为几个作坊的事,王巨与王安石交恶,甚至与整个变法派关系都变得微妙起来,毕竟市易法乃是变法派手中最重要的变法之一。

于是许多大臣上书弹劾。

就连一些中立的大臣都感到不妥。

毕竟这个数量太大了,如果王巨“化整为零”又要好一点。或者王巨直接由十个商户捐给朝廷,再由朝廷向三军将士发放,那也要好一点。

然而这么做,隐隐就是在向唐朝那个节度使发展了。

不要以为只有王巨才有钱,宋朝有钱的顶尖权臣为数不少,象韩琦的家产没有几百万贯?不但韩琦,富弼,文彦博,王拱辰,这些人家产同样惊人。

三人言虎。

这些奏章到了赵顼手中,赵顼渐渐也被说得动摇,不仅是这一百万贯,而且王巨在军中威望同样惊人。

当然,他不会以为王巨就会谋反。

不过这却是一个很不好的趋向,因此赵顼让王巨进京述职,顺便也打算将王巨的官职重新安排一下。

如果这次辨得好,那么会升迁,如果辨得勉强,平迁,如果辨得不顺利,那么略降一降。

甚至赵顼还顾虑到王巨的想法,刻意派了一个中使下来,以做安抚。

因此王巨着重解释的就是这一条。

一是为什么有这个奖励。

二它数量看似大,然而分摊下去,大不大?

主要就是这三件事,但王巨又说了另一件事:“去年京东路煤矿发生大爆炸,又许多人弹劾我。但能怪我吗,请看。”

王巨又拿出几张纸。

这是他在军器监刻意印刷的,然后派人向各个坑矿散发。

上面主要说了几件事,如何用比较笨拙的方法,检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其实没有王巨的说明,在宋朝各个坑矿的工人也有了一些自己检测的手段,比如进入坑矿后,点燃火把,如果火把自动熄灭,那么下面有“毒气”,这个矿坑就不能再挖了。其实就是坑矿下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太高了,人在下面干活会很危险。

但王巨这几张纸说得更具体了。

不仅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特别说明了防止塌方与瓦斯。

为何呢,因为有了火药,那么采矿可以采得更深,无疑,在这时代若是坑矿采得深,说不定就随时会塌方。

此外就是坑矿进水,这也要预防的。一旦地下水脉丰富,矿坑深,地下水冲入矿坑,又会发生重大事故。

最后一条便是这个瓦斯。

特别是煤矿,如果挖得深,又用了火药,弄不好就能发生瓦斯爆炸事件。

然后是种种检测方法,预防方法,包括将火药的引信加长。这不仅是防止瓦斯爆炸,也是防止塌方的。

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比较落后,不过在这时代算是很先进的了。

其实王巨也不知道。

正是这个瓦斯爆炸,使得火药没有在明朝推广。

如《唐县志》里就描写了铁矿开采的情形,“天崩地裂、硝烟弥漫”,这种情形正是使用了火药。

毕竟到了那时火药配方越来越标准了。

然而为何后来消失了?

正是因为不懂,许多煤矿也用了火药,不时地发生瓦斯爆炸,死的人多了,大家皆不敢用了。

由是中国历史错过了一段最重要的发展机会。然后火药只剩下……烟花表演。

这段历史王巨不知道,但不代表着他不知道瓦斯。

因此最后一页,反复讲了这个瓦斯。

然而没有想到,去年京东路一个煤坑最终还是出了事,据说那次事故,导致四十几名工人丧生。

大伙弹劾的就是这件事。

但能怪王巨吗?

王巨提醒了,还刻意写了这么详细的说明书,印发了几万份,那一个坑矿不送过好几份?但矿主不听,让王巨怎么办?

弹劾王巨还有其他,比如挪用庆州商税,养民心。蕃人不叛,但为了立威却杀之,或者逼他们不带铠甲器械,攻打虾蟆寨,导致几千蕃人死亡。私自发贷,苛剥各个作坊主敛财……甚至有人公开指出,杨绘前去庆州传旨,正是王巨唆使,一些蕃人将杨绘捉住拷打了一番。

诸如此类,但这些王巨根本不想解释了。

王巨又说:“此时京城对我是千夫所指,故官家好心让我进京述职,替自己辨解。但是介甫公因为作坊之事,对我不满。文公更恨不能食我的肉,敲我的骨。此时我进京,一张嘴巴能说过几百张几千张嘴巴吗?”

“以前我就对官家说过,我自幼就生长在边境,父亲早逝,随后也经历了一些苦难,因此性格比较刚强。官家欲我瓦全矣,但麻烦中使代我向官家禀报,恕臣让他失望了,臣的性格就是宁为玉碎,不会瓦全。”

王巨说完,将印信等物事拿出来,又将朝廷发生的公服拿出来,然后脱下自己的乌翘帽,与身上的官服,说道:“中使,对官家说,臣辞官不做了!”

果然大事发生了。

“不能啊。”候元礼大叫着。

王巨穿着一身白衣,将黄骅写的记录拿过来看了看,说:“就这样吧,麻烦中使将它带给官家看。”

然后带着黄骅,与他的几名侍卫,离开州衙回家,随后带着家中一干侍卫全部上马,冲出庆州城。百姓看到了,许多人没有太在意。因为以前王巨也有时候穿着便服出门的。

候元礼急切地对章楶说:“章通判,你怎么不阻止?”

“子安因为作坊的事,原来派人到京城,准备向介甫公解释,没有想到他的傔客到了京城,却听到了京城的满城风雨。于是没有拜见介甫公,匆匆回来禀报。那时子安便做出决定。我劝说,子安不听,让我奈何?”

也不要以为辞官不做,就没有危险了。

如果在秦桧时代,保证将你重新捉回来,严刑拷打后再黠字流配。就是不黠字,流配是少不了的。

如在汉武帝时代,弄不好就将你的蛋蛋割掉。

如果在隋炀帝时代,辞官后,立即躲起来吧,否则都会有掉脑袋的危险。

但在北宋前期,什么事儿也没有!

然而问题就来了,不管王巨这些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但王巨对宋朝是有大功的,文有文功,武有武功,如果不是资历浅,年龄小,凭借他那一样的功劳,都足以将他抬入两府大佬行列了。

就说经济吧,别看王安石如此折腾,如果将间接的收入纳入计算中,最少现在王安石对国库的贡献,甚至还不及王巨。

就不要说在西北的赫赫战功了。

然而却逼得年纪青青,辞官不做,那么百姓会怎么想?

其他地区百姓怎么想章楶不知道,但他催促了一句:“候中使,你快走吧,这个消息只要一曝光,马上庆州百姓说不定激怒之下,中使都会受到池鱼之殃。”

候元礼懂啊,他从京城来庆州城,实际从宁州就看到了变化,就是到了庆州境内,也不是马上就进城的,还有一段路程,这一路的变化,他也看在眼中的。

而且这件事非同小可,也不能耽搁,于是上马带着黄骅写的记录,匆匆离开庆州。

章楶则默然地遥望着天际。当然,王巨这么做肯定太激烈了,不过这一关挺过去了,也就海阔天空了,至少文彦博要碎掉一半牙齿。

然后他又看着州衙前的街道,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地热闹,百姓一点儿也不知道,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大多数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百姓越开心,章楶越是摇头,几个胥吏也是摇头。

王巨骑马一路北上,先行来到保安军。

他没有去姜家,而是派黄骅去姜家将他的母亲约到外面的茶肆上。

开始茶肆里的茶客们一个个没有在意,毕竟两国重新和好,一些大商贾同样带着大量侍从前来交易。

直到王母出现,才有茶客醒悟。

“原来是王知州啊。”

两场大捷,以及庆州大治,使得王巨几乎在大半个陕西路百姓心中都被神化了。

王巨冲这些激动的茶客拱了拱手,然后说道:“见过娘娘。”

总之,姜家做的这事儿也传开了,整个保安军的百姓十分不齿,使得姜家的人,特别是王巨母亲现在的那个婆婆几乎都无法抬头做人。

“巨儿,你怎么来到保安军了?”

“嗯,我不担任庆州知州了,因此先回来看一看。”王巨语气不喜也不悲,十分地平静。这与二妞三牛不同的,要么思念,要么恨之。

“妞妞牛牛他们还好吗?”

“三牛与恩师的长子在国子监读书,二妞留在京城照顾他们。”

“二妞有没有找到婆家?”

“我替她订了一门亲,那个孩子为人很忠厚,也在国子监读书,我与他家约定了,一旦那孩子能考中举子,我就让他们成亲。如果你若是想念他们,可以去京城看一看。过了那么久,三牛也长大了,不象小时候不懂事。”

“我……”王母只是低声哭泣。

王巨也不安慰,而是让侍卫抬出来一个箱子,说道:“这是一箱银子,你拿出贴补家用吧。”

说着,他就离开茶肆了,然后带着侍卫骑马去了王家寨。

不过现在寨子的百姓,他一个也不认识。

倒是朱家替他筑的那个窑洞,还是让寨中百姓拿来当私塾用了,似乎沾了他的名气光,寨中百姓又在边上建了房舍,同样是私塾,但规模远比从前的大。

王巨还看到有几名士子站在窑洞里,摇头晃脑,不知道在吟诗,还是在说什么。

站着看了一会,王巨说道:“走。”

物虽似,人却非。

王巨骑马又来到延州城。延州城中他还拥有一栋宅子,那就是李家陪嫁的宅子。

不做官了,京城更不能去了,那么先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吧。

然而却将赵卨吓坏了,他连忙带着手下,来到王家。不是王巨将他吓着了,而是庆州那边……

第600章我们帮助你

“子安,为何要辞官?”赵卨道。

“公才兄,难道朝廷制度不准许官员自己辞官回乡?”

那是不会的。

富弼他们反复请求致仕,不是制度不准许,而是那样致仕,朝廷还会让他们戴着一些高级的散官,同时还有不菲的退休金。但象王巨这样辞官,就什么也没有了。

“陛下对子安很器重。”

“陛下对我很器重,但我没有回报陛下吗?公才兄,我知华池县,配合蔡公大捷。陛下即位,我献三策,裁军强兵、逐步减汰官员、坊场河渡制度,就包括现在的淤田,也是经我才引起大家注意的,那时直到介甫公来到京城前,几乎让陛下当成了国策。然后主修郑白渠,公才兄,如果没有郑白渠的产粮,去年庆州战役,国家得花费多少?随后主持军器监,不仅推出了火药、虎踞炮、新式铠甲,改良了神臂弓,以及各种刀具藤盾,并且献策,让朝廷发起邮驿变法。”

也就是王巨所说的邮政系统。

王安石也采纳了,因为弊病不多,涉及的利益也不多,所以也是反对声音较小的变法。

当然,当时王巨想出这个办法不是敛财的,而是为了木棉司,木棉司的背后,则是向南方的移民。后面的才是王巨真正看重的。

虽然到了王安石手中,又加了一些敛财的新条款。

“嗯,木棉似乎也与我有关,来到庆州,是庆州大捷。公才兄,你说我那一样对不起朝廷?”

赵卨也无语了,这些功绩,不论那一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任何官员啃一辈子老本了。

他不得已说道:“正是子安有如此大才,更应当效劳朝廷。”

“公才兄,你当真不知,满朝堂的大臣都将我骂成国贼,小人,又有谁站出来替我主持公道?这种情况下,让我如何效劳朝廷?我非是夏竦,公才兄,你不要游说了。”

话说到这份上,赵卨只好离开。

不要以为他是延州知州,虽然他不会害怕王巨,但就是王巨辞官了,也不会害怕他牵就他。

妃儿说:“官人,他也是好心。”

“他未必是好心,暂时他是文公的人,我这一辞官,那一个人最尴尬?”

王巨走的其实是一步险棋,原因他也与章楶解释过了。否则连章楶都在劝说他,太激烈了。

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哪。

上了,大苏,看看全国上下叫冤的。

因此能卡住王巨的无外乎就是官职。现在王巨连官职都不在乎,那还用什么来卡王巨?

那么以后有人想对付王巨,就要琢磨一下。王巨不在乎官职,可有几个人不在乎官职?甚至连京城都不愿意离开,况且在京城的官职。

并且这一辞,远不止这一条……

若是这一步走成功了,以后王巨也能安心做事了。

“官人,这与文公有何关系?”

“放心吧,不用多久,官家的诏令就会到我手中了。我若立即反悔,那就会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

但有这个人在耳边烦,终不是一个事。王巨想了想说:“不如这样,我们到横渠去,与恩师会聚,顺便教一教学子的数学。”

郑白渠还有一栋宅子,不过除了主宅外,余下的宅子也被王巨拿来当私塾了。不能现在将那些学子往外赶,可不赶,他身边这么多人,也没办法住。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最亲近的亲人,一个个去了杭州,马上又要向泉州转移。包括延州,都没有什么熟人了。所以索性去横渠。

想到这里,他喊来陆平:“陆平,你马上带着一些钱帛,骑马去横渠,替我盖几排房屋,随后我们一道去横渠去。”

“好来。”

陆平先去了横渠。

随后王巨在延州城逗留了两天,带着一家老小,好一大群人慢腾腾地向横渠出发。

但庆州那边却炸了营。

章楶没说,不过王巨在州衙接待候元礼的,边上有胥吏,有衙役,这些人迅速将消息泄露出去。

百姓不相信哪,王巨怎么会逼得辞官,也不是年老多病,难道真是昏君当道?

于是一个个来到州衙询问,章楶只是确认了王巨确实是辞掉了官职,其他的没解释。

不过王巨在州衙里解释得很清楚,章楶不说,这些胥吏衙役们全说了。

庆州军民得知真相,全部迷茫了。

将士们则是心想,自己打败了几十万前来入侵的西夏人,不但无功,反而是有罪的。

那些作坊主们则是心想,这种贷助是苛民,天哪,那么多苛几次吧。

百姓则是心想不是说爱民如子是好官吗,怎么成了收买民心,或者说现在爱民如子做得不对,非得象孙沔那样贪污残暴,才是大宋的好官?

这都是什么道理啊。

当然,如果军民继续这样想下去,那很危险的。

特别是那段横山,西夏可是念念不忘。

章楶迫不得已,只好向百姓们解释,非是官家昏庸,官家一直对王巨十分器重。只是因为朝中有些大臣不喜王巨,因此想方设法诬陷王巨,这才逼得王巨辞掉官职。

这一说,矛头只对准了一个人。

去年王巨与文彦博发生冲突时,知道文彦博不会甘心的,因此将所有真相,来龙去脉,暗中派人宣传。

尽管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然而还有一群人,他们也巴不得将文彦博的名声抹黑。因此在这些人的鼓噪下,几乎整个宋朝百姓都知道了文彦博在庆州大捷后的懦弱表现,以及他那句名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是与百姓共治天下。

至少在庆州,男女老少都知道文彦博在打压王巨了。

因此整个庆州议论纷纷,包括一些过往客商都加入到了议论行列。

这天,庆州城中一个生意兴隆的茶肆,便有两个客商在议论。其中一人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说不定能让王知州回到庆州。”

他俩只是说着玩,但他们是外地客商,并不了解当地百姓的心情,前面说完,隔壁茶桌上的几个茶客便拉起他的衣袖,问有什么办法。

这个客商便说道:“上书朝廷啊。”

并且他还举了一些例子,就象张士逊在知射洪县里,百姓舍不得他走,便拼命地将他挽留,甚至直接将他堵在县城里,不让他出去,然后上书转运使,转运使上书朝廷,成功地留下。

不仅是张士逊,在宋朝类似的事迹有好几十起。

有人是粗暴地强行将官员留下,有人是一边留一边上书。

有的留成功了,有的没有留成功。

那客商一一娓娓道来。

其实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普通宋朝官员来来往往,百姓哪里管得着,甚至有的官员老百姓还巴不得他们早点走呢。

即便是优秀的官员,也未必能做到让百姓相堵于道,相堵于城,再三挽留,如范仲淹地方官做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