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王巨便将这个大宅子当成了这些工匠的试验区。

“张都知,他们犯了什么事儿?”

“子安,你让他们研发武器,他们不务正业,却弄出这个物事……”

王巨眼睛一亮。

张若水未察觉到,继续说:“点燃后它能发出绚丽的光,但这个有何作用?难道能上战场吗?”

“烟花哪……”

“烟花?”

“让我来试一试。”王巨将它点燃,此时还是大白天,不过到了腊月,光线不及夏天的强烈,正好这一天也有点晦暗,随着引线烧完,一声响,天空中窜起一道绚丽多彩的光芒,引得周围百姓奇怪的张望。

王巨大约猜出来了,宋朝喜欢往火药里塞许多莫明其妙的东西,王巨也不是太反对,这些东西未必管用,不过只要硝、硫磺与木炭末比例正确,就不会影响火药的杀伤力。而且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能迷惑敌人,比如西夏得到的情报,据说是七八种成分,又不知道比例,这可要命了,哪里能研究出正确的火药。

大约是这几名工匠正好往里面加了含有镁成份的矿粉,于是出现了烟花。

实际没有这几名工匠,史上北宋末年烟花也研究出来了,因此有人嘲笑中国得到火药,只造出爆竹与烟花,外国得到火药,造就了热武器与新科技时代的到来。

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实际从火药出现后,陆续的也出现一些武器,到了明末与西方产生了一些差距,然而不大,有的大臣同样注意到了这个差距,比如徐启光,作为宰相,却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说书籍,可这一切随着满清入关,全部开始倒退,那个书还在,汤若望这些洋人更是竭尽全力地推广西方科学,然而统统让清朝三大帝打入了冷宫。

当然,中国从开始就出现了严重错误,士农工商,士为第一位,普通人想做官,多是科学这条道路,可科学考的什么,经义!

好了,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学习数理化?

张若水不知道王巨想的什么,他担忧地说:“子安,它才是真正的奇技淫巧。”

“张都知,我问你,我弄出那个跳台跳水,京城百姓喜欢不喜欢?”

那个一开始也被士大夫攻击成奇技淫巧,不过让王巨辨了过来,你皇上带着头,在金明池上争标,荡秋千跳水,为什么不能让普通百姓跳一跳水?

“何谓奇技淫巧?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才是奇技淫巧。比如龙舟,让隋炀下江都,那就是奇技淫巧。但让百姓于端午节竞赛,那就是给民欢乐。如果我们不将它献给官家,使官家沉迷,而交到民间,让百姓快乐,是否还是奇技淫巧?”

“咱家有些会意了。”

“这样吧,我立即派人请一些商户,由他们出资本与销路,军器监负责研发与制造,利润各半,如何?”

王巨说的商户,无外乎就是竹纸与蔗糖的那些商户,这中间王巨占了很大比例,不过王巨的钱,又是多交回给了朝廷。这条建议绝对是一条利国共赢的建议。

张若水还在迟疑:“会不会又惹起风波?”

“谁敢!不过此事宜早不宜迟,一旦我离开京城,你难以顶住这份压力的,它的利润可不小。”

张若水表示怀疑。

“看吧,此物出现,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会受到欢迎,那么军器监便有了一份活动金费。”

那个火炮与燧发枪研究的费用可不少,运气好两三年能有些眉目,运气不好,十年八年都未必有眉目,到时候必有人做文章,但手中有了这笔钱,就不用担心了。

而且有了这笔钱,可以奖励,可以改善一些工匠的待遇,可以造更多的器甲。

但到时候军器监会更让人眼红,所以王巨才说了压力二字。

“咱家懂了。”

王巨微微一笑,这件事如果成功,不仅是给军器监带来许多收入,并且可能会改变许多人对这个奇技淫巧的看法,还有,这是一项庞大的产业,它会给很多人带来收入,但这个王巨没有再说,说了也没有几个人明白。

他拍了拍其中的一名匠头,道:“你们随我来。”

王巨将他们带进去,写了一份契约,保密契约,让他们继续研发,但必须保密,不过王巨承诺以后每年从军器监拨出一千贯钱作为奖励,发放给他们,这个发放的时间会持续二十年。

“明公……”那名匠头喜出望外。

“子安,咱家还是有些担心。”

也不是张若水胆子小,从今年起,宋朝渐渐向颠倒黑白演变,有理也讲不清,有时候反而不及王巨泼那一杯茶与那一绊管用。

王巨想了想,说道:“这样吧,说不定我会将它在战场上派上用场,那时候就没有人说闲话了。”

“它上战场?”

“说不定哦。”

“子安,听闻夏寇将有大动作?”

“你也听说了?但切记,莫要在外面乱说。”

“恭贺明公又要建功立业了。”

“不大好说啊,我与李复圭不熟,不知道他是怎么看我的。”王巨说完,心里想,希望他听到自己在延和殿替他说好话的事吧。

这件事到此结束,但王巨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

第455章存在

“你就是高川?”

“是,明公。”高川小心地答道。

王巨盯着他看,身高大约一米七五,比王巨稍稍矮一点,不过这个身高在宋朝算是比较高的了。长得也不错,只是略有点紧张,这个也能理解,谁叫这小子“心怀不诡”呢。

“听说你在太学帮了我二弟不少忙。”

“这是应当的,我们是朋友。”

“但我还是要感谢你,不过我今天喊你来,并不是为这件事,我问你,你与二妞倒底是怎么回事?”

高川一下子愣神了,二妞忸怩地说:“哥。”

“难道你有其他想法?”

高川与王崇以及张贵都进入了太学,正好在同一教室里,因为王巨大肆裁减军器监,得罪了一些权贵子弟,有的人便欺负王崇,这个王巨不大好出面的,况且能保三弟一时,不能保三弟一世,再说王崇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也就是一群少年吵吵闹闹,小打小敲,即便没有王巨裁减军器监的事,在太学里也时有发生。

这个高川与三弟平时关系很好,岁数又长了三岁,平时就帮助了王崇。

二妞有时去太学看望三弟,一来二往,相互认识了,有那么一丝“不正常”的感情。王巨得知后,并没有过问。毕竟二妹早过了二八之龄,如今是二九“大龄未婚少女”,发生了这么青涩的恋爱,岂不是很正常?

但随着这三十万到来,王巨必然离开京城,也能估计到会调到什么地方,如果调到庆州,多半是通判,或者会调到环州与保安军,能从侧面支持庆州之战。并且环州可能性没有保安军可能性大,一是王巨就在保安军长大的,比较熟悉,这个熟悉会利用调兵遣将,二是离大顺城更近,三就是景思立在保安军这回表现不大好。

然而这一回离开京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了。

因此王巨暗下里派人打听了一下这个高川的家世,以及本身的为人,便想将这件事决定下来。

“我怕我不配……”高川嚅嚅道。

“如果你认为不配,那就不配!”王巨说得很果断。

“我,我……”

二妞急得要瞪眼。

“二妹,退下。”王巨喝道。

“二妞只好离开客厅,高川又嚅嚅道:“我家境并不大好。”

“与家境何关?我与娘子订亲之时,仅是一个贫寒少年,住着窑洞,连吃一顿肉都会欢天喜地,难道我就会惭愧地回绝这门亲事?”

那能与你比,高川心中说。

但也是事实。

高川的祖上乃是赵匡胤朝时的副军头。宋朝军制是厢、军、指挥、都、队五级,但真正执行的乃是指挥下面三级,上面厢与军的官职成了虚职,有职有薪却无权无兵。然而在宋初,这五级编制确是全部存在的,厢设厢都指挥使,又称为厢头,厢主。厢之下设军,一军管辖少则五营,多则十营或二十营官兵,其主将为军都指挥使,又称为军主或军头。

到了军头这一级别,算是比较高的将领了。

可从宋太宗手中,这两个级别的编制渐渐被架空,高家也渐渐末落,高川父亲如今只混了一个八品的武官之职,而且是候补官。

不算是贫寒人家,但只能算是中等户。至少与现在的王家远远不能相比。

当然,如果高川能金榜题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那……那我就高攀了。”

王巨脸色开始缓和。

为什么王巨要打听,这个人品很重要,特别是在宋朝,乃是一个贴女时代,导致一些生了好皮囊的青年男子,专门骗婚捞取嫁妆。如果不打听好了,二妹若是碰上这种人,那不仅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对二妹也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打听的结果比较好,那么就剩下另一件事了,做为一个男子,最少得有勇气,有担当,所以一上来王巨便逼问。如果高川继续支支吾吾,这门亲事那就罢了。

“可我有几个条件。”

“明公,请吩咐。”

“首先你得过了解试这一关。”

解试这一关也不那么好过,但高川在太学,不象王巨在延州,有许多优越的条件,比如有许多有学问的教授,比如有许多有才华的同学可以交流,比如有许多书籍可以观阅。而且京城解试名额多,只要高川肯努力,中省试殿试难,但中解试也不算太难。

如果高川连这个恨心都没有,那这门亲事又没有意义了。

而且拖一拖,二妹也过了二十岁,那时候成亲王巨也能放下心。

“我答应。”高川挺起胸膛说。

“第二个要求,你以后要继续保持现在的操守,不得为非作歹,还有,我在世上的亲人并不多,你必须要善待我二妹,否则我随时强行让你们和离。”

“我答应。”

“那就这样吧,你回去让你家人请媒婆递下草帖子。”

“就这样?”

“你还想怎样,就是我提出来,你能办到吗?”

“喏,”高川高兴地差一点跳起来。

两家很低调的下了草帖子,王巨是事实的低调,高家是忐忑不安,但细帖子未下,王巨仍在继续观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知道高川以后能不能继续保持?

但这门亲事立即引起了关注。

两家太不般配了。

王巨要前程有前程,要钱财有钱财,而且二妞长相美丽,否则赵十八赵宗绰都不会替儿子上门求亲了。

在宋朝不般配的亲事有之,比如晏殊将女儿嫁给富弼,但那时富弼早就声名在外,而且富家穷得只剩下钱了。李昌龄将女儿嫁给范仲淹,范仲淹一无所有,然而那时范仲淹却是中了进士,如果范仲淹不中进士,李昌龄能嫁女儿么?杜衍是一个流浪汉,相里家却将女儿嫁给了杜衍,然而也不要弄错了,那不是嫁,而是杜衍上门入赘!

可高川与高家能有什么?

虽然两家只是下了一个草帖子,却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

就连高滔滔与赵顼母子都产生了兴趣,将王巨召到宫中询问。

王巨想了想,说道:“启禀太后、陛下,微臣以前说过,国家弊之根本就在世袭。世袭之弊根本就在恩荫,还有一样,联亲。”

不要说韩琦了,就是包青天还与当时的权臣文彦博玩联亲。

“联亲与官场上的来往,将六成以上的权贵士大夫绞在一起,至少八成北方派系的大臣绞在一起,介甫公变法,伤害了部分权贵的利益,故此,反对声音多。”

这不是说给赵顼听的,而是说给坐在帘后的高滔滔听的。

高滔滔低沉着说了一句:“这个谁能阻止?”

顶多是两个亲家不能同时执掌两府或者御史台,但能下诏让大臣们相互不联亲吗?

“是啊,并且存在即为合理。”

“存在即为合理?”赵顼奇怪道。

“波斯归唐时,唐朝在乌浒河南侧波斯境内置了月氏、修鲜、昆墟、写凤、条支、波斯六大都督府,然而没有派官员去管理,派兵士守卫,随后坐视大食将波斯侵吞,为何?”

“太远了。”赵顼道。

确实太远了,最远的达到了后世伊朗境内了,离阿拉伯湾也仅是咫尺之遥。

“是太远了,无法管理。所以上古之时,是诸候制度,那时远比现在更落后,即便尧舜禹汤,也没有能力直接控制全国。”

“这……”赵顼很是狐疑。

“陛下,那时有江东犁么?那时有占城稻么?甚至小麦都是从外番引进过来的。请相信,时代是在进步,越往后越发达。但到了战国时,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交流增加,已经有了大一统的趋势。这才是秦统六国的根本。只不过秦朝不顾六国百姓的怨恨,施以暴政,故秦亡。如果秦朝施以仁政,说不定真的有秦四世、秦五世、秦十世、秦二世。毕竟大一统,不会产生春秋战国所带来的战乱不休。因此汉高祖取缔了诸候,只是立刘姓子孙为王,即便这样,汉景帝时又产生了七王之乱。”

“但如果没有汉高祖的制度,那来的汉文帝故事,取缔了同姓王,随后又产生了王莽。”赵顼道。

“陛下,世上那有十全十美的事,有利必有弊。不错,连同姓王也取缔了,才能让王莽纂国。然而陛下可记得西晋的故事,诸王手中有权有兵,随后八王之乱便产生了。若无八王之乱,又何来五胡乱华?随后南北朝也因此导致了多少动乱,甚至国破家亡?陛下请切记,太阳只有一个,若是有两个,国必乱!”

赵顼无言以对。

“微臣再说东汉,没有了异姓王与同姓王,大权为人君一人所控,可陛下,试问那一个人君能做到不依靠大臣,一人治天下?”

赵顼摇摇头。

“因此只能靠大臣,文臣武将,或者外戚,或者宦官。但东汉时没有科举,只有举良方正等科提拨了少量民间人才,余下的官员选拨多是恩荫。恩荫就是世袭,世袭导致权利财富向权贵集中,于是产生兼并。门阀兼并、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直接导致了东汉衰败灭亡。但门阀的崛起并没有立即得到纠正,在南北朝时反而加重了,即便鲜卑北魏也不得不向汉人门阀屈服,宋高祖(刘裕)也不得不向门阀低头。生在一品世家,那怕是一个呆子,也是一流人才。生在九品寒门,那怕宋高祖这样的人物,也被上流人物不耻。但当真龙生龙,凤生凤,若此,何来的晋惠帝,杜甫与李白的子孙又出过几个诗人?”

“于是隋唐推出了科举,不过隋唐科举不完善,又是开卷制度,并没有对这种世袭产生重大的冲击,门阀又继续存在。陛下,唐朝灭亡当真完全是安史之乱的错?错也,乃是黄巢谋反。黄巢为什么谋反,乃是门阀权贵兼并,普通百姓民不聊生。正如唐太宗所说的,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得势于隋末百姓谋反,也灭亡于百姓谋反。”

这才是科举的意义,拉拢一大批寒门子弟,对这种世袭进行冲击。

王巨就不能说出口了,那会引起很大争议的。

“再到我朝,太祖太宗时依然是恩荫,毕竟那时立国不稳,对于立功大臣需要奖励拉拢,国家才能走向安定。然而越来越重视科举,将开卷制变成了弥卷制。相信李太白若是出生在我朝,必然能高中进士了。”

“这还不够,毕竟相对于大臣子弟,寒门子弟求学条件太差了。就象微臣,如果不侥幸拜于恩师门下,如何能得中?因此太宗多次诏书,取缔权贵子弟科举的名额,用之提拨寒门。但现在呢?”

“其实很简单,现在武将末落了,宦官宗室外戚回避了,陛下你指望谁来治理国家?只能借助文臣。因此真正的祖宗家法经过士大夫的嘴中吐出,早已面目全非,那个人还敢再提出权贵子弟科举回避这道祖宗家法?所以世袭越来越严重,相互联亲的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微臣所说的存在即为合理。”

权利向士大夫倾斜,那么政策还能不向士大夫倾斜吗?

“微臣没有那么清高地刻意回绝与权贵联亲,但也不会为了富贵而刻意与权贵联亲。如果二妹喜欢,对方人品又不差,即便是高川又有何妨?”

王巨不仅讲了其原因,还讲了许多道理。

可能这次对话让高滔滔与赵顼母子喜欢,也可能大家都担心李复圭的才能,然后王巨便接到一份他意想不到的授命,让他替代李复圭担任新的庆州知州。

第456章拿捏(上)

王巨大喜。

三十万人很多吗?

能不多吗?当年大顺城之战仅是十万兵马,还有几万兵马丢在了华池县与柔远寨,就是余下的几万兵马,也黑压压的望不到边际了。

但得看是什么样的兵马,封常清当年在洛阳召集了六万市民为兵,当然安禄山兵马更多,但封常清手中还有两张牌,一是颜真卿在后方分散了安禄山大量兵力,二是有洛阳城墙。这样算来六万兵马不少的。结果呢?

也许党项人比洛阳普通市民更厉害,然而这是军队,不是单挑。西夏急匆匆征集三十万兵马,而且西夏国内各部族矛盾多多,恐怕就是李靖前来,都没办法将这三十万兵马拧成一股绳。

这是兵,还有帅。

说老实话李复圭领兵也就那么一回事,顶多比范雍与葛怀敏好一点,与韩琦彼此彼此,远不及张亢,也不及郭逵,就不要提蔡挺了。与秦州那个战神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但西夏这边呢,实际西夏还是有能打的大将,可这是三十万兵马,梁氏敢交给这些大将统领吗,所以主帅必是梁乙埋,李复圭也就那么一回事,梁乙埋事都不是事。

所以在另一个时空,庆州与大顺城未失。

自己也不能与王韶相比,但相信比李复圭强吧,况且自己还有大手指可用呢。

但这个喜色不能摆在脸上,李复圭那么一回事,梁乙埋事都不是事,眼前这几个大佬都谈不上事。

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秘,相反一个个都被三十万人吓晕了。

王巨平静地问:“陛下,诸公,难道前线有消息传递过来了?”

赵顼说:“有,西夏举国集兵,扬言兵出绥州与秦州,也可能兵伐其他数路。不过得到你的消息后,前方边臣皆派出斥候打探消息,结果探知除了庆州的横山方向外,余下几路边境,西夏皆没有调运粮草。”

说到这里,他轻舒一口气。

这也幸好王巨手下的门客听到消息,否则就说让西夏人这个声东击西迷惑住了。

“这么说来确定无疑了,”王巨刻意苦笑了一下,又说:“陛下,诸公,你们还真能看得起我哪,我朝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便让我前去。”

几个大佬都有些脸红。

王巨所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