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司马光也不知道内幕的,其他人知道的更是少得可怜,即便知道,也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知道所有的真相。

因此王巨又说道:“这一步我不能退,做得好,接下来裁减官吏也就顺利了,做得不好,后面步步紧逼,他们就以为让我彻底消失了。”

吕惠卿皱了皱眉头。

同为帝师,司马光同样开始对他步步发难,但他不知道,他这个帝师最大的羞侮将要到来。

“子安,你有何良策?”

“我有一个良策,而且已经安排了。”

“子安,为何不支持介甫公?”

这些官匠闹事,事说大也不大,主要缺少一个得力大佬支持,不过王巨一直不配合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为了支持王巨而得罪人?

“吉甫兄,主要有的我还没有想好。介甫公变法,主要是财政,而财政一是开源,二是节流,节流之道冗兵冗官冗政,军器监人事严重浮肿,我此举针对的正是冗官冗政,从而产生大量冗费,并且直接导致器甲粗制滥造,严重不合格。若是办好了,可能会给介甫公一些启示。”

王巨说得委婉,意思是你与王安石在边看就行了。我换不着为了裁减一批官吏,就倒向你们了。

说直接一点,各有各的道,都想为国家好,但道不同,就不可能同相为谋。

吕惠卿无奈离开。

琼娘看着他的背影说:“官人,为何不依附王介甫?”

“琼娘子,你不懂,之所以这一回有一批工匠发难,非是工匠发难,而是有人在后面捣鬼,这些人就是军器监的官吏,并且里面有许多是权贵子弟后代。但真正的有势力的权贵,即便我将他们裁掉,想混一个低品差官能有多难?顶多恨我一点罢了,顶多可能会离开京城,但他们会不会与我鱼死网破?而没有门路的,又会有多少话语权,能否与我鱼死网破?”

实际问题还不是这些权贵子弟,而是少数几个人在后面再度捣鬼,不过王巨也有了一些安排。

“因此难的就是这一关,更与敛财无关。但王介甫呢?他的变法多是以敛财为主,得罪的是天下人,你说我能不能依附于他?”

“这么说王介甫变法不好了?”

“也不能说不好,国家到了这一步,不变不行了,更不能说敛财要不得,国家亏空巨大……但我要参与吗?就是冒着天下权贵唾骂参与进去,以我的年龄,又能担任几品官员?”

“原来如此?”

“再过一段时间吧,将军器监事务做好了,打下基础,我想办法离开京城。”

现在京城是一个超级大火坑,但赵顼不放,王巨就没办法离京。然而王巨对王安石变法不发一言,时间久了,赵顼也只好放人了。但问题是这个时间得要多久,有多久,那么就要熬多久。

“所以大智若愚,大潜若发……”

琼娘脸上终于腾起一片震撼,王巨的折腾,居然才是真正的大隐大潜?

…………

王珪、章惇、吕惠卿先后表示了关心,但也不过是这少数几个人,就是这几个人,最终能不能圆满地走到最后,也是一个疑问。

但大多数人依然继续在看笑话。

七天时间便很快到了。

弓箭院就在皇城的西侧,邻近军营哪里。

各个工匠们开始走进弓箭院,神臂弓开始正式制造了,他们也开始了真正的忙碌。

太阳慢腾腾地从东边的天际升起,给寒冷的初冬带来了一份暖意,不过阳光还没有到璀璨的时候,一股股寒流在天地间继续游荡着,然后变成寒霜,变成无形无声的冰剑,钻到行人的衣服里,让人感到寒气逼人。

然后更多的人便走向了弓箭院的门口。

好多人,黑压压地看不到尽头,一个个衣服褴褛,就象是逃难的灾民一般。

“这么穷吗?”王巨看着他们,对张若水说道。

张若水苦笑,这纯粹是恶心王巨的。

“大家既然来了,那就先在这里候着,等一起来齐了,我来解决各位的抚养问题,对,是抚养,你们不是陛下的好子民,而是我的好子民。”王巨看着大伙讥讽道。

人群默然。

王巨拂袖走进弓箭院。

张若水带着王巨看两样东西,问:“可是它们?”

它们就是指南针与六分仪。

这时宋朝已经出现了指南针,但不是很规范,至于六分仪,则是一个新鲜物。

经过王巨引导,现在的指南针更加标准,小巧玲珑,实用性也提高了。至于六分仪,张若水则是以为可以用在更标准的制图与天文上,军事上的用途则不大。

虽然它们出现会对远征有利,特别是西夏的一些戈壁滩,以及契丹的大漠地区,可以说有了它们,那么李广那次就不会因为迷路而耽搁会师时间,更不会逼得自杀谢罪了。但宋朝军事政策以保守为主,只是防御了,要这两物做什么?只能说可能会对打探情报的斥候有利。

但也不会对西夏与契丹有利,这两国地广人稀,到了宋朝,若是有能力进攻,到处都是稠密的人群,威逼之下,向导彼彼皆是,又何必用这两物?

要么就是对航海有利,那也是小道了,对国家无关紧要。

特别是六分仪,它的原理就是大地乃是圆的,大地真的是圆的吗?张若水表示很怀疑。

然而这两条张若水皆想错了!

王巨看了看,依然不是很满意,它们都不急,于是王巨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然后又继续看弓箭的铸造,似乎外面嘈杂的人群,都让王巨忽视了。

太阳越升越高,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巨拍拍手说道:“开始。”

第四三二章宋灿

王巨带着一些胥吏走出弓箭院,但不是他说话的,而是张若水说话:“诸位,你们被王监使裁出军器监,因此导致你们走投无路,没有话路,是吗?”

“是。”

然而答的声音不大。

依然有少数人在撒泼,不过大多数人眼中有些迷茫,无论有人对他们说了什么,也许在今天早晨动身之前,他们心中也许也抱着一份侥幸,可真站在这里了,他们才隐隐发现,这是与王巨决裂,与一个天下有名,似乎前途无量的青年官员作对,当真能作的了这个对?

只是周围站着那么多人,才隐隐给了他们一点勇气,否则张若水这一问,都会有许多人退走。

“既然你们走投无路,王监使只好抚养你们了,这么多人,得多少钱抚养哪?”张若水嘲笑道。

“他是自找的,”人群中有些人大喊道,只是声音更稀疏,其他人则是低下头。

现在有些人针对的是王安石变法,而不是王巨。王巨的名声依然不错,至少在大多数百姓心中是一个好官,这样做,确实是过了的。

“好,既然你们决定让王监使抚养,王监使在陛下面前也承诺了,抚养你们所有人,那么就登记吧,不过有一条,抚养可以,只有一次机会,一旦你们决定不让王监使抚养了,退出后,再也不能无理取闹,这一条也是抚养你们的条件,写在契约上,若是违反,律法处决!”

人群中有些人冷笑,即便如此,这么多人,你王巨有财力养多久?

或者说你有什么手段逼得大家宁肯退出,也不要你“抚养”,可莫要忘记,有那么多眼睛盯着,正等着你犯更大的错误。

胥吏拿出名册,开始登记,一个个在契约书上签名画押。

许久,叶默带着名册与契约,呈给了王巨。

张若水瞅了一眼:“这么多人。”

足足两千八百多户工匠,一万多人!

“人少了,能给我压力吗?”王巨道,又说:“叶默,将他们带走吧。”

“喏。”叶默退下,一会儿驶来许多辆马车牛车,叶默说道:“各位上车。”

“你将我们带到哪儿?”一个妇人问。

“各位不是要抚养吗?明公抚养你们啊,得提供食住取暖。”

“给我们钱粮就行了。”

“给你们钱粮?你确定?”王巨一步跨过去问。

“确定。”

“本官欠你们吗?”

“是你将我家官人裁掉的。”

“那本官得给你多少钱粮?”

“每月五贯……”那妇人支吾道。

“叶默,记录。”

“喏。”

“你确定本官每月必须给你家五贯钱粮?”

“是……”

“胆子不小,居然勒索朝廷命官,来人,将她押到开封县。不听指挥者,一律押走。”王巨喝道。

随着一声令下,忽然扑出来一队队官兵。

在军方,王巨威信很高的,而且王巨整治军器监,其用意就是制作优良的器甲,兵士们同样因为这个器甲受够了。所以王巨向赵顼提出请求后,赵顼下达口旨,立即过来数营官兵配合王巨行动。

看着明晃晃的刀剑,又看着两个衙役几乎是拖着那个妇人远去,一万多人全部怂了。

面对着国家利器,也许这时候他们才想到一件事,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况且他们大多数人是无理取闹。

一户户百姓被拉上马车牛车,带向城西。

围观的人面面相觑,不过有一些人随着车队离去,这些人当中未必都是居心叵测的,有的人也是看热闹去的。

浩浩荡荡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尽头,一直出了西城门,依然继续向前驰奔,一直驶了二十多里地,许多人都走累了,陆续停下脚步返回了京城,不过还有一些人继续跟了下去。

城外二十多里地,金水河畔,车队停下。

大伙看到在一片坡地上,耸立着一片宅子,是片,好大的一片,全部是青砖褐瓦房,虽不高大华丽,倒也坚固。只是面积很大,不知道有几千栋房屋。

叶默说道:“到了,一户一间房屋,以后明公会派人统人发放取暖的木炭,以及粮食。”

“一户一间房哪里够住啊?”一人壮胆问。

“记住,你们都是走投无路,活不下去的,这才逼明公,甚至明公上早朝,都敢拉明公朝服的!”叶默喝道。

都活不下去了,谁还会挑剔房屋!

简单粗糙但直指人心的道理!

兵士拉推搡着这些人进去。

逼到这份上了,有的人大声说要退出。

咱不玩了。

“退出行,以后勿得再无理取闹了。”

“不会了。”

“那也不行,明天吧,天色已暮!”叶默想了想,说。

叶默说完,那些兵士又继续推搡。

“那我们晚饭如何?”

“有人做好了。”叶默说完,冲里面吹了一声口哨,里面出现几十个仆役,端出大铁锅,里面煮着高梁粥,另外还有一些咸菜。

“就让我们吃这个……”又有一人面色为难地说。

“你们是活不下去的一群人,还想吃什么!”叶默又斥责道。

把戏终于揭晓,围观的人有的面露皱容,有的人会心一笑。

不过这房屋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有人打听,周围百姓不清楚,只知道二十几天前有人买下这块地,是荒地,没用多少钱,然后又涌来许多工匠,迅速建好了这大片的宅子,至于主人是谁,皆不知晓。

“二十几天前……王大夫神了。”一名百姓道。

第二天叶默又带着兵士过来,吃了两顿高梁粥,要命的这个高梁还不知道是几年的陈高梁,吃到嘴中,一股霉味,于是哗啦一下,退出了近半匠户,一个个写下保证书,灰溜溜地逃向京城。

“不是不够住吗,现在够住了吧?”叶默冷声看着余下的人说。

“你也不是一个小吏,神气啥。”一人不服气地说。

“小吏,能让王大夫赏识的小吏,岂是小吏?”一个指使站在边上冷峭道。

叶默挥挥手,让那名指使不说话,又说了一句:“好自为之。”

说完便回去。

…………

城中,张若水霍然一笑:“原来如此,这步棋妙啊。”

这才是以毒攻毒之良策。

王巨笑笑不语。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完,非是工匠,也非是那些官吏,重要的还是背后的那些大佬。

不过京城忽然传出一个消息,多少替王巨化解了一部份危机。

据传宫中皇上与司马光有过一次对话,富弼下,赵顼以陈升之为相,于是赵顼问司马光近相陈升之,外议云何?

司马光答道,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天下风俗,何由得更敦厚?

二相闽人,是指曾公亮与陈升之,二参政楚人是指王安石与赵挕

赵顼又说,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司马光又说,不能临大节而不可寺耳凡才智之人,必得忠直之士从旁制之,此明人之法也。又说富弼去之可惜。

赵顼道,朕留富弼之至矣。

司马光说,弼所以去者,是其言不用,与同列不合故。

赵顼不想提这个话题,富弼之所以去,也非是王安石挤迫,而是让赵顼万分失望,于是半推半就,就让富弼离开的。所以富弼去相,只落了一个加检校太师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判亳州的官职,以富弼的资格,前面缀官过轻了。因此赵顼又问,王安石如何?

司马光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赵顼明白司马光话外之音,便说,韩琦敢当事,贤于富弼,然为人太强。

韩琦下去了,赵顼恨意渐少,于是便想到韩琦在京兆府的表现,若不是韩琦,绥州就能失掉了。至少比富弼用国家爵禄做好人强吧。然而韩琦为相,老子还想不想做皇帝啊。

司马光也会意,模糊地说了一句,琦实忠于国家,但好遂非,此其所短。

于是赵顼历问群臣,至吕惠卿,司马光说,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天下者,惠卿也。近日不次进用,不大合群心。

赵顼道,惠卿应对明辨,亦似美才。

司马光说,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动人主?

话说到这份上,君臣二人没办法继续说下去,赵顼让司马光退下。

这本是一次机密的谈话,然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居然泄露出去,若是以后泄露出去倒也罢了,关健现在泄露出去,你司马光炮打王安石与陈升之也就算了,俺曾公亮得罪你啦,俺赵挼米锬憷玻

要命的是传言里又加了一句,南人不可为官!

事实是司马光确实是宋灿,看不起南人,但这次君臣对话,司马光并没有说这句话。

这件事传开,京城立起南北之争。

相对来说,北人做官的远比南方人要多,特别有许多权贵子弟恩荫了基层官员,不过随着科举用臣增加,南方也有许多大臣,并且各自担任着要职,包括许多重要的京官。

可能司马光吼出许多北方官员的心里话,可无疑也惹了众怒。

并且有一个人也立即变得尴尬起来,那就是陈升之。

陈升之中进士比王安石要早,不过王安石名次更高,因此王安石担任淮南节度判官时,陈升之还是一名小官,两人相遇,陈升之对其十分器重。

因此王安石执政后,将陈升之视为左膀右臂,两人同时兼领条例司。富弼下,本来王安石可以担任首相的,但王安石让给了陈升之。

到了首相,陈升之再也不用看王安石脸色了。他又看到了反对变法的人多,于是对赵顼说,臣是谓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王安石开始还没有注意,在边上便说了一句,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

陈升之说,兹事当归三司,何必揽取为己任。

条例司又回到三司怀抱,那又何必置条例司?这个就象吕公著说王巨一样,将这些工匠还是安排回去吧,那样,王巨何必裁减?

王安石大怒,然而陈升之是首相了,他又能如何,没有办法,王安石只好说,升之以制词云‘金谷之计宜归内吏’,故耻任此职。陛下置司,本令中书、密院各差一人,今若差韩绛,共事甚便。

于是条例司变成了王安石与韩绛统领。

陈升之以出卖王安石为代价,以此媚北方派系大臣,结果换来的一句,闽人狡险!

可想他心情的郁闷。

消息在流传,吕公著便对司马光说:“君实,此语不当说啊。”

司马光同样郁闷,不能说消息是谣传,除了一句南人不当为臣外,余下确实是他说的。

因此上书,责问赵顼,为何这种消息都能传出去。

曾公亮正在恼火中,看到他的上书,便说了一句,当年轻泥怀侧那种机密事宜,司马光又是如何知晓?

那边赵顼同样大怒,这个宫闱乱掉了,什么事都能传出去,包括赵祯被戴了绿帽子,市井都能知道,这还叫宫闱吗?但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真相。

这时王巨上了一封书奏,问赵顼,此事是否当真,若当真,天下一统,何分南北?难道司马光想国家割裂否?若是真,请陛下勿必严惩司马光。

有人开头了,那就好办了,赵祯陆续收到了十几封弹劾奏折,但这也说明了南方官员总体势力比较弱,否则就不止是十几封奏折了。

司马光被这事儿闹得灰头灰脸,被逼得没办法,文彦博、吕公著、吕公弼等人只好力挺司马光。

大朝会又再次开始。

程颢举着牙笏,看着前面几十个大佬的脸色,王巨出招了,但还是能弹劾的,不过出了这个宋灿事件,有几个大佬还有心思对付王巨?

他咬了咬,最后还是忐忑不安地走出班列……

第四三三章默契

就在程颢走出第一步时,吕公着忽然咳嗽一声。程颢扭过头,吕公着轻轻地摇了摇头。

实际程颢写的弹劾奏折,吕公着也看到了。

弹劾的无非是几条,住是没办法弹劾了,王巨不知花了多少钱,盖的全是青砖瓦房,难不成还能让这些匠户们住别墅?不过吃得太差,就是给取暖的石炭与木炭数量也很少,每户每天只发放几斤。然而话说回来,叶默第一天就说得很清楚,你们都是活不下去的,这才胆大包天,大闹宣德门,还能挑剔什么?

接下来便是士兵护送看押,可是当天那么多人,又是闹事的群体,能不派士兵看押吗?况且皇上下了口旨同意的。

程颢的最后一条也站不住脚,说王巨将近万百姓强行迁于荒郊野外,黄苇乱飞,乌鹊悲啼,若同塞外之牢狱。

西城门外二十几里处的那片宅子建在一片土丘上,下面就是一片盐碱地,南面是金水河,东面确实是一片沼泽芦苇地,可能也会有一些野鸟在乱叫,吕公着没有看,但他派了下人去看过,周围是几乎荒无人烟,但问题是王巨并没有限制匠户的自由!

来了就发放可怜的木炭陈粟,走了也无人过问。

然而妙就妙在这里。

走可以,城外城内,总共三十来里路,一来一去,那就是近一天时间,想早上领了救济粮,再去城中做活,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仅几天下来,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