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巨说得轻巧,可大家脸色一起变得不大好看。

如果那样,宋朝就悲催了,甚至整个江淮与河北都不得安宁。

王巨又说道:“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与章质夫交谈时,曾说过,放水淀淤肥田,这是指河水处于平缓状态,淤泥才会沉淀下来。但到了泛滥成灾之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水是在流动的,沉淀下来的只是沙子,淤泥则随着汛水继续向下游狂奔。不仅如此,还将河南河北地面上这点薄土刮走,不用多久整个中原会成为一片若大的盐碱地。我朝又定都于东京,那时候才是一场大灾难降临于大宋上空。”

这是一种假设,前提是宋朝继续不作为,二是宋朝能继续立国三百年四百年。

然而韩琦等人会想到几十年后北宋就会灭亡吗?

事实在史上黄河没有害到宋朝,却害到了金国。将金人弄苦逼了。

“那你的策子是……”

“一种是空想之谈,从吐蕃上面就开始治理,禁止砍伐,禁止游牧,大肆载树造林,使黄河河沙比例下降,但这是不大可能的。一种是比较现实的办法。以前诸公的策略都不能采用,分为两段,一是从三门峡开始,直到郓州,于河边广建月堤与缕堤。”

王巨说着,又掏出两张图纸。

“它们的作用就是束水冲沙,积沙最严重的时候不是在汛季,那时水流量快,不是积沙,而是在刮沙,将沙子顺着河水往入海处带。积沙的时季是在秋末到春初这段时光,水流量小,水流平缓,因此河沙迅速沉淀。故下官设计了这两种堤,在黄河的外面广建这两种堤,实际它与水中坝原理是一样的。河水汛季,淹过缕堤与月堤,继续向大海奔涌,但河水枯季时,这些堤坝露出水面,便将河水束起,束得狭小,让河水流动的速度变得更快,继续带动泥沙泄向大海。”

“似乎真有道理,”欧阳修眼睛放起光。

为什么当时六塔河他上书,朝廷没有采纳,说得是不错,可贾昌朝的办法不是办法,丁度不作为也不对,文富二人六塔河更不行,那么用什么策略呢?东不行,西不行,你也没有办法,难道继续扯皮?于是就当欧阳修的上书是放屁了。

正是这次六塔河,欧阳修与文富二人走得远了,最后与韩琦越走越近。

但从内心来讲,他也想解决黄河这个麻烦。

“欧阳公,这是下官的一家之言,说出来不过是一个抛砖引玉。”

“继续往下说,过了郓州怎么办?”

“过了郓州,不能走宋初的故道了,也不能走现在的那条古故道。然而却有一条新道,那便是济水,若是选址得当,只要挖一条三四十里的新运河,黄河之水便能注入济水。这个工程不会太大,但必须重新加固济水两岸河堤,济水本身也要浚通浚深。济水之水来自五丈河,来自梁山泊,水量大,河水也比较清澈,只要黄河注入了济水,济水继续会对河沙进行冲击,黄河之患便可以解决了一大半,至少三四百年没有大害。”

“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吕公弼说道。

王巨不认识他,因此说道:“此公,这可是治河唉,难道画画图纸就将河治好了?就象王景那次治河,几乎是生生挖出了几百里的新河段,岂不是比这个工程量更大?”

曾公亮叹了一口气道:“国家这几年灾害连连,财政困窘。”

王巨实际说得也不算多,这一画几乎将宋朝一半地方都画出来,但只说的草案,并没有说细节。不过就是这个草案,已经足够惊艳了。特别是这个治策之策。

然而朝廷那有财政来治河哦。

王巨正等着他这句话:“曾公,重新郑国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给下官足够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下官可以做到。但没有充足的财力,让下官如何重修郑国渠?”

但王巨心里在说,韩琦让我来重修郑国渠,可钱在哪里,我也不傻,天知道这下去一修,会闹出什么妖蛾子。可问题在于,这个坑,王巨真心很想很想往下跳啊……

第二九一章一扇窗

为什么王巨想往下跳呢,第一个做得好,就成功“转型”了,即便以后再上战场,也是一个文臣。

第二别人不知道,但他知道,后面陕西战斗有的打,从延州打到绥州,从绥州打到庆州,从庆州再打到熙河。若是有一个三白渠做后台,这个粮草压力会减轻一半。

第三眼下还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庆州五千名战俘,正好李谅祚死了,自己将五千名战俘拉到工地上,那全部是好劳力,免费的劳力,再搭配一些厢兵,保捷军与百姓,劳力就解决了,并且不会太扰民。

第四个就是几个重要的官员,想修这个郑国渠,也就是三白渠,必须要与永兴军、泾原与环庆路三个大佬打交道。环庆路是蔡挺,那绝对没有问题的。

泾原路是郭逵,这是一个很贪功的人,不知道是什么脾气,但想来听到重新三白渠,相信会很喜欢。

王元举悲催了,于是朝廷让钱明逸下去担任知永兴军,就是那个假太子生生喝起来的开封府尹,这个人比较软,而且心机少。但对王巨反而是好事,容易打交道,不怕软,就怕硬,不怕心机少,就怕心机多,若是司马光担任知永兴军,那悲催了,似乎司马光未来还真担任过此职。

此外就是陕西转运使,薛向惹了官司,一度贬官,后来陕西困难重重,又调回去担任陕西转运副使,现在重新转正,

有这个能臣负责物资调度,不会形成太多的浪费。

最后就是火药,自己改进了火药,虽是黑火药,但可以减少一些工程中的难度。

因此明知是坑,但王巨很想很想往下跳。

如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却将三白渠修好了,那也证明了自己能力。

但王巨也不傻,能跳则跳,若真是火坑,那可不能跳。

所以说了这么多,不仅让大家看到他的“才华”,也是替自己找一条可进可退的路子。

“你估计得需多少钱帛?”说实话,这个韩琦还真有些心动。无他故,李谅祚死了。

这一死,陕西边境能和平两年时光,这个和平很重要的,特别是劳力。一旦大战来临,必须往前方运送物资,就比如刚刚的大顺城之战,蔡挺虽说俺花的钱不多,但同样动用了许多民夫与厢兵,这还算是战事来得快,结束得快,若是拉锯战打下去,消耗的物资会更多,那时候想修,也抽不出劳力了,否则就会雪上加霜。

“韩公,下官现在是纸上谈兵,未下去看,岂能知道,不过下官想,最少得需三四百万缗钱帛吧。”

“王巨,陕西一亩上田你知道市值多少钱吗?”司马光在边上说道。

“司马公,是不错,若是按田价计算,这个造价都能赶上市值了。但是陕西地价不高,主要是战乱不休,比如现在,朝廷说陕西有兵四十六万,十几万禁兵,十几万保捷蕃落,近十万厢兵,十几万义勇,还有没有编入进去的强人壮马。实际还不止,还有十几万衙前差役盐户。还能余下多少丁壮?所以总体来说,地广人稀。但这个地多是山区的瘦地,瘦地拖累了肥田。实际真正上等的肥田又有几何?因此陕西一直缺粮,特别是旱灾到来之时,都能让百姓来中原就食。若是这时候爆发战事,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有的价值不能从纸面上计算的。”

司马光也没有作声了。

一是王巨说得有理,二是财政乃是中书与三司的责任,管他何事。

“这个钱……”韩琦有些沉吟。

不要看这点钱,相比于宋朝每年庞大的收入真不算什么。而且这是大工程,王巨并没有多估算,但对于眼下的财政,还真是一个大麻烦。

王巨又说道:“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郑国渠重修前与重修后,会分为三种耕地,一是良田,这些耕地本来就临近河边,不修郑国渠也是一等一的肥田。二是瘦田,有人耕种,可因为缺水,产量很低。三是荒地与荒田。肥田必须归原地主,那怕是瘦田同样还是归原地主,否则必然产生纠纷。但会有许多荒地与荒田,若是商议妥当,现在就派人提前将它们丈量出来。一分为三,一份用地换力,只要参与重建郑国渠的,渠成后,都可以分得一块地,用此节约一笔民夫的补贴。”

“此计甚妙,那余下的两份呢?”

“郑国渠涉及到永兴军、泾原路与环庆路,这三路都有大量厢兵与保捷兵士,也调派他们参与修建,然后仿照弓箭手田制度,将田分给他们,这是一等一的良田,那怕分得两千顷耕地,也能安置六千名厢兵保捷兵士以及他们的家属。”

“屯田制度?”韩琦又插了一问。

治平二年那个积欠可不是一年两年积欠的,因此韩琦在三丁刺一前便上书,隐晦地想恢复到汉唐古制役兵制。

如果士兵不发薪酬那多好啊,一下子宋朝财政健康了。

都是钱惹的祸。

但韩琦也只是说了一说,说没事,真这么做那会引起很大麻烦的,后果甚至韩琦都兜不起。

所以才出来三丁刺一,这是一种变相的役兵。

大顺城之战打响了,韩琦也在观看。结果他尴尬了,蔡挺与王巨在手中兵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都没有用义勇。等他接到消息,打也打过了,他不可能让时光倒流,逼着蔡挺用义勇。而且以胜败论英雄,二人胜得如此光彩,至少对军事不是那么的陌生吧,为什么不用义勇,那么只证明了一件事,义勇不能用。蔡挺与王巨没有点破,其他人也未想到,韩琦更不敢说了,然而这样,置义勇是干嘛的?

宋朝这种古怪的军事制度肯定出了严重问题,但韩琦细想,又不知道出在哪儿。然后看着国库里的钱,继续悲催着。

实际大顺城大捷,韩琦也沾了光,毕竟这是他在首相上出现的大捷,甚至某些方面替他缓解了部分压力。可蔡挺你别伸手要钱哪。

因此王巨提到了这个屯田,立即让他眼睛一亮。

王巨还真没有琢磨韩琦的想法,韩琦有韩琦的想法,王巨有王巨的想法,韩琦想捞好处,王巨同样想捞好处……

“就是屯田制度,汉武帝为了对抗北方匈奴,缓解粮食压力,开始屯田。后来曹操,诸葛亮都推广了屯田。特别是唐朝,屯田都推广到了青海与西域。若无这个屯田,唐朝惨了,难道用小车子将粮食推到西域,推到葱岭去?”

“哈哈哈,”有一些大臣不由一起笑了。也甭推了,推到兰州,粮食就吃光了,推到沙州,连人都回不来了。

“唐朝府兵之败,与屯田并没有关系,而是用兵太多,国家财政仅是我朝的五分之一,因此又不能给府兵许多补助,他们在前方屯田,甚至一离家就是十年二十年,家人却在后方受苦受罪。于是府兵制破坏,开始用边军。但朝廷又不能拨出更多的钱帛,于是给各节度使军政财大权,特别是安禄山,三路节度使还不算,又给了他铸钱之权,如何不乱?”

“前史可鉴,切不可穷兵黜武。”司马光说道。

王巨瞥了他一眼,是不能穷兵黜武,但不能不用武,然而王巨懒得辨了,他继续说道:“放在我朝,却没有关系,首先边区长官权利层层掣肘,比如环庆路,蔡公总掌军政大权,可军权还有钤辖王昭明,还有副总管张玉进行平衡。这是一心对敌,上下团结一心。若是蔡公有不轨之心,他能不能得到两人的呼应?这是军权,还有政财之权,虽蔡公总掌环庆路,各知州却有着自主权,即便庆州本州,还有通判签判与下属各知县层层掣肘。再说军士的种类,禁军与边军混搭,哪里还有安史之乱的土壤?但为什么河北屯田制度败坏?因为屯田的乃是禁兵,他们在城市里出生在城市里长大,不习耕作,于是或租给百姓,或者被当地豪强侵占。然而屯田在陕西却没有关系,多数保捷军士与厢兵本身就是农民出身。耕作乃是他们的本能,也不会产生河北屯田的种种弊端了。”

这似乎还真有可能。

大家一起在沉思。实际不仅韩琦,这里在座的九成官员都在想办法,找出路。

“下官还是继续说郑国渠吧,一旦此策施行,朝廷每年继续提供其缗钱,但因为有了地,并且是上等之地,士兵家属可以耕种可以纺织,那么就可以停其布帛与粮食了。虽然只有六千兵士,但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约近十万贯钱。司马公,所以我说不能从表面上算账,仅是这个节约的费用,不足四十年便可以将修渠之费收回。”

然而没有人说话,都在想心思。

这确实是一条出路。

岂止是三白渠,比如青涧城的那块头痛的营田,这片营田面积那也不小,尽管它不是上田。

而且陕西象这样的地区不要太多。

禁兵就不要指望了,但保捷军与厢兵没问题,就打算解决六成兵力吧,那也是十万人,仅是这个费用就会节约一百多万贯。并且若是这样推广下去,无论厢兵还是保捷,只要他与他们的家人肯放下身体,实际收入会远胜于现在的收入。或战斗或劳动或训练,多少会耽搁农活,不过西夏用兵多是秋天或冬天,或是春初,能耽搁多少农活。况且还有缗钱的继续补助呢。

王巨心中好笑,俺们是不是替你们这些人推开了一扇光亮的窗户?

第二九二章首相

其实何止这个措施!

他与章楶交谈的,那才是措施。

裁减一部分禁兵,余下的禁兵将部分禁兵转移到农村,节约他们家人的生活成本,再适度地增加边军数量。那么整个宋军战斗力更强大,军费也会急剧下降。

但现在不能说,即便好主意,若是遇到雷人,反复曲解,天知道曲了什么。即便这个边军屯田制,王巨也不说,只说三白渠这几千屯兵。你们自己儿想去,自己儿说去,与俺无关。

、并且这种模式也不是真正的屯田。

何谓屯田,那是清一色的军士耕作,与家属无关,永久性的军田。

这种模式却更近乎于唐朝的府兵田。

所以它也有一个严重的缺陷,比如保捷兵老了,或者伤残了,难道将他与他的家属赶出去吗?所以府兵制便是这样败坏的,开始唐朝户数只有两百万户,实际不止,包括大量隐户,但不过三四百万户吧,若大的唐朝,只有这点人口,许多地方地广人稀,因为山东(崤山太行山以东)人烟稀少,魏征都用此反对李世民封禅,害怕让胡人看到了,产生轻视之心。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朝廷可以给府兵大量耕地种植,后来人口稠密起来,府兵家中没田了,家人都养不活,还有心思作战?

现在这种屯田与之类似。

但问题也不大。

因为它最少能维持几十年,如果这几十年还拿不下西夏,可能北宋历史重新上演,到时整个北方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屯田与保捷军。

拿下了西夏,西北还用得着这么多兵士吗?或者说连未来耶律大石一支残部都打不过的西域,能对宋朝构成威胁吗?

这才是更完善的加强版将兵法。

不过有一点王巨也没有想清楚,那就是直接裁掉义勇,就不要说那个保甲法了。

司马光将保甲法推翻,蔡京又捡了起来,结果金人南下,保丁在哪儿呢?

不但坑了百姓,当真国家不花钱?

有这个钱,不如资助一些民间的练武团社,说不定还会起更好的效果。

但是否能局部严格地置一些义务兵?就象后世一样,虽是义务兵,非是终身制,或是五年制,或是十年制。那么用兵的兵费会更加节省。

这个王巨还真没有想清楚。

这些早晚要抛出来的,但不是这个时候抛。

王巨继续说道:“最后一部分的耕地,若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必会当成官田,或者交由百姓租种,或者变成职田。然而得考虑陕西的特殊性,那点租子无关紧要,而是让陕西如何多产粮食。下官以为,可以将它拿出来,卖给商贾各大主户,用此募得一批款项,减少修渠支出。”

“这如何可以?”彭思永说道。

“彭公,为何韩公置义勇,难道韩公不知道扰民吗?也是防范西夏入侵不得己之举。如今西夏屡教不改,几年后又会卷土重来,这一回还能指望好运轻松将他们击败吗?那支军队若小心起来,可是将十万辽军都打得抱头鼠窜的。所以郑国渠提早建好,将会对陕西,对整个大宋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仍朝廷财政困难,这也是不得己之举。否则请三司拿出四百贯钱帛,也不用如此了。”

“即便如此,又能拿出多少耕地,又能募得多少钱帛?”

“彭公,少一点,国家财政压力便减轻一点。并且还有一条措施,也能减少支出,将那五千名战俘调来,又能减少大量人力。若是西夏使者来要求释放战俘,韩公替我拖上一段时间,不用多,拖到秋后,郑国渠大模样也就出来了。”

“王巨,你还敢打战俘主意!”

“司马公,这一回你倒是误会我了,这些战俘调过来,只是让他们劳动,我一定会善待的,不相信,司马公可以派家中的傔客清点人数,我保证到时候除了极个别工伤事故外,其他人一根头发都不会少。再说他们前来我朝烧杀掳掠,不过小小地劳动改造一段时间,再将他们平安释放回去。也只算是一个小小的惩罚罢了。司马公,我大宋子民是人,西夏子民也是人,可我大宋子民才是自己的人,自己的子女,西夏子民是西夏人的人,不是我大宋的人。虽然儒家讲仁义,但不是墨家的那种滥仁。就如两个孩子掉到河里,自己的孩子就在手边,别人的孩子却在远处,然后不救自己的孩子,却跑到远处救别人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说他是好人呢,还说他是傻瓜?”

“当然,也许下官年轻,冒犯了司马公,还望恕罪。如果这两法都不得通过,下官无能为力了。韩公若有意,下官可以下去看看,然后规划出一些修理方案,再估算一下修理费用。然而让下官率领民夫与兵士正式动工,下官恕难从命。那就象六塔河一样,不是替朝廷效劳,而是坑害朝廷与百姓。”

让我修,我就修,并且我还真懂不少。

正因为懂,所以提出这些条件不过份,如果不答应,即便拒绝了,也占了理的。

并且还成功地当着这么多重要官员面前,亮出了自己的才华。

这一番口舌便没有白费了。

但韩琦怎好做决定?

本来财政就紧张了,大顺城之战又打出一个黑窟窿,哪里能抽出三四百万贯钱哦。

或者依照王巨的第二种方案,那个用钱可能会节约一半。这个钱帛,挤一挤倒是能挤出来的。

然而无论是公开变卖耕地,还是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