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想出一个主意,强行凿穿了西夏军队,对各支骑兵主将下令,让他们杀向站在土山上指挥的李谅祚。中间还遇到了西夏人的铁鹞子……”后面的许多,黄公公多是亲眼看到了,因此讲得绘声绘色。

实际蔡挺在奏章上也提到这件事,不过刻意淡化了。

这是有意在保护王巨。

他也相信王巨不会象狄青那样不领情,狄青之下场,正是这个不领情,让庞籍抛弃了他,于是赵祯一个人撑不住了,狄青悲催。

事实他多虑了,王巨的水比他想的深。

黄公公讲完了,他是激昂版大顺城之战,蔡挺那是冷漠版大顺城之战,但基本吻合,误差的只是细节的描述。几人将两个版本一对照,基本能还原出八九成大顺城之战的真相。

文彦博吐了一口长气说道:“原来也危险哪。”

如果蔡挺在此,能倒,兵战凶危,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极少数那几个战神外,谁敢保障自己百战百姓?

况且自己是战神吗?自己是文臣好不好?

韩琦也长吐了口气,蔡挺不表功,他也不能发作,但这一战同样压在他头顶上,一样多的敌人,自己在好水川时手中所用的兵力却比蔡挺多得多,然而却败成那样了。

原来这才是真相,蔡挺那一点胜败也悬于一线之间哪。

不过王巨那小子真能打,这小子当初干嘛不做武将,偏偏做一个文臣?

想得美,王巨才不会那么傻呢,做武将,做到岳飞这一步,到顶了吧,下场呢?

若岳飞是进士及第,是文臣,秦桧敢不敢施加剥皮拷?敢不敢斩于风波亭?

赵曙道:“这个岁赐要不要停?”

王巨这份奏章写得很详细,包括盐的运作,但这只是王巨的想法,赵曙也要征求这几个宰相的意见。

韩琦说道:“可,并且派使前往诘问,为何犯我大宋。”

文彦博说道:“如此,则边衅大矣。虽环庆路大捷,然死伤惨重,恐无再战之力。其他数路边臣不协,多是懦弱之辈,不堪重用。西夏惨败,正是恼羞成怒之时,若再禁岁赐互市,必然重新发兵,他们号称拥有五十万大军,此言恐虚也,但举国用兵,三四十万兵力还会有的,就是他们重新侵犯环庆,环庆也无法抵挡了,请陛下三思。”

见好就收吧。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与政治主张无关,就是文彦博自己也不敢说,只要前面一禁,后面西夏不顾此战重创,再度发兵。

然而韩琦同意,他就会反对。

不过相对而言,现在他们两人还属于温和之争。

现在是敌人,未来又能变成朋友,这才是政客……

想一想,以张载那性子,能混得下去么?

韩琦说道:“兵家须料彼此,今天御戎之备,大过昔时,并且谅祚狂童,岂可比元昊也,诘之必服。”

这有话外之音的,别看蔡挺神气,换李元昊试一试。蔡挺在庆州能打胜,俺去也能打胜,甚至俺一去,几路兵力全部乖乖支援了,比蔡挺胜得会更风光。

韩琦又说道:“不过四路松散,互不服指挥,终是边路一患,以臣之见当派郭逵前去陕西,总掌兵务。”

这也是他心头之痛,当初他主张反攻,可是其他几路,包括范仲淹,庞籍,文彦博却坚持防御,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在跳,李元昊便盯着他一个人打,好水川之败便有了,所以从那时候起,他就与范仲淹产生了矛盾,这才是君子党上位后,韩琦争老大的起因,才产生了丑陋的水洛城事件。

而且韩琦此议也颇有深义。

西府来了文彦博,韩琦为了制衡文彦博,便插了一个人进去,这个人便是郭逵,三川水烈士宋朝勇将郭遵的弟弟。但郭逵资历浅,又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大家便不服气。

韩琦便说道:“我不是不知道郭逵望轻,但按故事,西府当用一个武臣,官家想用李端愿,但李端愿倾邪,所以用郭逵当之。”

那么李端愿是不是一个“倾邪”之辈呢?还真不是,不算是良臣,但也不能算是邪臣。

为什么韩琦不同意,第一李端愿与富弼关系不错,仅凭这一条,韩琦就不会同意李端愿上位了。

第二条李端愿乃是驸马李遵勖的儿子,出身名门,提拨上来,他也许会感赵曙的情,但绝对不会感韩琦的情。郭逵嘛,现在只那么一回事,只要提拨上来,他一定会对韩琦感恩戴德。

然而不管韩琦怎么说,现在的郭逵还远不及李端愿呢。

大家不服气,邵亢、吴申与吕景等人连连弹刻,祖宗朝是有这个制度,西府当参用武臣,比如曹彬父子,马知节,王德用,狄青,可他们那一个没有立下战功,勋劳为天下所称则可,郭逵一个黠佞的小人,岂堪大用?

反正吵吧,韩琦现在不管做什么事,大家都不如意。

所以现在是一个机会,让郭逵到陕西磨勘一段时间,说不定就能混上一个功劳,回来后再进入西府,无人有异议了。

“韩卿所言极是。”

于是郭逵捞了一个好大的帽子去了陕西,领签书枢密院事权陕西四路安抚使权泾原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司兼判渭州!

前面的是说明他带着西府宰执的帽子下去的,然后泾原路则成了郭逵的一亩三分地,这个不算,还有权遥控整个陕西缘边四路的军权,也有权调动缘边四路的所有兵马,包括庆州,秦州,延州。

理论上,这一战,韩琦捞取的好处最大。

第二七四章兰陵王入阵曲

现在这道诏命还没有出来,所以文彦博暂时没想到因为他说了一句边臣不协,让韩琦捞到一个大好处,但韩琦也没想到,他捞的这个好处,是水中月,镜中花。

岁赐的事决定下来,至于那个盐,就没有人当真了。

赵曙也只是好奇,为什么能将成本价的盐运到边境,还能卖到百姓手中,原因出来了,那就是高昂的运费,知道就行了。这纯粹是火拼血值。宋朝是有钱哪,可这个钱不知道用在哪儿了,真正用钱的地方却拨不出来钱。拼下去,西夏悲催了,宋朝财政也悲催了。

况且马上善后的种种费用就是一个大黑窟窿呢。

然后大家相互沉默。

不能散,黄公公重新讲述了一遍,意味着蔡挺并没有夸大功劳,相反的,还稍稍缩小了部分功劳。

立功了,那就得赏赐。

韩琦一句话,李谅祚是狂童,大人打小孩呢,蔡挺这个功劳立即缩水。

就算这样,它也能算排进宋朝开国以后对外战役胜利中的前十位吧。不过因为这个缩水,它也许只有与张亢第二次兔毛川大捷相比了,甚至考虑到李元昊的能力,还不及张亢那一役。

那么参照朝廷奖励张亢的制度,韩琦肯定能接受的。

可偏偏前面出了一个孙沔,他用王巨那三场中小型战役的胜利冒功,捞了一个节度使。而且刚刚过去还不到一年时光。

如果按照那个处理,蔡挺是不是要调到西府担任枢密使?

还有头痛的地方呢,王巨如何奖励?这不是宋太宗时代(注)。

一个十九岁的少年,能赏什么官职?难道调到西府担任枢密副使?那不是韩琦,而是这几个大佬一起会去撞墙的。

于是这个奖励让大家头痛了,商议了好一会,才做出两道无关的决定,第一个将王举元贬官,陆诜表现不好,可朝廷并没有下诏书让他出兵,他能出兵,也有权不用出兵。但王举元可是接到诏书的,偏偏按兵不动,还有什么资格知永兴军?

何谓永兴军,而不叫京兆府尹?正是策应前方四路安危,总掌整个陕西大局的官员。

贬下去了。

第二个决定是派何次公前去保安军,洁问李谅祚,同时对李谅祚打招呼,不要来拜年了,俺们从今年起,不会再给压岁钱给你了。

但到了陆诜哪里又出了妖蛾子。

他想表功哪,将使者扣压,李谅祚也来到金汤城养伤,听到后大怒,难不成宋朝边臣一个个都变成了狠人哥,他不信邪了,现在正好败下来的军队还没有完全解散,于是派出大军前去保安军耀武扬威,出言恫吓。

实际因为缺少粮草,让他发起进攻,也没能力发起进攻了,恫吓一番后,立即陆续解散军队,让他们回去。

如果是王巨,李谅祚悲催了,他手中现在是有不少兵力,但不再是十万大军了,说不定连三万大军都没有,但鄜延路兵力少吗?那么王巨不介意再来一个痛屠。

然而陆诜却吓了一身冷汗。

万一这小子将怒火往自己身上发泄怎么办?自己境内可没有那么能打的蕃子。只要西夏大军压境,自己会很悲催的。因此何次公来到延州后,他立即又换了一副嘴脸,说道:“敌颇顺矣,不如重赐时服,再以诏书问之何故入侵我大宋,敌人必感怀。如果次公既断时服岁赐,又诘问他们,敌人歼滑,说不定反而产生怀疑,以为大宋色厉内荏,反而未必会诚服。”

可能他心虚吧,这番话说得语无伦次的,何次公生生没有听懂,于是不听,到了保安军接见那个使者,让他将诘问诏书带给李谅祚。

真相出来了,不是西夏人会色厉内荏,陆诜才是真正的色厉内荏。

这摊子事,就象大顺城大会战时那样,乱的……

所以有人的机灵,一起学习王巨,什么也不说,做了都不说。比如李参,秦州乐家族在西夏反间下,开始举族叛乱,被李参镇压下去,但所居之处水草丰美,李参派人开耕出来,得良田五百倾,这可不是小面积的耕地,整整五万亩,然后用这个良田募来弓箭手,既得了兵,又得了粮。

不过最终被赵曙知道,于是派使询问,这也是政绩哪,为何不上报,李参答了一句:“将在边,期于无事而己,不敢妄以寇使主上忧。”

干嘛要说,说得不好,最后还不知道变成什么妖蛾子,弄不好不是功,反而是过,大过!

…………

“姘儿,那个琼娘你可看到了?”赵念奴问。

“奴婢看到了,模样儿长得也俏丽,就是略略丰满……”姘儿没敢往下说。

就是胸大吧。

但在宋朝胸大不为美,相反的,大家多是贫乳控。当然,琼娘的颜值能打满分,再加上她守身如玉,越得不到的越是好东西,况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于是身价起来。

不过若这样说,赵念奴也不能算是贫乳。

赵念奴点点头,又问:“那个渌儿带来了没有?”

“带来了,正在外面恭候。”

“让她进来。”

姘儿将渌儿带了进来,这个少女乃是内教坊头牌会跳舞的官妓。

渌儿进来后盈盈施礼:“见过长公主殿下。”

“不必多礼,我来问你一件事,你可会跳一支舞?”

“什么舞?”

“兰陵王入阵曲。”

“这支舞奴家听过,不过它早就失传了。”

“失传了?”

“长公主想观这支舞,大约不成,不过还有一支舞与它颇是类似。”

“什么舞?”

“秦王破阵曲,据传唐朝秦王破阵曲便是从兰陵王入阵曲改编而成,这支舞内教坊也教阅过,就不知道是不是唐朝原来的那支舞蹈。而且它比兰陵王入阵曲规模更大,必须一百二十人才可以跳得起来。”

“怎么失传的?”

“这个奴家真不大知道。”

它的失传与武媚娘还真有些责任,原来这支舞蹈比较阳刚,也是唐朝宫室中的重要舞蹈之一,不过武媚娘登基后,就象范爷演的那样,偏偏要找出新意,不能跳那种阳刚,而要跳出一个“悔”字(哈哈)。然后它呢,变得男不男,女不女,刚不刚,娘不娘。到了唐中宗手中变得更糟,直接变成一个娘娘腔的舞蹈了。

李隆基登基时,还是比较有作为的,让宫女来舞,结果看不下去,又不好说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毕竟武则天是他的奶奶。于是下诏,定其为非正声,导致其直接消失。

“殿下如果想观硬舞,我朝也有类似的舞蹈,剑器舞,拓枝舞,胡腾舞,瓦舍里也有一些民间舞蹈,如舞旋,舞蕃乐,扑旗子,琴家弄令,都属于阳刚舞蹈。”

“剑器舞这些我都看过,也未看出什么阳刚……”

它们本来是阳刚的,但在宋朝慢慢进化,一个个变成了小家碧玉,哪里还能看到多少阳刚?

“不过你能不能尝试着将真正的兰陵王入阵曲排演出来?”

“奴家试一试。”渌儿道。在舞蹈上她是比较精通的,真正的兰陵王入阵曲她是不知道了,但可以从秦王破阵曲上慢慢往回推演,变成十几人的中小型舞蹈即可,这个难度应当不大。

“你排演出来,教给本公主,本公主会重重有赏。”

“啊。”

“难道本公主不能跳吗?”

这个还真能跳,据传长公皇后都跳过,就不要说赵念奴了。

但这是宋朝,不是唐朝,你一个长公主学什么兰陵王入阵曲?她又不好拒绝,于是郁闷地离开。

可这个渌儿还真能,几天后终于让她排演出来,也略有那么一点指麾击剑的刚气,但是不是真正的兰陵王入阵曲,只有天知道了。

赵念奴便在宫里面随她学习。

一天苗贵妃来到她这里,看到女儿在跳舞,便奇怪地问:“姘儿,奴奴在跳什么舞?”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苗贵妃愣了一下。女儿这有点反常哪。

于是想了一会,渐渐就产生了怀疑,但她也没有惊动女儿,便站在外面有一句没一句地与姘儿说着话,然后问道:“听说保安军那个王巨长相很清秀。”

“那个王巨长得是很清秀,娘娘,可奴婢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厉害。”姘儿眼时眼中亮起了小星星,实际提着刀剑,两人PK,恐怕王巨还是打不过她。

然而不同啊,自己打过一人两人算什么本事,能将十万西夏人杀得屁滚尿流,那才是真英雄。苗贵妃这回彻底明白了,心中叹了一句:痴女儿,就是你学会了,又能跳给谁看?能跳给那个王巨看吗?

这时她又想到了一件事,以前赵祯活着的时候,苗贵妃与曹太后很不和的,中间原因外人不得而知,如果按照王巨腹黑的想法,之所以不和,曹大妈不高兴苗氏替赵祯生下一男一女,苗氏儿子莫明其妙死了,也会怀疑曹大妈。不过那都是过往的尘烟了,因为一个濮仪之争,曹太后心灰意冷,渐渐改变了对苗贵妃的态度。

前些天,曹太后又伸出橄榄枝,她弟弟曹佾次子曹诱与赵念奴一样,高不成低不就,至今未娶,如果苗贵妃有意,想让赵念奴下嫁给曹诱。

现在苗贵妃仍对曹太后不满,特别是女儿在李家受到迫害时,曹太后与司马光等人的相逼,她就差一点跪求了,仍然不行。因此不同意,但不好回拒,于是淡淡说了一句:“奴奴大了一点。”

曹太后说道:“奴奴也不大,不过二十几岁,仅比诱儿略大七八岁。况且哀家说一句,曹家那个敢嫌弃?”

实际赵念奴嫁给曹诱,已经不能说是下嫁,以曹家的门楣,足以配得上赵念奴这个没落的长公主。

苗贵妃当时未置与否。

她想女儿早点嫁人,当初才和离时,不大好嫁人,现在都过去了那么久,为什么不能嫁人?不过不想女儿嫁给曹家。

但现在想一想,真不是一个事儿,就是嫁到曹家也比惦记着那个能打仗的小知县好吧。

当然,王巨若是一脚将李妃儿蹬掉,再迎娶赵念奴,她肯定拍手同意的,关健人家不会那么做,难不成让女儿到王家做小的?不过她忽视了重要的一条,那个美女不爱英雄?况且是一个要长相有长相,要才学有才学,还有恩情的文武双全的英雄。曹诱除了曹家外,还能有什么?

PS:史上赵匡义大举文治是颇有深意的,武功上胜不过大哥,但俺能在文治上胜过大哥,同时大开科举,大肆授官,也是为了迅速重新洗牌,有一段时间那个官职确实是胡乱授的,往往一名进士没有任何做官的经验,只要考得好,立授知州通判这样的重要职位,包括寇准也未什么大功,三十出头便被授了枢密副使之职。

第二七五章威名(上)

“子安,怎么你与蔡公赏赐还没有下来?”仇县尉说道。

奖励陆续地下,包括李三狗、赵明、归娘浪埋这些蕃将都分别给予了嘉奖,有钱帛,有官职,赵明与李三狗也捞了一个刺史的阶官。种诊、姚兕父子、张玉、林广同样都有不同的奖赏。

毕竟是难得的超级大捷,不奖,三军将士会寒心的。

但有许多人没有得到奖赏,如仇县尉、章楶这些隐在幕后的官员,他们也不会吃亏,有幕后协助之功,以后就是一笔好履历,升起来就会快。

最后连抚恤都出来了,以现在的宋朝财政,应当说算是很快的,然而有两个功劳最大的人,却一直没有赏赐,那就是蔡挺与王巨。

“仇县尉,不是朝廷疏忽,你想一想啊,赏得轻了,有人会说话,赏得重了,你再看看我的年龄……”

仇县尉与杜主薄以及葛少华全部笑了起来。

这是在宋朝,不是在西汉,十九岁的霍去病便捞了一个正二品的骠骑将军。

“也是,韩公会头痛的。”

蔡挺那更简单了,赏赐轻了,大家不服,赏赐重了,韩琦会不会高兴,请参照李端愿与郭逵的故事。

所以估计朝堂久决不下,卡住了。

但王巨也好奇,这一回朝廷会奖赏自己什么官职呢,好多官,阶官,爵官,职官,差官。差官大约不会动了,余下的官职,爵官以前自己没资格得到,这一回大约有了吧,还有阶官与职官,那会是什么?

“你们来看一看,这样行否?”王巨打开了书稿。

这本书现在编起来很快,王巨在写,仇县尉与杜主薄、葛少华在边上校正,修饰文字。

因此前两卷差不多快要编写结束,若无意外,王巨会让他们进一步地修饰与校正,明年春天就可以用这个手稿雕版印刷了,大约秋天这本书就会面世。

但那些计算公式,竖着来写,王巨总觉得别扭。于是重新修改,索性将文字连带着计算公式一起改成了横排,就是这样,王巨仍觉得有些别扭。原因简单,这时候读书是从后面往前翻的,从右边往左边书写阅读的,已经改成了横排,再将书写方式改成从左到右,自己习惯了,可大家会不会习惯?

然而从右往左书写,那些计算公式列出来,王巨能不觉得别扭吗?

不过这本书是写给大家看的,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得看大家是否能接受,因此即便牵就,王巨也征询一下三人的意见。

“这样排版?”杜主薄有些呻吟。

“能不能看懂?”

“看都可以看懂的,就是不习惯。”

“那就这样重新编排吧。”

“会不会有争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