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挺吐完长气,命令道:“吹响进攻号角。”

他们在后方知道真相了,可前线不知道真相。现在还不能撤,继续得将敌人拖住,一是为后方争取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一旦撤军,那些军队又及时的赶回去,姚雄两营官兵未到,战机就永远错过了。二是这样拖着,天色又黑,两个敌营的军队在调动着,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混乱。一旦撤军,这种混乱也就会自动消失。

这才是慈不掌兵。

号角声嘹亮地飘扬在乌川的上空,章楶说道:“种将军,再投放两营官兵。”

也不用章楶解释,种诊也知道产生了变故,后方还继续需要着时间,不然蔡挺不会命令士兵再次响亮进攻号角。于是他立即下令,又投放了一营骑兵,一营步兵上了战场。

实际这一战过后,章种二人回想起来,都有些冷汗涔涔。如果姚雄那边出了意外,李谅祚又反应过来,一边派着大军将自己几千名部下陷困起来,一边从西边向大顺城发起进攻,并且西夏手中有足够多的兵力,那么大顺城就危险了。

不过现在两人都没有想那么多,紧紧地盯着战场。

两营官兵投放进去,陷入敌营的官兵压力稍稍松了一松。

然而迅速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困住,并且在对方的指挥下,渐渐将这几千官兵整整隔开。

夜色正黑,尽管有火把的光芒,两人站在壕沟对面,仍看得不大清晰,但知道现在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士兵阵亡着。于是两人额头皆涔出汗水,不时地看着西方的天际。

“怎么还让我们打?”一名蕃骑不满地问。

话音刚落,一支箭飞来,将他射落马下。

胡谦此时同样也受了伤,他喊道:“向西边杀过去,与他们靠拢。”

后方在吹着进攻号角,不能撤,那么只能向大顺城的将士靠拢,否则一会儿就全军覆没了。

然而就在这时候,让他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一队队重骑从敌营中间闪了出来,铁鹞子!

“让,随我杀,避开那些铁鹞子。”

这时,李谅祚也来到主战场。

他站在坡顶上向下看着,说道:“那一营蕃骑很顽强。”

“陛下,是顽固不化。”他身边太监巴结道。

漫咩站在边上冥想苦想,又抬起头说:“陛下,不对。”

“哪里不对?”

“宋军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是胆大包天。”那太监在边上答道。

“李真,不要乱插话。”李谅祚喝完又问:“说一说。”

“东边有宋军的主力。”

“刚才斥候已经禀报过了。”

“然而他们为什么不扑上来,而是让这一营蕃骑苦战?”

漫咩一提醒,李谅祚也感到不对,若是他们想打城东自己军队的主意,那么开始进攻时,才是最佳的时机,说不定大顺城兵力倾城而出,后方的宋军主力扑上来,能让自己在城东的军队损失惨重。但就是这样,也不大合理,如果两部宋军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击溃城东的数万大军,城西兵力源源不断涌上来,反过来就轮到宋军损失惨重。

但就是那样,也未必是李谅祚所想的,现在宋军在昨夜大捷之下,士气正旺,即便他及时将所有军队调过来,胜负仍然是对半开。

可是现在细想,宋军这样做,确实不大合理。

梁乙埋同样也反应过来:“是啊,陛下,不对,若是袭营,他们早就可以撤军了,宋人想做什么?”

“宋蔑,你来说说,他们想做什么?”李谅祚问起宋吉。

宋吉哪里知道,但不能不答:“陛下,宋人这么做,肯定与胆大包天没多少关系,特别是那个知县,诡计多端,断然不会这么做的。难道他们会有什么特殊的安排。”

“会是什么安排?”

“宋军主力就在东边,来势汹汹啊。”宋吉继续胡扯着。

“来势汹汹,不好,陛下,难道他们想动我们的粮草?”漫咩道。

李谅祚突然全身惊出冷汗,不甘心地问:“他们如何将军队运到后方?”

“陛下,可记得杂里寨?”

“快,快传令后方,立即派兵去粮仓。”

胡谦仍在浴血奋战,铁鹞子拦腰一切,无法汇合了,胡谦只好带着手下不停地厮杀,不停地避让。

然而现在并不象蔡挺所安排的那样,遇到了铁鹞子,骑兵可以利用速度优势避让,然后用箭射杀,这样铁鹞子的作用就会下降。那是指敌人出现败象之时,现在敌人并没有出现败象,一支支骑兵,一支支步兵,死死地将他们围困着,终于他这支人马后面被铁鹞子咬上。这一咬十分沉重的,面对着全逼武装的铁鹞子进行着冷兵器的格斗,即便是蕃骑,也只能节节落入下风。

“杀,”胡谦一边大吼着,一边杀开了一条血路,稍稍将铁鹞子甩开,不过只剩下几十名部下了。

但又有一波敌人再次将他们团团围住。

胡谦手中的刀挥舞着不停,不知杀了多少敌人,鲜血都将他的铠甲全部染红,然而始终杀不出一条血路。

种诊站在对面,叹息道:“那一营蕃骑完了。”

在西边,秦海责备道:“姚指使,为什么你们才来?”

“什么也不要说了,粮仓在哪里?”姚雄也不顾解释,立即问粮仓的位置。

“在那边,我带你去,”武魁道。

“兄弟们,杀过去。”姚雄低喝道。

秦海对着野利姑界说道:“野利少酋长,快让你的人做准备吧。”

“喏。”野利姑界也一直在担心呢,不过好在东边的号角声响个不停,多少给了他底气。终于等来了这支官兵,他立即让手下到后面喊各村寨里赶来的丁壮,自己去了军营,集结几百野利族的战士。

姚雄此时带着两营官兵已扑到了粮仓前,时耽搁得太多,也不顾敌人是否发现,强行冲了过去。

一刀子刺来,一下子刺入胡谦的座骑肚子上,战马痛得大声嘶鸣着,也将胡谦甩下了马背。

“胡指使,”一名蕃兵忙喊道。

“不用管我,想办法活下去,”胡谦说道,一边说一边再次手刃了一名敌兵,但敌人太多了,当他击毙了第三名敌人时,身上被刺了一剑。当他击毙了第五名敌人时,身上又刺了一剑。当他击毙了第七人时,一个将领又刺了一剑,那是一把真正的夏国剑,居然一剑戳破了他的新式铠甲,狠狠地扎入他的胸膛。

“好痛,好冷。”

“打不起来了,”胡谦心想,然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中的刀扎在地面上,忽然他眼中闪过一丝笑容,在西方的天际亮起一团火光,那团火光越来越大,成功了,自己这番血战也值得了,于是他又强行将身体转过来,看着东方,哪里有他的家,哪里有他的家人,他又喃喃一声:“王知县,我这算是报了恩吧。”

最后一个字弱得几乎没有发出声音,吐完了这个音节,胡谦也失去了最后一丝感觉,只是他手中还握着那把刀,屹立在哪里没有倒下……

第二六一章家

就是这一章卡的,原来没这一章过渡,写下去感到很干,卡了一天,才想出这一章,也才将节奏感控制住。汗,高强度码字,脑袋不够用啦。

…………

对于宋军来说这是一把希望之火,但对于西夏人来说,这是一把绝望之火。

几乎在瞬间,西夏将士一起看着西方天空中的那道浓浓火光。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后面就是西夏领土,但关健是来的不是几千人,那怕就是一万两万人,烧掉就烧掉了,撤到后方,还能照样得到供给。现在这么多人,后面几个堡砦里能有多少供给,要命的后面是横山,人烟比较稀少的,就是从百姓手中搜抄粮食,也抄不到多少粮食,况且为了这一战,本来就从百姓手中征走了大量粮草,再抄,百姓怎么活下去?

这一烧,意味着明天会有九成以上的将士挨饿,吃上不饭了。

鼓声再度响起,五声急促的短鼓。

号声也再度响起,一声悠长的长号。

这就是蔡挺发出的命令。

现在没有发达的通信设备,往往大会战,战场面积广大,喊话传令都不大可能,因此指挥官便用旗号,或者号鼓指挥,发号命令。

五短一长,这是对大顺城发出的命令。

现在大顺城有两种打法,第一种打法,派出兵力袭击西夏的西营,让西夏人不敢分太多的兵力去城东。也许西夏人很麻烦,必须从南边的小山道扑向城东,但大顺城将士不存在这个问题,南城的东城门一开,将士直接能奔向城东战场,城西两门一开,将士能直接对城西的西夏军营发起攻击。

还有一种方法,所有兵力一起出来,直接对城东的西夏人发起攻击。

是所有兵力……

时间再往回推十个时辰,王巨在劝蔡挺,蔡挺犹豫不决。

王巨又说了一句:“蔡公,若是我们不能将敌人的后方粮草烧掉,可以立即乘着天黑之时,立即撤兵。”

当然,那时候西夏人还没有筑十二盘堡打算呢。

这才说动了蔡挺。

但也不能怪蔡挺,首先兵力悬差有点大。

西夏军队与宋军相比,怕死度差不多,也不能说西夏人怕死,若是任福那样的重将率领,也能打出凶悍的战役。也不能说宋军不怕死,虽然有君子馆、好水川这样的战役,但终是少数。这一条上差不多吧。

西夏军队配合度却不及宋军,在这个狭隘的战场上交战,挤满了好几万军队,限制了西夏骑兵的作用,说不定倒成就了笨重的步人甲。

为了这一战,宋军准备了很久,多数士气经过训练,比以前更强大。

然而与西夏军队相比,宋军缺少了实战经验,更缺少了胜利信心,在澶渊之盟后,宋军只打胜了几场会战,余下的除了败还是败,这一条同样很关健。

所以姚雄送回来的信来得及时,不然说不定蔡挺犹豫之下,就将军队撤回去了。毕竟再拖下去,天色一亮,那一营蕃骑折了,大顺城的兵力也陷下去了,自己这支军队还不能及时撤回到后方堡砦里。

蔡挺当时也想不到这两个变故的,因此觉得王巨方法还是可行的,可进可退,即便出了意外,折的便是那两营官兵,至于那几部野利族人,蔡挺能管得着吗?

这才最终同意了王巨的策略。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升官,还是为了名。

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那可能呢,有的人好色,有的好财,有的人好权,有的人好名,这几样总得好一样,有无欲无求的人,可那能有几个人?

不过蔡挺之好,显然胜过孙沔之好。

然而让蔡挺最头痛的还是兵力,相比于西夏人,宋军的兵力还是太少了。

一旦混战开始,往往一个局部战场的溃败,便会连带着整个三军的溃败。所以蔡挺急切之下,将离战场近的环州两营士兵也接着抽调过来。

这是在学习李元昊,集中兵力,一战定胜负。

所以让大顺城的兵力倾城尽出。

现在天还没有亮,但很快的,顶多一个时辰,天就要亮了。现在是混战,西夏人又分成了两部,这对宋军很有利,但天一亮,战场形势能看得清晰,西夏人也能将城西的兵力调过来,就渐渐对宋军不利了。

因此务必在天亮时,将城东的西夏人击溃,他们开始败逃,连带着城西的西夏军队军队同样会产生混乱,一旦三军全部处于混乱之中,再多的兵力也不行。

蔡挺这才让大顺城三军尽出。

种诊也会意,立即调动城中所有兵力,陆续出城参战。

章楶看着战场,现在这种情况对宋军是很有利,不过他隐隐地感到哪里没有做好。

蔡挺从早上起,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但他还不及章楶想得清晰。

其实原因很简单,几个将帅的谋划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意外肯定会有的,比如鄱阳湖之战,但抛却那个小意外,朱元璋思路清晰,大捷中,运气占的比例不是太高,主要还是谋策与智慧、指挥,这才取得了鄱阳湖大捷。

以少胜多,必多用诡道,诡道就有危险,然而与鄱阳湖大捷相比,这次宋军多少让人感到磕磕碰碰,这便是章楶略有些不顺畅的地方。

然而章楶也没细想,以宋军过往的战绩,就这么一点兵力,能打胜了,并且是正面战场打胜了强大的敌人,已经不容易了,那能吹毛求疵呢。

只是他看着东面,即便城东的乌川河谷,仍不是很宽阔,因此胡谦与大顺城的两部战斗仍相融了两三里路,章楶看不到是谁指挥的。只是在心中想,这把火烧得略迟了,牺牲了一个好指使。

…………

李妃儿做了一个恶梦,被隔壁床上的二妞喊醒了:“嫂子,怎么啦?”

“我做恶梦了,梦到好多死人。”

“嫂子,西夏人不死,大哥就危险了。”

“是啊,西夏人死得越多越好。”

不过经李妃儿这一闹,两个少女便再也睡不着了。妃儿道:“小妹,睡了吗?”

“没有呢,一直未睡好,在想着大哥。”

天色黑下来,她们还没有看到王巨回来,便去问仇县尉,仇县尉让她们不要担心,说王巨到了前线。其他的,现在仇县尉都不大清楚,但隐约地猜出来,宋军还要打,还要有恶战。

两个少女便回家了。

“小妹,我们起来吧。”

“这三更半夜的,干嘛起来。”

“我们做一盏莲花灯,保佑你大哥平安。”

“这样啊,也行。”二妞说着,与李妃儿一道穿衣起来,开始用剪刀裁出一盏莲花灯,李妃儿还找来颜料,在莲花灯的外面涂上绿色,里面涂上鹅黄色,接着又找来一根蜡烛,轻轻地推开门走出去。

王巨下令让百姓回去。

不过仇县尉仍有些担心,到了夜晚来临,更是将城门紧闭,派衙役巡逻。

但城东北角有一条引水渠通达城中,引水渠的城外便是护城壕。

两个少女将蜡烛点燃,插在莲花灯上,然后合什向空中许愿,保佑王巨平安,三军将士平安。

“你们在干什么?”几个衙役窜过来,不过看到李妃儿儿与二妞,立即换上笑脸,道:“见过李娘子,王小娘子。”

这个与王巨的官职没多大关系了,而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尊敬。

一个捕快又看了看,说道:“原来是替明公许愿哪,不过三更半夜,切莫着凉啊,走,走。”

两个少女卟哧笑了一下,看着莲花灯飘远,也走了回去。但在天际处,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冉冉升起,那颗星名叫启明星。

…………

另一边同样有两个少妇在说着话。

“阿巧,弟弟去世很久了,改明儿嫂子替你找一个好人家,改嫁了吧。”胡谦妻子福氏说道。

“我还有一个孩子,怕嫁过去,孩子遭罪,”胡谦的弟媳妇低下头说:“就象那个知县一样,小时候吃了很多苦……”

“阿巧,不要怕,不是每一户人家都象姜家的。”

“这个我不急,想拖一两年再说,不知道这一战什么时候才停下来,大概大哥又能升官了吧。”

“不知道,可我心却总是揪着。”福氏说着,将木炭拨了拨。现在李家没了,胡家的小邸店也没人敢找麻烦了,加上胡谦成了宋朝正式的武官,一年还能有近两百贯的薪酬补贴,胡家重创之后,慢慢恢复了生机。

天冷了,福氏便买来一批木炭取暖,大人没事,不能让孩子遭罪。

“我宁愿他不升官,也不想打仗,”福氏又温婉地说了一句,然后瞅了一眼睡在床上的孩子。不但她睡不着,阿巧也睡不着,胡谦是这一家大大小小所有人的希望。

福氏继续低下头缝着冬衣,又说道:“阿巧,你睡吧,天不久就要亮了。”

“我也睡不着,担心大哥,好长的一夜。听说那个知州出了城,也没有回来。”

“西夏人还没有走呢。”

这一夜,象她们这样的人家很多很多,可能后方的家属仍不知道情况,倒听隐隐听到前线胜了,心中会有些欢喜。但前方的家属个个都在担心,不知有多少人长夜难眠。

因为大顺城,因为大顺城两边数都数不过来的无数西夏大军。

第二六二章斩龙(上)

“如果延州陆公再派出来几营官兵就好了,”王昭明也挽惜地说。

李三狗带着华池县骑兵杀下去了,姚兕带着几营禁兵杀下去了,张玉带着庆州的余下官兵也杀过去了,可战场仍处于胶着状态。

应当这把火烧起来之后,有影响吧,但现在天色未明,到处在混战,站在远处,仅凭借着火把的亮光,看得不大真切。

现在这里仍有兵力,一是华池三营保捷与一千多名强人,二就是原先放在前线装弱的几营官员,他们未经强训,甚至连装备都没有怎么换,相对来说,他们可能算是现在环庆路战斗力最差的一支军队。

蔡挺将这一强一弱放在后面,这是做预备队的。

“王钤辖,这么大的会战,那有那么快就将敌人击溃?”王巨说道。

这也是一种说法,不过王昭明多少有些怏怏不乐。

朝廷派了四个太监或文官掌管着四路驻泊兵马钤辖,这个兵马钤辖就是掌管将士的武官。

它也是宋朝分权的一种表现,实际缘边四路长官除了知州外,都会往往带着经略安抚使的官职,这个安抚使实际就是掌管防务的官员,然后呢,又往往用武将或者一些懂军事的文臣再掌兵马都总管之职,这个也有权利掌管军队,再设,兵马钤辖,这个多由宦官来掌管。于是形成军队自然而然地一分为三,文臣,武将,宦官……

王昭明不高兴不是这一条,而是在四大兵马钤辖中,因为他与李若愚久在军旅,特别是王昭明,是与窦舜卿等少数武将,在定川砦败得那么惨的情况下,保住兵力不失,并且成功地将他们部下转移到后方的人。

因此前年赵曙又刻意下诏,王昭明除了担任环庆路兵马钤辖之职外,还有一个职位,专管句本路兼管句鄜延路蕃部公事,李若愚为泾原路权驻泊兵马钤辖,专管句本路兼权管句秦凤路蕃部公事。

也就是王昭明有权过问环庆路蕃部的事务,也有权利过问鄜延路的蕃部事务,甚至在事态紧急时,从鄜延路蕃部调动一些蕃兵来支援庆州。

然而太监在宋朝很可怜,王昭明也不敢得罪陆诜。

实际文臣的变态,带来许多不好的后果。

为什么熙宁伐夏时,赵顼启用了许多太监担任着军事重职?

第一宋朝太监危害已经不大了。

第二在宋朝太监的危害纠正过来,太监们也自发地不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有的太监放在边境,开始安心做事,他们又不象文臣那样,今天调东,明天调西,往往因为熟悉将士与当地环境,表现还不错。

第三文臣打不好仗了,又不敢放手用武将,那么只好用外戚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