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有的在直罗县,有的在华池县,还有的在环州挖石炭,本官如何立即将他们集结在一起!难道十天都等不起吗?”

实际环州煤矿那边没有战俘了,原来是有的,但陆续地将华池水畔与庆州城中两大作坊的煤运足了后,战俘全部调回华池。不过王巨说的也非完全是虚言,多数在修路,还有少数继续借助春汛未至之时,完善着一些水利工程。是在官兵监押下,散在各处了,想要集结未必需要十天,但总得要好几天,才能集结完毕。

并且仁多腊讹认为王巨乃是一个战争狂人,暂时惹不起,只好捏着鼻子回去。

“子深兄,直罗的道路还有几天修好?”王巨等他离开后问葛少华。

“就这几天吧,主要就是五个石桥石料没有磨平,路面都修好了。”

王巨点点头,这时代没有水泥做凝固剂,所用的凝固剂无外乎石灰,或者糯米粉,粘合性较差,因此建造石桥时,必须重视合理的设计,二便是石料与砖块务须平整,这样才能有整体性。所以石料开采出来后,必须要磨平后,才能运到河边建桥。

从凤川镇到直罗县没有大的河流,但有许多山溪小河,原来也有一些小桥,可这些桥皆不牢固,此次随着修路,将这些危桥全部改建了,也耽搁了工程竣工时间。

这个石料的打磨很是浪费人工,只要石料打磨好了,余下的工程问题倒不是太大,那怕交给直罗县那一营厢兵,就可以轻松完成。况且也非是大桥,只是一些小石桥罢了。

王巨说完,又离开华池镇。

大地芳菲,春天正式降临,然而不久春汛也会随着冰川融化,一一而来。

所以一些小水利工程,也必须要尽快结束了。

王巨又在下面转了好多天,开始交接战俘。

仁多腊讹带着一队西夏官兵来到荔原堡,荔原堡前也站着许多宋朝将士,包括王巨本人。仁多腊讹来了,也没有人打招呼。

反正大家心知肚明,两国友好?谁个相信哪,华池镇将士也非是受虐狂,被人一次次打脸,还能继续大喊两国友好,以和为贵。

倒是王巨冷不丁地说了一句:“仁多腊讹,记住,本官宽恕你们一次,下次再想要人,那是不可能了。”

仁多腊讹也不说话,心想,你还指望下次呢,几个月后,我国大军一来,看你还有没有下次。

王巨又看着身后诸将士,问道:“姚巡检,还有各位,你们说一个人能值多少钱?”

姚兕奇怪,道:“人命关天,无价。”

“姚巡检,为何我少年时,听闻人命的价值还不如一头骡子?”

“这个,这个……”姚兕不知如何回答了。

“人命也是有价的,包括这些战俘。本官依然不欲生事,但你们可否想过,我朝有多少坑矿缺少矿奴?”

“矿奴?”姚兕又奇怪地问。

在唐朝多用犯人挖矿,赵匡胤想要仁治,于是取缔了这一制度。各大坑矿经营模式一是改成了役制,给一些钱帛做生活费与挖矿成本,给一些奖励多劳多得,用普通百姓来挖矿,二是改成了承包制,让大户人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矿产,由大户人家自己负责盈亏。但实际这个人治的坑矿制度也将大家害惨了。

役制矿监与胥吏贪墨,苛薄矿工,同时贪墨矿产,使得许多矿坑处于亏损状态,承包的大户那会更惨,往往能出产十万斤生铁的矿,能逼得大户交二十万生铁的课量,大户人家迫不得己,只好更加苛薄矿工,就这样,往往许多大户人家还被逼得家破人亡。

但因为经济的发展,宋朝采矿业十分发达,并且也是宋朝的巨额收入之一,某种程度上不比两税少多少。可不管矿业有多黑暗,在宋朝却没有矿奴的说法。

王巨又说道:“将这些战俘,通过变相的手段,卖给那些矿主,这些战俘都是该杀之辈,运到矿坑上,没有人问其生死,更不用担负薪酬上,而且又是丁壮,姚巡检,你说那些矿主们会给多少钱买一个矿奴回去?”

仁多腊讹冷汗涔涔,姚兕也有些冒汗。

王巨继续说道:“再用这个钱奖励三军立功将士,你说将士作战时士气会不会更高昂?”

“这倒真是啊,唉呀,这得多少钱哪,”姜都头一拍大腿懊恼地说。

宋朝律法也禁止贩卖人口,可是屡禁不止,民间照样在大量贩卖女口,也就是奴婢,包括一些官员都参与了其中。比如萧固知桂州时,便让手下官兵替他做生意,并且贩卖女口,这才出了事。女口价格高低,一看年龄,二看相貌,平均十几贯钱一个,但买回去做妓子,还得慢慢调教,做奴婢也不过做一些粗活,哪里及王巨所说的矿奴重要?

要命的是宋朝坑矿还很多,不仅常见的金银铜铁锡铅矿,还有玉石矿,瓷土陶土矿,石灰矿,石炭矿,井盐矿,矾矿……太多太多了,就包括陕西本土都有许多矿业。

用女口做比较,那么一个矿奴得多少钱哪,这一千多个战俘又能卖多少钱哪。

仁多腊讹差一点气炸了肺。

他忍着王巨与诸将士的胡说八道,冷嘲热讽,继续盯着远处的地平线。

苦难的时辰结束了,地平线上出现一道道人影,战俘押来了。

但仁多腊讹再次看傻了眼,一个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两眼呆滞,整一个人不象人,鬼不象鬼。

仁多讹庞大吼一声:“王巨,你等着瞧。”

“且慢,”王巨一把将他拦住,问:“仁多腊讹,你是什么意思?难道想入侵,或者想再度抄掠?”

仁多腊讹知道自己一怒之下,失了口,便道:“王知县,为何虐待如此?”

“他们来边境烧杀掳掠,难道某还要将他们当祖宗供着?”

“你!”

“诸将士听好了,为了给这些强盗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虽然释放,每人必须抽上十鞭子才释放,必须鞭鞭见血,如那一鞭不见血,本官就抽那一个人。”

“你!”

“你什么?你以为本官在开玩笑?下次再入侵,他们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三军一涌而上,开始猛抽鞭子,有的战俘生生都被抽晕了过去,这才一个个交给仁多腊讹。

…………

“滚,滚!”叶悖麻气得将桌子都掀翻了。

“叶悖将军,你又忘记了我说的那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吗?”宋吉在边上劝道。但心里在说,这个王巨太狠了,两千多名战俘,活着回来的不足一千五百人,就是这一千五百人,折磨得不成人样,未遣返之前,晚上在疆砟堡军营里,都有许多人做着恶梦,猛地爬起来大喊大叫。

叶悖麻长吐着粗气,好不容易平静下来。

宋吉又说道:“叶悖将军,并且还有一个好消息,庆州新知州人选出来了。”

“谁?”

“蔡挺。”

“蔡挺?这又是一个孙沔那样的官员吗?”

“这倒未必,这个人我也不大熟悉,不过我听说了他一件事,他与前宋朝宰相富弼是好朋友。”

“那算什么好消息?”

“好消息啊,他是富弼的朋友,可是富弼与宋朝如今的首相韩琦关系很不好。蔡挺来到庆州,宋朝会不会支持他,相信他?”

“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所以叶悖将军不能急,再忍几个月吧,若是陛下亲征庆州,叶悖将军可以主动请命,讨伐荔原堡,荔原堡一破,华池镇必破,将那个小知县生擒活捉了,叶悖将军如何泄愤都可以。”

“恩。”叶悖麻又吐了口气,这口闷气在宋吉七劝八劝下才渐渐消解。宋吉又说道:“那个酒可以禁了。”

“传令吧。”

王巨还不知道宋吉将主意打到他的烧酒头上,而是去了作坊。去年这个作坊只能说研发,并没有正式投产。这也是必然,各项技术综合到一起,王家寨没那能力与财力了,所以必须放在这个作坊来完善。

不过今年春汛一来,可以正式投产了,主要就是生产新式石炮,石炮生产结束后,这些官匠将技术带回京城,京城如何利用这项技术,与王巨无关了。并且王巨也持着悲观的态度,其他人不大清楚,但王巨清楚,朝廷的财政有多紧张。但那还是与王巨无关。

但作坊并不会关闭,还会有部分庆州作院的官匠,以及朱李两家替王巨请来的工匠,前段时间请来的学徒,让他们继续生产,但与石炮无关,而是生产铠甲武器,替华池镇诸将士换装。

王巨一边观看,一边想着,这种新式钢材出现,也是一次革新,如果利用得好,在军事上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军事一是攻,二是防。攻就是箭支,兵器,防就是铠甲。

但与攻相比,王巨更看重这个防,宋朝铠甲太沉重了,士兵跑都跑不动,如何打好仗?所以新式铠甲的出现,可能会起着里程碑的意义。究竟如何,秋后一战,即可得知。

然而钢铁并不是做铠甲的唯一材料,这个材料还包括强度与韧性,与皮甲纸甲藤甲无关,在同等的韧性强度下,还有一样材料可以胜任,并且重量更轻,那就是陶瓷。不过那个陶瓷可不是现在宋朝的陶瓷,技术更复杂了。然而还有一个办法代替,不用现在宋朝的陶瓷,而用骨瓷代替,先用数道丝绸,必须是丝绸做成里外甲,不能用葛麻,但就是用丝绸,也比用钢铁成本更低,于绸甲中缀上骨瓷片,那么重量会下降到十几斤。

想一想宋朝步兵重装从五十多斤的步人甲变成十几斤的丝绸骨瓷混合甲,那会为军队带来多少机动性,提高多少速度,增加多少战斗力?

不知道这个方法可行不可行?

但也可以研发,虽然会花费不少钱,但骨瓷做出来了,就是不能用于铠甲,也会产生经济收益,并不会浪费研发成本。

王巨正想着这个法子的可行性,全二长子匆匆跑过来禀报:“新知州来了。”

第二二六章底气

“是谁?”

全二长子低声说道:“姓蔡,好象就是大郎你说的蔡挺蔡公。”

“那就好,”王巨高兴地说,但他心中也纳闷,为什么蔡挺来到庆州,自己居然都不知道。他哪里知道?蔡挺临离开京城时,韩琦又委婉地对蔡挺交待了几句,朝廷新君登基,必须赏赐天下,先帝山陵的花费,加上连年两年逢到涝灾,财政十分紧张。所以蔡挺来庆州,朝廷能支持的财力兵力很有限。

蔡挺想骂娘,为什么自己来京城不提,自己接了授职后才说?

但表面上不敢发怒,只好委婉地说:“韩公,若是如王巨所说,西夏来犯敌军数量不会少,环庆路可动用的兵力太少了,还望韩公能尽力给予一些支持。只有在环庆路将西夏人击退了,两国战争才不会兴起。否则环庆路有失,大战必起,那时国用会更困窘。”

不支持也得支持,否则庆州沦陷,宋朝必须反击,到时候我有失,你这个首相更有失。

其他的话就不说了,匆匆赶向庆州。

来到庆州,与孙沔交接,也不为难孙沔,就是为难又如何,人家退休了,再为难,反而落得一个落井下石的臭名。因此顺利交接,便来到华池县,速度很快的,所以王巨还没有接到消息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未来若有事,关健就在王巨身上。

但他以前在陕西,人却在长安城,不知道前线真实的情况,要么就是孙沔的禀报,那不可信了。要么就是两个太监下去盘查的禀报,也未必可信。

必须询问王巨本人,才能知道那三战的真相,同样还要与王巨仔细地谈一谈。

王巨迎了出来,立即唱喏:“下官见过蔡公。”

孙沔在的时候有孙沔的好处,自己可以玩一些小手段,蔡挺来了,是他最盼望的,不过有的小手段不能再玩了。

“不必多礼,王巨,本官以前在长安城,你再说说去年那几场战役情况,以及如何安排的。”

王巨将去年三战说了一遍。

“西夏肯定会入侵?”

“未必,若是有巨大的天灾人祸,就不会入侵。若没有,那就会肯定入侵。”

“你还用战俘来挑衅?”

“蔡公,不挑衅,他们就能改变主意吗?这是蓄谋已久的入侵,与几千战俘有何干系?若那样,边境上万被西夏人杀害的百姓那又怎么办?之所以下官那么做,他们来我大宋地界烧杀掳掠。如今朝廷不但不责备西夏,反而轻轻的一道诏令下达,又将这些人释放了,那么百姓会怎么想?三军将士怎么想?没有士气,如何作战。所以下官那样做,便是刻意羞侮西夏,振作士气,从而使这次释放战俘时,不会带来消积的一面。”

“不过本官前来时,韩公再次嘱咐,让边境务必安静,这两年灾害连连,国家财政吃紧,边境最好不要生事,以免授予西夏之柄,本来没有的战事,却真的引起战争来了。”

“蔡公,你放心吧,实际就是去年三战,余下下官一直以练兵与政务为本,却没有多事。”但王巨心里在说,若西夏人不来犯,也许对于韩琦来说是一件好事,自己却悲催了,一顶妖言惑众的大帽子必然压到自己头上。

“那我再问你,你为何在两位中使面前,再三请求老夫前来庆州?”

“蔡公,庆州非是没有将才,张玉、王昭明、种诊,老蕃将赵明,以及巡检姚兕,都是一流的将才,对了,蔡公,章推官军事才华更不得小视,在军事上他只在下官之上,而不会在下官之下。”王巨提醒道。

孙沔与孙长卿一样,手下非是没人,有人,而是没有用好人。特别是章楶,自己毕竟是在华池,不可能天天去庆州,那么章楶用得好,便是蔡挺的一个好助手。

“你说章楶?”

“就是他。

蔡挺就留心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刚才三战的讲述,王巨在军事天份上不弱,三战中,注意了地形、士气、兵力分配、计策,还有对对方心理的重视,能做到这几点,一个合格的将领便有了。当然,王巨是文官,政务才是他职责,然而一路过来,他看了看,华池在政务上做得不错,修了许多水利道路,也种了许多冬小麦。应当王巨看中的人,想来不会差的。

“蔡公,以前庆州边防表现不好,乃是几任长官不敢作为。因此孙公对下官虽然不错,可是下官很担心。正好中使问,下官便在脑海里想,来的新知州一作风要果敢,二不能再贪懦了,三要会用好人才,于是想来想去,自己所熟悉的只有蔡公了。因此便说了蔡公的名字。”

“凭这一点,就能击退西夏入侵?”

“蔡公,足够了。下官的那篇奏呈蔡公看过了吧,除非西夏不入侵环庆路,否则不会从环州着手,从环州着手除非抄掠,否则层层推进到原州或庆州,时间太慢了,又多是山道,我朝还于许多关健所在筑了砦堡。余下的要么走淮安道入侵,可是拿下了淮安镇,后面还有五交镇与柔远镇联手抵挡,拿下五交镇,下面还有业乐镇等城防。并且那边的山更高大,植被也更茂盛,不利于西夏骑兵作战。因此只有大顺城这一点,后方荔原堡等处同样有许多峁梁,不过多是山丘地形,植被稀疏,这种地形利于西夏人作战,并正因为这种地形,我朝一直不能在柔远寨与庆州城之间设起重堡。只要拿下大顺城,西夏人用大顺城与疆砟堡联手,便能威胁庆州了。故此,范文正公当年抢筑了大顺城。”

“有点道理。”蔡挺道,这也是他看地图后心中一喜的原因,不过具体如何,还要到前线去亲自观察一下。

“防守整个环庆二州难,可是防守荔原堡、大顺城与柔远寨三处就变得容易多了,因为狭隘的地形拘束,敌人来了再多的兵力,也不能发挥出兵力的优势。其次孙沔去年迁徙边境蕃人,导致许多百姓产生怨怼,不过却为蔡公铺下了好底子。”

“说说理由。”

“前方清空了百姓,大敌来侵,有时间能将百姓迁于各堡砦与各大的村寨联防,并且也能抽调出大量强人壮马,这些人若是组织得当,也是一支可观的兵力。实际环庆路非是象表面上所看的兵力少。下官估算了一下,若是组织好了,情报做得细致,最少能抽出一万五千名官兵作战,并且还能组织起一万五千名以上的强人,或进攻或防御。这个兵力不少了。”

“恩,还有呢?”

“蔡公,”王巨将蔡挺拉到一侧,悄声说道:“我带来了一个蕃将赵忠,他原本就是山那边野利遇乞帐下的一员骁将,在野利族颇有声望,在他的联系下,山那边有好几支野利族部想投奔我朝。我没有让他们立即过来,而是让他们继续呆在山那边,到秋后才将他们派上用场。”

“你想反击?”蔡挺倒吸了一口冷气道,这用得好,那会是致命的杀着。

“为何不能反击,特别是这种梁峁地形。”

“老夫明白了,为什么你的情报那么准确。”

“一部分是野利族带过来的,但他们现在皆不得势了,在当地遭到轻重不同的排挤,难得到有用的消息,因此又在我建议下,姚将军先后于各营中组建了一支踏白队。”

“其他人可知道?”

“其他人都不知道,为了保密,我都没有向陛下禀报,包括山那边的各族,我只是派人通知他们耐心等候,以免消息提前泄露。”

“这一定要保密。”

“下官知道。”

“我来庆州,听到你将强人置都?”

“蔡公,这是权宜之计,想要置都,没有威望没有能力,弄不好蕃人就会有异议,置都后蕃人易抱团又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所以下官以为,对蕃人不能岐视,但也要分而化之。不过因为去年三战,一旦西夏来犯,他们会派出许多兵力,前有大顺城荔原堡与柔远寨阻拦,他们不敢分兵去庆州,但会能派出许多兵力来荔原堡报复下官。所以置都,强化他们的配合与战斗力,也是下官不得己之策。”

“那你还用战俘激怒西夏?”

蔡挺狐疑地问道,这岂不是更加拉仇恨值?就是激励了士气也不值了。

“富贵险中求,不怕来的敌人多,就怕打不败他们,只要打败了他们,来敌越多越好。”

蔡挺让他这句话逗乐了。

但这一回他心中也有了一些底气,当然,究竟怎么安排,还要了解后才能做决定。

王巨又说道:“不过蔡公最好还要虚外实内。”

“虚外实内?”

“对敌人继续示弱,此外有什么安排,也要暗中进行,表面上继续保持前几届知州那样安静。不然大张旗鼓,说不定又会引来更多的敌军。不战则己,山那边一战也要求胜,这才那个小国主地位才会更安全。但是我朝也要一战击退击败他们,打败了,边境也就和平了。”

王巨说得也不无道理,十万大军来了,能击败,那么二十万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