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召唤无双-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王拂袖坐定,那些文臣武将相继拜倒,按照早先定好的说辞,高声呼喊。

“恭喜陛下荣登大宝,吾皇万岁!”

李王双手一抬,念道:“众爱卿平身。”

随着话音落下,众人才相继起身,静候李王下文。

“今我改元开皇,自号圣武皇帝,便是为祈求以武平乱世,以圣人学术安天下,诸位是大华朝顶梁柱,但身先士卒,以为天下人表率,贡院院首张居正上前听封。。。。。。”

张居正悠然起身,退到台阶下拜倒:“恭请陛下圣言。”

李王铺开圣旨,念道:“中平六年(189),朕尚为一县之长,兵马不足五百,将不过我义弟一人,幸得张叔大效忠,才能守得一方太平,可以说我有如今的辉煌,张叔大居功至伟,科举一事较为繁琐,三省位高权重,暂不陈置,特加封张居正为辅国丞相(无品),赐爵长寿县侯。”

“微臣,领旨。。。。。。”

李王亲手将圣旨交到他手中,说:“朕感念丞相年迈,钦点几人为辅,李斯、王守仁何在?”

二人赶忙出列拜倒:“微臣在。”

李王点头:“三师三公合三省令暂不陈置,李斯为吏部尚书,王守仁为兵部尚书,同在辅国丞相门下听调。”

“微臣领旨。”

李王点了点头,说:“王守仁,你上来念旨。”

王守仁忙躬身上前,恭敬的结果桌案上的圣旨,缓缓摊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赵云功勋卓著,平黑山,剿袁绍,灭公孙瓒,多有功绩难以一一陈述,经商议,特封赵云为从二品镇国大将军,赐爵真定县侯,一并将真定县化为其封地。”

“另,曹操声威传中原,抱负远大,能力出众,特赏赐其为从三品归德将军,李靖为从三品云麾将军。”

二人一并上前领旨不提。

ps:下章会对封赏官职和文职作个篇幅,如果不喜欢直接跳过明天那一章,我现在要查阅资料,大概模式就按照唐朝的官职来封赏,希望大家理解。。。。。。

这里再作个说明:唐朝仍旧设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很少授予大臣,所以李王暂时搁浅,需要最后天下平定再封赏,希望大家理解。

第五百二十四章 华朝框架

吏部:正三品吏部尚书:李思。最新最快更新正四品吏部侍郎:诸葛瑾、郝昭。

户部:正四品户部侍郎:杨坚、朱元璋(户部侍郎暂时不设,原定由荀彧为户部尚书,但他悲剧了)。

礼部:正三品礼部尚书:孔融(投降后一直在邺城待着,前文有说)。正四品礼部侍郎:沮授。

兵部:正三品兵部尚书:王守仁。正四品兵部侍郎:郭嘉、陈庆之。

刑部:正四品刑部侍郎:侯君集。(刑部尚书暂时不设,原定由贾诩任职,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工部:正三品工部尚书:马钧。正四品工部侍郎:綦毋怀文。

从二品镇国大将军:赵云(从者调配周瑜、蒲飞、王浩明在麾下效力)。

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杨再兴(从者调配张布、薛仁贵、魏延、陈到、邓艾等人在麾下效力)。

从三品云麾将军李靖(从者调配徐冯、王双、默颜在麾下效力)。

从三品归德将军:曹操(从者调配荀攸、曹仁、曹洪、夏侯渊等本身归属将士谋士在麾下效力)。

正四品忠武将军:宇文成都(专司李王护卫工作,改制才进行,不设禁卫军)。

正四品壮武将军:完颜宗望(麾下调配常遇春、海瑞、张清、张顺在麾下效力,针对漠北异族展开攻伐)。

其余马超、李存孝等人各有赏赐,这里就不提了。

封赏之后体系就异常明显了,首先最强大的自然就是张居正,其次就是曹操势力,接着便是王守仁势力,但这两个势力根基不深,所以也有其他势力能制衡他们。

其中就属郝昭的集团最强,别看李思现在高了他一头,但实际上李思也要卖他面子。

剩下的自然就是李靖和完颜宗望了,二人都与李师师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其他势力,比如杨再兴,赵云等人尚且属于张居正势力,而且就算让他们独立,恐怕也不会去争权夺势,说到底这就是权臣和武将的区别,只要能打仗,便是荣华富贵也不想换。

等王守仁念完旨意后,李王笑道:“诸位应该还记得廊桥水乡吧,朕已经命他们做美食佳肴,晚膳诸位爱卿就随朕一同用膳吧。”

众人忙拜倒在地上,山呼万岁,而李王如今身居帝位,谁都不敢再让李王下厨了,对于那等人间美味,恐怕就只能停留在回忆中了。

李王转头又说:“大华朝新成,不宜征伐过多,除了赵云继续平定徐州外,杨再兴也传令他在益州休养生息,就算有战事,也当先行平定羌**患,洛阳旧汉不过是困兽犹斗,便继续传朕旨意,让献帝知晓天理轮回,尽早弃械投降,也免得洛阳再兴战火,让无辜的性命遭受横祸。”

王守仁忙出列道:“除陛下所说,冉闵将军深入漠北已有数年,是否命人前去搜寻,并让他停下战事?”

李王沉吟了一下,说:“对付异族,脚步就不能停下,但年年征战,冉将军就算是天神降世,也难以维系持久,命史可法派人从雁门出发,尽力搜寻他们踪迹,如果冉闵有所要求,尽最大的能力去满足他们。”

“领旨。。。。。。”

李王转头又说:“我麾下领土进入休养生息,战事是落下了,我们内部的困境却必须尽早处置,在郡县设立府兵也势在必行,王守仁听旨。”

王守仁再次上前。

“加设地方府兵,替换县衙,辎重配备按战时来配置,争取能在战时直接投入使用,也避免征召乡勇,使得他们白白丢了性命。”

王守仁抱拳应下,张居正出列说:“陛下,原定天下平定后才展开的土制改革正是好时机,如今士族不敢违逆陛下圣旨,可即刻命户部先行着手,统计辖下人口的同时,一并将土地归属全部统计。”

李王想了一下说:“土制改革势在必行,牵引出的祸患也不少,乱世起,正是杀伐果断之机,勒令士族子弟起表率作用,先将土地登记在案,具体改革事宜徐徐图之,我们也不能过于直接,坏了百姓根本。”

张居正点了点头,此事原定是落在自己头上处理的,但李王担忧他的身体,所以暗中交给了李思和杨坚,只是杨坚暂无政绩,只能隐在李思的光环下,有二人协同,应该不会出太大的乱子,说起来土制改革也是为了百姓好,不至于90%的土地都掌控在士族的手中。

当然,除了土制改革,还有一件也必须在这两年进入开展。

法制改革,汉末的法制已经被乱世冲散了,而王守仁作为法家圣人,有着很深的嗅觉。

依法治国不是李王的先例,往近点说,王莽的新朝就直接开始过了。

为什么后世有说王莽是穿越之人,不只是因为他的用词现代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论调。

虽然依法治国也是势在必行,但面临的困难险阻同样是多不胜数,在汉朝就时兴买官易官,官员**成性,很难根治。

而现在大华朝还是崭新的,所有的血液都是新鲜无比,这时候提出依法治国,在现目前来说,受到官员的阻力会小很多。

但此时朝堂上不宜多说,李王确定的人选是王守仁,但施行的人却必须是曹操,这个锅曹操必须帮自己背,不然某一天真的开展依法治国,李王将背负擅杀开国大臣的骂名,百姓才不管你的良苦用心呢。

挥手道:“诸位若没有别的事情,就先行退朝,时间到了便随我到御花园,一同用膳。”

李王起身就走,文武拜伏在地上:“吾皇万岁。。。。。。”

而李王为什么匆匆散了朝会,目的很简单,自己今后就是皇帝了,身份自然就不同了,所以他打算今天最后一次下厨,作告别。。。。。。

等李王来到御膳房,下面的厨匠已经将一应菜肴全部清理干净,而李王一目扫过去,不住点头,这些菜就是好,几乎没有瑕疵,都是最新鲜的。

包括羊肉、牛肉、兔子等都是掐好了时辰,才杀的,比起后世吃饲料的家畜,高了无数档次。。。。。。

(:,()!:  。

第五百二十五章 不臣之心

李王称帝的消息风卷残云般席卷了神州,甚至比某一场大战,某个诸侯落幕还要传的快。连远在江东的孙权也听说了。

现在李世民在江东的呼声是越来越高,麾下更是笼络了一大群能人,其中尤其以岳飞父子(岳云)和司马懿最是出众,再加上原本江东的将士暗中倒向他,可以说一半的江东领土都是他说了算了。

这天李世民急匆匆走进了孙权的府邸,并且早就派人通传了所有将士,他还是最后一个到的,但他跟刘备一样城府极深,这时候虽然大权在握,但依旧谦卑有加。

恭敬的拜倒在地上,说:“主公,北方传来消息,李王称帝,定都邺城,并改元开皇,国号为华,自称大天圣武皇帝。”

孙权这一年也有近16岁了,整个人看起来都聪慧了许多。

嗤笑道:“李王,不过是窃国之贼,竟敢以圣自居,分明是不将先圣放在眼里。”

李世民说:“主公切莫小看了此人,他极懂隐忍,并且暗招不断,往往觉得不可能事情,偏偏就让他布下了前奏,袁绍、完颜宗弼,哪个不是小瞧了他,兴致勃勃前去抢夺地盘,却反被他害了性命。”

孙权挥了挥手,说:“都督此来不只是为了这件事吧。”

李世民抱拳道:“主公,李王既然已经称帝,洛阳他迟早会拿下,况且此时的洛阳已经被李王包围,不出意外两年内就能彻底断了汉室江山,主公何不就此称帝,才能让江东百姓有了归属,也能让我等将士更加凝聚。”

“称帝?”

孙权面色一红,不是害羞的红,而是一种莫名的潮红,很显然孙权人不大,但同样有着不臣之心,与他的父亲孙坚有着天壤之别。

“不可!”

一声大喝响起,众将士纷纷向门外看去,就连孙权都站了起来。

“母亲,您怎么来了?”

“哼!”吴夫人没有理孙权,转向李世民说:“我孙家从上一辈开始,就与李王知交甚重,如今他得以称帝,不发贺喜便算了,哪还能在这节骨眼妄议大逆不道之事,李世民,你是要将我们孙家陷入不忠不义的地步?”

李世民惶恐道:“吴夫人错会末将的意思了,如今李王称帝,汉室便是气数已尽,此时称帝,确实可以安定江东,若是缓下去,坐定了李王正统的名义,在想登上大宝,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吴夫人冷哼道:“够了,不说尔等老主公,便是权儿大哥策,也数次得到李王的帮助和指点,这不义之举,我孙家做不来。”

李世民心头很烦,原本打着主意让孙权称帝,自己再寻个绝佳的时机谋朝篡位,这样自己的这条路就好走许多了,毕竟孙权能帮自己处理很多棘手的事情,不会影响自己的名声。

可吴夫人半道杀出来,这不是坏我好事吗。

“吴夫人,我李世民对主公忠心耿耿,可如今李王乱世称帝,便是满含了私心,天下谁可为主?还不是谁有实力谁说了算,既然汉室落幕已经成了事实,主公为何不去搏一搏这第一人的位置?”

吴夫人一愣,谁不想执掌天下,但又不愿意孙家背上背信弃义的名头。

烦躁的说:“反正权儿称帝,我第一个不同意。”

李世民一阵恼怒,但有不敢表露出来,只能看向一旁自己的心腹,希望他们想想办法。

岳飞目不斜视,似乎不关自己的事情,便懒得去理会。

房玄龄出列说:“夫人消消气,气大伤身,既然夫人不愿意主公称帝,我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知道能否献上。”

吴夫人挥手说:“你且试试。”

清了清嗓子,房玄龄说:“夫人,帝下有王,他李王还不是逼迫献帝,率先获得了北王的称谓,主公称帝无望,大可先以献帝的名义,矫诏封赏主公为王,反正献帝被困在洛阳,谁都不知道是不是献帝下的旨意。”

谁不对地位向往?吴夫人自然不例外,但她谨记亡夫孙坚的忠义,才不同意孙权称帝,这时候觉得房玄龄说的不错,心底有了丝犹豫。

“这。。。。。。行吗?”

李世民合掌道:“我看行,献帝被困,这时候有??密诏传出也并不荒唐,加封主公为王,名正言顺,我们大可依靠着密诏来传告天下,奠定江东正统的身份,届时以勤王的名义北上,荆州和统一扬州,便大有机会。”

吴夫人终究还是经不起诱惑,给同意了,毕竟孙权封王后,自己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事情商议完之后,众人就散了,李世民则拉着心腹几人,匆匆向府邸走去,原定的称帝计划失败,自然要重新规划一下了。

而不久后,秣陵外不远处的吴郡吴县层内,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在翻看着什么,安静的和不远处嬉戏打闹的几人格格不入。

“噗嗤,天子密诏,封赏孙权为吴王,鬼都不信的事情,还拿出来昭告天下,这李世民的目的不简单啊。”

“伯言,你又乱翻我的公文了。”

陆逊,本名陆议,比孙权小一岁,但年少聪明,极擅分析各势力的局势,而被广为传颂。

陆逊跳下来说:“父亲,这次孙权被封王,你可不要涩入太深,以免被有心人算计。”

陆骏一愣,赶紧拉着陆逊坐下,说:“怎么,你是不是看出来了什么东西?”

陆逊凝重说:“这是矫诏,献帝被困洛阳,且不论能不能将密诏传到江东,光是这封王一事就极其荒唐,有李王这个先例,献帝就算再蠢,也不会再将封王一事提上来,这根本不是勤王,分明是灭王才对。”

陆骏一怔,说:“这么说是吴侯。。。。。。”

陆逊挥手说:“孙权还想不到这一点,肯定是李世民出谋划策,他这么做,目的肯定不简单,父亲你看,孙权已经是江东之主,而李世民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为什么这么急切希望孙权封王?他是在造势,而是并非为了孙权造势。”

说到这里精光一闪:“他是在为自己造势!!”





第五百二十六章 刘备的踪迹

一纸密诏传遍天下,但始终没有盖住李王称帝的风头,但这则消息同样是巨大的,震得神州都一片哗然。

当今天下三帝一王,汉室江山已经走到了末路,想要逆境重生,根本没有可能,汉室出了个光武帝刘秀,能绝处逢生,但这一世。。。。。。刘家已经无人能扛起大梁了。

李世民紧密合缝的布置,孙策已经三年没有出现了,肯定已经遭遇了不测,所以李世民才在收敛了一段时间后,再次露出了贪婪的狐狸尾巴。

“夫君,你回来了。”

一道甜美的声音响起,李世民紧了一天的眉头才稍稍松开。

“媚娘,这么迟了为何还不睡下?”

武则天为他脱掉战甲,说:“夫君东奔西走,我实在放心不下,又哪来心思休息,这姜汤是暖了又暖,终于将夫君盼了回来。”

李世民一把拉住她的手,深情道:“苦了媚娘,等我。。。。。。算了不提那些也罢,今夜,媚娘想要几次云雨?”

武则天脸颊绯红,不敢去看他的眼睛,娇声说:“夫君想要几次,媚娘便奉命伺候。。。。。。”

什么最勾人心魄?当然是女子又羞又媚,武则天简直是媚入骨髓,将李世民也迷得神魂颠倒,加上他自己雄赳赳气昂昂,哪里还能忍受。

温柔的褪去她的衣袍,不多时一具丰盈的美体就暴露在空气中,谁能不为所动?就算有,也不是他李世民。

短短几个呼吸之后,房内便想起了低吟娇喘,大好的风光,却被隔绝在狭窄的房内。。。。。。

江东一统,孙策和孙坚在前世尚且没有花费多少功夫,更何况一代明主李世民,除了一统的江东,荆南也在去年中彻底被攻占,刘表的利益集团等于被削弱了一半,只要李世民来袭,恐怕就难以招架了。

不过李世民为人确实不错,他想登顶称帝不假,但还算行得正坐得直,除了在孙坚被害一事上有些下作,对待将士们还是挺真诚的。

有点和刘备相像,但毕竟李世民还有理智,刘备却为了达到目的,连自己兄弟都给算计进去了。

开皇元年,也就是197年,除了李王称帝外,孙权封为吴王也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只不过相对于北方一片欢呼,江东的呼声就小了不少。

最先做出反应的不是李王,反而是袁术,如今他最得力的盟友刘备丢了徐州,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拉拢新的盟友来对抗李王,就成了势在必行。

而为什么不找刘表呢,一方面他的实力不行,另一方面刘表早就拒绝扶持袁术称帝,二人结怨已久,短时间不可能化开。

结盟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就是联姻了,不过这袁术也是脑子有毛病,他听说李世民前几年物色了一个美女,叫武则天,就动起了坏心思,竟然想让李世民把她送给自己。

听到了风声的李世民二话没说,连前来求亲的太监面都没见,直接就给砍了。

袁术当即就是大怒,老子是皇帝,你不过是个伪的藩王,还能逆了天不成,当即就想发兵去讨伐东吴,但却给拦住了。

而刘备也终于是露了面,原来那一日诸葛亮水淹沛县,刘备早早就跑到了高坡,之后发生的事情就简单了,汶水上游准备好了船只,刘备趁着水势小了,就上了船,接着赶上诸葛亮前来支援的残军,一同来到汶水的尽头,赶马往淮阴去,接着南下扬州,暂时在袁术麾下效力。

而这次拦住袁术的人正是刘备,大耳刘的名声坏了,但那也是仅限于徐州的百姓,这寿春城内的百姓还是相信他的,所以刘备又将那副面具带上,成了和蔼可亲的刘公。。。。。。

袁术此时的阵容也不差,武将有张飞、韩世忠等人,文臣有诸葛亮、徐庶,这个场面放在哪个朝代都不虚。

但很可惜,三国能阻拦诸葛亮的就有不少人,其中司马懿、陆逊还归属东吴了,而李世民比起袁术刘备,那是一个天差地别,诸葛亮再牛逼,也只能在一隅之地扑腾浪花。

至于李王的麾下就不用提了,张飞这些超一流武将等于没来,诸葛亮对上张良、刘基、王守仁、曹操这样的组合,恐怕连招架的方式都没有。

李王休养生息,各方战事都停下了,内部的隐患先行处理完,才能好好对外,所以袁术才稍稍心安,接受诸葛亮的提议,拉拢李世民,向江东借兵,共同对抗李王。

但袁术这s。b直接跳过了诸葛亮,让李世民交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