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宋-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在崖山行朝附近。有大将军和文大人近二十万人马。可以说我们大宋地精锐大部分都聚集在广州附近。元军诸如张弘范和李恒怎么能不小心翼翼呢?”

陈宜中、吕师夔和姜明点点头。形势确实是这样地。所以三人还是没有说话。听侯强继续说下去。

“反观元军。在我大宋之土地上确实是占尽优势。而从东、西和北三个方向将我们牢牢地包围。以绝对地优势面对我们。但是他们地形式呢?先不说李恒所部驻跸在韶关沿线。能抽出十万人数举兵南下已经是很困难地事情。但说张弘范所部。号称地十二万大军。却是要驻守惠州、潮州和梅州这些大地州市。就连海丰、陆丰、揭阳、厦岭等一些军事要塞都要驻留军马守护。力量分散了很多。单单一个惠州就派遣其得力干将张弘正率五千人马。那么其他州市更是需要或多或少地人马。从这些可以推断出。他们地人马总数不超过我大宋。而力量又较为分散。那么形成这么大地一个包围圈。对于元军。反而是一种负担。”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口有些干了。也没有讲究什么。抓起桌子上斟好地茶水一口气就喝完了。然后慢慢地看向姜明他们三人。

当看到三人中眼中地赞同之色之后。突然听到吕师夔说道:“侯大人刚才分析地很对。但是还是没有讲出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啊?”

姜明和陈宜中也是有些疑惑。这些东西。只要仔细地考虑都能看出来。只是侯强在任广州知府之前。是做过武将地。所以看得比他们三个人透彻一些。但是光看透有什么用处呢?

侯强歇了一口气。慢慢的说道:“下官在小时候曾经和玩伴做过一个游戏,不知道诸位大人可有兴趣听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继续说道:“我和玩伴曾经打赌,用手掌握住鸡蛋,同时使劲。无论你使多大的劲。鸡蛋都不会破的。”

吕师夔在一旁笑道:“怎么可能,一个小小的鸡蛋,我一个手指就可以让他破裂。”

但是姜明却是知道的,在后世大学中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游戏。鸡蛋的表面是弧形的,握紧它时,表面的力量会沿着蛋壳分散开,而且分得十分均匀,因此,鸡蛋任你怎么捏也捏不破了!

圆的而且是放在掌心;手指所做的力会传到掌心而抵销掉当然如果握不好;用力一压就裂了就像在锅边磕碰一下鸡蛋就会碎一样,那是因为它受力不均匀。

姜明知道这个道理,好像也隐隐约约的明白了侯强的意思,忍不住的说道:“侯大人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宋就是那个鸡蛋,而元军就是握住鸡蛋的手掌吗?”

侯强眼里闪过一道惊异,点头道:“钦差大人说的对,现在元军西有阿里海牙;东有张弘范;北有李恒,三个方面的力量基本均衡。要是同时向我大宋广州、崖山挤压的话。以我大宋精兵大都汇聚于此,所以他们很难得到好处,做的不好,还会大败而归。”

“所以下官判定,他们在等机会,都正在做一些试探的攻击,但是又不敢使用全力。就是想找到我大宋行朝的薄弱部位,一方得力,另外两个方向当是所向披靡。所以说,李恒部可能就是发动试探性攻击的第一手棋子。只要李恒部不得手,那么其他两个方向暂时都不会有动作。”

姜明有些疑惑的道:“难道侯大人的意思是让我大军回广州前去增援凌大人和王大人吗?”问着,眼睛却是盯着侯强在那里看他的反应。

要是侯强回答“是”,姜明就知道听下去也没有什么新意了,不过是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把陈宜中那上、中、下三策拿出来,要是回到“不是”的话,这个侯强倒是一个人才了。

刚才侯强提醒自己的亲卫的时候,使姜明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计较,信心也是大为增加,不管怎么样,他是铁了心的想暂时离开权力纷争,好好的总结一下以后的行动。最好的结果,就是能把刘深的水军弄的损失惨重一些,然后经过泉州直达台湾,也就是现在的琉球。

只要刘深的水军没有太大的威胁,那么自己在台湾就可以有短暂的时间喘息。现在已经是七月中旬了,对于明年元月的崖山海战。姜明有些心急如焚,但是又是无可奈何。但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只有自己置身事外,那么才有冷静思考的余地。自己埋伏下那么多的棋子,总要有机会仔细考虑和利用一番了吧。

姜明这样想着,却是留意着侯强的话。只听他说道:

“非也。据下官判断,此次张弘范能引兵前往漳州围剿陈吊眼的义军,皆是因凌制置使和王尚书北上抗击李恒的缘故,他定以为我们防御重心在北方,而对他们则是无可奈何,所以才放心去围剿陈吊眼,万万不会想到我们会两面同时起兵。这个时候,使他们防范对松散的时候。”

“然我们要是以钦差大人的亲卫为斥候主力。将千余人散开,慢慢的向前推进,沿途清剿小股元军。然则不直接面向惠州敌军,而走大岭山、龙岗、惠阳上墟、船澳和平山驿。最后在海丰赤石驻跸埋伏,伺机夺取刘深水军。这样,既可以避开元军主力免我大军伤亡。又可趁其不备,重创其水军,达到此次行军之目的。至于可行乎,还要看钦差大人的了。”

“赤石?”姜明听着有些熟悉,随口问道:“为什么会选在赤石呢?”

“下官就是赤石人。”侯强退后一步躬身道。“赤石在海丰的西北,东部是双宫岭,与梅陇镇辖地接壤,东北部是东都岭,往北延接白马山,与平山驿交界;西北部犁黄凹山接黄竹径而至观音坐凉山,与平山驿多祝接壤;西部是亚婆髻山,与平山驿吉隆相邻;西南是谷岭山,与鹅埠镇交界;南部是吉水门山和圆墩山;东南部是羊蹄岭,与鲘门镇交界。”

说起来自己的家乡,侯强侃侃而谈,继续道:“我赤石四面环山,群峰重叠,将明热洞、大安峒、四大乡三块小盆地环围在中间,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有古寨十余座据守。乃是攻守兼备的兵家之地。”

姜明听到最后的“古寨”才明白自己好像在一本旅游杂志上看到过“赤石古寨”这个名字,只是说是明、清时候兴建的,不想现在已经有了。

当下颇为心动。但是这个时候吕师夔又问道:“咱们这样走,怎么才能不被元军发现呢?而且到了赤石。我们又该如何隐藏自己的形迹,这个问题需要商讨一番。”

看见姜明和陈宜中有些一动。侯强不由的着急道:“赤石是我的家乡,平日还有亲人好友去广州投靠,下官曾听其言到,元军在那里并不多见,只是土匪海盗横行而已。且那里民心向我大宋,下官可遣人先走一步给予接洽。想来我大军到后,定是从者如云。只要大军在前往过程中注意清剿山匪海盗,那么绝无可能走漏消息。”

对于侯强的话,姜明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是极为同意的,还有就是他的初衷也是往东而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搏一把呢?

正文第三十七章疍民

“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疍也。”——《岭外代答》中的注释

***********************************************************************************

海丰县羊蹄岭,传说中是由汉代开始开凿的羊蹄岭道,作为岭南通往粤东的主要通道,至隋唐时代的几百年间,由于地处崇山峻岭,经常有贼寇出没,占岭为巢,致使羊蹄岭道或通或塞,地处羊蹄岭西北侧的赤石居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的威胁,导致居民人口数量极不稳定。

但是最近这些贼寇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再也看不见踪迹。临近的元新寨内却迎来了穿着黑色士卒服装的人,昼伏夜出。不知道做些什么,但是四周的情况却都稳定了下来。

元新寨在海丰县西南约六十里。属赤石镇。现居住在该寨的有陈、李、侯、曾四姓居民。除了曾姓是本地畲族土著之外,其他三姓大都是从闽南之地迁移过来的,左右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家已经牢牢的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元新寨呈方形,东西面宽约百米,开三门;南门为正门,东西两个侧门。各用花岗岩石作门柱,左右两边门柱对称各打制一行圆孔。在每两边对称圆孔中横放架设圆形木棍,作护门之用,另再置两扇厚实大门。古寨的四角边缘各置方形箭楼,箭楼均有小门连结寨内。四面墙壁均高有射箭口和枪眼。四面寨墙用灰沙夯筑高约五米左右。

该寨城以正门南门为起点,南北向为中心街道,东西两侧各置十余座整齐对称的民房,座与座之间相距整齐有序。东西两侧寨墙各留南北向通巷。整座古寨横竖有巷,所以四通八达。

七月十六日,天黑时已经是戌时将尽的时候。此刻隐伏在元新寨的黑衣士卒都十人一组的分散了出去。占领了周围山谷的高处地形。开始实行警戒任务。

没有过多久,一只大军就悄悄的潜行至元新寨附近的羊蹄岭附近,大约十来个人驰马而出,往元新寨而去,刚来到寨门前,就听箭楼里守卫的人大声喝问道:“是谁深夜来此?报上名来。”

领头的人没有说话,只是把头高高的扬起。箭楼上的人惊喜的说道:“原来是侯大哥,快去请寨主出来。”然后把头伸了出来喊道:“侯大哥稍等片刻,寨主马上过来。”

此人正是侯强,听见还要再等一会,心里感到有些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只能闷哼了一声,不再言语。但是等了一会,还不见有动静,刚想大声喝骂,只听见沉厚的寨门打开了。

寨主喜气洋洋地迎了出来。侯强刚张开地嘴又马上闭上了。赶紧下班。快步走上前竟然跪了下来。道:“父亲。孩儿回来了。”

原来寨主正是侯强地父亲侯天赐。见得经年不见地儿子跪在地上。连忙走了过去。抚摸着他地头顶一会。道:“起来说话吧。咱们父子分开多年。没有想到是这样见面地。钦差大人到那里了?”

“就在五里外地羊蹄岭附近。孩儿先回来看看地方清扫地怎么样了。”侯强回答道。其实他是想先来见他父亲一面。但是见面后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一切准备妥当了。为什么不直接过来。还要在羊蹄岭那里停留呢?钦差大人怕扰民。所以现在哪里驻跸一下。想待到清晨时再进寨子。”

“不扰民也扰了。大家伙知道钦差大人要来。谁还会想着休息。又有谁能睡着着呢?阿强。你现在带我去迎接钦差吧。”侯天赐郁闷地说道。

“是。父亲大人。”侯强应声道。一转念。又嘱咐说:“这个钦差很年轻。对于礼节也不太在意。父亲大人一会相机行事就行了。不要那么多地繁琐礼节。”

“我省的,还用你来教训老子。”侯天赐这个时候竟然暴起粗口来。显出与刚才不一样的豪爽。上马就往前走,嘴里还说道:“这样最好,要是真来一个老夫子,还不把我给酸死啊!”

侯强无奈的看着这个变了模样的父亲,只好上马追了过去。

不到一个对时,姜明所率的人马都陆续排着队进入了元新寨,由侯天赐着人安排住宿问题,然后将姜明迎进了大厅。

刚进大厅,那侯天赐便直接问道:“钦差大人,你们这次怎么只带了五千人过来了啊。不是说有二万人吗?老夫还正在为怎么安排这么多人而犯愁呢?”

姜明一笑,并没有回答,只是把眼光看向了在一边立着的侯强,侯强却是有些尴尬的望着自己的父亲,嗤嗤的低声嗔怪着道:“父亲,此事容日后再容孩儿给你说,这么晚了,钦差大人要休息呢?”

侯天赐眉毛一挑,但是看着自己儿子的神情。终于说道:“那好,钦差大人一路辛苦,有事情明天再说吧。”说罢躬身一礼,便要退出去。

姜明看见老人家鬓发斑白,精神倒是很好,性格爽直的可爱,也不忍心驳他的面子,于是对侯强说道:“侯大人,你为令尊解释一下吧。”

侯强听到姜明这样吩咐,心中一喜,本来不能和父亲说大军的去向,但是既然问及。不回答的话心里也是颇感为难,但是姜明既然答允说,可以说看重父亲这个人,也相当于看重他自己了。

当下把父亲拉到一旁交代起来,姜明只是笑着喝茶,心中却是努力回忆着后世的记忆,想着能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原来,大军决定前来赤石,然后伺机偷袭刘深水军的同时,考虑到自己这方仍旧有五百余艘船只不舍得放弃,况且人多眼杂,难免不泄露风声,也想到无论偷袭成功与否。都要退到台湾一带,粮草和军需物质也要供应,就决定由陈宜中和吕师夔带着钦差的行头,由水路从广州湾出海,沿海岸线经由南澳岛在红海湾一带停留,随时等候接应姜明等人。

此次姜明前来赤石,除先头来的一千黑衣士卒是他的亲卫之外,其余的只带了四千人马。本来陈宜中力劝姜明不用亲自前来犯险,让侯强和吕师夔前来就好,但是姜明总是不放心吕师夔这个人。还是教于老谋深算的陈宜中一起比较好一些。

最后的好消息就是本来姜明担心在海上和陆地难以通讯往来,但是意外发现的是,原来在宋朝已经由信鸽的出现,而且用的很为熟练。才使姜明更加放心。

进了元新寨。已经放飞了第一只信鸽了,想想这个世界,姜明真的感到很奇妙,不是说信鸽是近代的产物吗?幸亏姜明没有把这个建议当成宝一样的拿出来,要不还不是笑死人了。

不一会,侯强就已经向父亲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姜明相信,侯强有分寸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见他们父子二人话已经说完,也慢慢的站了起来,想侯天赐一礼道:“老人家这下有些放心了吧。”

侯天赐唬的一跳,连忙让开,道:“我大宋天兵已至,老夫怎么能不放心呢?”

姜明呵呵笑了一声,还是十分恭敬的问道:“那请问一下老人家,你可知道附近可有疍民?”

“老夫还不老吧?”侯天赐笑道,突然话音一转,惊异的问道:“你要找疍民?找他们做什么?”姜明微微一惊,这个侯天赐反应怎么那么大。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方才在回忆着,想到在海口时,听说有一个疍民群落。“以鱼为生”;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疍民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因为常年漂泊海上;他们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出于兴趣,有查证资料得出,海南的疍民原本是生活在两广和福建的水上人家。他们漂行于中国南方沿海各地;为了抵御海浪;大约在1000年前;疍家人就造出了名为“鸟船”的船只;其船身狭长;上阔下尖;冲波劈浪无所畏惧。也正因为他们很早就具有了远航的能力;才能为了追逐鱼群;或为了逃避战乱和荒灾;由珠江流域驶进南海;并进而跨过海峡来到海南;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靠海繁衍生息。

由此想到了如果能招募一批像这样的疍民来掌控船只,对于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助益,但是没有想到侯天赐的反应竟然是这样,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但是此时,只能肯定的点点头。

得到姜明的回答后,侯天赐的眼睛眯了起来。上下打量了一番他后,问道:“钦差大人可知道疍民的出身吗?”

姜明不由的一愣,摇摇头反问道:“不就是水上人家吗?颇通海理水势,眼下正是朝廷需要此些人才之际啊。”

侯天赐还没有说话。侯强走上来道:“疍民本是先秦时西瓯越人。秦始皇派屠睢杀西瓯王,越人宁与鱼鳖禽兽杂处,不肯事秦,以至变为“疍民”。”还没有讲完,侯天赐就截住话头接着说道:“历朝各代均视其为贱民,我大宋朝廷一向也不把他们放在心上,甚至还明文不得与疍民通婚嫁之事。这些钦差大人可知道吗?”

姜明一时语塞,这些他还真的不知道,还想到疍民以水为生是一种习俗而已,但是听候家父子所言,疍民平日和朝廷有些积怨,这个倒是不好办了。

正文第三十八章奇兵?

是一群人失去了一个朝代,还是一个制度失去了一个朝代?是能回答呢——姜明这样问自己

************************************************************************************

看见姜明没有说话了,侯天赐有些严肃的问道:“钦差大人,知道疍民是做什么了,你还是准备找他们吗?”说玩就注意着他的神情。

但是关于封建歧视的问题,对于姜明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心里障碍。虽然说知道可能是由于那些士大夫看不起这些有一技之长的渔民,但是对于他来说,什么原因不重要。招募一批这样的人,利用他们熟悉海事。精炼的船只操作技巧,对于自己以后的长久计划有绝对有补益的。

于是坦然的点点头。刚要说话,看着侯强也在紧张的看着自己,心里一动。缓缓的说:“时值我大宋危难之秋。我大汉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有同仇敌忾的精神,那么就不愁把元军赶不走。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我们为什么要在乎是什么人呢?”

侯强像是松了一口气,但是看见父亲又要说什么。连忙出口道:“父亲,钦差大人一路辛苦,咱们还是早些歇息,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好吗?”

侯天赐犹豫了一下,点点头,遂很有礼节的告辞出去了,只剩下侯强还在房中。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和姜明说一样。但是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来,姜明想要问他,但是还没有出口,侯强却是也告辞走了,留下姜明一人郁闷了半天。

一路上昼伏夜出,虽然没有遇见元军,但是还是比较辛苦的,很久没有锻炼过的姜明还是在疲惫中慢慢的睡去。

第二天一早,侯强却是很早的早门外候着。等姜明一打开门,就看见一脸露水未干的模样在外面徘徊。看见姜明出来,连忙上前行礼,然后道:“家父在赤石河边有事情找钦差大人,还望移驾一观。”

其实姜明的肚子感到有些饥饿,但是听见侯强这样说,只是奇怪一大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马上就联想到侯强昨晚欲言又止的模样,还是忍住腹中空空的难耐,随他一起去了。

元新寨距离赤石河大约只有不到两里左右,姜明和侯强并没有骑马,只是随手招呼了一队亲卫跟在后面,出寨门往东面走了几步就听见赤石河里人声嘈杂一片。但是姜明并没有看见很多人,只是遥遥的看见侯天赐在一张桌子旁背手面向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