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床幌攵饩油迪戏剩率刮浠实壑荒芘杀鸥寺硖诤驼怕炒⒌幕帷

因此,若要讨伐刘备,必定要通好东吴,让东吴不偷袭我大魏的后路,此才能安心伐蜀。”

司马懿的话虽然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曹丕却不太爱听,道:“东吴私自铸造货币,早已是乱臣贼子,朕欲除之而后快,怎么还会去通好东吴?”

早在曹操在世之时,每每提及赤壁之战的大败,曹操都是痛心疾首。曹丕在身边看着,也颇为不是滋味。

于是曹丕曾经立志,定要将东吴铲平,以报赤壁之战的仇!

只可惜,要进兵东吴,却不是时机,再加上刘备在成都称帝,更使得曹丕的注意力不可能再集中在东吴身上。

然而司马懿却说道:“非也!陛下,今刘备称帝,东吴并未表态。可见对于我大魏来说,东吴并非敌人,而且在合肥之战后,荀彧先生就曾经和东吴签订了和约,两家互不侵犯。”

曹丕道:“可是,东吴每日正将自家的粮草运往蜀中,可见吴蜀是一丘之貉,东吴又怎么会是我大魏的朋友呢?”

司马懿又道:“微臣听闻东吴的主公孙仁,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想必是她怜惜蜀中的百姓,才会让人将粮食送抵蜀中的,此是仁义之举,并非对我大魏有所敌意。”

经过司马懿的分析。东吴给蜀中送粮的事情,倒也能够说得通了。

曹丕又想,吴蜀之间,也曾爆发过长沙之战。因此,东吴算不得是西蜀的盟友,他们也不可能是大魏的敌人。

曹丕便问道:“仲达。依你之见,如何才能使东吴偏向我方?”

司马懿道:“陛下可派人前往东吴,对吴主孙仁加以封赏,因此来投石问路,若孙仁受了赏,那么就表明,她对我大魏并无敌意,若是拒而不受,那再想别的办法也为时不晚。”

曹丕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便降诏,命司马懿代表自己,前往东吴,册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

司马懿领命而去,带上了大魏皇帝的封赏,领着随从,前往江东。

来到了柴桑城后,孙仁命人以国礼来款待魏使,并安排司马懿住进了柴桑城内最奢侈的会所。

不过孙仁并没有立即召见司马懿,司马懿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独自一人在柴桑城内闲逛。

这座城市,可比许昌、洛阳繁华多了,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在江北的时候,常听人说东吴繁花似锦,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司马懿赞叹,难怪东吴有能力这么长时间资助蜀中,听闻东吴的繁荣,全靠了和别人通商,这和昔日曹操只重视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大相径庭,难道说,发展商业真的能够起到如此的效果吗?

见识了柴桑城的繁华,司马懿有一些想要见杨林,不过毕竟柴桑城人多眼杂,自己与杨林的单独会面,倒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于是司马懿打消了去见杨林的想法,也没有去见长久以来和自己通气的庞统,只是在驿馆之中老老实实的等待东吴主公孙仁的召见。

另一方面,孙仁召集众臣,商议如何应对魏国的封赏。

吕蒙道:“曹丕身为贼子,竟然敢向我东吴发号施令!这一次,他胆敢派人来向我东吴受赏,分明是要我东吴称臣于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依末将的话,定要将使者斩首,以悬于城门之上。”

鲁肃连忙道:“万万不可!吕将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纵是我东吴不受曹魏的封赏,只要将使者遣回江北即可,哪里需要斩人首级,使吴魏之间矛盾加深?”

吕蒙性子急躁,不甘心东吴被曹丕那小儿侮辱,于是言辞激动。

而鲁肃则性格温吞,凡事不会做得太过,因此只是劝说主公将来使遣散回去。

不过纵然是性格不同,但是吕蒙和鲁肃两位重臣,都并不认同来自于曹丕的封赏,都认为身为东吴的主公,孙仁不应该接受曹丕的封赏,以现在东吴的国力和兵力,只要孙仁想,那么纵然是吞并天下也有可能,又怎么能够去接受曹丕的封赏呢?

实际上是否受赏一事,孙仁心中早有了决断,只不过,群臣们大部分都反对,令孙仁不好表明自己的态度。

于是孙仁只好又将杨林请出列,道:“杨林,你倒是说说,对我东吴来讲,是受了曹魏的封赏好,还是不受的还?”

杨林向孙仁行了一个礼,道:“主公,微臣思前想后,总觉得纵然是微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主公所想的高明,因此,是否受赏一事。还请主公专断。”

此人竟然在朝堂上耍起了无赖,若是与杨林独处,孙仁早就粉拳伺候了,不过在朝堂之上,孙仁却也只好暂时忍着。

杨林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见朝堂上的众位臣工,大部分不同意接受曹丕的封赏,于是他也并不表态,不将仇恨拉到自己这边来。

孙仁犹豫着,是否应当现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此时,张昭却站了出来。

只听得张昭道:“主公,曹丕的做法虽然是要我东吴称臣,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为了进兵蜀中的权宜之计罢了!若主公接受了曹丕的封赏,那曹丕便不会派兵讨伐我东吴,我东吴将会稳定的发展,反观魏国与蜀国,定会兵戎相见。到了那个时候,我东吴只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了!”

张昭的话,倒是提醒了朝中的众臣。

原来从刚才开始,群臣的注意力都全在东吴的名声上面。接受了封赏,便是向对方称臣,那么在名声上,自然也不太好听。

但是群臣们却没有想过。就算是东吴向曹魏称臣,以曹魏现在的能力,哪里管得过来东吴的事情?

也就是说。东吴就算是向曹魏称臣,那也只不过是个名而已,而东吴实际上得到的好处,却远远大过在名身上吃的亏。

诸葛瑾得了张昭的启发,道:“主公,曹魏对于我东吴,实际上鞭长莫及,因此,纵然是称臣于他,他也管不了我东吴之事,而我东吴,倒是能借此机会发展,等时机成熟,再自立也不晚!”

张昭和诸葛瑾的话,很快就得到了群臣的认可,于是群臣纷纷表态,都赞同东吴接受曹丕的封赏。

孙仁便道:“既然如此,明日孤就召见曹魏的使者,以接受曹魏的封赏。”

打从自己开始当东吴的主公的那一刻开始,杨林就向孙仁灌输着厚黑之道,厚黑之道的关键,便是心肠要黑的时候就应当黑,脸皮要厚的时候就应当厚,如此才能够成事。

当今东吴,在经由孙仁的治理后,其综合实力,并不亚于曹魏,但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孙仁却愿意接受曹丕的封赏,如此扮猪吃老虎,可谓厚黑之道的精髓所在。

于是第二天,孙仁便召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向孙仁宣读了曹丕的旨意,其中除了册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东吴方面,不再给蜀中提供粮食。

但是对于这一点,孙仁却摇摇头,道:“尊使此言,实在是令孤为难,还请尊使转告陛下,我东吴向蜀中提供粮食,并非是东吴承认刘备称帝,而是因为当下蜀中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不提供粮食给他们,只怕生灵涂炭,孤是于心不忍,还请尊使明鉴。”

孙仁说得颇为动人,就算是司马懿,也有些同情孙仁了。

虽然东吴方面的做法有一些妇人之仁,但是这起码符合了孙仁女子这样的身份,如果东吴的主公是由男子担当的,想必就不会对蜀中加以援手了。

当然,司马懿虽然是曹丕派来的使者,但是却没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因为孙仁不肯撤回对蜀中的援助,因此曹丕的旨意,现在还颁发不得。

司马懿命人快马加鞭回洛阳报信,说东吴主公愿意称臣,但是基于道义方面的考虑,拒绝撤销对蜀中的粮食资助。

曹丕闻言,立即与众臣商议,如何应对东吴。

东吴此举,分明就是两面三刀,明里接受呢曹魏的封赏,愿意称臣,但是另一方面却资助曹魏的敌国蜀汉,像这样的做法,曹丕原是没有办法容忍的。

但是曹丕又一想,东吴的举措,只不过是处出于人道的考虑,再加上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要东吴能够称臣就已经足够了,哪里还能够考虑到那么许多?

第二十七章风寒

曹丕命人知会司马懿,对于东吴的行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司马懿也是如此执行的。

在得到了曹丕的许可之后,司马懿便向孙仁宣读了曹丕的诏命,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爵位世袭罔替,命孙仁为大将军、领荆州牧,镇守东南。

孙仁与朝中百官给足了司马懿面子,跪接曹丕的旨意,司马懿可是半点恭顺之心也感觉不到,不过他也并不在意,因为自己的出使任务已经完成了,只要曹丕认可,那么自己就不会受到责备。

司马懿离开柴桑后,东吴的局势更加趋于稳定,四下无乱事,百姓们安居乐业,虽然名义上,东吴只是曹魏的附属,但是实际上,东吴却在诸多方面享有着一个国家一般的待遇。

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朝纲制度,税赋尽归自己,分文也不给别人……

文武百官,以孙仁马首是瞻,对于北方的皇帝曹丕,却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当然,为了给曹丕面子,孙仁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向曹丕送一些奇珍异宝,这些奇珍异宝,都是在东吴的商人们买进卖出的时候得到的。

如珍珠、玛瑙、珊瑚、宝石等物,曹丕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却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的宝物。

也就是说,名义上是东吴在向曹魏纳贡,但实际上,却是东吴在向曹魏炫富,就连曹丕也不住的感叹,这东吴真是富有,只是曹丕并不知道,东吴的富有是如何而来的。

见东吴如此恭顺,曹丕也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于是便兴兵,向蜀汉发难!

魏黄初二年,蜀章武元年。曹丕命张郃、于禁为将,统兵十万,兵发汉中,消息传到成都,刘备也不敢怠慢,命关羽、张飞、黄忠等将前往汉中御敌。

曹丕攻打蜀国,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当今天下,阻挠其称霸大业的,就只有蜀汉的刘备。以及东吴的孙仁了。

但是相比于刘备来,孙仁这块骨头却不好啃,魏军对于东吴的军队,一是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而心生胆怯,而是因为东吴经过了数年的发展,不仅国力强盛,而且军队也颇为强劲。

既然东吴不好对付,那么曹丕自然也只能稍稍的安抚东吴,加封孙仁的官职就是曹丕的手段。只要能够稳住东吴,令东吴不会趁虚而入,那么对于曹丕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相比于东吴来说。刘备在曹丕的眼中,却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蜀中一带才刚刚遭受了蝗灾,田里面颗粒无收,而刘备竟然不开仓放粮。而是毅然出兵东吴,遭致长沙的大败。

如今的蜀中政权,全靠了东吴的接济才能够存活下去。在如此不利的局势下,刘备竟然敢登基为帝,这实在出乎曹丕的预料!

所谓柿子要捏软的,曹丕出兵蜀汉,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曹丕的料想下,以自己的十万人马,将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蜀汉给灭了,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能够专心致志的腾出手来对付更强大的对手东吴了。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却并没有如曹丕所料。

虽然魏军来势汹汹,但是蜀军据险而守,却令魏军不能前进半步。

张郃、于禁纵有千般武艺,也无法攻破蜀军的防御,蜀军以逸待劳,战局顿时陷入了僵局之中。

曹丕在洛阳,每日听前线的战报,也是焦急如焚,与群臣商议如何破敌,但是无论如何商议,却也没有办法拿出合适的策略出来。

曹魏方消耗日多,而蜀军也不好受。

蜀军的粮食,几乎全靠东吴的供应,在打仗的时候,其需求量是平日里的数倍,为了能够抵御曹军,刘备只能低声下气的向东吴求救,希望东吴能够出兵曹魏的后路。

但是东吴方面的回应却是,当今东吴正是发展之际,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实在不想多生事端、引火烧身。

虽然孙仁回绝了刘备进军的要求,但是东吴的粮食,却是源源不断的运往蜀中的,而且每日运抵蜀中的粮食的量,分明增多了,这些粮食都挂着赈济灾民的名义,但是刘备却非常的明白,这些粮食是东吴送给自己当军粮的。

于是刘备在朝堂上叹道:“孙将军为了自保,不得不接受曹丕称臣的要求,不过这吴蜀联盟,却是坚不可摧,如今孙将军送来粮食助朕抵抗魏军,朕焉有不胜的道理?”

刘备虽然对孙仁感恩戴德,但是前线的诸葛亮,显然对于东吴的伎俩更加的清楚,东吴之所以送来这么多的粮食,是想蜀军更进一步的消耗魏军的实力,等两家两败俱伤了,东吴再坐收渔人之利。

诸葛亮对于东吴以及杨林的计策,恨得牙痒痒的,但是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作为对方的棋子而被利用着。

对于诸葛亮来讲,现在已经不奢望刘备能够兴复汉室了,像刘备这样的君主,就算是得了天下,百姓们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诸葛亮所希望的,便是能有一位贤明爱民的君主能够得了天下,免去了连连的战乱,使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这方面曹魏与蜀汉战得不可开交,而东吴却在蓬勃的发展着。

在粮食方面,东吴连年增收,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种植于贫瘠之地的番薯,都能够获得丰收。

杨林命人开凿水利,灌溉良田,东吴本就是鱼米之乡,再加上了杨林所兴修的水利工程,使得东吴的田地,就算是遇上了干旱的天气也不害怕。

靠天吃饭的日子,在东吴已经了然无存,百姓们种庄稼种得愉快,收成多,税收又少,百姓们非常的富足。

因此,纵然是每日向蜀中供应不少的粮草,这对于东吴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负担。

在贸易方面。东吴的商人数量与日俱增,这些商人所起到的效果,便是活跃了吴蜀两地的经济,商人们通过买进卖出赚得钵满,而东吴方面也靠抽取商人们盈利之后的税收,也充实了财政。

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仁已经下令,改造所有吴军的装备,不再使用以往的铠甲和武器,而是使用新的铠甲和武器。

这些新造的武器铠甲。全都是按照杨林的方法来铸造的,在铸造的过程中,混入了碳末,使得铸造出来的武器,比以往的兵器更加的坚硬。

东吴的富庶,和贫困潦倒的蜀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蜀中一带的百姓,非常向往东吴的生活。

在早些时候,东吴方面虽然悄悄的作为。征集蜀中百姓加入东吴的军队或者是来东吴的土地上耕种土地,但是由于蜀中百姓们故土难离的心态,因此此举收效甚微。

但是当刘备登基之后,又加重了蜀中百姓的赋税。再加上曹魏进攻蜀汉,使得蜀汉又再一次面临了祸乱。

在如此的情形下,就算是对蜀中的土地再不舍,百姓们也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于是离开蜀地。来到东吴的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是加入了东吴的军队,或者是在东吴的土地上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总之,东吴的日子,可要比蜀中的日子好太多了。

在孙仁和杨林推行“西蜀填东吴”的计策过程中,就连江北一带的民众,也有不少仰慕东吴的繁华,而私自前往东吴的百姓,对于这些百姓们,孙仁却是将他们遣返回江北的。

不过这些人,却是在杨林的示意下送了不少的钱银的,他们回到曹魏的土地上之后,便开始向身边的民众们讲述东吴的见闻录。

“柴桑城中的地,是由黄金铺成的,街上的店铺的匾额,是由玉石雕琢而成的,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在东吴,百姓们根本不用整日耕种,只要每日到田间晒晒太阳,粮食就会慢慢的长成了,而东吴的赋税,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东吴的百姓们,家中的粮食都堆得慢慢的,百姓们每日能够吃三顿饭,顿顿有肉,餐餐有酒。”

这些人不停的粉饰东吴,令江北一带的百姓们人心惶惶。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的曹丕耳朵里,曹丕听得可不是滋味,虽然这些去过东吴的民众的描述非常的夸张,但是里面却是有合理的成分的。

柴桑城的地断然不会是由黄金铺成的,但是在柴桑城中,起码有能够将整个柴桑成铺满的黄金!

这些日子以来,东吴会隔三岔五的向曹丕送来贡品,而这些贡品,全是价值不菲的珍宝,曹丕从这些珍宝中,也知道了东吴现在的国力的确非常的强盛,在经济方面,曹魏和东吴相比相差太远了。

群臣之中,唯有司马懿刚刚去过东吴柴桑,于是曹丕便找来司马懿询问道:“仲达,你去过柴桑,柴桑真的有那些造谣者所说的那样好吗?”

司马懿道:“陛下,微臣在不久前,的确去过柴桑,说句不中听的话,柴桑城的繁华,可是洛阳远远比不过的,城中的建筑物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柴桑城中,商旅络绎不绝,纵然是入夜之后,也颇为热闹。”

随后,司马懿向曹丕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在柴桑城中的见闻,关于这些内容,司马懿可是没有撒半点的谎,的的确确是他的亲身所见。

曹丕了解到,柴桑城中,就连平凡百姓,都穿着绫罗绸缎,女子们头上所戴的饰品,也全是珍宝,由于民众们都颇为殷实,因此柴桑城内的治安是非常好的,百姓们家中都富有,因此也不会出现小偷和强盗。

听到最后,曹丕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东吴如此的富有,那么纵然是自己灭了蜀国,他日与东吴一战,也很可能并不轻松……

所谓一客不烦二主,曹丕索性就向司马懿询问他有什么良策,能够使曹魏如东吴一般富有?

司马懿见机会来了,便道:“陛下,东吴的繁荣,全靠商人,商人们买进卖出,能够活跃本地的贸易,而东吴的官府。又能够从商人们的贸易中获得税收的利益,商人们越来越富有,国家也越来越富有,加强商旅贸易,的确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事实上司马懿自己对于经济也是一窍不通,这些话,全是杨林教他说的。

杨林告诉司马懿,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向曹魏的君主宣扬通商的好处,因此司马懿才会对曹丕说出那样的话来。

果然。在听了司马懿的话之后,曹丕的面色凝重,似乎在思考着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司马懿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司马懿的建议并不代表着什么,于是曹丕询问程昱,道:“仲德,你怎么看?”

程昱道:“老臣也颇为赞同司马大人的意思,一个国家想要繁荣。内外通商是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