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被杨林点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但是刘备却依旧心存疑虑,便道:“虽备也想取那西川,但想西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真要攻下,只怕备无此能力,倒不如请孙将军进军西川如何?备定将鼎力协助的!”

刘备以退为进,不过杨林却也显得非常的谦恭,道:“刘皇叔何出此言?我东吴对西川,原本就鞭长莫及,又何必舍近求远呢?西川乃刘皇叔囊中之物,东吴断然不会干涉的,还请刘皇叔放心。”

见杨林所言非虚,刘备自然也理直气壮,道:“既然尊使这么说,那备就当仁不让了,只是西川并不好取,还请东吴借兵五万,与备一同进攻西川。”

此言一出,连诸葛亮都觉得有些过了,东吴已经承认了西川是你的囊中之物了,你却还变本加厉,又要借兵。

当初攻南郡之时,向东吴借兵两万,但是却拿东吴兵打头阵,折了数千兵马,而这一次,刘备却要借兵五万,这可算是东吴的全部兵马了!

诸葛瑾也觉得刘备厚颜无耻,道:“刘皇叔,我东吴哪有这么多兵马?若全借给你了,曹操来犯我领土,又拿什么去抵挡呢?”

刘备笑着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杨林,他知道,两位使者是以杨林为主,诸葛瑾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名跟班罢了。

而杨林稍稍思索后道:“刘皇叔,兵马调动,在下是做不得主的,刘皇叔想要借兵,当与主公商议,若主公答应,别说是五万兵马,就算是将东吴的军士全借给刘皇叔,又有何妨?”

刘备连连摆手,道:“备只是随口一说,还请两位尊使不要介意,取那西川,备自然会只以本部人马前往。”

杨林又道:“刘皇叔乃当世豪杰,取西川之事,我东吴虽不能借兵于你,但是却能奉上一物,在下相信,此物定能对刘皇叔取西川有所帮助!”

第十二章协议

刘备奇怪道:“不知尊使送来何物?”

杨林道:“刘皇叔一看便知。”

说着,杨林就解开了随身携带的行囊,在行囊中,拿出一副卷轴,杨林上前一步,将卷轴放在刘备的书桌上。

随着杨林将卷轴一点一点的展开,卷轴的全貌顿时展现在了刘备的面前——这竟然是一幅地图!

杨林道:“刘皇叔,此乃西川地图,是在下偶然所得,颇为详细,相信刘皇叔要入川,此地图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备和诸葛亮长大了嘴巴,实在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攻城略地,若有一幅详实的地图,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杨林送来的这幅西川地图,对于志在取得西川的刘备来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诸葛瑾也远远没有想到杨林竟然会将西川的地图平白无故的送给刘备,他难以抑制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骂道:“杨林,你身为人臣,却不为东吴着想,现竟然做出如此事来,西川的地图,何不献给主公,却拿来献给外人!”

诸葛瑾心情激动,说话口无遮拦,此一变故,倒是令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想到。

诸葛亮知道兄长的脾气,若不是非常之事,他是不会如此激动的,也就是说,杨林的行为,在诸葛瑾的眼中,已经是对东吴的一种背叛了。

不过诸葛瑾在发火之后,就立即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于是赶忙退了两步,不再说话。

而刘备这才缓过神来,他看着杨林所送上来的西川地图,问道:“尊使,你送来这幅地图,对备有莫大的帮助,只是备却不知,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我方,却不要任何回报,此是何意?”

刘备想一把将地图收下,但是在没有弄清楚东吴或者是杨林的目的之前,他也不敢贸然的接受杨林的好处。

而杨林却显得颇为平静,道:“刘皇叔,在下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你取得西川,壮大实力,就能够与曹操抗衡,光复汉室指日可待,此与我东吴的目的是一致的,助了你们,便是在助东吴自己。”

刘备和诸葛亮还是不太信,没有丝毫表示。

杨林又道:“当然,我东吴帮助刘皇叔,自然也是有一些私心的,其一,则是希望刘皇叔和我东吴之间,永无战火,双方和平共处,共享富贵,其二,则是希望刘皇叔与我东吴做些买卖,互通有无。”

杨林所说的第一点,倒也无可厚非,不过这第二点,刘备却听愣了。

刘备奇道:“做买卖?难道说,孙将军已经开始做买卖了吗?”

杨林解释道:“刘皇叔有所不知,所谓的买卖,便是将自己家里的好东西卖出去,再将别人家的好东西买进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些物事,东吴没有,便只有从别处买来。在下所说的买卖,并非仅仅是允许商人在两地自由行动,还包括在刘皇叔辖下领地开客栈、开茶馆。”

杨林说了一通,刘备却不甚明了,只得问诸葛亮,道:“孔明,你意下如何?”

诸葛亮道:“主公,互通买卖是好事,对于双方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孙刘联盟,正可以以买卖的方式,来活跃两家的钱粮,使彼此富足。”

虽然诸葛亮如此说,但是他却依然有些担心,因为以他对杨林的了解,他实在不像是只做好事的人。

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却怎么也找不出杨林话里的破绽,于是也只能对刘备说些软话。

刘备见诸葛亮也没了意见,便道:“既然是两家都好的事,备怎能不允,还请尊使回去告知孙将军,从今往后,只要是东吴的商人,在备的辖地里,可自由进出,备绝不阻拦。”

原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不过杨林却又拿出来几张宣纸,铺在了刘备的面前。

刘备问道:“尊使,这是何物?”

杨林道:“刘皇叔,虽有你的口头承诺,但口说无凭,我等当立一个字据,他日行事,可以此字据为依据,若一方反悔,另一方可向其追究责任。”

刘备见白纸黑字摆在自己的面前,觉得杨林有些小题大做了,自己向来一诺千金的,哪里需要立什么字据。

不过既然杨林已经将字据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刘备也不能推脱,便开始看了起来。

杨林道:“此一张是承诺孙刘双方不交战的,孙刘联盟,只要曹操一日未灭,便存在于一日;另一张,是承诺双方辖地里的商人,可以自由进入,买卖商品,以及兴办实业等。”

杨林的协议倒是写得挺详细的,连方方面面的细微末节都考虑到了,刘备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文字中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刘备看完后,又让诸葛亮看了一遍,诸葛亮看后,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于是刘备便用印,重重的盖在了协议上,杨林也用印,也盖在了协议上。

“你……”

诸葛瑾又怒了,他可没有想到,杨林的身上竟然带着主公的印玺,他是偷的,还是主公放心交给他的?

刘备和诸葛亮也颇为诧异,杨林这个人,果然不能以常理来推断,先是送地图,随后又签协议,而且此人连东吴主公的印玺都能搞到,可见不是寻常人。

在盖好印玺之后,杨林便将协议交到了刘备的手中,说道:“刘皇叔,只要有此协议,我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能反悔的,此协议一式两份,我们各留一份,还请刘皇叔将协议收好,今后无论何事,好有个对照。”

于是刘备便将协议收好,而杨林也将自己的那两张协议收好。

随后杨林便告退,径直离开了书房,诸葛瑾虽然有一肚子怨言,但却不好在刘备面前发作,于是也跟着杨林离开了。

而刘备则赶忙将那张西川的地图小心翼翼的收好,这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

第十三章三年

杨林与刘备签了协议,就再没有必要留在荆州了,隔日,便带着鲁肃和诸葛瑾,一同回东吴了。

三人同乘一辆马车,但是诸葛瑾看杨林的眼神却始终不对。

原本在昨日,诸葛瑾是可以和胞弟诸葛亮叙旧的,但是因为昨日杨林向刘备献西川地图之事,诸葛瑾一直耿耿于怀。

于是诸葛瑾婉拒了诸葛亮的邀请,独自一人在驿馆中喝闷酒,而后第二日,便随着杨林一同回柴桑了。

鲁肃原本想和杨林、诸葛瑾攀谈一阵的,但是见诸葛瑾表情不对,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一路无话,直到出了荆州地界,鲁肃才想要打破尴尬,说道:“二位,现在已回到了东吴的土地上了,我等身为东吴之臣,在这里可以无话不然。”

鲁肃示意诸葛瑾,诸葛瑾这才不悦道:“子敬兄,非在下不想说话,只是这杨林所做之事,实在是太气人了,在下对他,实在无话可说!”

鲁肃对于之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这一次既然诸葛瑾点名说了,鲁肃便问杨林,道:“杨大人,诸葛先生所说的,究竟是何事?”

杨林笑道:“也无甚事,只不过是不才献了一张西川的地图给刘皇叔,好让刘皇叔取那西川。”

鲁肃一听,也是一惊。

对于攻城略地的一方,如果有一张军事地图,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了,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曹操得到了东西两川的地图,那么张鲁和刘璋,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挡曹操的大军。

而杨林有这样一张地图,他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拿去献给刘备了,虽说刘备和东吴是盟友的关系,但是将这张地图献给孙仁主公,岂不是更好?

若是鲁肃亲眼见到杨林献地图,只怕会和诸葛瑾一样生气,但是事情已过了,再怎么做也无法挽回,于是鲁肃也没有那么气愤,而且转念一想,以杨林的心性,他不至于会做出有损东吴的事情来。

鲁肃试探性问道:“杨大人,莫非让刘备去取西川,也是你的计策之一?”

虽然鲁肃问得颇为可笑,哪里有送别人城池的计策?不过杨林却认真回答,道:“子敬,乱世之中,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而计策,能立即见效的,其实只是下策,而如果一项计策在数年之后才生效,且收效甚多,这样的计策,才算是上策。”

杨林的话依然很明了了,他献地图给刘备,完全是他的计策。

诸葛瑾的态度有一些缓和了,不过他还是以一副怀疑的眼神看着杨林,道:“杨大人,你说这是你的计策,可是在下却根本不懂,你要如何向刘备发难?”

杨林笑道:“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发明了一种九连环,此种九连环,环环相扣,一环与一环之间甚是紧密,没留丝毫破绽,不才的计策,正是连环之计,先让刘备去取西川,再与刘备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再让刘备准许东吴商人在自己的辖地里通商,计策已在路上,刘备中招,只是早晚的事。”

杨林说得信誓旦旦,诸葛瑾却依然不信,问道:“杨大人,照你这么说,你的计策一定是非常高明的,可是你的计策,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还请杨大人明示。”

诸葛瑾依旧认为,将西川的地图献给孙仁主公,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献给刘备来的多,现在,杨林只是许下一句空头的承诺,他的计策所能够得到的利益,实在是无法估量。

杨林道:“诸葛先生,不才与主公,是生死之交,早些主公被逼嫁于曹操,不才还为主公挨过一顿板子,差点死掉,今主公终于手掌大权,正是图谋天下之时,不才又怎么会背叛主公呢?不才对主公忠心一片,可昭日月,无论不才对外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对东吴有利之事!”

诸葛瑾依旧不说话,对杨林所言不置可否。

杨林见此情况,便狠下心来说道:“诸葛先生,话既然已经说到这份儿上了,不才也只能明说了,不才送地图给刘皇叔,再让商人与刘备互通有无,所为之事,便是天下!荆州只是一个小地方,不才向诸葛先生保证,不出三年,定让刘备将荆州之地拱手相让!”

杨林夸下海口,鲁肃和诸葛瑾都是一惊。

鲁肃道:“杨大人,荆州之事,需从长计议,若事不可为,便不用勉强,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他又怎么会将荆州拱手相让,纵是率兵去取西川,他也会留强将镇守荆州的,我东吴想要取,只怕没那么容易。”

鲁肃话刚出口,便忽觉不对,因为杨林既然已经和刘备签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东吴又怎可背信忘义,率兵攻打荆州呢?因此鲁肃实在不知道,杨林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诸葛瑾则道:“三年之内,让刘备将荆州拱手相让,这怎么可能?杨大人,你凭什么让他将荆州送你?”

杨林笑道:“子敬,诸葛先生,不才虽没什么本事,但是说话还是算话,不才定不会做那失信之人,因此,不才在这里向两位大人保证,三年之内,定让荆州划入东吴的领土!”

诸葛瑾道:“杨先生,口说无凭,既然你说三年之内会取荆州,那么若是取不了荆州,又当如何?”

杨林坦然道:“不才做事,向来信守承诺,今日不才就在两位大人面前将性命押上,若是三年之内,荆州还在刘备手中,那么不才这条命,就交给两位大人处置,如何?”

此言一出,鲁肃和诸葛瑾面面相觑,为了一句不知道是否能够实现的承诺,杨林竟然敢将性命押上,可见他对于取荆州之事,的确是胸有成竹。

而诸葛瑾听了杨林的话后,也对杨林再无怨言,道:“杨先生何须如此,既然杨先生以性命相赌,那么在下也在此处立誓,若是三年之内,杨先生将荆州纳入东吴领土,那么在下之后,便以杨先生马首是瞻,绝不食言!”

短短的一席话,使得刚才还格格不入的两人,瞬间成为了莫逆之交。

第十四章丰收

杨林回柴桑,便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张纮托人来告知杨林,他让自己帮的忙已经帮到了。

播种下去的番薯,大获丰收,其产量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除此之外,番薯的味道特别,深得农人喜欢,而番薯的种植,不需要在良田里播种,在土地贫瘠的山里也能够播种,也就是说,番薯的种植,不会占用到现有的耕地。

张纮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番薯的种植成功,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东吴的百姓吃不饱肚子了,民心稳定,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必须的条件。

既然番薯种植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究竟是将番薯销往江北一带,还是收进自家粮仓?

若是平日,杨林一定会亲自去张纮府上,与张纮面议此事的,但是现在杨林事急,便只能嘱托前来传信之人,道:“请告知张大人,收获的番薯,只能分与东吴百姓,或存于府库,不可对外销售。”

在讲明了之后,杨林便径直进宫面前孙仁。

孙仁在书房接见杨林,并屏退左右,只留杨林一个人在。

杨林道:“仁,此去荆州,我已经让刘备签了协议了,现协议在此,从今往后,刘备便会被我东吴牵着鼻子走了。”

说着,杨林将签好的协议拿到了孙仁的面前,又将印玺还给了孙仁。

孙仁苦笑道:“杨林,当时你对我说,要将西川的地图送给刘备,又要和刘备签什么和平的协议,若是被诸将知道了,只怕会扒了你的皮,不过我却是知道的,你所做的事虽然怪异稀奇,不可理喻,但是每一次,却都会受到奇效,因此这一次,我也就顺了你的意思。”

无论是送地图给刘备之事,还是与刘备签协议之事,都是杨林事先告知孙仁的,若非如此,孙仁的印玺也不会在杨林身上。

孙仁又道:“只是,我并不知道,东吴究竟靠什么去约束刘备,仅仅靠这两张纸吗?以刘备的为人,若是协议对他不利,他是不会遵守的,到时候,只要翻脸不认便可以了。”

杨林笑道:“仁,协议中的内容,都是对刘备有利的,纵然是他的军师诸葛亮,也只能从协议中看到有利的一面,不过,正所谓福兮祸所依,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好处,在刘备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他便已经掉入东吴的圈套之中了,到了那个时候,只怕他再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杨林的话,孙仁自然是听不懂的,不过既然是杨林所说的,那么孙仁就无条件相信。

孙仁道:“既然如此,此事就由你来张罗吧,不过,凡事也并非一帆风顺,若是刘备不入套,也不必勉强,顺其自然便可。”

孙仁话里的关切之意,杨林也听得真切。

杨林苦笑着说道:“不过,我已经在诸葛瑾和鲁肃的面前夸下了海口了,若是三年之内取不回荆州,便提头来见。”

孙仁“噗嗤!”一笑,道:“瞧瞧,瞧你干的好事,若真如此,只怕要我这个当主公的,拉下脸面去给你求情了!”

两人笑了一阵,杨林便言归正传,道:“仁,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命张纮张大人去播种下去的番薯,已经丰收了,照这样下去,我东吴的民众,将再也不会缺粮了。”

孙仁道:“此事我倒是听你说过,这番薯容易种植,且产量极高,在东吴大获丰收,倒是能解决百姓的饥荒难题,杨林,这是你的功劳,我要记你一功!”

在杨林的不断教导下,孙仁也知道了,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而要让民众安心劳作,自然是要填饱民众的肚子,让他们安居乐业。

因此,番薯的大获丰收,便能够使整个东吴安定!

杨林又道:“番薯的种植成功,对于东吴来说,的确是天大的好事,不过,仁,有一点却是要立即去做的,那就是要立即下令,严谨东吴民众将自家种植的番薯带往外地,此番薯只能在东吴的土地上播种,只能由东吴的民众食用。”

孙仁奇怪道:“此是何意?”

杨林解释道:“若是番薯的种植法,被别人得了去,他们将番薯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便立即解决了饥荒问题,那么别人就变得富足,兵强马壮,我东吴可就再也没有可乘之机了。”

杨林一说,孙仁顿时茅塞顿开,道:“杨林,你说的言之有理,我这就下令,严禁番薯的流通。”

杨林又道:“今后,番薯可以充当百姓的主食,而小麦等农作物,便可以充当兵粮,等番薯再一次丰收之后,便可以减少东吴百姓的赋税,这样,百姓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对于国家的依附感也就越强。”

孙仁连连点头,杨林说得头头是道,她这个当主公的,只要仔细遵从就可以了。

杨林随后说道:“仁,既然番薯已经丰收了,那么悬在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现在东吴的根基稳固,从今往后,就再也不害怕曹操来侵犯了,也不会不敢去进攻他人了,就算是兵败,只要国家富有,那么就一定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孙仁不置可否,她知道杨林的话还没有说完。

果然,杨林又接着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